APP下载

新形势下运用哲学基本观点指导大学生就业①

2014-03-30余少伟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8期
关键词:毕业生职业大学生

余少伟

(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广东汕尾516600)

1 运用主客观统一的观点指导大学生就业

在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首先要正视社会现实和市场实际需求,确立主客观相统一的科学就业指导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与客观相分裂的主观主义思想方法[1]。大学生就业选择指导,要立足社会现实,不讲空洞和深奥的大道理,帮助学生解决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当我们追求职业理想时,当然不能忽略了实际问题。最完美的是能将职业理想和实际就业有机结合,找一份自己最适合的工作。当理想和实际有分歧时,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往往分二步走:第一,结合自己各方面的势力,从实际出发,做你自己不是最喜爱的工作。把不爱做的工作做得“足够好”,然后再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工作或者是自己真正的事业;第二,逐步实现职业理想,先做你不是最爱的工作,解决了经济需求后,再去做你最爱的事业,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种层次需求。把这些需求归结到大学生就业行为上,主要可区分出三种需求:经济需求、发展需求及情感需求。大学生的择业行为,都是在经济需求和发展需求间达成一种妥协。在事业与生活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度,只有这样才会处于一种满足状态,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职业理想与实际工作是可以兼得的,但必须要有计划,必须脚踏实地付出,必须对理想工作执著的追求。一项工作只要你喜欢,而且又特别适合你,能最大限度发挥你的长处,那么,这就是好工作。在就业的同时能实现择业当然好,但是,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很难在就业的同时实现较好的择业。特别是对高职毕业生来讲,更应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务实就业观。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会积累许多社会工作经验和职业基本技能,同时也丰富了社会阅历。其实,无论做哪一行业,要想做好,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要你足够努力,足够用心,真正做到全力以赴,哪一行业都能够做得比较成功。

2 运用实践的观点指导大学生就业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而学生在大学所学知识和能力能否运用到现实工作当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时,一是要想方设法,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必须把自己的事业与国家需要、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涵养、创新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广东省一些普通高等院校通过举办各种学生社团活动和“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文化节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通过举办“3·7”女生节活动来提高女学生的自爱、自律的良好品质,通过举办“我的梦,中国梦”演讲比赛,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舞台表现力以及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胆量。二是借“社会之手”培养学生能力。某高职院校每年都组织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到企业一线和农村支教,培养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专业技能的能力,同时也积累了工作经验。另外,还组织学生利用休息时间去勤工俭学或寒暑假打工等方式,深入了解社会,锻炼自我,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学会了理解父母,体会到了责任心、人际关系在立足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三是准确定位,树立科学、务实的就业观。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应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务实就业观,不应一味追求一步到位(理想工作岗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而错失发展良机,我们完全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应根据自身的实力和社会背景,及时调整心态,更换就业思路,力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而不应过分关注刚就业时的工资、待遇及就业环境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

3 运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指导大学生就业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来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就业。掌握这一基本原理对于我们在指导和分析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进行工作创新,思路创新,全方位服务学生就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例如在分析为何会出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一是联系具有客观性,是事物本身固有的。由于高校普遍扩大招生规模,导致扩招后优质办学资源被快速稀释,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高职院校和民办高校办学定位模糊,过分追求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再加上学生生源质量普遍偏低,人才培养模式僵化,不敢大胆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缺乏全面强化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学校管理和后勤服务不够到位,致使人才培养的质量、结构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另外,由于学生本身的就业观念出现一些偏差,一部分人总认为,大学生的工作应该是比普通工人的工资、待遇、环境更加体面,才符合他们的身份,他们把自己的身份看成了高人一等,不愿去从事那些最基层的工作;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总是追求专业对口,不愿从事与自己专业无关的工作。二是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都同其他事物处在一定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之中[2]。从中国当前宏观环境上来分析。首先是由于近几年来的雪灾、地震、全球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发生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局面,再加上中国正处在经济的转型期,农村富余劳力以及就业市场的严酷竞争,产生了大量失业人员;其次是由于近5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大幅度增加,进一步冲击着整个就业市场的容纳能力;第三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异,产业发展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就业的机会。以广东省为例,由于粤东、粤西、粤北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近三年来,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将近七成半都集中在珠三角洲9个地级市就业。从另一角度,也说明了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有着密切关联。作为当地政府,应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发展区域经济,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从毕业生个人来讲。首先,根据霍兰德“人职匹配理论”原理,一名大学毕业生一般可以从事两种职业以上。例如师范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即可以从事教师职业,也可以从事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或通过考试去当公务员。其次,一名学文秘专业的毕业生,不能一味追求当政府机关领导的秘书,要根据自已的实际情况,去从事与文秘知识相关的工作岗位。例如可以到某单位办公室从事文员工作或者到新闻媒体等单位从事编辑工作等。第三,在现实社会中,刚毕业的大学生马上找到最理想的职业,是少之又少。所以我们只能先立足找到与其相近或相关联的职业类型,先工作着,这样一方面有助于今后选择适合于本人人格发展的职业,另一方面又能积累社会工作经验。然后,逐步找到自己追求的最佳职业岗位,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4 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指导大学生就业

在帮助和指导大学生实现就业问题上,笔者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来认识就业环境和处理就业工作岗位。一是用系统的观点看问题,事物是作为系统存在的。因此,要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相互关系中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包括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在内,都在想尽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务实就业观,降低就业期望值;面向基层、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民办学校就业。另一方面,每当有“大学生在市场卖菜”、“名校毕业生争当洗车工”等新闻报道时,各种议论纷纷,主要有两种代表声音:一种声音认为,此乃“天之骄子”降低身份,积极转变就业观念的体现;另一种声音则认为,让大学生从事一个有小学文化水平就能从事的工作,这是对人才的浪费。一时间,赞扬声与批判声不绝于耳,让人应接不暇。二是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有一利就可能有一弊;有一弊也可能有一利。笔者在指导学生如何辩证认识就业环境和处理就业工作岗位问题上,列举了2005届读师范类专业的2名毕业生。李同学毕业后被录用到广东省陆河县东坑镇某村当小学教师。由于山区教育缺少人才,很快被重用,成为该学科骨干力量,2008年就被提升为教导主任,2013年陆河县实验中心小学公开招聘校长时被破格录用。而另一名叶同学,毕业后被录用到汕尾市城区某中心小学工作。由于城区小学人才济济,在各方面都轮不到他有很好的锻炼机会,一直到现在他还是一名普通的小学老师。再如在广州金融学院金融专业的2名毕业生。张同学毕业后通过招考被录用到河源市紫金县某银行支行工作,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缺少金融专业方面人才,初入银行时,一个人干3个人的业务,他工作刚满5年,就先后被提拔为业务经理、信贷部经理等职务,2003年,通过竞争上岗,被提拔为某支行副行长。而罗某同学,毕业后通过招考被录用到广州某银行当业务员。也由于广州人才济济,能争取到锻炼的机会很少,到目前还是某银行的一名普通职员。从这两个事例可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到基层、山区就业更能磨炼人,使人在逆境中成才,优越的环境往往能使人舒适,使人不思进取。看来如何对待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关键在于靠自己努力奋斗。因此,要坚持一分为二,用两点论来认识和处理就业问题[2]。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就业观念,是当前及今后一个阶段高校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在市场卖菜”、“名校毕业生争当洗车工”,大学生到基层(山区)或到中小企业、民办学校就业,这都是当前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生动体现[3]。至于由这些新闻所引发的争论,则可以看作是当代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之后,公众认知行为碰撞的体现。这种碰撞,其实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以来,大学生天之骄子的形象已根深蒂固,大学生的身份在老百姓的眼里,是与体面的职业、较高的收入相等同。但是,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已经从昔日的“精英教育”发展到今天的“大众教育”,大学生还以“天之骄子”身份自居,已经背离了社会发展的现实。而大胆的转变就业观念,大胆的解放思想,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碰撞。同时,我们在择业过程中,更不应该像章鱼那样一看见漂亮的小瓶子,全都争先恐后地往里面钻,不论瓶子有多么小、多么窄,结果,这些在海洋里无往而不胜的章鱼,都成了瓶子里的囚徒,成了渔民的猎物,餐桌上的美味。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和工作环境时,应该大胆的突破思想瓶颈,不要一味地追求在大公司、大企业工作和到一线大城市就业,更应该结合自己各方面的实力和条件,做出明智的抉择。其实对绝大部分毕业生来说,到二、三线城市就业或者到中小企业、基层就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也符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就业市场需求导向。而面向基层、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民办学校、第三产业就业将是现在及今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

广东省一些高等院校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这一部分高校近3年来总体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有74%的学生选择各种灵活就业方式实现就业;工资待遇讲实际,定位准确,毕业生工作的月薪标准主要集中在1 800元~2 500元这一区间,占36.27%,期望月薪在2 500元~3 000元的占27.62%,3 000元~3 500元的占21.19%,3 500元以上的占11.95%,其它的占2.97%;毕业生到基层、中小企业就业人数逐年增加,其中文化教育类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人数占该专业大类人数的比例最大,为57.20%[4],这符合广东省的“省情”。马克思主义哲学还认为,条件是可以改变的。经过主观努力,可以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可以创造出某些现实需要而原先不具备的条件。面对已有的条件,消极悲观,无所作为,认为这也不可能,那也办不到,这就是十足的机械决定论和宿命论的观点。改变或创造条件也不是任意的,必须凭借现有的物质基础,遵循事物自身固有的发展规律。现在我们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经过不懈的努力,持续的奋斗,完全可以创造出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和更高质量就业的战略目标。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纲要[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2]李秀林,王 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3]赵小群.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25 -28.

[4]余少伟,刘少锴.高职学生求职行为特征研究——以广东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为例[J].出国与就业,2012(4):30-32.

猜你喜欢

毕业生职业大学生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职业写作
大学生之歌
我爱的职业
最“叛逆”的毕业生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