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设计课“以学定教”课堂的建构策略
2014-03-30邵烨
● 邵 烨
社会已进入后工业时代、网络信息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然要借鉴后现代课程理论。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是沿着为“人的未来生活”——为“人的现实生活”——为“人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沟通”之路演进的。课程只有把学生当作一个活生生的、整体的、生活着的人来看待,才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新课程教学观念也指出要从单纯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转变为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由只关注间接经验的掌握转变为注重直接经验的体验与学习。当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经验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时,这种确立了以学为主,教为学服务的教学理念开始在各地相继实践,而现如今的初中美术设计课教学,普遍缺乏学生自我探索的过程体验,设计智慧难以启迪,造成学习乏味,课程展开艰难等状况。身为一线的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也在思索如何在设计课教学中切实有效地达到“以学定教、智慧教学”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变“学教”:创设智慧探究的“理念更新”策略
所谓以学定教,就是教师应在课前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和学习基础准确把握,设计出能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案,以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不在于全盘授予,也不是简单的压缩,而在寻机诱导,才能使学生运用其才智,勤于练习,领悟宽广,这才是好的教学者。从这个立场出发,“教学”其实应该是“学教”更为恰当准确。
(一)连贯教学 扎根生活
美术的创作规律是:欣赏经典作品——学习美术技法——联系学生生活——创作美术作品。尊重教学规律,把新知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知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有深切的共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设计教学中可通过图片式的引导、提问式的追忆、感官式的体验等来体现“教”对“学”的认知。例如,浙美版15册《土特产包装设计》一课中可提问学生:超市鸡蛋的包装是怎样的?在已知的简包装基础上,出示绿色环保的设计包装及个性化的创意设计,由此而导入教学重点。在过程中也可让学生尝一尝土特产的味道,设计一个本地的特产包装,激发味蕾的同时也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让设计学习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二)差异教学 分层作业
统一教学很难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课教学采取课堂分教并不现实,但可通过个别的板演、分组练习、作业分层反馈等来实现“教”对“学”的分析。例如,浙美版15册《奇特的视觉图形》一课,对于正负形的创作,可让想象力较弱的学生模仿单个正负形图形进行简单的替换组合,将鱼和鱼骨转换成苹果和虫,而让创意感更强的学生进行整体画面的组织,在这样的学习任务中,教师很容易根据学生的表现找到“证据”。
二、“分段”变“导学”:增强智慧体验的“模式创新”策略
美术课堂教学一直遵循着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导入、新授、示范、练习。教师采用大量的设计作品范例,进行分析讲解,使得教学内容在课时分配上出现了“讲练分离”的局面,这容易使学生精力涣散,教学效果低下。
而现在设计课多数教师普遍运用“导入、初试、新授、再试、总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内先凭借自身认知进行尝试,再在教师课堂引导后进行调整练习,步步深入教学重点。这样,“以学定教”理念下的“导学练习”就应运而生了,这要求教师关注教学目标、自学尝试、探究指导等环节,做好对课前教材、教学重难点、学情的准确分析,教师的专业素养及课堂掌控力也由此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注意的是对于教学中的主问题要引导好,指导好,毕竟再巧的媳妇也难做“无米之炊”;次问题则采取大胆放手,不做“无用功”,使师生都能从条框式的机械教学中解放出来。
三、“看中学”变“画中学”:提升智慧构思的“手段革新”策略
对于学生来说“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在设计课教学中更是如此。一堂好的设计课,首先在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具备有用的能力,而非填塞前人经验的累积。这种创造性的能力必须在动态实践的感悟中获得,必须通过美术的基本手段来解决设计上的构思演变,即从“画中来”,到“画中去”:让学生在实践绘画的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方法,继而再运用到自己的创造性设计中。
中学美术的“设计·运用”学习领域在美术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设计课内容涉及广泛,如:生活与设计、设计中的基本形态、字体设计、标志设计、礼品包装设计、家具设计、服装设计、纸雕塑设计、封面设计、海报设计、贺卡设计。不同类型的设计创作,就需要教师定制相应的“导学练习”,在多种形式的“画”中引导学生从绘画实践中获得方法,在构思实践中广而用之,最终达成设计创造的教学目标。课堂实践一般遵循“观察、发现”,到“讨论、转化”再到“变通、创造”的设计应用规律,学生能实践自学的,教师坚决不讲,教师讲的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但一定是学生练习后不懂的,并且课堂“画”的过程一定要让学生暴露问题,没有暴露的教学就是灌输,尤其是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促使师生在互动中共同提高,这种“教学相长”的体现对于提高设计课教学质量尤为重要,也是学生从中感受构思快乐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个体思考”变“合作探究”:凸显团队智慧的“形式求新”策略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有提供的东西让孩子们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任务要他去负担。”也就是说要寓教于乐,让学生乐学,关键还是教师要“善教”,更多的是善于组织课堂教学,转变教学形式,关注学生状态,让学生的“独乐乐”,成为集体的“众乐乐。”
(一)优化教学氛围,让合作有成长的土壤
美术课堂不是竞争机制的课堂,是一种分享、体验的过程,这就是美术有别于其他课程的学科特点。我们需要“实”的技能练习,更需要“虚”的课堂环境组织。尤其设计课练习通常意义上都是学生个人的思考成果,易让一些后进生产生畏惧、孤立无援的情绪。如果在合作中能让他们体会到团队互动的快乐,这部分学生就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因此营造一种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即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既符合中学生心理,也满足了设计教学上的情感需求。
(二)合理评价反思,让学生有持续的发展
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小组团队的分析、反思、评价是学习活动步步深入并获得成功的关键。没有合理的评价方法的合作探究,不可能成为真正有效的探究活动,因此建立一套合适的评价体系是学生 “学会设计”、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标志。让学生学会评价团队、评价自我,参与到学习评价中,就学会发现问题、自主学习、解决反思问题,久而久之形成课堂团队的“游戏规则”,可通过个体发言、陈词小结等总结性的评价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尊和自信,并激发后续学习的热情。
从“因教定学”到“以学定教”,是当前教学设计的价值转变。如果只是生搬硬套,那只是流于表面的形式,更可能造成课堂的失控,学生学习状态的散漫,教学目标无法达成等局面,更谈不上什么智慧教学,所以,教师必须从美术设计课程的特点出发,转变教学观念,做好引导者,促使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成为探索者,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把学生的创意思维转变为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尽管在革新教学的道路上会出现诸多困难,但我们相信只要坚持贯彻以学生为本位,站在学生的角度采取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重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总结经验,美术设计课教学一定会有出人意料的可喜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