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课堂中的“意外”①
2014-03-30戴丽婷
戴丽婷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1 语文课堂中“意外”发生的原因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复杂特殊性催生课堂“意外”。中小学生往往处于一个思维意识逐渐形成、知识水平不断增长的特殊阶段。一方面,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可能片面性、直观性、主观性居多,且往往会被事物的表象迷惑;另一方面,学生个体间的知识、审美水平参差不齐,生活经验、情感特征、活动背景等都存在较大差异。因而,中小学生的语文课堂往往“意外”丛生,学生常用层出不穷的问题让当堂教师措手不及。
教师的能动性需要课堂“意外”。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教学理念、教学技能等综合因素影响着教师预设的有效性、课堂的掌控力、钻研文本的精深度、把握学情的精准度。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组织者,其自身的行为和整体素养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因素。教师不仅是课堂中未雨绸缪、运筹帷幄的设计师,而且他们还是挖掘课堂“意外”的先行者,可以通过“意外”事件的有效处理生成预设之外的内容。
新的教学理念允许与鼓励课堂“意外”。新型语文课堂强调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个性。在生成型课堂中,学生的多元反应和独特表现是课堂生命力的基点。新课程还主张建立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宽松自由的对话理念正逐渐烙入全体师生的脑中。《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这要求教师努力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传统学习状态中彻底摆脱出来,释放自我,张扬个性。
语文课程和教材的丰富性蕴含着课堂“意外”的各种可能。《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和语文材料的庞大复杂决定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理解往往具有特殊的个人特色。《语文课程标准》就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面对人文性丰富的语文大课程,每个学生解读文本时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悟是促成课堂“意外”出现的关键点。
2 语文课堂中“意外”的类别及处理方法
有效利用课堂“意外”作为新的教学生长点,这要求语文教师们明确“意外”的类别。
由课堂氛围、室内外环境等客观因素引发的“意外”情况。如噪音干扰、不明飞行物、学生家长突然来访等“意外”。它们常常在课堂教学正酣畅之时突然出现,“伺机”撩动学生注意力,扰乱课堂教学流程。于漪老师就曾智慧地处理过这类“意外”。在于漪老师某经典课例教学中,有蝴蝶突然飞进教室,课堂上的同学们瞬间分心,学生开始叽叽喳喳。此时,于漪老师并没有大声呵斥学生,而是让学生思考蝴蝶与知识储备之间的关联点,说出跟当堂课“蝴蝶闯进教室”这一情景贴切的相关词牌名:蝶恋花。并解释:蝴蝶喜欢同学们这些祖国的花朵。于漪老师的这一处理“应景更应情”。
结合于漪老师的经验可知,面对这类“意外”,教师首先应该沉着冷静,尊重中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思维活泼跳跃的特征,切忌一味责怪或囿于说教。此时,教师可适时停顿,努力发现“意外”事件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点,及时唤回学生注意力。处理这类“意外”,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思维是关键,这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因此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总结日常教学经验,及时写教学反思,勤于钻研名师经典课例,虚心向同事请教。
由教师外表、知识面和视野的宽窄、备课是否充分、临场失误等教师主观原因引发的“意外”状况。如教师对教学内容分析失误、讲解失误、写错字、无法回答学生出其不意的问题等情形。下面的案例就是这类“意外”。一堂语文课上,某位老师将名句“朱门酒肉臭”解释为:大户人家的酒肉多得都发臭。有一学生却从当时天气异常寒冷和封建社会生产力低下这两个因素出发得出“大户人家的酒肉在那样的情况下不可能发臭”的结论。那位老师“喜出望外”。他首先肯定该同学的质疑,然后再布置学生去查资料找出自己的答案。第二天上课时,他先让同学们各抒己见,然后再说出自己的看法。他从“臭”字的另一读音xiù 出发将“臭”解释为:用鼻子辨别气味。进而将这句诗理解为:大户人家酒肉的香味不时的飘出来。这样的解释仿佛更合情理。
对这类“意外”的处理,教师应该坦然承认自己的失误并引导学生及时思考,努力为自己的结论寻找合理的解释。如果在课堂上不能解决,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课外去查阅资料。此外,教师还应在备课时加强对教材的研读,尽可能细致到位地预设课堂细节,多角度分析学情,多情景模拟教学。
由对文本探究而引发的“意外”。如学生间因为对文本理解不同而引发的激烈讨论甚至争吵、师生间观点相悖、学生对文本探究层次过深或过浅、学生理解偏离文本等情况。这类“意外”往往形式多样。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某老师教学《江雪》。在基本的朗读、赏析意象、品味独特景物描写后,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天气如此糟糕,寒冷难耐,那位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呢?问题一出,便引发学生各抒己见。有人说老翁是因为家庭贫困,情非得已去钓鱼谋生;有的说老翁跟陶渊明一样是个喜欢独自享受闲淡、安贫乐道的智者;还有人说老翁是为了寻找心中的那片净土才来垂钓的……这时,那位老师并没有被学生的观点牵引,而是及时出示作者柳宗元的生平简介及诗的写作背景,然后指导学生联系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性特征、人生经历去体会诗歌中老翁的心境,加深学生对诗歌意涵的理解,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达到新的高度和深度。多元解读往往引发学生开放性思考和层出不穷的“意外”提问,教师们应该鼓励学生的多元解读和自我生成。
由学生行为因素引发的“意外”。如学生恶作剧、哗众取宠、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看无关书籍等情况。这类“意外”是最常见的。某教师上课一走进教室便发现黑板上画着一副画并标示:某某(老师)遗像。那位老师并没有去找“真凶”,而是智慧地回应到:“这位作者的绘画基本功真是非常出色,这画中人跟我有几分神似!可是,我还好好地站着,谁想把我送到那地方去呢?所以说这是个十足的病句啊!该怎样修改这个病句呢?大家觉得这几个字中多了哪个字啊?能把多余的字去掉吗?”[1]老师的话让恶作剧制造者惭愧不已,其他学生更是明白了该老师的良苦用心。
在这类“意外”面前,教师应该稳定情绪,力争严厉分明又不失幽默地化解师生矛盾。爱心、耐心、细心、智慧是处理此类问题的命中点。案例中的这位老师对此类“意外”的处理非常艺术、理性。一方面,他能变严肃为幽默。一句简单的“我好好地站着,谁想把我送到那地方去呢?”创造了轻松愉快的氛围,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避开了冲突的锋芒。另外,从语言角度出发,这位教师因势利导进行了有效生成。以病句知识点拨学生,给自己找到台阶。学生懂得遗像是人临死前的最后一张照片,去掉“遗”就符合当时老师还健在正上课的情景了。
3 语文课堂中“意外”对教师的要求
“意外”是“绚烂多姿”的,其处理方法也“因人因时因景”而异,教师要懂得变通,学会“求大同存小异”,探索有效的规律及原则。
勤于文本研读,课前精心预设。文本是教学的重要依据,是传递知识和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情感浇灌的根本。语文名师钱梦龙先生就曾说:“每次备课,我总要把课文一遍一遍地读,反反复复地想。有的课文语言优美,声情并茂;有的课文说理严密,逻辑性强。我就采取不同的读法来评析、鉴赏、品味,直到确实品出了味儿,读出了心得,才进一步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由于这些心得都来自亲身的阅读体会,课文也早烂熟于心,因此教学中常有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的快感,还不时带点激情。”[2]他用这样精致的语言阐述了教师研读文本的重要性。对于语文教师,因其所授学科的特殊性,精读文本,从各个角度研读文本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质量,只有准确到位、深刻细致地理解了教材、深层次地走入文本,才能构建出明朗清晰的教学框架,在引领学生解读文本时精准到位,游刃有余。
把握学情,善构和谐师生关系,鼓励探究生成。新课标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保护学生的自我感悟和体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教学。因此,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知识储备、思维特征等情况至关重要。学情分析在教学预设中享有无可厚非的地位。“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可以有效优化教学过程,促成教学目标达成,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前预设时必须从学生出发,研究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力水平、接受程度等因素,关注梯度教学,力求使教学内容跟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匹配,并努力照顾到每个学生。
爱学习、勤思考、善总结、提升专业素养。教师是课堂的调控者、引导者,更是了不起的学习者。虽然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强调“生本”意识,但教师依然是学习过程的监督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专业素养、综合能力、教学智慧、人格魅力等对学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应加强“及时更新知识储备,虚心学习,积极总结”等系列提升个人业务水平和专业能力的活动,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师只有通过不断提升业务素质,练就深厚的内力后才可能在语文教学生涯中左右逢源,如鱼得水,赢取他人的认可。
语文课堂充满变数,“意外”无处不在。保护“意外”,提前“预约”,巧妙处理,是每个语文教师该有的态度。
[1]于志梅.善待“意外”,生成精彩——语文课堂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J]. 教育科研论坛,2009(11):41-42.
[2]武立伟. 语文课堂设计的文本意识[J]. 中学语文,2009(7):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