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地利学派的市场经济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2014-03-30李雅丽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哈耶克凯恩斯学派

李雅丽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5)

奥地利学派是维也纳大学教授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于19世纪70年代建立,经由庞巴维克(Eugen von BÖhm-Bawerk)、维塞尔(Friedrich von Wieser)、米塞斯、哈耶克、哈伯勒(Gottfried Haberler)、罗斯巴德(Murry N. Rothbard)、柯兹纳(Israel Kirzner)和加里森(Roger Garrison)等人的不断传承和发展,成为西方经济流派重要的一支。奥地利学派倡导自由市场不遗余力,其理论愈来愈受到世人关注。研究奥地利学派的经济理论,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必将会产生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奥地利学派发展了古典自由市场经济理论

1.古典经济学派信仰自由市场,赞成强有力但受限的政府

古典经济学家信仰市场,主张由自由市场体系充当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手段。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一个国家财富的源泉在于生产和交换,而生产和交换实现最大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自由,即劳动、资本、货币和产品不受限制地自由流动。在这样一个自由市场体系下,每个人为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工作,但他最终将会实现公共利益,犹如受到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斯密强调,为了让自我利益转换为公众利益,竞争必不可少。竞争意味着较低的价格,意味着有更多的钱购买其他商品,进而意味着更多的工作和更好的收入水平。斯密的这一自由经济模型得到了其后诸多经济学家的改良和发展,例如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萨伊提出了“萨伊定律”——是生产带来了收入进而带来消费需求,它强调产品生产的重要性,有力地反驳了重商主义者认为金银等货币是财富源泉的错误观点。萨伊和另一位法国经济学家巴师夏首次论证了企业家的重要性,正是企业家能将经济资源从生产力较低的领域转移到生产力更高、收益更高的领域,因此富有创造性的企业家领导的自由工业经济具有无止境的可能性。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自由放任政策与斯密毫无二致,他提出的“比较优势”从理论上宣布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死刑。

古典经济学派并没有否认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斯密赞成强有力但是受限的政府,他指出,“将一个国家从最蛮荒带到最富足,只需要和平、轻税收和可容忍的司法管理,其他的一切都会自然发生”①。在斯密眼中,政府应当充当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守夜人”的角色,其职能是对外防御敌人入侵,对内保障个人权益和自由,在经济方面主要是兴建公共设施和提供公共教育。同时斯密是国家权力的犀利批评者,他认为政治家通常都是些挥霍的伪君子,因此他主张平衡预算,反对大规模财政赤字。斯密明确反对政府特许权下的贸易垄断,如东印度公司。

2.奥地利学派认同古典经济学派的经济增长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储蓄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把节俭看作是一种美德。斯密强调了资本投资和节约劳动的机器在促进普通人生活水平增长方面的关键作用。约翰·穆勒把需求创造供给的原始凯恩斯消费社会称为“有害的”和“谬误”的。因为他认为存钱的人和花钱的人都是一种消费,前者是一种再生产性消费,可以提供将来要用来消费的食品和服装,以及生产者需要使用的材料,因此能够增加国民财富;后者是一种非生产性消费,仅仅为了享乐的消费稍纵即逝,会减少国民财富。奥地利学派认同古典经济学家的增长理论,强调储蓄和投资在技术不断进步的经济社会中的决定性作用,因为只有资本品的投资才能带来更高的生产力和更高的生活水平。庞巴维克出版了《资本实证论》以说明经济增长是如何发生的。1929年哈耶克写了《储蓄的悖论》一文以反对凯恩斯的“需求创造供给”的理论,他指出,如果采用单期模型,储蓄的增加会减少消费,造成消费不足。但是放弃这一假设而考察长期经济增长,得出的结论就完全不同了。哈耶克用一个以时间为导向的生产时期说明增加储蓄能延长资本化过程,提高生产率,从而增加利润,提高工资并提供给消费者足以购买最终产品的工资。

3.奥地利学派补充发展了自由市场体系理论

如果说亚当·斯密对经济增长更感兴趣,那么从李嘉图开始,古典经济学的研究重点转向了收入分配。他们从生产成本价值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资和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将逐渐下降,地租所占份额则上升。然而,英国工业革命却带来了工人真实工资的明显持续的上升,特别是在工业革命的后期(胡怀国,2013)。理论与现实的脱离,使得古典经济学遇到了巨大的困境,人们开始怀疑自由市场理论,国有化、中央计划等理论提了出来。奥地利学派在认同古典经济学家的经济增长理论的同时,对自由市场体系理论进行了补充修改。1871年,卡尔·门格尔发表了《国民经济学原理》,提出了边际效用理论②。其后,维塞尔发明了诸如边际效用、机会成本等经济术语传播了门格尔的思想。门格尔认为产品的价值不是由客观的生产成本价值论来决定的,而是由使用者的主观评价构成的,即是消费者对商品的主观效用决定了商品价格,该理论又被称为“归算原理”。正是在奥地利经济学家边际观念的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开创性地提出每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等于其边际产出的分配理论。这使得市场经济成为一幅和谐交融的画面:各生产要素恰好依据其贡献得到其收益,各要素之间不存在剥削、不存在剩余、不存在冲突,自由市场经济不仅是公正的,而是有效率的。庞巴维克则进一步指出,资本家将土地、劳动和资本结合起来生产的是一种在市场上竞争的产品,他承担了这种产品的市场风险,因而以利润作为资本家承担风险的报酬是公正的。同时,投资者和地主必须等待产品销售出去后才能得到支付,因此他们得到的利息收入反映了“等待”的报酬。另一方面,奥地利学派认为市场是个动态的过程,市场竞争具有行为性和过程性的特点,他们强调市场的不均衡才是常态,并引入企业家的概念,强调企业家的发现作用、知识与技术革新,创造需求,并破坏均衡,以获取利润。柯兹纳认为企业家正是通过这一发现过程才发现错误和新的赢利机会,并因此使市场走向均衡。

4.奥地利学派反对中央计划经济

奥地利学派反对中央计划经济,他们认为合理的资源配置必须建立在合理的经济行为之上,而合理的经济行为又以合理的价格和成本的计算为依据。米塞斯指出,只有产权私有者追求利润的行动才能产生一个反映稀缺性的 “真实”的价格,有了这个价格才有可能进行经济计算。虽然“社会市场主义者”当局可以建立一个模拟的市场(如拍卖)来解决资源的配置,实现供需平衡,但这是虚假的市场,因为他们不可能获得真实的价格。哈耶克从知识或信息的角度来论证中央计划经济的不可行。在他看来社会经济运行问题的本质就是如何利用分散于个人的知识的问题。在相关部门搜集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必然有一部分软信息会散失,一些对信息汇报者不利的信息会被隐藏或者出现偏差,依据这样的信息所作的计划必然与现实有误差。哈耶克认为只有市场价格,即市场交易者出于获利目的,经过买卖双方力量对比所最终确定的价格,才能反映交易者对未来的无偏差估计,也就是说只有市场价格才能发挥综合信息的功能。因此,经济决策必须是分散的。

5.奥地利学派反对国家宏观调控

奥地利学派不仅反对中央计划经济,也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米塞斯指出,经济周期的出现源于政府的货币干预,掌握在政府手里的货币供给扩张是经济周期和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货币和信贷的扩张使得市场利率下降,造成了经济的繁荣,同时也造成了投资和生产结构的扭曲,不当投资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定要被市场清算,这时就出现了经济萧条。经济萧条是对繁荣时期的不当投资进行的清算,唯有通过此种方式,市场才能重新把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因此奥地利学派认为政府绝不能为了阻止萧条而继续增加货币延长繁荣时间,这只会使衰退的时间延长,最好的办法就是自由放任,让市场自身去恢复。为了维护自由市场经济,哈耶克甚至提出了“货币的非国家化”:废除中央银行制度,允许私人发行货币,并自由竞争,这个竞争过程将会发现最好的货币。罗斯巴德提出了“银行自由化”:废除美联储和美国铸币厂,将国家黄金储备私有化,建立自由银行制度,实行100%储备制度。

二、奥地利学派与凯恩斯学派的主要区别

奥地利学派作为自由经济学派代表,一直未能跻身学术主流。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理论出现后,哈耶克的一大批追随者就转向了凯恩斯,之后凯恩斯理论一直是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标准内容。直到1974年哈耶克被授予诺奖后,奥地利学派理论才再次被人关注。那么,与凯恩斯理论相比,奥地利理论为什么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

1.奥地利学派注重长期经济增长问题,而凯恩斯则注重短期问题

凯恩斯理论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短期理论,这一点他自己并不否认,他有一句名言“从长期看,我们都不在人世了”。在他看来,只有消费支出能够在经济中引起额外的收入和就业,储蓄增长只会减少收入并减缓经济增长,特别是在不景气时期。奥地利学派所提倡的“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着眼于长期,从这点来看,两个学派的理论是针锋相对的,哈耶克与凯恩斯也曾有过数度论战。但大萧条的严重程度和长期性让人们对自由市场经济产生了严重的怀疑,特别是凯恩斯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化”解释符合“任期有限”的政府官员对经济增长的理解,从而很容易被政府官员看作正确的经济理论。

2.奥地利学派认为经济周期源于政府的货币扩张,凯恩斯主义则认为是私人的“动物精神”

如上所述,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认为货币和信贷的扩张是经济周期的根源,而能扩张货币的只有政府。换句话说,奥地利经济周期理论对政府持有一种批评态度。凯恩斯则相反,他把产生经济周期的原因归结于私人的“动物精神”——人们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中进行长期预期有很大的非理智冲动,从而造成了经济周期性波动。由“精英人士”所组成的政府被凯恩斯赋予拯救市场经济和社会公众的伟大责任。政府在凯恩斯这里找到了干预经济的理由,而且赤字支出能够拉选票,于是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很快被多国政府奉为圭臬。

3.奥地利学派主张对大萧条“无为而治”,凯恩斯主张“做点什么”

始于1929年遍及西方世界的大萧条,曾被奥地利学派的米塞斯和哈耶克预测到,但是其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萧条是对繁荣时期的不当投资进行的清算,因此他们主张“无为而治”,等待市场的自我调整。凯思斯的经历和理论让其提出了完全不同的主张,他曾在股市崩盘前不久,还坚定地认为“不会有进一步的股价下跌了”,于是其净财产的3/4被洗劫一空。作为一个暂时的失败投资者,凯恩斯感受到了市场的残酷,于是要求政府应该做些什么,以帮助市场经济的失败者渡过难关。从这个角度来看,凯恩斯的政策主张不仅受到政府的欢迎,也迎合了普通民众的心理。于是,罗斯福总统由于实行一系列凯恩斯主义的新政,包括国民复兴法、支持劳动的法规、政府管制和增税等,而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受爱戴的总统之一。虽然很多经济学家和史学家在对那段历史进行研究时,得出的结论是新政一次又一次地严重阻碍私人投资、破坏当时急需的投资者和商界的信心,从而延长了萧条期。

三、奥地利学派与货币主义学派的主要区别

与另一自由学派货币主义相比,奥地利学派理论与其并非完全互补,有些地方甚至存在严重分歧。但弗里德曼的理论传播及对西方世界经济的影响,要明显大于哈耶克及其后辈。个中原因除了弗里德曼曾长期通过电视传播其思想外,如下两个方面也很重要:

1.奥地利学派较为复杂而弗里德曼理论简单明了

奥地利学派理论注重微观和宏观的结合,强调逻辑的自洽。米塞斯的经济周期理论的起点在于货币这一微观基础,他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一种有许多独特特征的商品,其供给和需求也适用边际效用理论。在此基础上米塞斯重新解读了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把注意力转向了货币供给和政府货币政策,提出了其经济周期理论。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较奥地利学派简单,它只考虑宏观经济,对货币数量论的解读限于物价与货币数量变动关系,并把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提出了单一货币规则。在弗里德曼看来,只要维持一个整体价格不变的环境,经济周期就会消失。对此,罗斯巴德(2003)指出,在一个不受货币干扰的自由市场经济中,随着生产率的提高,价格水平自然会下降,此时为了维持价格水平不变而扩张货币,必然会造成投资结构的扭曲,造成繁荣和衰退交替的经济周期。奥地利学派认为通货膨胀并不是政府扩大货币信贷供给的唯一恶果,更关键的是它人为地造成了经济周期。在大萧条的研究中,弗里德曼也因为忽视了对微观经济的研究而被人诟病。在后来的克鲁格曼和伯南克对经济衰退开出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从直升飞机上撒钱”的效果来看,并没有达到弗里德曼理论所能达到的效果(辜朝明,2008)。

2.奥地利学派注重演绎推理,货币主义学派注重学术性技术工作

在研究方法上,奥地利学派注重演绎推理,但是很少使用实证研究,米塞斯甚至排斥使用历史、数学、图形或其他任何技术,他主张唯一的经济科学是彻底的先验论——仅使用演绎推理而不需要经验帮助。与此相反,弗里德曼擅长实证研究,早年其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工作的经历,有助于他用可信的数据、数量分析和严密的数学方法来检验和支持自己的论点。芝加哥学派正是由于统计和数量研究而在经济学界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同时这方面的不足也正是奥地利学派挣扎并落后的原因之一。历史资料和经验数据不可能像奥地利学派及其追随者所希望的那样,能够轻易地从经济学研究中抹去。经济学家在头脑中构想的假说若没有经验数据的检验,就不能保证是完全正确的(王瑶,2008)。

四、启 示

1.市场机制在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

奥地利学派认同古典经济学派的自由市场体系,其后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新自由经济学派,都试图在论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其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更加信奉自由市场机制,例如哈佛大学的曼昆教授,这位自称是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在其《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指出“古典经济学家为许多基本问题提供了正确的答案”③。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也毫无疑问地证实了自由经济与人均收入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图1)。我国由于是从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同时长期中央集权的历史为政府干预甚至参与经济提供了合适的生长土壤,导致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始终不清晰。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大部分资源,如资金、项目、土地等都是政府那只手在长袖善舞,政府越位错位现象日益严重。本来是企业能解决的问题,非得通过政府各种审批;本来地方能解决的事情,非得辗转京城“跑部钱进”;本来中小企业能够各显神通尽力发展,非得在政府的主导下实现拉郎配式的“做大做强”。这不仅危及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增长,也导致大量社会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犹如给被捆的普罗米修斯松绑,它将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送来火种和光明。

资料来源:Gwattney and Lawson(2000).数据主要为1995~1997年.

2.政府与市场关系应该是互补的

奥地利学派一贯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罗斯巴德甚至提出了“无政府主义”一词。然而奥地利学派的边缘化一部分原因也在于人们不太认同其“无政府”的立场。事实上,一个强有力政府的存在,才可能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行。例如,在自由市场竞争中一定会有失败者,现代国家的政府往往被要求建立一个必要的社会保障体系来帮助失败者及其家庭获得必要的生活保障,帮助儿童能够获得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帮助病残或年老的人获得必要的生存条件。如果没有政府这方面的投入,自由市场体系就势必会被人们反对,其资源配置的优势也就无法发挥。再比如,凯恩斯主义指出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刻政府所能做的就是要加强监管,即要求强化参与者的信息披露,加大对虚假信息的惩罚力度,以此降低信息的搜集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程度。毋庸置疑,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不可能像凯恩斯主义者所提出的要求那样,用政府去替代市场,因为政府并不会比市场参与者掌握更多的信息,这一点哈耶克已经有过深刻的论述。事实上,在凯恩斯提出的市场失灵的另外三个原因中,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垄断和公共物品并不是必然要求政府参与经济,外部性的解决只需要政府明晰产权即可。因此,政府定位应该是市场的补充手段,尽可能保证市场的运行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我国政府的职能确定为“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这也是第一次明确地把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划分开来。

3.注重对政府权力的制约

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在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必须有制度保障其行为与民众能够激励相容。一是可以利用宪法对政府的权力进行约束,“把权力关在笼子里”;二是在我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大国,还要注重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关系,通过公民的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机制对官员进行制约。有经济学家把中国过去三十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归为“地方政府的GDP竞赛”、 “投资竞赛”等,在如今我国投资率过高、生态环境遭到重大破坏的情况下,我国领导人已经明确指出各地不能“唯GDP论英雄”。各级各地政府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应该投入到“为市场经济服务”的竞赛之中,以激励地方政府发挥好经济服务职能,为各地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注释:

①转引自马克·斯考森(2006),第31页.

②与门格尔几乎同时提出边际效用理论的还有另外两位经济学家:文杰斯(1871)和瓦尔拉斯(1874,1877).

③曼 昆.宏观经济学第四版[M].序言,第6页.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胡怀国.功能性收入分配与规模性收入分配[J].经济学动态,2013,(8):137-153.

[3](美)马克·斯考森.现代经济学的历程:大思想家的生平与思想[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

[4](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货币的非国家化[M].姚中秋,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5](美)默里·罗斯巴德.银行的秘密[M].李文浩,钟 帅,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6](美)默里· 罗斯巴德.美国大萧条[M].谢华育,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3.

[7](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史库森.朋友还是对手:奥地利学派与芝加哥学派之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9](美)N· 格利高里·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四版)[M].梁小民,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0](美)辜朝明.大衰退[M].喻海翔,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11]王 瑶.对马歇尔和庞巴维克价值决定理论的比较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2,(8):147-157.

[12]张晋武.公共物品概念向何去——基于政府职能依据问题的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3,(4):112-119.

[13]韦 森.重读哈耶克[EB/OL].http://weisenblog.blog.163.com/.

猜你喜欢

哈耶克凯恩斯学派
哈耶克法治经济思想及其方法论的批判分析
先上马,后加鞭——中国戏曲的演化路径与“前海学派”的深度阐释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多赚两颗蛋的钱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论哈耶克自由观的特征
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哲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