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PSR模型的安徽省“十二五”环境压力分析

2014-03-29王慧慧吴开亚

关键词:十二五安徽省环境保护

王慧慧, 吴开亚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 230009)

“十二五”时期是安徽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也是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安徽的重要时期。该时期安徽省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突出环境问题逐步得到解决、重点地区和城乡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生态强省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2012年,全省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9.243×105t,比2011年下降3.04%;氨氮排放总量为1.061×105t,比2011年下降3.33%;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5.196×105t,比2011年下降1.87%;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为9.213×105t,比2011年下降3.95%,环境整体上有所好转[1]。

目前,安徽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如资源和能源自给率不足、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投入不足、节能环保压力大、环境容量有限、生态自我调节能力弱,等等,从而使得要完成其“十二五”规划的环境目标面临极大挑战。本文从当前安徽省快速城市化及工业化背景下的环境压力着手,对安徽省环境压力-状态-响应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今后几年安徽省环境调控的方向及措施,为该省完成“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目标提供支持。

一、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1.模型简介

PSR模型起初是由FRIEND和RAPPOR提出的,用来分析环境压力、现状与响应之间的关系[2]。PSR模型使用“原因-效益-响应”这一逻辑来构造指标,主要目的是回答“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我们将如何做”这三个问题体现人类与环境的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导致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也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而环境质量下降又影响了社会经济,社会通过经济、环境、部门政策,以及行为、意识的改变对其作出反应,从而构成了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压力-状态-响应关系[3-5]。当前,将PSR模型评价对象压力-状态-响应指标与参照标准相比较的模式得到普遍关注,但该模型多用在生态系统评价、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可持续发展及土地利用等方面[6-11],笔者利用该模型对安徽省环境现状及承受的环境压力进行了分析,旨在为该省环境调控工作提供支持。

2.安徽省PSR模型构建

PSR模型是建立在人类活动对环境所施加的压力并影响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基本认识上,将环境压力、环境状态和社会响应归结为各类指标。社会通过各种环境、经济政策,也通过行为和意识的变化,随之对这些变化产生反应。在PSR模型中,这些不同指标主要是用作衡量环境质量或环境状态的,特别是由人类活动而引起环境变化以及因此对人类的影响。

第一,压力指标主要为污染物排放及环境污染对环境系统产生的压力,本文研究了各种影响因素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因此在保证指标的选取上具有代表性、全面性、可量化和可操作性的情况下,同时参考了前人的研究成果,选取了人口增长率、人口基数、氨氮年排放量、SO2年排放量、工业污染物排放、化学需氧量年排放量、颗粒物年排放量、工业固废年产量、NOX年排放量和N、P年排放量共计10个指标作为环境的压力因素。

第二,状态指标用以反映整个环境系统的结构、功能状况与动态特征,指标的选择主要包括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中大气、水、生态环境,同样,在保证指标的选取上具有代表性、全面性、可量化和可操作性的情况下,选取了各市降水p H均值、酸雨频率、各市全年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的天数;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地表水劣Ⅴ类水质所占比例,长江、淮河流域断面,巢湖、新安江流域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III类水质的所占比例;人均城市公共绿地面积、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重、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率和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规范率共计12个指标作为环境的状态因素。

第三,响应指标主要为维护、改善安徽省环境系统状态所作的环境保护措施及环保工程,环境保护对策方案选取了大气污染的防治和流域环境的整治作为政策响应因素;环境保护工程指标选取了巢湖、淮河、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工程,酸雨和SO2污染控制工程,生态功能保护区重点建设工程和工业污染治理与循环经济建设工程共计4个指标作为环境工程响应因素;环境保护措施选取了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促进产业优化发展、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共4个指标作为措施响应因素。在以该模型为基础的安徽省“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体系中,要遵循综合全面、重点突出、可操作性强、数据容易获得、具有导向性和前瞻性,以及综合反映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和建设生态强省等目标对安徽省环保工作的要求等原则,并引用和借鉴国内外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安徽省PSR模型[12]。文中分析数据主要来自该年安徽省环境状况公报、安徽省工业“三废”排放及治理情况简析和安徽省环境统计年报统计数据。

二、安徽“十二五”环境压力-状态分析

环境压力的形成与变化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是人类与自然共同作用的结果。分析环境压力与状态之间关系是采取环境调控措施的基础,只有了解了环境压力与状态的影响机理,才能提出对应的调控措施。

1.大气环境压力-状态分析

2011年,安徽省废气、SO2和烟尘排放总量分别为3.041 1×1012m3,5.291×105和6.784×105t。与2010年相比,全省工业二氧化硫、烟尘的排放总量分别减少了2.54×104和1.286×105t[13](见表1)。从大气环境压力-状态分析可知,2012年全省16个地级城市中有15个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合肥市达到国家三级标准。全省平均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6.5%,其中,铜陵和黄山市为100%,合肥市为87.2%,其余13个市均在90%以上。全省SO2年均值为0.028 mg/m3,淮北和黄山市达到一级标准,其余14个市达到二级标准。NO2年均值为0.027 mg/m3,有15个市达到一级标准,六安市达到二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为0.079 mg/m3,有15个市达到二级标准,合肥市达到三级标准。与2011年相比,全省平均空气质量优良率上升0.2个百分点;SO2浓度持平,NO2浓度上升3.8%,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下降1.2%,但仍然是影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1]。

表1 2011年安徽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统计[14]

2.水环境压力-状态分析

安徽省2011年废水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为2.432 466 6×109和9.434×105t(见表2),虽然污染物排放量并没有随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增加,但其污染物排放量仍居高不下,使安徽省环境压力过大。安徽省水污染物排放情况及水环境现状(见表2,3)。

对水环境压力-状态的分析知,随安徽省污染物减排工作的持续推进,安徽省化学需氧量及氨氮排放有着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总污染比重仍比较高。特别是巢湖,其总磷均值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V类标准,其总氮均值劣于V类;全湖富营养化程度平均为中富营养,水质目标考核断面达标率为52.6%,距“十二五”环境规划目标仍有差距。尤其是2011年巢湖蓝藻爆发,使得该湖的环保形势异常严峻,因此对巢湖流域进行改善将是今后几年环境调控的重点[12]。

表2 2011年安徽省废水排放量统计[14]

表3 2012年安徽省水环境现状[1]

续表

3.生态环境压力-状态现状

安徽省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第一,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质污染严重,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与灾害恢复能力较弱。水旱灾害交替发生,成灾面积呈上升趋势。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又加剧了水资源的供求矛盾,同时因排灌设施和技术的落后,水资源大量流失,生产用水的巨大浪费抢占了生态用水。第二,土地资源少,农用土地的盐碱化程度和污染不断加剧,上游排水被下游用来灌溉农田,导致下游农田含盐量增高,耕地出现不同程度盐渍化。第三,湿地严重退化。第四,湖泊水体治理与恢复难度大、周期长。

4.生态环境压力与地区响应的关系分析

安徽省环境污染的地区响应主要表现在由污染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如巢湖流域重点行业(机械设备制造、化工、水泥、钢铁等产业)工业点源及非点源污染(农村生活、生产及养殖)带来大量N、P污染,导致近几年巢湖蓝藻爆发。由《安徽省“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可知,PM10的浓度年平均值与粉尘、烟尘年排放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好,表明所研究区域对环境压力有着良好的响应。

三、安徽生态环境调控方案

根据安徽省PSR模型,环境调控响应框架应为:环境压力-状态分析-确定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对策方案-环境保护工程-环境保护措施-环境管理和能力建设-可持续发展。环境调控是将控制论的方法引入到环境系统中,通过环境规划与设计、环境工程布置与运行、环境系统管理、环境意识的普及提高等方法达到环境系统的高效、和谐和优化,其核心问题是自组织和最优控制[15-16]。根据对安徽省环境压力及状态分析,重点提出环境调控方案,分三个部分:一是政策响应(包括大气污染的防治、流域环境的整治);二是工程响应(改善巢湖、淮河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工程、酸雨和SO2污染控制工程、生态功能保护区重点建设工程、工业污染治理与循环经济建设工程);三是措施响应(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促进产业优化发展、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1.安徽省环境保护对策方案

(1)大气污染的防治 第一,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必须从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出发,对该地区各污染源所排放的各类污染物质的种类、数量、时空分布作全面的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控制污染的最佳方案。工业生产区应设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在工厂区与城市生活区之间,要有一定间隔距离,并植树造林、绿化、减轻污染危害。对已有污染重、资源浪费、治理无望的企业要实行关、停、并、转、迁等措施。实施城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加大城市烟尘、粉尘、细颗粒物(PM2.5)和汽车尾气的治理力度。建立健全合肥市、淮南市、安庆市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对PM2.5管理与控制研究。2012年在合肥市、2013年在马鞍山市和芜湖市、2015年在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开展臭氧和PM2.5等污染物监测。治理目标是到2015年,所有城市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国家二级标准,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明显减轻。

第二,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有效利用率。当前的能源结构中以煤炭为主,在煤炭燃烧过程中放出大量的SO2、NOX、CO以及悬浮颗粒等污染物。应加快煤炭产业升级,推进洁净煤技术发展,控制煤炭消费增长,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能源的结构优化迫在眉睫。切实推进高碳产业低碳化改造,构建低碳产业体系。积极发展低碳农业,重点降低农业机械燃油消耗,开拓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机械方面的应用。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建立高水平的低碳研发、测试、工程化基地。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支持重点城市申报国家级“低碳城市”和“低碳园区”。建立开发服务和信息发布平台,推进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开发。因此,如从根本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首先必须从改善能源结构入手,例如使用天然气及二次能源,如煤气、液化石油气、电等,还应重视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所谓清洁能源的利用。到2015年,污染减排目标全面完成。化学需氧量、氨氮、SO2、NOX排放总量比2010年分别减少7.2%、9.9%、6.1%、9.8%。

第三,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控制。近年来,随着私家车、农用车数量的快速增加,尾气排放已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措施: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号召大家重视机动车的日常保养,定期清洗发动机,减少积碳达到减排效果;完善机动车的尾气检测体系,促进机动车尾气保养;在机动车排气系统中安装催化器,使燃料充分燃烧;推行、开发新型燃料,如甲醇、乙醇等含氧有机物。有效控制私家车的发展,扩大地铁、公共汽车的运输范围和能力,大力推行步行或绿色环保的自行车。

第四,扩大绿化面积、植树造林。绿化造林是大气污染防治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植物有吸收各种有毒有害气体和净化空气的功能。植物是空气的天然过滤器。茂密的丛林能够降低风速,使气流挟带的大颗粒灰尘下降。树叶表面粗糙不平,多绒毛,某些树种的树叶还分泌粘液,能吸附大量飘尘。蒙尘的树叶经雨水淋洗后,又能够恢复吸附、阻拦尘埃的作用,使空气得到净化。

(2)流域环境的整治 第一,巢湖流域。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集农业、林业、水利、水产、水源地、环境保护于一体的系统工程。针对流域、巢湖存在的问题,综合治理开发立足于污染截留减排处理,进行林、水、陆、圩、滩、河道的综合治理,促进生态恢复。

综合整治的主要任务:一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从生产源头控制污染;二是治理工业和生活污染,提高污水处理能力;三是修复巢湖生态系统,增加湖体自净能力;四是推进科技进步,增强技术支持能力。

为实现方案目标,应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机制,重点解决综合决策、区域协调、管理体制、投资融资及政策保障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综合整治对策:一是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协调决策体系;二是加大投入,推动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三是调整结构,严格执行环保产业政策;四是强化执法,保障群众健康;五是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环保参与意识。

到“十二五”末,有效控制巢湖富营养化程度,实现巢湖湖区总体水质由劣Ⅴ类好转为Ⅴ类。

第二,淮河流域干流安徽段。加快淮河宿州杨庄段、阜南王家坝、淮南石头埠、蚌埠段和滁州小柳巷等环境的综合整治,加快周围污水处理厂的建设速度,保证污水处理厂正常高效运作,全面完成工业点源治理、截污导流、城镇污水处理等重点治污工程。到2015年,淮河干流水质稳定达到Ⅲ类,主要入河支流水质有所改善。

第三,长江流域。按照国务院综合治理长江的精神,从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治理大江大河,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相统一的角度出发,加强安徽境内的华阳河、皖河、秋浦河、青弋江、水阳江等主要支流的综合整治,严格控制排入长江污染物总量。在沿江的各地之间建立生态防护区,并在临江地带留够空间建防护林等生态缓冲区,形成良好的大江大河生态风光带。到2015年,长江干流水质达Ⅱ类,青弋江、秋浦河水质达到Ⅲ类,滁河消除劣Ⅴ类。

第四,保护饮用水源水质。实行严格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制度,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建设,设立饮用水源地一级、二级和准保护区范围;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全指标评价和补给水源污染风险分析;加强地下水环境监测,开展地下水水源地补给区域污染风险评估,完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建立水质监测预警、应急水源方案,完善城市饮用水应急预警机制;加强自来水厂处理工艺改造,有效去除藻类、藻毒素和有机污染物;切实做好农村饮用水源勘测工作,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供水模式,促进城镇自来水管网向农村延伸。目标是至2015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

2.安徽省环境保护工程

对当前安徽省的环境压力-状态分析,优先考虑环保项目工程的建设,为实现该省“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目标的完成提供支撑。优先选择的环保工程主要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巢湖、淮河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工程,降低大气环境压力的酸雨和SO2污染控制工程,降低生态环境压力的生态功能保护区重点建设工程以及降低安徽省水环境压力的工业污染治理与循环经济建设工程。

(1)改善巢湖、淮河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工程 加强皖江(长江安徽段)及主要支流沿岸污染、船舶流动源污染和有毒有害物污染防治,加大崩岸治理力度,强化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强淮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实施“三防一供”工程,加快水利设施建设,统筹解决水多、水少、水脏问题;实施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严格限制氮磷排放,遏制水体水质下降和富营养化加重趋势,建设巢湖流域生态经济区;通过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生态修复、城镇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改造等工程来改善流域污染状况;推进重点污染治理工程建设,实现工程完成率达到80%以上;加强流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推进200个左右特色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争实现集中污水处理设施覆盖重点中心镇;提升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功能,流域内所有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达一级A标准;制定更严格的工业污水排放地方标准,化工冶金等重点行业新建项目必须达到国家相应行业清洁生产标准的一级水平。严格限制在巢湖流域新建排放氮磷、在淮河流域新建排放氨氮的工业企业;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示范工程,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按照“一河一策”的思路,开展重污染河流综合整治;建立“防、治、用”联动的巢湖蓝藻水华防治体系,基本消除劣V类水质。

(2)酸雨和SO2污染控制工程 实施燃煤电厂减排和脱S工程以及控制氮氧化物示范工程、电力行业SO2自动监控系统工程、电力行业烟气脱硫工程、非电力行业污染源脱S工程、钢铁烧结烟气脱硫工程、其他行业脱硫工程、烧结机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示范工程、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程,等等。

(3)生态功能保护区重点建设工程 加强建设巢湖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加快推进引江济淮(巢)等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开工建设淮水北调工程,积极推进引淮济阜、引淮济亳、引芡济蚌等区域性调水工程。加快抗旱应急水源、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等水源工程建设。以农田保护为中心、万里绿色长廊示范工程建设和高标准平原绿化为抓手,构建皖北及沿淮平原绿色生态屏障;以皖江城市带和合肥经济圈生态安全为中心,加强城市森林、绿色生态走廊、城郊绿地及江滩地抑螺林建设,构建江淮及沿江平原丘陵区绿色生态屏障;以优质水源区生态保护为中心,重点建设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构建皖西地区水资源保护绿色生态屏障;以黄山、九华山和太平湖等重点区域生态安全保护建设为中心,全面提高林分质量和生态效益,构建皖南山区绿色生态屏障。完善水系林网、农田林网和骨干道路林网等生态安全网络,推进沿江沿淮绿色长廊、环巢湖生态绿带建设。严格实施湖泊水库和饮用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皖南及大别山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物种种群及其栖息地恢复示范工程。生态功能退化现象得到遏制。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9%以上,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比例达到4.5%,生态示范创建扎实推进,9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地方特有物种得到保护。区域性突出生态问题基本解决,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得到保护与恢复,生态脆弱区管理得到加强。

(4)工业污染治理与循环经济建设工程 加强污染排放重点工业企业工艺技术改造,加大造纸、印染、化工、食品饮料等重点行业废水治理力度,推进电力、冶炼、化工、水泥等工业领域低氮燃烧技术应用和脱硝、脱硫设施建设。强化源头控制、过程阻断,严格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完善污染事故应急体系、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体系。加强城市、园区和企业循环经济建设,加快实施循环经济“百千万”示范工程,深入推进企业间资源共享、副产品互用和企业内部节约利废,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打造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铜陵经济开发区循环化改造等国家级、省级示范试点。加快废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再制造产业发展,鼓励废旧家电、报废汽车、废杂金属及电子产品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并严格管理。深入开展餐厨垃圾收集和处理工作试点,全面推进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3.安徽省环境保护措施

(1)优化区域发展布局 发挥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国土空间开发方面的基础性和约束性作用,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引导经济、人口向资源环境承载力大、适宜开发的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皖北城镇群等区域集聚,加快推进重点开发区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在皖北地区和江淮丘陵等农产品主产区,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适当发展农产品加工等与农业密切相关的工业。在皖北及江淮分水岭等缺水地区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对影响全局生态安全的皖南和皖西山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力度,点状开发、面上保护,因地制宜地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

(2)促进产业优化发展 进一步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依法严格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建设用地审查,从源头抑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过快增长。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落后产能关停计划,依法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产品质量低劣、不具备清洁生产条件的企业,加快淘汰造纸、纺织印染、酿造、化工、制革等重点行业落后生产能力。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电力、钢铁、石化、水泥、有色等行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培育壮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依托基础较好的合肥、蚌埠、芜湖和铜陵市,大力培育环保产业集群。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加快传统服务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金融、旅游、会展、商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商贸综合体和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调整旅游消费模式,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3)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用地节地责任考核,积极开展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试点省建设。大力推进淮北、宿州、亳州、阜阳等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设,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至2015年再生水回用率达到15%。通过资源循环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粉煤灰、煤矸石等固体废物利用率达到95%以上。推进农业废弃物、农产品加工副产品、林木“三剩物”、次小薪材等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不低于80%,力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推广节约、绿色、文明的消费理念,高效节能产品市场份额达到30%以上;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过度包装,抑制不合理消费。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引导现有园区进行产业升级,引进关联企业,构建完整产业链,促进企业间物料和能量循环。在企业内部,开展物流、能流的梯次利用,开发利用废弃资源,形成废弃物和副产品的循环利用链。推进铜陵有色、淮南矿业、马钢等重点行业企业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建设。推进废旧家电、废杂金属及电子产品等再生资源的规模化回收利用,建设“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打造铜陵矿山、滁州报废汽车等循环经济示范园。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形成种植、养殖、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一体化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加快建设城市社区和乡村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回收网络。

四、结 论

第一,由PSR模型分析可知,安徽省关键的环境压力因子是该省巢湖流域水质指标和可吸入颗粒物,且已然成制约该省“十二五”环境规划目标完成的重要因素。

第二,把安徽环境调控响应方案分为安徽环境保护对策方案、安徽环境保护工程和安徽省环境保护措施三部分。安徽环境保护对策方案包括大气污染的防治及流域环境的整治;安徽环境保护工程包括改善巢湖、淮河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工程、酸雨和SO2污染控制工程、生态功能保护区重点建设工程、工业污染治理与循环经济建设工程;安徽省环境保护措施包括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促进产业优化发展、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

[1] 安徽省环境保护厅.安徽省环境状况公报[R].合肥:安徽省环境保护厅,2012.

[2] ALLEN L H.Environmental indicators: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measuring and reporting on environmental policy performance in the contex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Washington DC:World Resource Institute,1995.

[3] 张志强,程国栋,徐中民.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方法及应用研究[J].冰川冻土,2002,(4):344-360.

[4] 李向辉,笪可宁.基于PSR框架的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相关策略[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8-51.

[5]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OECD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development,measurement and use[EB/OL].Paris:OECD.(2004-05-20)[2013-11-20].http://www.oecd.org/dataoecd/7/47/24993546.pdf.

[6] 王治良,王国祥.洪泽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6):152-155.

[7] 颜 利,王金坑,黄 浩.基于PSR框架模型的东溪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资源科学,2008,(1):108-113.

[8] HARDI P,PINTER L.Models and methods of measu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erformance[M].Winnipeg Ont: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1995.

[9] 周炳中,杨 浩,包浩生.PSR模型及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J].自然资源学报,2002,(5):542-546.

[10] 郭旭东,邱 扬,连 纲.基于PSR框架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3,(5):480-488.

[11] 冯 科,郑娟尔,韦仕川.GIS和PSR框架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的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7,(5):811-814.

[12] 程 炜,周海茵,王向华.江苏省“十一五”环境压力与调控响应[J].环境科学研究,2009,(4):496-500.

[13] 安徽省环境保护厅.安徽省工业“三废”排放及治理情况简析[R].合肥:安徽省环境保护厅,2011.

[14] 安徽省环境保护厅.安徽省环境统计年报[R].合肥:安徽省环境保护厅,2011.

[15] 李杨帆,朱晓东.海州湾前三岛生态调控概念模型的设计[J].海洋通报,2003,(6):36-42.

[16] WANG R,YAN J.Integrating hardware,software and mind ware for sustainable ecosystem development: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in China[J].Ecological Engineering,1998,II(1/2/3/4):277-289.

猜你喜欢

十二五安徽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成长相册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以及给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