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驱动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2014-03-29杨冬黎顾洪博
杨冬黎,杨 雪,顾洪博
(1.东北石油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黑龙江 大庆163318;2.大庆头台油田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综合服务管理中心,黑龙江 大庆166512)
0 引言
如今网络技术迅速发展,计算机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根据英特尔(Intel)公司创始人戈登·摩尔1965年提出的摩尔定律:微处理器芯片的密度将每十八个月翻一番[1]。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 个月翻两倍以上。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这就要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所需的知识体系能够紧跟技术的进步。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而且还要教会学生自主再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面对瞬息万变的科技时代。
然而计算机属于纯理科学科,有时教师讲起课来可能很枯燥,学生上课容易走神,因此教师不能采用的灌输、填鸭式教学,而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案例驱动法是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在一个典型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消化吸收课堂上教师讲的知识和方法。案例驱动[2]由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与总结四部分组成。它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三尺讲台、一堂课教师从头说道尾”的教学模式;转变了传统的“提出概念,解释概念,然后举例进行说明”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堂上应用案例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带着一个任务去听课,一切以案例为中心,进行组织与分析,让学生在做中学。
1 根据教学内容,提出案例
为了让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达到真正的实效,让学生掌握真正的技能,就需要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授课方法,从实际出发,以行动导向为原则,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为实现任务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操作和维护技能,能熟练运用办公软件Office 处理各种任务。
如今课堂普遍采用多媒体投影仪的教学模式,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讲授。尽管教师借助PPT 和黑板在前边进行演示,但对于Word 有非零起点的学生来说,教师一个菜单接着一个菜单的软件功能详细介绍真是乏味。再加上这种基础课一般是在大阶梯教室上课,坐在后几排的学生根本看不清楚投影仪上的字,更看不清楚教师到底点击了哪个按钮,哪个选项卡。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看投影仪上的字是像雾像雨又像风,还不如玩手机游戏有意思”。这样学生慢慢地失去了学习兴趣,教师讲得再津津有味,学生也不乐意听。上课溜号、搞小动作、昏昏欲睡和逃课的现象就随之出现了。
为了避免上述现象,我们采用以“案例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案例驱动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情境、提出案例,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通过完成案例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3],即让学生接受“润物细无声”的启示。当然要选择一个能够贯彻整个课程内容的案例也不太容易,那么就先选择一个基本案例形式[4],然后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逐步增加完善案例。
例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中Word 这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以生活为基础,提出让学生做“自我介绍”的案例。案例中包括介绍你的家乡、求学经历、考试成绩、爱好等。其实这就是以“制作—美化—排版—插入页码—制作目录”为主线,教师引导学生由简到难完成一个Word 的案例。案例可以做得像简历一样,包括图片、表格等内容,做到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然后学生再以自己制作出来的Word 文档为基础,进行插入页码、图文混排等排版操作。最后再插入页码,进行标注,然后在第一页自动生成目录。这种将教学内容与现实找工作制作的应聘简历融合在一起的案例教学,使学生在案例完成后会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而且还会慢慢养成一种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激发他们再次进行深度学习的求知欲望[5]。
2 分析案例
中国古代人在讨论画作时候常说“画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可见画作在带给人享受美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引人思考。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多且零碎的特点,教师改变以往的一味讲授知识的方式,选择生活中能把知识连贯性穿插在一起的案例给学生。教师在提出案例任务后,先不急于讲解本堂课的内容,而应要与学生一起先分析完成这个案例的思路及方法。考虑问题要充分,尽量多提出各种思考题发挥学生想象,通过分析思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然后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引出这节课涉及到的知识点和重点。
例如在介绍自己家乡时,考虑到家乡的具体位置可以按照省、市、县、区、村的等级来区分,家乡的位置除了可以用文字叙述外,也可以用图形——组织结构图来实现。这样经过分析后,再用word 完成案例制作的速度就会变得比较快,而且表达效果也会变得好看,图形要比单纯的文字叙述显得更加清楚和明白。以上是案例教学法的有利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特定的案例调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考后进行整合,或者因为教师的某句提醒而受到启发,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
3 完成案例
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以学生在计算机课完成Word 单元排版这节为例。学生举手问教师为什么word 文档首字下沉后不让分栏?教师解答说“先首字下沉再分栏不可以,但是先分栏再首字下沉是可以的”。解答完后学生会说这个方法上课时教师好像说过。换句话说,教师帮学生分析完案例后,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实践,学生遇到问题积极想办法运用知识去解决或者动手多试几次,问题亲自解决后,不会的难题留给自己的印象才会比较深刻,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知识点学生才能真正的消化和吸收。如果单纯的一味灌输知识点,学生的印象是不会深刻的。
教师布置不同层次的案例后,在完成案例时,学生可以组成小组协作学习,先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各个小组内部根据成员的个人素质,明确分工,互相协作,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在学生完成整个案例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例如Internet、教师、图书馆,总之自己去想办法独立完成任务。最后由组长把大家的独立完成的任务进行整合。形成案例的最终结果。
这种伴随着问题解决的案例驱动法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蕴含在任务中了,学生通过找教师协商解决,和同学交流经验,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完成案例。尤其是学生与他人交换意见后,学生能获得由其他角度看问题的能力,也能获得审视自己和完善自己观点的能力。计算机基础课学生经过这种案例作业的长期训练后,慢慢养成的上述习惯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4 对案例进行评价与总结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按传统的笔试形式进行考试,容易出现考前学生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的情况。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的自身特点,改革传统考试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采用平时学生出勤占10%+机试考试占60%+案例作业占30%的考核形式来检查学生对该课的掌握情况。
威廉·布朗说过,“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教师提出的案例,其实就是一份开放性的特别作业。现在的计算机基础课是在Word 等案例完成后,学生对自己做的内容进行讲解,讲解完后由其他同学来挑毛病进行相互评价或者学生团队互评,或者是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对学生进行点评。考核时教师就案例内容对学生提出问题,看学生对所学东西的掌握情况如何;也可以对学生就某个知识点提问让学生当场操作,以此来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这种考核方式也间接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5 结 语
中国古代有句诗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其实这就是教学最好的写照。实践证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精心营造的案例中进行学习,不知不觉地将新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动手能力大大提高,在计算机机考中及格率达到了98%以上。因此,这种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应用是有效的,可以进行推广。
[1]黄国兴,陶树平,丁岳伟.计算机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施金妹,章欣.基于“案例驱动”教学模式的设计思想与方法[J].华章教育探索,2011(24):56-58.
[3]李明君,宿翠华.案例驱动法在《计算机应用能力》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2(1):270.
[4]李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与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4(7):3485-3486.
[5]姜雪茸.案例驱动教学模式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