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徐州制造业产业高端化发展的政策研究

2014-03-29王世进

当代经济 2014年12期
关键词:徐州市徐州价值链

○王世进

(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在新型工业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制造业对徐州地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地方经济增长的主体,创造徐州市三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贡献出口总额的近四成。从制造业发展的历史经验看,资金要素投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徐州市金融与制造业相辅相承,互为促进,较好地实现了互动共赢的良性格局,但同时受规模经济优势不突出、产品科技含量低、企业创新能力弱等诸多因素制约,徐州市制造业发展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竞争压力。因此,探讨新形势下支持徐州制造业向更高水平加快发展,是当前徐州市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

“十二五”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徐州制造业发展面临全球经济复苏,国际需求增长,国际产业转移加速,制造业结构调整加快的良好机遇;从国内看,徐州面临扩大内需、加快基础建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自主创新、国家税收政策调整等发展机遇;世界产业经济的激烈竞争,为徐州制造业产业高端化发展提供了外部压力;徐州的科教资源、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发展高端制造业注入了内在动力;制造企业的国内外兼并重组,为徐州制造业升级提供了难得契机。

一、徐州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徐州是江苏三大都市圈之一,机械,矿业较为发达。经过五十年多年的发展,徐州逐渐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工程机械、食品和建材工业基地。形成了以机械、电子、化工、食品、建材工业为支柱,能源、冶金、纺织、丝绸、轻工、皮革等行业协调发展,实力雄厚的工业体系,拥有徐州工程机械集团公司、徐州卷烟厂、江苏维维集团等国家级大中型骨干企业111家。2012年以来,徐州市制造业总值达8882.29亿元,以年均29.8%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居江苏省第一。徐州市35个主要工业行业中制造业占据29个,在工业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达到93.9%。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1656.74亿元,增长50%;能源产业完成产值651.63亿元,增长37.3%;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完成产值1297.57亿元,增长41.8%;商贸物流旅游业实现销售额2500亿元,增长24%。从各项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徐州制造业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主导产业培育成效显著,可见,制造业是徐州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促进经济增长重要力量。从制造业增加值总量方面与历史相比,近年来,徐州制造业发展成绩显著,但由于地方工业经济基础仍较脆弱,制造业总体竞争能力不强,发展相对滞后,在推进工业化方面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传统产业占主导且亟待改造和升级,科技含量不高

在徐州制造业发展中,起支撑作用的仍是机械、食品、烟草、纺织、冶金和化工等传统产业,从实现的销售收入看,在全市29个制造行业内,列总量前3位的是普通机械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纺织业,分别占徐州市规模企业销售总量的16.41%、14.19%和7.5%;电子通信设备等高科技制造业实现销售7.02亿元,仅占全市规模企业销售总量的0.9%,制造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2、规模经济优势不突出,中小型制造企业数量占比较大

截止2013年,徐州市规模以上制造业2874家,其中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仅有64家,超50亿元的企业14家,超百亿元的企业5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0523.10亿元,增长17.1%。其中,轻、重工业分别增长22.3%和15.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工业增长4.2%,集体工业增长19.2%,股份制工业增长17.3%,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长10.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9%。这一比例虽然较之2012年有所增长,但是比起其它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城市,比例仍然亟待改进。

3、以内资和国有为主的投资结构及所有制结构钳制了制造业进一步向高精水平拓展

徐州市制造业的投资力量仍然依赖于国内资本,内资工业占其工业总产值的94%,这一比重大大高于苏北平均水平,而来自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的制造业产值份额只有8%,远低于全省和全国水平。制造业发展的外资驱动力在全省表现最为薄弱,这种投资结构单一的特征极大地钳制了徐州市制造业向高精水平拓展和内部结构的升级。在所有制结构中,徐州市国有控股企业的产值比重在全省位列前茅,私营企业虽产值比重较高,但企业规模效益普遍较差,由此造成了制造业产权结构不尽合理,制约了徐州市制造业发展。近年来,徐州市大中型制造类企业科技研发投入虽逐年增加,但投入强度仍然不够。与发达地区该类企业相比仍存较大差距。徐州市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创新成果产业化迟缓,大大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徐州制造业产业高端化的对策研究

第一,结合徐州地区实际,适时推出制造业产业升级政策。徐州市制造业目前处于关键转型期,正在逐渐从单纯地吸引外资,外商垄断转为与本地创新相结合的模式,这一阶段类似于上个世纪9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模式,在城市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接受产业的创新升级,同时地方政府介入给予大力支持与帮助,形成一批有特色的企业与领先集团,帮助这些企业与集团实现从单纯的技术升级到市场与制度创新的更新换代。

第二,加快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之间的融合。为了促进制造业不断升级,应该大力提倡与之相配套的相关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生产服务业是融合智力资本、知识资本、技术资本等多种知识密集型资本,并且与生产直接挂钩,遍布整个物流链环节的产业,在整个流通环节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够刺激制造业规模的扩大与技术创新,将两者有机融合是促进徐州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关键。

第三,不断延伸制造业产业链。微笑曲线告诉我们,生产过程中只是整个曲线中的一个环节,要想不断增值,就要加快制造业的产品研发与市场营销活动,从企业的前端环节向末端环节延伸与发展,做好与上下游企业的优势结合,相互结合共同开发市场,实现整个产业链环节的有效整合。

第四,建设制造业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平台。通过政府政策引导,积极设立专项资金,推进产业的企业联盟用于支持产业链创新与建设。搭建产业内企业合作网络,对于产业相同环节,各企业通过各自产品、技术、服务的发展和创新,对产业链上关键环节和重要结点进行公共研发,推动企业创新或集成新的服务。同时,完善企业研发机构、高校研究机构和技术咨询机构的三大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合作网络。另一方面,鼓励本土企业加强协作并形成合力,通过专利联盟实现知识产权的标准化。

第五,实施传统和高新技术产业攀升价值链高端的差异化对策。徐州制造业正呈现出从重工业化向高加工度化和技术知识密集化转变的特征。必须加快实施传统和高新技术产业攀升价值链高端的差异化对策。高新技术产业加强研发设计,增强自主创新和核心技术能力,特别是,要加快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加强信息化改造、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品牌营销。多措并举,推进徐州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延伸。

第六,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升级。徐州产业集群已经占据了全球价值链的部分价值环节,但大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环节,鉴于产业集群在制造业发展中的关联带动和整体推动作用,徐州必须多措并举,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升级。

第七,加快南北产业转移。当前,徐州制造业发达程度仍然不及苏南城市,应加快推进苏南部分产业向苏北地区转移。一方面,苏南可以加速腾笼换鸟,集中发展资本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苏北也可以籍此优化自身产业结构。

第八,加快发展军民融合型经济。徐州具有较强的军工优势,应通过公开招标、技术转移、动态联盟、柔性组织及虚拟企业管理等模式方法,整合军地创新资源,加快军民科技创新系统融合机制建设,促进军民融合的徐州创新体系建设。

三、徐州制造业产业高端化的政策建议

1、继续加大政府支持,并鼓励产学研协调发展

政府应该有计划瞄准徐州市的技术瓶颈,整合企业资源,依托具有国际水平的龙头企业,并结合当地的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集中融智,建立起高科技研究平台,加强产业技术创新的统筹与集成,不断延伸产业价值链,加快企业的创新效率,加大高端产业的投入力度,统筹配置全市的科技资源,集合全市力量,不断加快高新技术的高端化发展,促进优化升级。

2、加强知识产权的监管,降低自主研发风险

以徐州科技局牵头灵活设立各种创业基金,支持企业从研发中创新,加快产学研的不断融合,打破三者的分割局面,构建全新的区域创新环境。

3、推进产业集群升级,着力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集群经济不仅意味着成本的降低和资源要素的优化组合,更重要的是代表一种区域经济的持续竞争力。要高站位,谋长远,积极推动产业集群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发展。

4、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创新性人才

虽然徐州高校众多,不乏科技人才,但是高端人才仍然不足,这也成为制约徐州产业升级的一个因素。政府应该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支持和引导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引导高层次人才向企业集聚、完善人才体制,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5、加强产业发展的制度文化环境建设,为价值的保持和创造提供良好的制度文化环境保证

完善社会信用信息制度,有必要在信息方面进行调控,增加市场的透明度,降低信息搜寻成本,完善社会信用信息制度。与此同时,政府还可以联合行业协会、科研、中介机构,协助企业打通本土集群间的外部联系通道。依托来自区域的内在优势,在全球市场上寻找各自的细分市场机会,改变各自在价值链中嵌入的位置和组织方式,实现本地产业在价值链中定位多元化。

6、完善产业高端化发展的环境

政府应该给不同大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创造完善有利的创新环境,在技术标准、品牌推广、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创新鼓励政策,尽快修改徐州高新园区的考核办法,将技术创新指标列入到考核目标中,加强政府干部对经费使用、专利授权以及高新技术发展的考核的目标考察,将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做到有效衔接。

总之,随着制造业竞争日趋激烈,徐州制造企业应该抓住有利契机,不断拓展下游业务,加快技术创新,通过其它增值业务来获取更多利润,并做到与生产服务业的有机结合,不断增进自己的竞争优势,在产业价值链上不断争取更有利的地位,创造出新的市场机会与领域。

猜你喜欢

徐州市徐州价值链
徐州市奋力推动全行业百日攻坚行动
疫散待春回
徐州市超前研判 做好春节安全防范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