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常宁城镇经济的问题及对策
2014-03-29曾士峻
○曾士峻
(常宁市官岭镇人民政府 湖南 常宁 421500)
发展常宁城镇经济的问题及对策
○曾士峻
(常宁市官岭镇人民政府 湖南 常宁 421500)
常宁市目前正处于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及功能转型过程中。本文以常宁市为例,通过统计描述、定性分析,系统地考察了人口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等,并提出了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常宁市 城镇化 小城镇建设 经济
一、引言
农村城镇化难点在于小城镇,因为小城镇人口规模小,经济组织少,聚集经济效应较差,这制约了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因此,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措施,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因此,小城镇发展将在户籍制度、土地管理、规划、基础设施、市管理等各方面全方位推进,实现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践证明,我国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在农村,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规模,最终还要看农村。要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就必须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道路,这是我国城镇化道路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城镇化道路的战略选择重点。近三十年里,我国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村中的基础设施与水利灌溉设施逐渐齐备,农村市场体系逐步形成,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也开始起步,同时,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缺乏规划、无序发展、土地浪费、污染严重等问题,尤其是农民素质、生活质量以及农民发展最需要的物质因素和文明因素的充裕水平越拉越大。
近年来,常宁市坚持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整体功能为重点,以强化城镇管理、提高城镇品位为突破口,以提升城镇产业水平、加速农村城镇化建设为目标,全面实施“城镇发展带动战略”,有力地推进了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目前,全市建制镇达16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70%,其中松柏镇进入全省小城镇建设样板镇行列,洋泉、柏坊等2镇列入衡阳市20个城镇建设示范镇。城镇居民达到25万人,城市化率达到31.4%。
二、常宁市城镇经济发展情况及主要做法
1、以创新的思路,实施城镇发展带动战略
思路决定出路。立足实际,着眼于城镇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断创新抓城镇的思路。一是突出“抓城市就抓产业”的思想。城镇不仅是生产力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它可拉动建筑建材业、运输业等众多产业的大发展,可以有效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促使土地升值,能够引导资本集中,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和就业空间。为此,着力转变过去那种以为城镇建设就是非生产性投入的过时观念,牢固树立“抓城镇建设就是抓产业发展,就是抓经济工作”的观念,把城镇建设作为重要的产业来抓,广泛运用产业手段、经营手段抓城镇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02年,建筑行营业税达到800多万元,占财政总收入4.3%,城镇增加个体工商户6300多户,同上年比个体工商税增长5%,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3万余人。二是突出“抓城镇建设必须以产业为支撑”的思想。产业兴,则城镇兴。近几年来,常宁市坚持产业兴镇,紧密结合城镇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各自的主导产业,使城镇依托各自的产业求得发展。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了商贸流通型、工业主导型、交通枢纽型、旅游开发型等各具特色的城镇。三是突出“抓城镇建设必须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在抓城镇建设过程中,城镇建设不是单纯盖几栋楼、铺几条路、安几盏灯,这些都是表层现象,而其实质在于构筑农村市场经济载体,增强城镇辐射能力,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这几年,通过抓城镇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商贸功能得到了显著增强,全市拥有市场48个,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12.59亿元,经济得到了较大拉动。扩大市域各种投资、消费需求,促进了各非农产品的发展,2002年,常宁市的一、二、三产业比重已调整到31∶37.8∶31.2。
2、用经营的理念,注入城镇发展活力
针对政府投入资金有限的实际,大胆改革城镇建设的投入机制,强化市场运作,走出了一条以城兴城,以城建城的市场化之路。一是经营土地资产。建立并实施了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和土地公开招标拍卖制度,由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实现“规划、征地、开发、出让、管理”五统一,盘活了土地资产。据统计,近年来,全市出让小城镇土地2万余亩,收取土地出让金占全市小城镇建设资金的39.8%来自土地收益。二是经营城镇无形资产。对城市的户外广告经营权、公共汽车线路经营权等城镇无形资产,采取拍卖、出让等形式进行处置。通过公开拍卖,出让了城区部分广告发布权,筹措城建资金130万元;出让了城区公共汽车营运权和出租车牌照,筹资400多万元。三是大力招商引资。树立“无外不快”的招商观念,采取社会共建、业主助建、项目融资等形式,千方百计多渠道集聚城镇建设资金。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和抢抓机遇争取中央及省市城镇建设的项目资金和扶持资金等,近年来,先后引进和争取内外资金2亿多元。多元化投入的力度加大,有效促进了城镇建设的迅猛发展。目前,全市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6.5平方米,道路硬化率达100%、自来水普及率达95%以上,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所、商业网点等公益性设施配套发展。
3、靠超常的手段,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针对过去城镇建设中重建轻管,建而不管的不良倾向,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建管并举,以管为重”的城建城管思想,下大气力强化管理,不断提高小城镇居民的文明程度。一是建立管理专业队伍,注重城镇日常管理。大多数镇都建立了城管队伍,出台了系列管理制度,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城镇管理体系。二是加大综合整治力度,提高城镇品位。从整顿城镇秩序入手,以治理脏、乱、差为突破口,以抓好摊担归位、商品归店、集贸归市、车辆归道的“四归”和整治车辆乱停、摊位乱摆、垃圾乱倒的“三乱”为重点,加大了综合整治力度,定期进行大规模集中治理,不定期开展拆违扫障活动。近年来,全市先后开展了执法管理、综合整治、建设管理等多项专项治理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整治和强化管理,城镇面貌大为改观,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转变。三是开展创建活动,提高居民素质。坚持以人为本,把开展各种创建活动作为管理城镇的重要一环来抓,每年都组织开展文明单位、文明小区、文明城镇、文明窗口和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提高居民城镇意识、守法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使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城镇管理,自觉维护城镇环境。各种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的广泛开展,有效提升了市域的文明程度。
三、发展城镇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镇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城镇建设的规模普遍较小,城镇经济实力不够强大。对市域经济的牵引力和辐射力还不够强。目前,就全市来说,处于全市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城区,总面积不过9.6平方公里,总人口不过近10万人,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还很小;二是市民城市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增强;三是市区重点工程建设融资渠道少,市政重点工程建设进展缓慢。
针对前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后段城镇经济发展的思路是:
1、突出特色,高起点规划好城镇
聘请知名专家、专业机构,从宏观上把握城市的定位和定向。进一步完善常宁市区总体规划修编,主要抓好重点小区、重要街道的详细规划。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加大城市规划执法力度,严禁违法建设,从常宁市实际出发,逐步建立以市区为龙头,以中心城镇为骨干,以一般集镇为基础的规划科学、布局合理、产业兴旺的城镇体系。
2、拉开骨架,高标准建设好市区
兴建潭水大桥,打通青阳北路;延伸群英西路,使其与衡枣高速公路连接线连成一体;拉通连接省道214、320两条交通干道的环城西路、环城南路。通过这四条城市道路的建设,使市区基本形成纵横交错、外环相连的道路网络,拉开城市骨架。走“以产业促开发”的路子。城北把青阳北路开发与建设工业园区结合起来;城本把延伸群英西路与市场建设结合起来。走“以党政机关搬迁带动城市开发”的路子,拉动和促进城东南片的开发。走“既搞好建设,又提高品位”的路子。从青阳南路开始,建设一些样板街。努力建设好泉峰休闲文化广场、滨河体育广场和城西交通广场。重塑八景,使之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外地游客的观光胜地。加大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力度。兴建汽车西站,扩建市自来水厂,启动城区自来水供水管网改造,配套建设好垃圾处理场,完善城市公共生活设施。建设城市绿地,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环境。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各建制镇依托本地资源,发展主导产业,坚定不移地走产业兴镇之路。
3、改革体制,高效益经营好城镇
把城镇建设当作重要产业来抓,走政府引导,业主经营,规范管理,市场运作的道路。最大限度地盘活土地资源,把自然资源变成滚滚财源。坚持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对城镇土地实行增量开发,实现城镇土地的增值。进一步搞活城镇道路、桥梁等公共设施和广告权、冠名权等无形资产的经营,实现城镇的自我积累、滚动发展。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政府从具体的项目经营中退出来,转变为城镇建设的设计师和投资运营的监管人。采取多种形式,积极鼓励,大力引导民间投资和外来投资参与城镇建设。充分发挥金融、证券在城镇建设中的作用,积极争取银行贷款投资,推进城建项目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建立居住地户籍制度,吸引农民进城,推动城镇发展。
4、加大力度,高水平管理好城市
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逐步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城市管理新格局。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制度,推动城市管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对违章违规建筑,进行集中拆除。要加强城建城管队伍建设,落实责任,严格奖罚,提高工作水平。加大城管执法力度,加强文明社区建设,提高市民素质,彻底改变城市脏、乱、差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