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校园体育文化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2014-03-29李依军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校园体育建设

李依军

(赤峰学院 体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论校园体育文化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李依军

(赤峰学院 体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独特的功能与魅力,对和谐校园的建设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校园体育文化的阐述分析,在明确其内涵、作用的基础上,探究构建和谐校园中校园体育文化所起的作用,提出构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基础促进校园和谐发展的最佳路径,旨在新形势下重视和发展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加强和谐校园体育制度的建设,构建“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观念,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和谐校园;体育精神;路径

和谐校园需要和谐文化.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1].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高校是人才集聚的地方,要想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重视高校校园文化的不断建设与发展.打造一个敢于创新的和谐校园.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于和谐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主要是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积极、丰富的文化价值理念,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尤其在增强校园凝聚力、提升校园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具有独特的功能.对和谐校园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1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是在校园特定环境下的亚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参与为主体,以体育活动为基本表现形式的一种独特的区域性、群体性文化[2].是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不仅包括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等体育表象内容还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行为文化、校园观念文化、校园制度文化等非物质文化的深层内涵.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范围是校园的师生,其中学生主体,教师是主导.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身体锻炼为手段,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起十分重要的调节、控制和引导作用,它能使不同价值观的学生汇聚到共同的体育价值观下,高校体育文化以健身健心为准则、以公平合理为竞争原则,追求公正、公平、公开的体育风格,对学生有积极向上的影响力,对和谐校园的发展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

2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2.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推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

高校体育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他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锻炼身体,还要加强大学生基础道德修养和法制教育,强化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形成有理想、有抱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勤奋好学、健康成才的良好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合格的大学生,积极地为构建和谐校园的发展贡献自己力量,为推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发展起着引导、教育、传承的作用.

现在五芳斋的第一张面孔是“老字号”,它背后是“一味百年心”的美食匠心,第二张面孔则更显生机勃勃,散发着互联网时代的新锐气质。

2.5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助于培养终身体育理念

那个显然是头儿的八路军善解人意地笑了下,转身朝一直张着大嘴愣怔着的周教授几个走来,拍了拍周教授肩头说,同志们,日本人完蛋了,我们胜利了。

甲基蓝中加入吸附剂前后测得的数据如表2所示。甲基橙中加入吸附剂前后测得的数据如表3所示。吸附百分率数值比较如表4所示。

人类最大的财富是健康,没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灵就没有自己身边所有的一切.当今社会处在一个激烈竞争当中.要求我们必须有个健康的体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首要功能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育的精神是“更高、更快、更强”,它能够激发学生不断进取、努力拼搏的精神,体育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引导大学生科学的锻炼身体,有助于缓解学业压力.参加体育锻炼与体育竞赛,可以帮助学生强化个人的意志,亲身体验参加体育锻炼所获得的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还能完善体态,提高抵抗力,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2.3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互助精神

在学校组织的一系列体育活动中,很多项目都是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比赛的,如:健美操、运动会、越野赛、篮球、拔河等.这些项目不但能给大学生提供展现自我,发挥特长的平台,还能增强团队精神和集体凝聚力,为了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全力以赴的投入到比赛当中,不论输赢每个团队都竭尽全力,努力拼搏到最后,留给人们的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通过这样的比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这充分说明一个热爱体育,参与体育的人,他所收获的不仅仅是强壮的体魄,还有高尚的品格和精神,展现给观众的是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现代社会,谁都回避不了竞争这个现实,但竞争意识是一种健康的、开放的心理,在竞争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跟上时代的潮流,不要被时代无情的淘汰出局.必须认清自己所处的时代,认清时代给自己提供的条件以及自己肩负的任务,抓住时代提供给自己发展才能的良机,提高竞争力,以适应时代快速发展的需要.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培养竞争意识的良好条件.校园体育精神主要强调“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理念,以公平竞争、求真务实、遵守规则、尊重对手的体育道德精神来教育学生,体育的灵魂体现的是公平竞争的理想化模式,每一个人都有着同等的机会和竞争的权力,要想达到成功目标,你首先要有的是真正的实力,而实力来自于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心血的付出.体育运动充满着活力四射的魅力,代表着努力、坚持、成功,展现自我的拼搏精神,激发学生运动热情,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1 完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制度,推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2.4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助于培养竞争意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2.2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能够帮助学生促进身心和健全个性的发展

校园体育文化是培养终身体育的基础.校园体育文化既要发展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又要引进国际先进的体育文化.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文化活动的兴趣,提高大学生对体育的理性认识,追求对体育的直接兴趣,进而积极自觉地、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变被动为主动,使自己成为体育学习和各种体育活动的主体,确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使体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为终身体育理念的打下良好的基础.

1.2.1 筛查仪器与要求 县妇幼保健所设专用听力筛查室,使用美国产GSI-70型便携式全自动耳声发射听力筛查仪[3],由持证上岗的医护人员操作。要求环境一般噪音<35~40dB,操作时间选择在小儿自然睡眠或安静状态时。

3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路径

健全和完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各项规章制度,是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制定和遵守制度是体育文化不可缺少的,是衡量学校理性化、文明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推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成果,体育文化制度的建立,要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统一规划原则,加强制度管理,推动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工作逐步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

在信息化教学的发展过程中,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监控能力,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通过准确的评价以此来得到合理的反馈,实现对教学活动的调节。在微课模式下要运用好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好重点知识。通过运用好微课技术,能够借助信息化的数据来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同时也可以在信息化分析的基础上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随着社会精神文明力度的加强和改革,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了当代社会发展的主题,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有着举足重轻的作用.构建和谐校园是当代体育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寻求途径,搞好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越来越受社会各界关注.

3.2 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设施建设,改善学校体育物质环境

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过程中,物质文化是基础,是学生在课内课外进行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它包括教学科研设施、体育场馆的建筑、体育明星的宣传及场地的绿化美化、体育器材的配备等,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最直接因素之一,特别是场馆设施、场地环境和器械设备是师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基本条件,因此,改善学校体育的物质环境,不但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效率,而且能激发师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提升课堂氛围.

校园体育文化要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主要运用网络、标语、图展、广播、录像等媒体,进行体育文化的渗透,使大家都了解体育、参与运动、享受快乐.组织体育观摩比赛;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欣赏体育运动的重要手段.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活跃校园气氛有一定的感召力.组织体育知识讲座;是拓宽学生视野掌握体育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组织体育知识竞赛;能够增加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和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提高体育运动能力,具备一定的体育素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成为体魄健壮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3 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学生体育文化意识

3.4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

体育教学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传授和学习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最直接手段.在继承传统体育课教学方法基础上,要有不断创新的意识,老师教、学生学这种单调、乏味的教学方法,出现大部分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厌烦的心里,导致体育知识缺乏与身体素质下降的局面,因此现阶段高校必须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扩大体育的影响力,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弱化竞技色彩,注重增加娱乐性、趣味性、健身性的运动项目,适合广大学生参与的课外体育活动.推动构建和谐校园的发展.

系统基于地理信息大数据技术,将土地利用现状、规划、基本农田、水系等国土数据进行了整理,并充分利用地理国情数据提取周边工矿企业、开发区、旅游区、大型经济作物集中连片区、地质灾害点等专题信息,进行地理空间大数据分析,辅助异地搬迁安置点分析等业务决策。如图5、6所示。

3.5 加强高校体育社团管理,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本工程采用SATWE程序进行弹性时程分析,时程分析时选用了3条加速度时程曲线,分别为THITG045(天然波,特征周期为0.45)和TH4TG045(天然波,特征周期为0.45)2组实际地震记录以及1组RHITG045(人工波)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地震加速度最大值a=50cm/s2,地震波持续时间均大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5倍,时间间隔为0.02s,满足规范要求。

体育社团是以课外体育活动为主,充分考虑学生到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自发地组织起来的,具有锻炼身体、缓解压力、提高运动技能的作用,体育社团发展的好坏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进程,高校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放眼未来,学校在场地、经费等方面要大力支持体育社团的发展,委派专业人员进行现场协助指导,要求在活动中能够比较自觉遵守纪律,接受教育,养成良好的纪律性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确保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质量.

4 结语

构建和谐校园是需要学校上下共同努力奋斗的系统性工程,校园体育文化将成为未来学校发展的第一竞争力,其价值不仅有利于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健康发展,更是构建和谐校园发展的根本所在,它既要发展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又要引进国际先进的体育文化.形成稳定的体育文化风尚,发展以人为本,淡化竞技,注重健身,发展个性的体育教育观念,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为和谐校园的进步不断铸就新的辉煌.

〔1〕王艳云,左成.探析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9).

〔2〕王晓曦.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基本发展模式[J].体育师友,2005(5).

〔3〕刘文云.江西高等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

〔4〕张薇,董金果.高校体育课如何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J].赤峰学院学报,2006(8).

〔5〕陈晓光.试论高校体育文化下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大家,2010(20).

G807.4

A

1673-260X(2014)04-0266-02

猜你喜欢

校园体育建设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