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师生支部共建,创新党建工作新途径

2014-03-29何蕴华谭启亮宋著立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支部学术

何蕴华,谭启亮,宋著立

(广州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随着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校党建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和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如何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准确把握学生思想、生活、学习的特点,创新党建工作的机制和方法,增强基层党建工作活力成为党建创新的一个重要课题.开展师生支部结对共建工作,促进师生互动,资源共享,成为新的形势下加强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的有效途径.

1 师生支部共建活动的意义

师生支部共建活动是在高校党委的指导下,师生党支部按照共同约定结为共建对象,联合开展党建工作,从而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实践证明,开展师生支部共建活动不仅有效开阔学生党支部工作视野和活动资源,而且增强了教师党支部引导教育学生党支部的针对性、实效性,对于进一步丰富基层党建工作的内涵,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1 开展师生支部共建工作是新时期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激发党建活力的重要途径

社会发展的开放性和大学生思想的活跃性与长期以来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相对封闭性之间的矛盾成为困扰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难题.党建工作所面临的新的形势和新的主体特点迫切要求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必须冲出自身狭小空间的束缚,走向更为主动和开放的广阔世界.开展“师生支部共建”,让学生党支部与教师党支部结成共建“对子”,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激励、互通有无,可以打破师生支部的篱藩,变各自为战的“独角戏”为师生交流互动的“大合唱”,成为新时期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激发基层党建工作活力的重要途径.

1.2 开展师生支部共建工作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建设和谐校园

随着社会发展和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师生关系的淡疏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一个普遍现象,特别是在“教师走教,学生住读”大学城办学模式中,师生缺乏互动交流的矛盾日益突出.开展师生支部共建,推进党建先导工程,可以把校园师生关系的难题变为组织内部问题,以处理好党内成员关系带动学校师生关系的处理.一方面可以使教师党员打通课堂内外,通过政治上引领,学术上指导,生活上扶助,真正成为广大学生党员的良师益友、同志伙伴,激发党员教师的责任意识,促进师德建设;另一方面,学生党员可以在共建活动中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共建过程,深入了解学校教师在教学管理中所做出的努力,增强学生对学校各项工作的理解度和支持力,变被动管理为主动自律,有利于化解师生在日常管理中的对立和冲突,形成“尊师厚生”良好氛围.同时在共建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党员及时了解反馈教学信息,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完善师生信息沟通机制,及时调整教学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提高教学管理的针对性、时效性,实现教学相长,有利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1.3 开展师生支部共建,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合力形成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需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党中央高度重视并多次强调党建工作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在第十二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中,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动员和组织更多的党员教师参加到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来”①.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中对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有非常明确的要求,指出:“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②.开展师生支部共建工作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骨干力量,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化解到支部日常建设中来,使支部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 师生支部共建工作的载体探索

打造共建载体是开展共建活动的核心.我院党委在与学生党支部共建的过程中,着力打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三个载体”(日常党建工作载体、学术科技活动载体、校园文化活动载体),通过载体创新共建活动形式,进一步拓展途径、丰富内容、深化共建活动的感染力.

2.1 以支部日常党建工作为载体,促进师生党支部在共建工作中不断完善

教师支部将共建作为了解学生需求、及时发现问题的窗口,深入学生中开展调研,广泛征求学生在基层支部建设、发展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改进工作的同时,融洽了师生关系.学生党员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开展公益活动、积极献计献策,将所学专业理论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实践中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也增强了就业求职时的竞争力.在共建中,教师党员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参与指导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学生党支部在发展党员、评优推优的过程中吸纳教师党员的评议,保证党建工作的全面性.在积极分子培养和党员发展方面实行对口支部师生共建.对口教师支持学生积极开展组织生活,或担任学生积极分子的入党联系人,承担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教育工作;做发展对象的入党介绍人,保证学生党员的培养质量.比如在学生党员推优过程中,过去仅局限于学生之间对推优对象的评议,缺乏教师评议,现在通过师生共建活动,让教师在参与学生党员推优过程中提供推优对象在课堂表现、学术科研、尊师重教方面评议,进而能够全面、立体化地了解推优对象,保证推优活动的公平公正.反过来,在教师支部活动中有了学生党员的参与,就能及时了解教学主体的思想动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管理方向,提升教学、管理、服务的质量,促进学校的全程全方位育人.

2.2 以学术科技活动为载体,发挥党员在学风建设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

学院围绕“以党建带学术、以学术促党建”的思路充分发挥教师党员在学术科研方面的优势,结合学科专业的特点和党在新时期的任务和要求,精心设计和组织既有时代气息又有较高学术含量的支部活动,更好地把广大研究生党员凝聚在党的旗帜下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共建活动中,教师党员以学术导师的身份帮助和指导有科研特长的学生党员组成学术科技活动小组,在学生党员中营造学术氛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党员不仅在政治思想上而且在学术追求和学术品德上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避免党建工作与业务培养工作相脱节.

2.3 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凸显师生党员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引领人作用

高校是先进文化的传承地,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分子的党员,传承先进文化既是高校党员先进性的根本要求,也是党的文化建设指导思想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反映.在共建活动中,师生党员坚持“以党建带团建,以团建促党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凝聚入党积极分子、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力量,广泛开展丰富多彩、高品质、高品位的科技、学术、文化、艺术、体育、娱乐等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健康高雅、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得大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全面素质,形成良好的校风.同时,教师党员在广泛参与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从生活上走近学生,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和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3 师生支部共建工作实效性探索

师生支部共建的目的是实现双赢.如何提升共建双方的实效性,我们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3.1 优化党支部结构设置,建立师生支部共建工作的长效机制

3.1.1 根据“小支部,大辐射”的原则,改变原来片面的“以专业划分的支部纵向设立模式”,努力实现高年级学生支部建在班上,形成“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小组、三年级有党支部”③的学生党建工作新格局.针对毕业生党员要实习和求职,经常分散在外,在校集中学习生活时间有限的特点,我们可以把支部运转化解为小组运转,根据实习或者同一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平时学习生活比较接近的同学设立党小组,有相关的党员教师做指导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避免学生党支部工作与学生学习、生活脱节,提升支部的灵活性.同时在专业对口的基础上,应该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同采用高低年级挂钩扶持方式,由高年级学生党员负责指导低年级党小组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包括入党前积极分子发展培养和入党后再教育,加强低年级党员的发展培养工作,增强高年级党员参与党支部建设的积极性.在共建过程中,教师党员可以在原来支部对接的基础上,细化到党员个人对接党小组,发挥党员的“尖刀”作用,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和管理.

3.1.2 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共建意识,实现共建成果在思想上互融.通过启动共建仪式和定期开展共建活动,大力宣传共建的目的和意义,营造共建氛围,强化共建理念,让共建意识走进每个党员的心里.

3.1.3 通过签订共建协议书强化责任意识,以契约的形式使共建双方结成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共同体,并通过建立考评奖惩机制,督促共建工作落到实处.

3.2 共建工作要契合学生工作的实际问题,找准结合点,抓住支撑点

师生支部共建工作不是在原来学校工作的基础上新增加的一项工作,而是在不增加工作量的基础上发挥党组织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对原来工作的进行梳理和整合,提升党建工作的实效性,使党建工作由原来的“两张皮”向“一体化”转变.所以,只有紧紧围绕学生工作的中心任务,把党建工作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才能使共建活动符合实际需要、化为实际行动、取得实际成效.

3.3 重视网络载体建设,拓宽师生支部共建的新平台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工作固然离不开网络这个新平台.师生支部共建活动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创网上党建的新思路,健全完善网上党建体系.通过以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博客群组和QQ群组的平台建设,实现共建信息的有效推送和网络舆论的引导,为师生党员之间的交流与各支部之间的信息传递、互相学习提供了一个更为方便有效的平台.师生支部共建工作可以紧紧抓住网络具有不直接面对和公开的特点,积极营造民主、开放的党内氛围,让更多的党员、积极分子能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共建活动中来.另外在共建网络平台上,有了党员教师的加入,在组织活动内容上改变了党员生活单一、枯燥、缺少专业背景支撑的尴尬局面,加强了同专业方向内导师与党员、党员与党员间的思想和学术交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充分发挥老党员的“传、帮、带”作用.

总之,师生支部共建工作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实践中必然存在着一个不断完善提高的过程,我们必须以改革和探索的精神对其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认真的研究和解决.在高校师生支部共建工作的基础上,在共建的广度和深度(教工党支部之间、基层党委之间、基础党委与党支部之间、学校党委与社区机关党委)方面作进一步探索,通过不断推进共建成果效应的辐射与延伸,促进和带动高校党建工作全面深入的开展.

注 释:

①③周济.在第十二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报告.2003-10-29.

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第27条.2004-10-15.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8-26.

〔2〕屈维章.高校党建工作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

〔3〕姚志平.高校党建新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4〕曹文泽.党建在机关与学生支部共建中深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6(6).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支部学术
支部联建润“甘泉”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中共长沙特别支部的统战策反工作
支部+支部,党建破“地界”——汉阴县基层党组织“三联”机制之“支部联建”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新时代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质量提升策略探索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