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看过的《档案与建设》“再就业”
2014-03-29杨汉祥
杨汉祥
(南通市通州区物价局,江苏南通,226300)
妻子一直在企业从事档案管理工作,很早就与《档案与建设》结缘。她被这份杂志先进的理念、活泼的风格、精彩的内容、丰富的史料所深深吸引。后来为了方便阅读与工作上的运用,她干脆自费订购了这份杂志,于是我们全家人都成了这份杂志的热心读者。时间一长,家中的《档案与建设》越积越多。我们觉得旧杂志放在家中既占地方又碍手碍脚,于是每隔一两年就把这些旧杂志当废品卖掉。
去年底的一天,我的一位在老家当村支书的堂叔来我家做客,当时我们正把一大摞过期的《档案与建设》打捆,准备卖给收废品的人。堂叔顺手翻了翻,觉得这些杂志虽然已经过期,但看上去还很新,尤其内容很丰富,许多档案业务知识与珍贵的史料等内容根本不过期。他感慨地说:“你们把这么好的杂志当废品卖实在太可惜,如果放到咱村图书室里,村民们一定喜欢得不得了。”堂叔接着告诉我们,如今村里虽然办起了图书室,但因为经费有限以及征订宣传不够等原因,所订阅的报刊种类与数量很少,尤其现在农村群众中喜欢看书读报的人也越来越多,而像这些很有看头而且也适合农村企业与群众阅读的《档案与建设》之类的行业报刊就更少。
堂叔的一番话让我深受触动,我们作为订户,过早地把看过的《档案与建设》当废品卖,实际上也卖不了几个钱,却造成很多宝贵的专业知识与史料资源被浪费。农村群众很需要通过看书读报来增长知识、了解信息、接受教育,而暂时很多农村的条件还有限,不可能订购很多书报,如果我们订户定期把看过的《档案与建设》送给农村图书室包括农家书屋,倒是一种很实在的“智力帮扶”行动,更主要能让这些宝贵的宣传资源得到再利用,能为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作贡献。于是,我与妻子当即与堂叔商定,今后我们定期把看过的《档案与建设》送给他们村图书室。堂叔听了非常高兴,连声说好,并风趣地表示一定好好珍惜、好好利用,让这些过期的杂志在他们村里“再就业”,并让它们好好发挥“余热”。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除了自己坚持每隔一段时间把看过的《档案与建设》送给老家村里外,还积极动员当地一些订阅这份杂志的单位与个人,也采用同样方式处理看过的《档案与建设》。许多“刊友”对此都很赞成,认为这是解决订户过期杂志“无处存放”以及农村“书报太少”矛盾的好办法,是一个让大家都得利的“双赢”举措。如今,在我们这一带,看过的《档案与建设》被“再就业”的情况逐渐增多,这样不仅节约资源、践行低碳,更主要是进一步宣传展示《档案与建设》,使更多农村企业单位和家庭了解、熟悉以及自觉去订购这份杂志,促使更多单位与群众了解档案工作,掌握珍贵史料、接受传统教育,把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开展得更加扎实、有效。
《档案与建设》编辑部附言:
感谢杨汉祥作者的来稿,既让我们为《档案与建设》得到基层读者喜爱感到欣喜,又感到惭愧与不安。《档案与建设》期发量目前达24000余册,但发行工作如何走基层,深入农村读者之中,这一课题我们还远未及格。为农村第一线读者考虑,有需要的乡村图书室、“农家书屋”请来信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力予以支持,共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