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与高校历史教学的若干思考
2014-03-29刘黎
刘 黎
(曲靖师范学院 人文学院,云南 曲靖 655011)
历史记录人类文明的发展,我们从中汲取各式各样的营养,正面与反面的经验和教训,借鉴和指导关于我们当下和未来的发展之路。高校历史教学如何在自身所处特定时代下,在浩瀚的历史现象中让学生理解和领悟其中的思维方式,探索自身所处时代产生新问题的答案,这是高校历史教学的关键,同样亦是一个难题。作为一名高校史学工作者,笔者对目前国内高校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若干思考,求教于业内同仁。
一、历史与现实需要的思考
(一)儒家文明盛衰的史实分析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的儒家文明是唯一延续传承至今的,而其他三大文明早已尘封在历史的烟云中,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中国的儒家文明何以如此?这是一个文明生存韧性的缘故。中国的史书编纂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卷帙浩繁的史书记录了我们文明发展的历程,延绵不绝,是维系民族文明发展的主线之一。历史在中国文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可或缺。经、史、子、集,历史名列第二,孔子整理修订《春秋》,乱臣贼子惧,这是儒家文明宗法制社会伦理法典,历史在儒家文明精神元素浸润成长的中国人心中具有重要的道德约束力。中国人对历史的信任,在梨园戏剧中,在瓦舍评书中,直至在孔子所谓的“怪力乱神”中,在宗法家族的族谱修撰中,无处不在。历史在儒家文明的精神世界中,从某种意义上看可视为一种宗教,或发挥着犹如宗教的作用。
从1500年左右开始,西欧在商品经济发展、市民社会形成的基础上,爆发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启蒙运动,牵引着西方进行了深刻的资产阶级社会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一跃而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中心和学习的榜样。中国的儒家文明1500年以后依然在向前惯性运动,表面上看依然是治乱兴衰历史的往复,朱元璋在元末农民起义中脱颖而出,先后消灭了张士诚、陈友谅、明玉珍等割据势力,一鼓作气而由南京北伐把蒙元帝国赶出了中国本土。之后,朱棣命宦官郑和带领当时世界上最为庞大的舰队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至于因何种目的,我们在此不做讨论,但这足以显示出当时中国人心态外向的一面。之后,即位的宣宗皇帝,停止了这样的远航行为,曾经的大船无人看管而任其腐烂,航海图被兵部尚书刘大夏销毁,甚至在史书记录上都被删除。之后,鉴于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宣宗皇帝还下令帝国军队从越南北部撤军,随即交趾布政使司亦结束了短暂的历史使命,这些事件从另外一个层面表明了从帝国的上层至下层内敛性心态占据了主流,大陆性的向心性格成了主导的社会力量,固守大陆,而对海洋从内心深处表现出的实质是一种惧怕,迁界禁海,帝国政府坐视其臣民在南洋群岛被屠杀而不管,反而视其为咎由自取之果,离经叛道之举。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兵舰几千人在帝国漫长的海岸线烧杀劫掠,妄称“天朝上国”的帝国政府竟然无能为力,几名主战的总督、总兵战死后,竟屈服投降,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岛国日本打败了帝国的北洋舰队,接踵而至的是八国联军的联合入侵,李鸿章联合南方的帝国大员实行“东南互保”,儒家文明维系的帝国结构和疆域几近分崩离析。
(二)儒家文明衰落的原因分析
考证儒家文明维系的帝国结构和疆域几近分崩离析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从心里和实践中放弃了海洋,当西欧人驰骋于海洋进行大洋贸易时,我们在千方百计地禁海,企图寸板不得下海,儒家文明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打击下一败涂地。西欧人在大洋贸易中获得了巨额的利润,反过来又促进了他们进行深刻的社会革命,而此时的儒家帝国却固步自封、妄自尊大,愈发地走向内敛与恐惧海洋。自文明诞生以来,不同地域人或多或少都在相互地借鉴学习,没有单一元素的文明存在,尤其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各文明地域的人不断跨出自己的本身所在地区,或以宗教、或以商贸、或以战争走向此外的“世界”。古代欧亚大陆北端的游牧民族与南边的农耕民族之间的斗争是文明交流的有力证据,双方以战争或者商贸为手段,文明因素相互得到渗透吸收。在西方,蛮族入侵摧毁了罗马帝国,在古罗马文明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的西方文明,在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给儒家文明充进了新鲜的血液,在印度,外族入侵不断给印度多元文明融进新的因素。
中国儒家文明在1500年以来的这场文明发展大变革中,走入了画地为牢的境地,丧失了海洋、丧失了交流、丧失了尊严。其中,有文明内部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原因,需要我们去多重思考。在近代国破家亡,亡种亡教的危险境地下,救国的精英人士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进行了不懈的奋斗与争辩。为了保国保教,出现了两个极端的争论,一为彻底固守原有的文明而不变,是为所谓的保守派,一为向西方借鉴学习,改造中国的儒家文明。康有为、梁启超以《孔子改制考》为宣扬手段,企图托言孔子之口而行变法之实,不顾固有的国情,在百日内匆匆制定一系列的变革之法,以慈禧为首的保守势力疯狂反击,六君子殒命菜市口,而年轻的光绪皇帝亦身陷囹圄,变法功败垂成。1919年“五四” 爆发,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彻底的肯定与否定东西方文化,这是一种极端的思维与手段。
因此,从这些可以看出,他们在救亡图存的斗争中都最大地使用了我们文明的历史,或极端的固守、或极端的否定、或所谓的体用结合。在现实的需要面前,历史被最大程度地使用着。对于其“有用”的历史被奉之为至高无上,对于其“无用”的被无情地抛弃,其实质是一种纯粹的工具论思维,看重的是其当时的实用性,把历史的“真实”一面进行了人为的变动,削足适履、生搬硬套。如对于历史上的改革事件而大加赞扬,不加区别地引用,如,王莽的新法、王安石变法,其中的诸多问题被遮蔽。不论是固守传统不变,或是完全否定,还是所谓的中体西用,都是站在一个角度,去观察思考中国儒家文明所以一败涂地的原因,即对外部原因的思考强于内部,一切归咎于西方的强大,而相对地忽视了对自身的思考。
二、史学科学化的思考
在近代的世界文明发展史上,西方的自然科学文明占据了舞台的主角。在历史观上,中国的儒家文明与西方的自然科学文明史有本质差异。儒家文明的历史观是非决定论的,而西方自然科学文明的历史观,则是通过某种近似推理的手段去“发现”所谓的历史发展规律。西方的历史观是建立在数学逻辑形式的基础上,而儒家文明的历史观则是建立在自然有机主义哲学的基础上。
西方自然科学文明的历史观妄图通过数学逻辑形式手段“计算”出未来历史的走向,儒家文明的历史观则是以“天道”为基,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皇天无亲,唯德是依”,以人心来决定未知将来的发展。西方的历史观认为历史发展同自然科学的研究一样,可以清晰地推断出一个发展规律,一条如同数学的公理或定理的推论是必然存在的。这是一种纯粹的物质观,把人的精神思维忽略不计,当然这所产生的自然科学文明给人类的物质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工业文明使人类的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前进,但其所带来的危害同样给人类带来了深重后果。整个20世纪所产生的“人祸”,都充斥着西方的暴力与狂妄,殖民主义、奴隶贸易、两次世界大战等所带来的大批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反映的是人性的丧失。儒家的历史观则相信“天道”的存在,用道德劝道治国者用仁爱之心去对待百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心的向背决定着未来的历史命运。因此,人类历史的发展不能等同于数学形式逻辑所表现出来的机械的发展,人类是地球唯一的精神思维者,需要精神文化的营养。中国儒家文明虽然在近代的物质较量中被暂时地击败,但其千年沉淀形成的精神思维模式的价值是值得我们所深思的,近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城市化发展,导致了人心的冷漠,为了追逐物质利益而不顾对自身生存环境的自然环境肆意妄为的破坏,这是其带来的恶果。人类文明的发展如同宇宙的发展演变一样,有其“天道”的存在,宇宙万物的演变在其中。各文明之间的发展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中国的儒家文明的历史观对此有治愈之效,正人心是首要之道。
三、高校历史教学的思考
目前,高校的历史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是延续了这种近代救亡图存所遗留的历史思维模式。五种社会历史分期法在学术界虽已经放弃,但由于高校历史教学教材编写的相对滞后,加之其他因素,国内高校历史教学仍然以此为分期,分段讲解。在世界历史的讲解中,古代史部分忽略与中国古代史的对照讲解,偏重以西方历史为中心或者参照地对照讲解。在近现代历史的讲解中,带着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其实质只是一部反殖民历史。在中国史的讲解中,依然在夸大农民起义的作用,宏观批判所谓的封建暴政,缺乏微观的认识。这与近代救亡图存的历史思维模式是分割不开的,彻底的固守、或完全的否定、或中体西用,在某种程度上在内心里都承认了西方自然科学文明所取得的成就,而对自身文明历史的“真实性”认识不到位,存在着明显的不自信。过分地企图与现实相联系,而导致牵强附会的“改观”历史。文明的发展是内外因素结合的结果,不可偏废其一。在中国这样历史犹如宗教般的国度,更应重视。
近代中国遭受苦难之际,西方的自然科学文明被顺势所接受,为救亡图存之用。目前,国内高校的历史教学的编排顺序仍以五个历史分期为线,向学生讲授人类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从原始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早已被确定,束缚了学生思维的扩散与展开。当然引进西方自然科学的历史观有助于我们打破治乱兴衰的循环历史观,促进对整个文明历史的认识。然而过度地引用,抛弃其中关于内在道德修养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其结果是适得其反的。这样的历史教学会导致学生对世界历史整体认识思维的僵硬,同时在看待现实时注重的是物质利益的效果,而忽视对精神价值的需求,历史之功用亦在褪色,马克思主义史学不是僵硬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地跟进,这是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明王朝灭亡之后,部分有识之士提出了“经世致用”的观点,如顾炎武。在近代民族与国家生死存亡之际,“经世致用”被社会普遍地接受与宣扬,空谈误国,历史亦同样地被纳入其中,如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撰写《孔子改制考》,虚言孔子亦是改革者,实则借此阐释自己的政治观点。在“致用”的实现过程中,史学的人文关怀作用被忽视。“历史学最初是记载人的行为的一门学科,历史叙事是史学最初的表现形态,讲故事是历史学家本来具备的基本功与拿手好戏。”[1]目前,国内高校历史教学中,这种原始的功能被淡化,人文关怀的精神因素被现实的“问题主义”所掩盖,这样就忽视了历史文化传承的作用,国内高校历史教学中在中国古代史的讲授课上,偏重于中国古代史辉煌的文明发展史,而到近代史却演变成了一部单纯的反殖民斗争史,二者没有相互的衔接点,古代与近代之间存在着文化传承的不完整表述。“一个国家之所以是这个国家而不是另外的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是这个民族而不是另外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绵延相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历史与民族、国家始终是相伴的,不能分离。目前的历史教学中轻视过大,绝对的肯定与否定的现象偏多,让学生不能整体地认识到他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文化传承功能的淡化,使得此之前的历史亦被淡化,形成了一种“历史淡化历史”的现象。物质“用”与精神因素当各自保持合适的度,过度地使用问题解读历史是不可行的。
综上所述,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历史,需要新的答案去解决,需要编写新的历史,但不是否定先前所编写的历史,更不是“改变”,而是保证历史之真实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用新的角度去探究历史中的精神思维模式和价值。高校历史教学亦应与时俱进地改进,并始终贯彻在教学改革中。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文明发展是多样联系的,不是单一孤立存在的,在纵横的时空网中,历史的发展因地因时因人而异,没有同一的规律,不可划一地对待。历史的人文关怀、文化传承功用不可淡化,人是精神思维者,不是机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的进步,高校历史教学的诸多问题亦在不断出现,这是常态,因为矛盾是对立统一的,这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历史教学也应把握历史学本身的特点。
参考文献:
[1][2]史新恒.历史教学与历史学——大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回顾、反思与进路[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5(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