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专业背景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路径探究

2014-03-29王文峰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教育

王文峰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 400067)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理性思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因此,依托专业背景开展社会实践教育,不仅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增强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抓手。

(一)落实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的总体实施蓝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遵循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突出实践能力的原则。这就需要高校在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中积极搭建实践平台,拓展实践形式,丰富实践内容,着力发挥实践育人功能。社会实践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不仅可以有效落实人才培养方案,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吸收实践新知识、增强专业技能水平、培养创新创造能力,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创业奠定扎实的实践基础。

(二)坚定专业思想,提高大学生学习紧迫感和自觉性

大学生在课堂理论学习之余,深入工农业生产、社会服务第一线,一方而,通过实地调研、参观、参与生产生活、社会服务等活动,在实践中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认识到所学专业知识在工农业生产、社会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对本专业的自豪感,坚定学好本专业的决心。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参加工农业生产、社会服务中也面临着一些难以解决的课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了学习本专业知识的渴望与需求,提高了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增强了完善自我,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自主意识。

(三)促进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创造能力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之一。首先,通过与专业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拓宽师生社会视野,也能帮助学生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动手的有机结合。其次,通过与专业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对专业前景、行业发展的了解,能够激发、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升学生自觉学习意识,有利于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能力的塑造。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部分高校在进行社会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专业特点,未能为学生搭建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素质同社会实践教育有机结合的实践平台。目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主题主要有“三下乡”、社会调研、参观考察、生产劳动和志愿服务等,内容宽泛但大多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据统计,在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中,社会认知类实践比重高达68.1%,专业认知类实践只占19.7%,专业研究类实践仅占4.0%,2/3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对认识了解社会有帮助,但仅有23.7%的学生认为通过社会实践加深了对专业学习的兴趣。[1]归结起来,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脱节,地位被“虚化”

目前,多数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与开展。但从实际效果看,社会实践仅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是学生工作、团学组织的教育内容,与专业教学关系不大。部分高校并未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中,没有明确实践环节的时间比例、计划安排及考核方式,还停留在活动组织开展的低层次上。受应试教育影响,大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还停留在被动接受的层面上;而由于脱离了专业背景,多数学生在实践中无法发挥专业特长,缺乏服务社会的能力,因而实践单位对接受社会实践学生热情度不高,普遍存在应付敷衍的现象。

(二)实践课题与专业对口少,内容过于空泛

近年来,各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内容方面加大了改革创新,但从全局来看,组织形式单一,仍然以学校集体组织为主,分散开展为辅,利用寒暑期开展社会实践,内容也以参观、社会调研和科技文化服务为主,与自身专业结合度不高,且时间较短,大学生收获体会不明显,群众受益覆盖面窄。其原因在于高校没有充分发挥教育系统专业集中,优势互补,智力资源充足的特点,缺乏纵向发展的改革创新,专业特点与群众实际需求结合不紧密,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群众难以得到实惠。

(三)实践过程缺乏专业指导,效果差强人意

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是高校学工系统、团学组织负责落实,其人力有限,且大多数政工干部缺乏专业背景,无法对社会实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成效评估,更无法从专业角度指导活动规划设计。加之,缺少相应激励与考核评价制度,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性不高。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选题华而不实,内容专业度低,实践过程“走过场”,实践效果差强人意,群众满意度不高,学生收获体会少,起不到提高学生专业意识、培养创新思维的作用。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路径选择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课堂教育的拓展和延伸,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补充,是培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环节。从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出发,依据学生专业、年级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实践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一)构建社会实践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通体系

首先,高校应改变以往社会实践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而从学生专业特点出发,构建起适应不同专业学生需求与发展的社会实践体系,从而实现社会实践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其次,将社会实践作为必修环节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从人才培养的高度制定社会实践课程和大纲,突出学生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从制度上确定社会实践地位,使之成为人才培养的一项常态工作。其次,对社团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创办者、管理者和参与者,设立创新学分加以鼓励。第三,高校要统一制订社会实践计划,如实践基地建设、专业师资打造、科研基金及配套措施等,切实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创新社会实践形式,引领学生职业能力成长

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旨在通过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持续发展,逐步成长为地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领域的高技术人才。因此,社会实践要从学生专业、年级特点出发,努力与课堂教学、与所学专业、与学生科研活动相结合,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方向的渗透,引导学生由参观调查访问为主转向结合专业、发挥科技智力资源优势,开展科学咨询、技术服务、市场调研等形式,逐步使社会实践活动走向专业化,不断提高社会实践层次与水平,才能实现学生成长成才与服务经济社会的“双赢”。

1.实践教育“专业化”,充分发挥专业实践主阵地作用

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旨在通过专业化的人才教育培养,向社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输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因此,培养专业化、具备较高职业素质和职业感的大学生始终是高校重要的社会责任。然而,这仅依靠校内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专业化的社会实践不仅是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动手有机结合的重要平台,也是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和职业认识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融入到企业中,不仅可以习得更多的可操作性的技能知识,熟练其职业技能,还可以学以致用,尝试解决工作实际中遇到的问题,逐步提高其职业素质。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要结合学生专业、年级特点,将实践活动和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对低年级学生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利用寒暑假和双休日,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农村、社区和学校,开展专业性社会调研、科技下乡、生产服务等学习性实践活动。对三、四年级学生加强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结合个人特点和工作兴趣,深入市场、行业、企业一线开展实验、实习、实训,加深大学生对行业、企业发展前景的认识,增强专业认同感和职业素质养成,为大学生顺利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2.社会实践“项目化”,增强社会实践育人实效性

根据学生专业特点、个人兴趣和社会热点,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开展实践项目选题、实践方案草拟、团队组建等,然后开展项目调研,形成调研报告、研究论文等实践成果,从而避免以往社会实践选题一刀切、行动盲目的弊病,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思考。整个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专业指导作用,鼓励学生带着专业问题去实践,并在实践中分析回答这些问题,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度和实效性。如营销类专业学生既可以在校内开展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实证调查,也可以就某一地区、人群的消费结构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食品类专业学生既可以就校内学生群体食品安全常识、权益保护等开展专题调研,也可以就食品安全监管现状、问题与对策的某一方面进行项目调研。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结合,进而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提升学生的理论修养;另一方面,在具体的调研、访谈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们的交往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赢得必要的社会和职业体验,有助于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塑造。

(三)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教师的学科素养和理论前瞻性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的重要资源。一方面,专业教师的专业优势能使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利于活动过程的专业性和实效;另一方面,可以激励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激发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完善教师考核体系,如将指导社会实践作为评选优质课程和优秀教师的依据,核定工作量并采取各类奖励措施,提高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指导积极性。其次,要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提高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意识,将专业教育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更好服务于高校办学宗旨。第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任行业、企业专业人士作为兼职教师,将专业教学与行业需求有机结合,更好地指导学生专业学习与职业道路发展。

因此,依托专业背景开展社会实践是理论指导实践的有效途径,通过正确的引导和组织,建立长效的社会实践机制,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践与总结,使自己成为一个实践能力强、专业知识过硬、综合素质高的有用之才;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提前的专业实践,对自身所学专业的各方面能够提前了解,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专业情况,提前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作好自我谋职、自主创业与开创性工作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孙妍.大学生社会实践状况调查——基于河南省的数据[J].经济研究导刊,2009,(16)

猜你喜欢

大学生专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专业降噪很简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