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疏离与回归
2014-03-29黄洁
黄 洁
(南京邮电大学,南京 210023)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1],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信息,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并没有能够充分发挥。拨开历史的迷雾,反思现实的困境,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挥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回归,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疏离
(一)从历史的角度考察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遭受前所未有的屈辱,出现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但凡当时的仁人志士无不为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殚精竭虑,忧心忡忡,在寻求中国现代化路径上,在经历对中西文化的“道器”、“体用”、“本末”之辩后,当时的文化界人士认为,器、用、末之所以未能救治中国的沉疴宿疾,是因为传统文化奴役民心,遮蔽民智。纵观当时文化界领袖诸如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人之态度,无不以反对传统文化、反对孔子为己任,都对中国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激烈的否定与批判反省。作为中国的启蒙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把西方的科学、民主、自由等理念请入中国,以此清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专制、愚昧与落后,但并没有割断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血脉。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这些人对传统文化激烈的批判给他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深刻印象,也很容易被他们理解为传统文化是无用的,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产生了不良的影响。1949年建国后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并没有结束,1966 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以“除四旧”的名义,把传统文化做了全面否定。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这种指导思想和认识上的失误导致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的巨大断裂,直接的后果是造成了整整一代人对我国传统文化了解和认识上的断层,间接地也是更重要的后果是使人们头脑中逐渐形成了对传统文化普遍忽视的意识。
(二)从历史评价的意义考察
我们反对否定“五四”,并且充分肯定“五四”对于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巨大文化价值,至于“文革”实则是一场拿文化领域开刀的政治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而言,无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还是“文化大革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解和伤害都是不争的事实。当历史的镜子照射到高等教育的现实时,一切如此清晰。即使在鲁迅的“少读”或“不读中国书”等激进的反传统言论下,在“五四”之后的中国,从中小学到大学的教材,国学都占了压倒性的比重。然而,在今天,即使在我们的政治课本里,也很难发现《四书》《五经》《老子》等中国文化元典的精神。当年,即使是在新文化的大本营北京大学等高校教授英语的林语堂,也觉得不补中国文化的课似乎是没有文化的表现,难以对得起教授的称呼,而在今天,各类学科的大学教授们对中国文化又知之多少?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所应当反思的问题之一。
(三)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考察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并没有能够很好地规避西方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所经历的困境。自启蒙运动将人类从神秘力量解脱出来并且赢得对自然界的控制后工具理性(科技理性)开始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统治地位。西方高等教育着力通过专业技术教育培养了兼具工具理性的“单向度的人”,对社会进步提供了发展的动力,但是以专业技术教育取代对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带来了所谓的“发展综合症”所导致的人文精神的失落同样经受了批判。对于刚刚开始现代化进程的新中国而言,自然科技的神奇力量对中国人充满了吸引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这一神奇力量的有力见证,我国高等教育也没有能够及时规避西方高等教育所遭遇的困境。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高等学校教育全面学习苏联教育模式,专业技术教育的位置被空前抬高,学校以大工业生产的模式,导致学校教育目标“人力化”,课程建构“自然科学化”,教育过程单一“传递和训练化”,人文学科则被排挤边缘化,大学生们认为考取各类证书获得专业职业技能远比接受人文学科教育来得重要,他们或忙于专业学习,或应付各类考试而疏于文化学习,将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看作是没什么实用价值的内容。
(四)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考察
就教材内容而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主干课程和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除部分章节零散分布着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外,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中以系统的形式出现。尽管也有一些高校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类似课程,但是也是作为选修课开设,普及程度有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活动基本处于随机开展的状态,并没有形成固定的形式和要求,主要依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许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没有被很好地开发和利用起来,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身也缺乏必要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对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重视。这些都是造成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的重要因素。
(五)从当代高校大学生的角度考察
90后大学生在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成长,他们一直忙于应付各类考试,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基本的认识和积淀,对其内容和价值没有正确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异域文化与思潮大量涌进,大学生对诸多西方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好奇心和兴趣,当大学生们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到外来文化时很容易被异域文化所吸引,尤其是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大学生们更容易认同自己“地球人”的身份地位而将保持民族性、继承传统文化放在次要的地位,而对经史子集态度冷漠。有的大学生甚至认为,继承传统文化就是守旧过时,只有西方文化才代表了现代和时尚。大学生们乐于过圣诞节胜于春节,乐于吃汉堡胜于中餐,乐于打魔兽而鲜有人能够熟练背出几首唐诗,对于当代大学生存在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反思。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回归
(一)营造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和帮助,只有整个社会认同重视传统文化,才有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土壤和基础。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民族在任何时代发展文化,必须重视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离开了传统文化,就丢掉了文化之魂,失去了发展的方向,也就淡化了民族特色,并将沦为外国文化的附庸,尤其是在全球化时代,中华民族更要在文化冲突中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寻回曾经的文化家园。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营造全社会重视传统文化、发展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全社会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客观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为中国传统文化回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具体可以通过拓展传统文化的舆论空间,在学校、工厂、军营、车站、机场、码头等各种公共场所,设置标语、图片、宣传画等载体,展示中国传统文化,让广大群众处处生活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时时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通过新闻媒体设专栏、办专刊,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研讨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展示传统文化之美,形成舆论环境;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创作演出活动,让传统文化走上艺术舞台,进入影视节目和文学作品,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们接受传统文化知识;进一步加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完善法规、制度措施,强化全民保护意识,培养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风气和良好习惯等。当社会上形成了正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后,中国传统文化回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不仅是应然之态,更会是实然之举。
(二)改善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改变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够重视的现状,不断挖掘和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首先,要加强思想上的认识,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应用,配合以相应的制度建设,通过起草出台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文件,从领导体制、规章制度、经费投入等方面提供制度保障,从宏观上确保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有依据、有保障。其次,要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不断挖掘整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对其进行分析辨别,把能够反映当今时代的生活和实践的思想内容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独立品性,克服简单理论依附之弊,以鲜明的主体意识,努力打造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切合中国需要的理论成果”。[3]第三,要将中国传统文化尽快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编写中,增加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课程,开设相应的传统文化必修课和选修课进行系统教课。第四,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比重,在“第二课堂”中利用社团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特殊节日活动、网络德育、校园文化熏陶等形式,使中国传统文化在无形中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功能;最后,通过培养训练,形成一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较深传统文化底蕴、较强科研创新能力,乐于从事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中国传统文化尽早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科研和教学保障。
(三)发挥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能否发挥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接受程度。除了社会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大学生正确认知和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有利条件之外,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也应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形成主动学习和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互动关系。著名学者张岂之教授说:“作为中国的学生,要有一个立足点,即要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修养。惟其如此,才能有辨识世界文化的能力,才能有更高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感。没有自己传统历史文化的武装,是无法在现代社会生存的。因为越是国际化,越要民族化”。[4]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的力度,使他们认识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凝聚和历史传承的文化血脉和精神基因,是一个国家民族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独特法宝,应该确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自觉担当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大学生亲自参与到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中来,体现其参与性,激发其创造性,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现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进而不断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现和自我激励,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与此同时,在实践中还要不断培养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消极因素主动批判的意识和能力,防止腐朽思想对大学生思想的渗入。任何民族、国家的文化都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它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有优良传统,也有不良传统。事实上,精华与糟粕,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应当时刻提醒当代大学生保持一个全面的、清醒的、实事求是的认识,防止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文化,对糟粕要敢于批判和抵御,有了这种警惕,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才能成为大学生构建健康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资源。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2).
[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事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范绪锋.著名史学家张岂之谈入世后传统文化教育:立足本土拥抱世界[N].中国教育报,2002-0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