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性高校研究生学业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建设研究

2014-03-29张筱璐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学业研究生

张筱璐

(重庆工商大学 经济学院,重庆 400065)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形势和扩招等原因,我国研究生培养开始面临严重的人力资本配置市场化转型问题:能力与知识脱节、就业从众心理强烈、就业难度增大等。分析其原因,主要包括全球经济低迷、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张、企业人才招聘更加严格、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研究生教育本身来讲,尽力提高培养过程的市场需求针对性,是解决研究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方面。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教育明确要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而针对研究生培养则提出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以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本文基于以上社会经济发展和政策背景对地方性高校研究生的学业职业规划教育体系构建进行研究。文章结构为:第二部分在文献综述基础上构建研究生学业职业规划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第三部分给出规划教育体系的基本结构,第四部分是规划教育体系的建设途径,最后是全文的总结。

二、基本理论框架

结合教育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经济实际,构建研究生学业职业规划教育分析的基本原则。

(一)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面对社会经济转型中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以研究生就业为导向,国内外学者对研究生学业职业教育展开研究。

1.学业职业规划教育必要性分析。按照Pringle and Gold(1989)的观点[1],欧美经济发达国家职业规划始于上世纪50年代,并在60年代达到顶峰,其中包括校园和社会规划两种并以后者为主,而Stevens(1992)则从实证角度论证了职业规划对于个人的意义[2]。国内学者论述实施研究生学业职业规划教育必要性,基本上都以新形势下研究生就业困难为背景。牛拥(2012)等认为,社会转型期多元化社会需求与研究生培养单一模式导致研究生供求错位,职业规划教育是化解矛盾的关键环节[3]。职业规划教育的具体作用包括帮助研究生分析专业、社会需求结构,提高其就业技能(贺硕,2010,童翔、李延,2012)。[4][5]

2.学业职业规划教育结构。金国雄等(2008)在评价以往入学教育、专业教育、毕业教育、素质教育、学习指导和教育指导各自为政的学业职业规划教育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以系统性的学业职业规划教育模式以及实施方案[6]。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具有的职业指向性、专业性等特点,提出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全程式、个性化职业指导体系以提升培养质量,进行针对性教育,并设计出实施的技术路线(段丹、林洪,2012;周霞等,2010)。[7][8]

3.学业职业规划实施的途径。针对研究生的学业职业教育缺乏统一规划,研究生对职业规划缺乏正确认识的困境,学者们基本一致地认为学业职业规划教育应该与研究生培养相统一并覆盖全程,搭建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平台,促进群体性引导与个性化辅导相统一,同时凸显导师作用的基本途径(张红岩、姚爱琴,2011)[9]。方胜强(2010)则提出了这些教育资源的优化原则,重点突出导师作用的前提下,遵循全程化、阶段化、个性化三项原则。[10]

上述文献综述表明,学者们围绕我国研究生学业职业规划教育问题已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教育开展的必要性、体系性和课程体系建设途径等方面以形成比较一致和成熟的结论,然而从具体实施角度来看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未能区分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层次性,对于地方性高校研究生学业职业规划教育的开展活动规律尚没有展开研究;其次,未能将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结合起来展开研究;最后,将研究生学业职业规划优化局限在提高就业视角,忽略了人的发展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二)体系构建的理论分析

1.个体社会化诉求能动性是职业规划教育的基础。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社会化是指人由生物实体不断改变为一个能完善适应发展着的社会生活要求的社会实体,从而使个人与社会一体化的过程,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个人为了获得赖以生存的社会性而接受教育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本的积累,既包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程度,也包括身心健康及社会交往能力(派拉斯,2004)[11]。青年学生正处于社会化过程的关键环节,高等教育教育学生积累知识、锻炼能力,为适应社会做好心理准备、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青年社会化的必经之路,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方式促使个体全面社会化,是最恰当和最有成效的方法。

2.社会信息获得是职业规划教育的基本内容。教育社会学的三种功能理论流派,即功能主义、冲突论和社会改造论都认为教育是创造和维持稳定社会秩序的手段之一,因此各国政府都力图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巴兰坦,2005)[12]。顺利就业并有效从业是教育制度效率的重要标准,顺利就业不仅需要高水平职业能力,同时也需要毕业生参与人力资源培养的能力。地方性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主要生力军,研究生是其中重要的人力要素,不仅要成才更要成人,承担重要的社会角色,因此必须自觉参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研究生学业职业规划教育正是基于高校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发挥基础上的方法探索。

3.研究生学业职业规划的教育机制。研究生学业职业规划教育体系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实施的困难程度,涉及到制度变迁、资源整合、遵循教育机制的计划安排等等。首先,研究生的年龄结构和学历层次决定了对其进行学业职业规划教育的难度;其次,基于就业和全面发展双重角度,分析地方性高校研究生学业职业规划教育机制,继而确定其目标体系;再次,地方性高等学校研究生学业、职业与区域经济社会环境联系更为紧密,学业职业规划教育的内容也更具个性色彩;最后,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以及研究生培养体制的变化,要求对其进行学业职业规划教育必须向系统工程方向转变。

三、地方性高校研究生学业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基本构成

在前期研究成果基础和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地方性高校研究生学业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包含主客体构成、阶段划分、支撑资源建设、效果评估等方面。

(一)教育主客体确认

教育是一个信息传输过程,恰当的主客体确认,是保证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效率的必要条件。

1.主体确认。学业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是学生个人,可以将规划与学生就业指导课相结合,适度安排学分,并将规划纸质材料纳入学生个人档案的必装内容,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效果。同时应有专业的生涯规划师、学业导师以及辅导员等多角色介入,分类角色在规划中所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生涯规划师应主要依靠校内外有专业资质的生涯规划师或心理咨询师担任;学业导师应主要依靠研究生导师担任;辅导员主要担任规划实施的公共管理者角色。

2.客体确认。生涯规划的客体分为宏观与微观两大类。宏观客体是生涯规划的对象,是指每一个研究生在校期间学业安排和职业选择所要持续的时间和空间。微观客体是将学业安排和职业选择按照各自类型特点进行细分后,表现为有明确目标完成指向的内容,比如课程学习目标、英语过级情况、论文发表数量、参加社会活动、实习岗位锻炼、选择就业岗位等等。

(二)阶段划分

具体来讲,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可分为自我评估、规划实施和评价反馈三个阶段。

1.自我评估。自我评估阶段应设置在一年级上学期,自我评估的内容主要有两个部分,第一是对个人的性格、能力、气质、爱好、兴趣、特长等进行自我评价;第二是对个人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选择倾向进行测评,通过霍兰德职业能力测试等专业测试系统,对研究生三年学业和职业生涯进行基础规划。

2.规划实施。规划实施是规划教育的主要阶段。按照规划的具体内容,分学期推进实施,并定期调整。在这个阶段要注意两个结合,第一是注意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两者的结合。学业规划是短期的,职业规划是长期的;第二是要注意规划实施和规划调整的关系。

3.评价反馈。评价反馈是整体规划教育的关键环节。评价反馈的时间设置在两个时间点上。第一时间点设置在第二学年的期末,采取类似答辩的方式集中对学生的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并反馈。评价反馈的第二个时间点可以设置在毕业离校前,由学生在生涯指导师、导师、辅导员等的帮助下,完成书面材料并存档。

(三)支撑资源建设

研究生学业职业规划体系包含的环节众多,对支撑其具体推进的各种因素的研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1.框架构建。研究生学业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应涵盖工作机制设计完备、队伍建设适度超前、过程环节规范管理、保障手段及时到位、制度规范科学可行等诸多方面,要求高校从促进学生个人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促进学校在培养高水平人才方面有所创新,进一步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待规划教育体系,引起高度重视。

2.队伍建设。在生涯规划师、学业导师和辅导员三支队伍的培养方面,应重视对生涯规划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可以采取校内外专业师资结合的方式;应重视学业导师对学生指导的规范性要求,对是否完成基本环节开展相应评价;应重视对辅导员双重身份的培养,既能负责好日常管理环节,同时也能具有生涯规划师或者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技术。

3.环境营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环境作为要素之一具有约束、促进、感染的作用,必须重视环境氛围营造。一方面,地方性高校具有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培养人才的主要功能,所以高校要特别重视校外资源的调动和运用;其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规划教育的理念、措施及成效,运用好各种信息宣传渠道,如校报、校园网、微博微信等;第三,建立对主体及各方参与者的激励机制,从不同角度增强规划教育的吸引力。

4.保障手段。第一,完备的制度保证是保证工作效果的前提,高校应重视制度与机制建设;第二是经费支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按照生均经费划拨到学生归属学院或部门;第三是队伍培养,要重视三支队伍的共同发展,采取不同模式的培养办法,提高积极性。

(四)效果评估

学业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建设能显著改善地方性高校研究生就业状况,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就业质量和数量,切实促进研究生满意就业与个人发展的同一性,更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研究生的需求。具体包括:

1.个体反馈。提高研究生理性思考与控制能力,更加清楚自身特点并形成人生的合理预期;同时拓展研究生对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的认知,自觉将学业与职业规划和现实结合起来,提高培养质量和就业率。

2.方案评估。构建研究生学业职业规划教育体系,为地方性高校研究生学业职业规划教育提供参考,通过学术论文发布、研讨会等形式介绍研究成果和实践效果与经验。

3.社会反应。通过校外企业公司资源的调动和参与和学生就业效果,掌握社会对研究生学业职业规划的认可程度。

四、地方性高校研究生学业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建设途径

地方性高校研究生学业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研究的目标是实现高校研究生理想就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双重视角,在建设及实施途径上应注重四个方面。

(一)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

一方面,研究生学业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复杂,涉及到制度变迁、资源整合、后勤保障等等。应在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个人发展如性格分析、自我认知、职业倾向测试等科学理论的支持和引导下,设计研究生学业职业规划教育体系构建实施方案。

另一方面,研究生积累的理论知识要经过课内学习和教育成为个人所接收的信息,经过思维转化为内在认知,进一步将认知与各种类型和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得到印证,才能形成完整的学生学业职业规划教育链条,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二)校内与校外相互衔接

研究生学业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与教学过程紧密衔接,在实施方案中要做好规划内容在各个阶段的不同划分,理论教育以前期校内实施为主,实践教育以校内校外相互结合校外为主的方式,推动学生将规划从完成学业到参与实践再到择业目标的过程发展。

另一方面,教育规划体系配置有多种角色支持,学业导师及辅导员主要来自于校内,生涯规划师则应考虑从社会资源中物色,比如由职业规划、心理咨询等专业资质的社会工作者或是由具有较好职业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参与。

(三)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互借鉴

以教学为核心方式的学业职业规划教育在提高学生适应能力、职业能力和提高就业率方面十分必要。而高等学校在研究生当中实施学业职业规划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基本上限于入学后的专业教育以及毕业前夕的就业指导,其形式以讲座和座谈为主,较之已成体系的本科生学业职业规划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本科阶段学生人数众多,教育背景多样,情况复杂,对指导教师数量及水平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对教育体系实施过程中的规范要求及后勤保障措施有更多需要,这些问题在研究生教育体系中都可以较好解决。

(四)教育功能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

地方性高校研究生就业方向和渠道更多与地方接轨,在校期间规划教育体系中必然应包含与地方行政管理部门、社会是事业单位等的联系沟通与合作,实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教育模式,提高就业水平和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研究生作为高级知识分子,职业能力的高低和个人发展的优劣反作用于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应引起相关部门和行业的足够重视,将人力资源管理视角前移,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与高校共同培养适合自身需求的学生。

五、结语

面对当前研究生就业难问题中的职业能力积累困难机制,本文从理论基础、体系构成以及实施途径三个方面分析了地方性高校研究生学业职业规划教育的建设问题。分析表明,激发研究生能动性和提高此类教育地位是职业规划教育实施的前提,而阶段划分、主客体确认、支撑资源建设和预期效果评估是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的基本构成,实施则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校内与校外相互衔接、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互借鉴以及教育功能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四个维度确定模式与途径。

参考文献:

[1]Pringle,J. and Gold,U. How Useful is Career Planning for Today’s Manager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1989,(3).

[2]Stevens,P. CAREER PLANNING FOR THE INDIVIDUA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eer Management,1992,(1).

[3]段丹,林洪.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指导体系的探析:基于提升培养质量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8).

[4]方胜强.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问题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7).

[5]贺硕.重庆市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6]金国雄等.大学生学业规划与职业生涯设计指导的教育模式及实施方案[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8,(2).

[7]牛拥.论加强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必要性[J].中国成人教育,2012,(20).

[8]派拉斯,A.学校教育对个人生活的影响[M].载莫琳·T·哈里楠主编.教育社会学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童翔.让就业指导课成为促进地方高校硕士就业的催化剂[J].时代金融,2012,(10).

[10]周霞等.探索分层分类持续的研究生就业指导策略:一项基于调查的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

[11]张红岩,姚爱琴.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特点谈教学方法的改进[J].文教资料,2011,(31).

[12]珍妮·H·巴兰坦.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第五版)[M].朱志勇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学业研究生
艰苦的学业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35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