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农民落后性探析

2014-03-29陈远刚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奴性桑干河斗争

陈远刚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 400067)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和丁玲前期主要刻画女性角色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指导下产生的解放区“新小说”,也是“讲话”发表后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1]45它和同年周立波创作的土改小说《暴风骤雨》一样,是 “政策思想和艺术形象统一”理念的典范之作,[2]68因而具有非常明显的政治意识。它以解放前期华北地区土地改革为大背景,刻画了众多特色鲜明的农民形象,虽然是一部政治色彩较为浓厚的解放区小说,但是它没有停留在一个对解放区及其人物歌功颂德的层面,而是用更为真实细腻的手法揭示了社会政治运动背后隐藏的人性问题,尤其是在土改运动中复杂的农民问题,这是该小说能够成为文学经典的文学史评价。诚如黄修己先生所言:“表现和歌颂农民的优秀品德,这不是《桑干河上》的特点,相反,它却直率地描绘农民的弱点。”事实确实如此,作为一个心思缜密的女性作家,丁玲显然没有忘记作家的本分,而是以她熟悉的现实主义手法对农民的落后性进行了真实展示。

一、难以摆脱奴性意识的思想倾向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农民已经形成了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的性格,这也是他们自我保护的最佳方式,因为长期以来农民总是处于社会动乱或变革的承受者角色,同时由于生存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局限性,农民也总是处于一种绝对的弱势地位。虽然说中国历史上“重农抑商”的思想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并且也采取了一些“重农”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只是为了让农民以依附地位更加辛苦地干活,从而更好地为统治阶级服务。因此无论何种情况,农民总是处于附属地位,他们也习惯了这种“天经地义”的主仆关系。而这种骨子里灌输的奴性思想才是农民起来反抗的最大障碍,这种落后的农民奴性思想可以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找到很多例证,比如老汉侯忠全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他在小说中是一个颇有代表性的农民,读过两年书,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自己又通过评书、民间戏曲、民间故事等口头文学了解了一些历史知识,但正是这些有限的历史知识再加上经历的家庭变故和天灾,使其几乎丧失了反抗意识,因此才会出现把分给自己的土地退给地主侯殿魁的怪现象。侯老汉早已习惯了这种由别人“统治主宰”的生活方式,一旦真的出现了变革,他们是非常害怕担忧的,尤其是害怕地主们会回过神来反扑,因此除了主动退还给地主土地之外,还把自己孩子锁在家里不让出去参加反抗地主的“清算运动”。他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害怕“中央军”来了重新报复,而内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几千年来养成的奴性思想,因此他从内心里是不会轻易勇敢反抗的,正如他在书本上、评书、故事中了解到的一样“……没有穷人当家的。朱洪武是穷人出身,还不是打的为穷人的旗子,可是他做了皇帝,头几年还好,后来也就变了,还不是为的他们自己一伙人,老百姓还是老百姓……”,[3]112-113可见侯老汉的确对社会不平等充满了怨言,但是毕竟无能为力,尤其对于农民的真正翻身做主是充满疑惑的,即使取得了胜利,他也会认为这是暂时的,或者是就像朱元璋一样,无怪乎他采取这种极为低调的明哲保身态度,他的这种处世哲学是经过深刻思考的,因此就成了革命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阻力。

二、难以摆脱私有观念的思想倾向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能够通过辛勤的耕耘拥有自己的一片土地,过上自给自足衣食无忧的生活,就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农民生活范式。这种传统的观念也使农民对地主的态度有很大差别,一般来说对于那些像农民一样通过辛勤劳作而逐步积累土地资源的地主,农民是没有多大抵抗心理的,就像《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顾涌一样,他的土地数量虽然在暖水屯也是数一数二的,但他的确是靠着辛苦的汗水一滴一滴积攒起来的,并没有对农民进行欺压,因此以程仁为代表的农民干部在对其成份进行定性时,也显示出一定的矛盾心理,而同样对于只靠收租子而不对农民进行恶意欺诈的地主李子俊来说也是相似的,因此当农民们跑到李子俊家中要红契时,他们显得极为矛盾和为难,尤其是面对李子俊老婆的哭诉,他们更是有点无所适从,因而农民中的郭柏仁就说什么“这都是农会叫咱们来的”。[3]182虽然他们情感上不愿意对李子俊痛下狠手,但是当他们在李子俊果园里分享果实时,又显得那么高兴惬意,似乎忘记了李子俊及家人的可怜之处,而这主要源于农民内心的私有观念。因此农民的行动和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矛盾的,他们最终的决定依然以其私有利益为基础考虑的。最典型的就是一旦出现意外、危险的斗争,需要个人出头时,大家往往都找一堆理由退缩了,而在分享果实、分土地时,则争先恐后,甚至还有不少家庭多报户口以求多分一点,不光是一般的农民如此,就是村干部们也是斤斤计较,对于土地的大小好坏非常挑剔,与斗争时的表现截然不同,这也是农民落后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同时,小说中的另一恶霸地主钱文贵的命运明显不同,他是典型的依仗权势欺压百姓的地主,但由于政治关系过硬(儿子是八路、女婿是村治安委员等),不管政治运动多么猛烈,依旧屹立不倒,而这一切主要源于斗争中农民的私有观念。

三、难以摆脱浓重的宗法观念的思想倾向

在中国的传统农村中,宗法观念还是比较浓厚的,这种宗法观念也正是农民落后性的一个体现,正是这种浓浓的宗法观念阻碍了革命斗争的前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所描写的农村社会关系是错综复杂的,乡村人物都生活在几千年来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盘根错节的宗法社会关系网中。[4]86正是暖水屯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使革命在各个环节都出现一些问题。侯忠全主动把分到的土地退还给地主侯殿魁并不只是因为骨子里的奴性意识,还在于侯殿魁是其族亲叔公,这种宗法关系也束缚了农民的手脚,更束缚了他们的反抗思想,使他们在革命风暴来临的时候逶迤不前。地主钱文贵是暖水屯封建宗法统治的总代表,只有挖出他才能彻底把农民从宗法统治的枷锁中解救出来。斗争地主钱文贵是唤醒暖水屯农民的革命觉悟、促使他们精神发生蜕变的一次重要契机。但钱文贵身份的隐蔽性使得斗争经验不足的工作队在很长时间都没有果断地把他定性为阶级敌人,暖水屯的农民碍于乡里人的情面和钱在当地的威势不敢轻易起来斗争他,就连农会主席程仁,因为曾经是钱的佃农和与钱的侄女黑妮的关系,也在斗争钱的问题上犹豫不决。这些因素让钱文贵有机可乘,在工作队开展土改斗争的前期能够轻易逃脱。把钱文贵确定为斗争对象并对其开展斗争,经历了一个颇为艰难的过程。过程的艰难更加显示了地主宗法统治的牢固,小说直到第四十二章才写到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县宣传部长章品来到暖水屯,他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消除了工作队和村委会在斗争钱文贵问题上的分歧,推动土改斗争进入高潮,一扫前面斗争的缓滞,[4]87因此这种浓厚的宗法观念也是农民落后性的重要体现。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虽然曾经饱受争议,但它还是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成为不朽的经典。小说不仅让我们感受建国前声势浩大的土地改革运动,而且可以清晰地感知革命时期农民独特的形象,既可以看到他们渴望翻身做主的反抗意识,又可以感受到其身上固有的多重落后性,正是这些落后性的刻画,才使得该小说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才使其成为文学经典,这同样反映了丁玲深刻的人文关怀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

参考文献:

[1]江卫社,崔凤芹.另一种真实——对《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再解读[J].嘉兴学院学报,2005,17(2):45-48.

[2]王晓明.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三卷)[C].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

[3]黄修己.中国现代文学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423.

[4]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

[5]孙斐娟. 中国当代农村叙事的规训序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再解读[J].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5(4):86-88.

猜你喜欢

奴性桑干河斗争
故乡的桑干河
塞北桃源桑干河
桑干河(外一首)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与《琵琶记》中赵五娘形象的异同
多变与奴性:《动物庄园》中人性的探讨
愤青
炼狱中绽放的杜鹃花
施大畏连环画选页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