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唐文补遗》(第八辑)文字校勘商兑

2014-03-29邓艳平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文意墓志铭墓志

邓艳平,罗 顺

(西南大学 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 400715)

《全唐文补遗》(第八辑)有墓志、石幢文、陀罗尼幢铭及至村碑等凡五百余篇,为研究唐五代政治、历史、疆域、民俗、宗教、文化等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其编排采用繁体竖排、加新式标点并附有简明校记。笔者近来研读其文,偶见其白璧之微瑕。故不测谫陋,对其文字校勘提出商榷意见,依原文次序,兹分析校补如下。下文所用墓志皆出自吴钢先生主编的《全唐文补遗》(第八辑),每引用的碑文后用[]注明页码,特此说明。

《高缵墓志铭并序》:“嗣子绛州司户参军愿易篑衔慕,捧楹增绝。”[P11]《玉篇·竹部》:“篑,土笼也。”篑义为盛土竹器。《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则“易篑”实费解。细考文意,可知“篑”当为“箦”,盖因二字形近,故致讹误。《说文·竹部》:“箦,床栈也。从竹,责声。”义为竹子或木条所编之床垫、席子。《汉语大词典》释“箦”为“华美的竹席”。“易箦”义为更换寝席。“易箦”一词为用典,实出于《礼记·檀弓上》关于曾子之典故。依古制,大夫方可用箦,而曾参未尝为大夫,用“箦”则违礼,故临殂嘱儿曾元更易之。后讳称人病重将死为“易箦”。志文中“易箦”是对墓主即世之讳及言嗣子之尽孝礼。“易箦”一词于传世文献中习见。《周书·宇文广传》:“易箦之言,得申遗志;黜宾之请,无亏令终。”唐柳宗元《唐帮衡州刺史东平吕君诛》:“恒是悬罄,逮兹易箦。”宋文莹《玉壶清话》卷三:“公生子洛中祖第正寝,至易箦,亦在其寝。”此外,“易篑”一词于本辑志文中亦见用例。《程玄封墓志铭并序》:“罹厥负薪,当乎易箦。”[P53]

《大唐故燕国夫人(窦淑)墓志铭并序》:“倬彼华胄,卿门孔晹。”[P19]《说文·日部》:“晹,日覆云暂见也。从日,易声。”义为太阳于云层间忽隐忽现。一曰为日无光。《广韵·昔韵》:“晹,日无光。”由是观之,“晹”字似与文意不谐。细绎文意,“晹”当为“暘”之误,系形近而致讹误。《玉篇·日部》:“暘,明也。”“暘”义为明亮,引申之有显耀义。江淹《丹砂可学赋》:“故从师而问道,冀幽路之或暘。” “卿门孔暘”言其门阀显耀,是溢美之词也。

《贾公季卿墓志文并序》:“谓其兖服煌煌,登朝有光。”[P23]“兖服”殊不词。细绎文意,知“兖服”实为“衮服”之误,“兖”“衮”形近,文献中多有讹误,此不赘论。“衮服”即“衮衣”,为古代帝王及上公所穿绘有卷龙之礼服。“衮服”一词见于传世文献。晋陆机《答贾谧》:“鲁公戾止,衮服委蛇。”宋孔平仲《孔子谈苑·汗衫所起》:“古者朝宴,衮服中有白纱中单,百官郊享,服中有明衣。”《后汉书·僖赐传》:“七在卿校,殊位特进;五登衮职,弥难入宁。” “衮服煌煌”言墓主位势煊赫,溢美之词耳。

《张说墓志并序》:“膺扬虎视,英伟礧落。”[P24]“膺扬”实费解。细绎文意,知“膺扬”或为“鹰扬”之误。“鹰扬”,武威貌。“鹰扬”一词,习见于传世文献。《诗·大雅·大明》:“维师尚父,时维鹰扬。”毛亨《毛诗故训传》:“鹰扬,如鹰之飞扬也。”《后汉书·陈龟传》:“臣无文武之采,而忝鹰扬之任。” “鹰扬”一词于唐五代墓志文献中亦有用例。《卢竦墓志铭并序》:“清论活国,故为缙绅鹰扬;素俭传家,故为氏族龟镜。”[P54]文献中多有“鹰扬虎视”一词,义为“如鹰飞扬,似虎雄视”,形容威武奋勇。清黄叔林《柏林寺观李晋王画像歌》:“鹰扬虎视空一世,经营惨澹传其真。”故知《唐故振武监军使赠内侍杨公夫人谯郡曹氏(延美)墓志铭并序》中:“著有裔诸,鹰扬虎牙”[P224]中“鹰扬虎牙”不词,或为“鹰扬虎视”。《汉语大词典》中“鹰扬虎视”条即引传世文献中张说墓志铭,与《全唐文》卷二九二中所收张说墓志铭《唐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左丞燕国公赠张太师张公墓志铭》(并序)同,而与《全唐文补遗》第八辑中张说之出土墓志文字微殊。谨引该条目原文如下:唐张九龄《开府仪同三司张公墓志铭》:“公以宁济幼而聪悟,鹰扬虎视,英伟磊落。”其中即为“鹰”字。知传世文献中“鹰”字是后人以正字易之也。《全唐文补遗》(第八辑)张说墓志中“礧落”,于传世文献中作“磊落”。考辨之:“礧落”亦作“礌落”,义为错落分明貌。引申之有光明正大、直率开朗之义。“礧落”(礌落)散见于各种文献。《隶释·汉司隶校尉鲁峻碑》:“巗巗山岳,礧落彰□。”宋梅尧臣《范殿丞通判泰州》诗:“志尚功名间,管乐犹一时;去去勿复道,礧落为男儿。”宋·汪应辰《黄君墓志》:“公自幼礌落不凡。”“磊落”于《汉语大词典》中释义凡二:“(1)明亮貌;(2)错落分明貌。文献有用例。南陈张静镜《观象赋》:“帝坐磥落而电烛。”唐杜甫《发秦州》诗:“磊落星月高,苍茫云雾浮。”宋司马光《送祖泽之守陕》诗:“陆离寒水玉,磊落曙天星。” “磊落”可引申为“光明正大、直率开朗”之义。一说“磊落”或形容胸怀坦荡。“磊落”亦作“磥落”。《隶释·汉幽州刺史朱龟碑》:“建弘远之议,磥落焕炳。”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采。”易知二者义同,且分别出同一墓志之出土及传世“版本”,当以校记申之。

《佛顶尊胜陀罗石幢文并序》:“故天波罗蜜肇载行擅,四旡量心终惟喜舍。”[P29]《说文·旡部》:“旡,饮食气屰不得息曰旡,从反欠。”则文意晦涩,似无涯际矣。由行文可知,上下句对偶,“四旡量心”与“六波罗蜜”相对成文。“六波罗蜜”可略知,而“四旡量心”实费解。以其为陀罗石幢文,则究之以佛理,知“四旡量心”当作“四无量心”。“无量心”为佛家语,指菩萨、佛普渡无量众生而应有之精神。无量心凡四种,即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四无量心”习见于传世文献,兹不赘述。“旡”或为“无”之俗字(而“无”为“無”之俗),“旡”(无)仅与《说文·旡部》之“旡”同形。“旡”作为“无”之俗字多习见于敦煌文献。《御注金刚般若罗蜜经宣演卷上》:“至化洽于旡(无)垠,玄风昌于有截。”《双恩记》:“一看所要必旡(无)违。” “一依所要旡(无)违逆。”《维摩诘所说经·卷中》:“旡(无)缚旡(无)解,则旡(无)乐厌。”《金光昀经》:“旡(无)渚凶衰鬦讼之事。”“旡”字于《全唐文补遗》(第八辑)中别有四处。《□□□□□□□□□□陀罗尼幢铭并序》:“夫人姓何,号旡住行,庐江人也,本庐叔之后。惟旡住行母仪□□,四德早彰;阃则聿修,三从无替。……旡住行久居人世,膽奉有期。”[P90]“旡常力大,三界缠深。”[P90] “旡住行”为陀罗尼幢主人法号。法号名当取自大乘佛教经典《般若摄颂》中“不住万法无住行,无取货证佛菩提。”其中的“旡”亦当厘正作“无”。“旡常”应当是“无常”,即民间常言勾人魂魄之鬼“无常”,有“黑无常”与“白无常”。则益证“旡”为“无”之俗字。当以“无”为正字。因《补遗》以通行繁体转录,至是整理者误识“无”之俗字为《说文》所载“旡”字故也,兹校正之。

《李惠墓志铭并序》:“健笔宏词,超四方而取则;冰明霜肃,悬五捧而申威。”[P32]“悬五捧而申威”殊不可解,且“五捧”不词。细译文意,知“五捧”实为“五棒”之误。“捧”“棒”形近,且墓志文中“扌”部与“木”部常通用无别,故致讹误。“五棒”即“五色棒”。“悬五棒而申威”一句为用典。《三国志·魏书》裴松之注:“《曹阿瞒传》曰:‘太祖初入尉廊,缮治四门。造五色棒,悬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迹,莫敢犯者。’” 后世有“悬棒”之典故。用此典故,意在盛赞墓主为官执法严正,溢美之词。

《高远望墓志铭并序》:“其地逼乌丸、鲜,接夫余、肃慎。”[P47]按语以“鲜”字后有脱字。据前文“比干以忠谏而死,故其子去国,因家于辽东焉。”及史书所载,可知“鲜”后脱一“卑”字,当为“鲜卑”。鲜卑为古中国北方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之一,史家多以鲜卑为古东胡部落,先秦时活动于大兴安岭中、北部地区。因属同部,其语言、习俗皆与乌桓同。(乌桓,即文中“乌丸”)。秦汉之际,匈奴灭东胡,鲜卑族受匈奴奴役。后匈奴衰于对汉战争,鲜卑与南匈奴、丁零及西域各族共击北匈奴,据北匈奴漠北故地,自此强盛。魏晋以降大举南迁并建政权。地逼辽东,理故宜然。

《冯公忻墓志铭并序》,墓志前刻文:“撰此署朝议郎行太子文学卢琈心撰。”[P50]但据志文:“以琈平身偏厚,曲记非才。”[P51]句可推知撰文者本名琈,全名当为“卢琈”,并非前署之“卢琈心”。按语以志石撰者名有重刻痕迹。知“心”或为后人衍刻之字,概以其日久忘却,遂衍“心”字。当勘补之。

《冯朝光墓志》:“忠而能勇,直两能义。”[P92]“直两能义”颇费解。上下两句对偶,易知“两”当为“而”。盖二字形近致讹,理当正之。

《刘从乂墓志铭并序》:“国初,中□侍郎讳林甫,寅亮文皇,理致太平。生右相讳□□,弼谐天后,洽邕熙之化。”[P111]据志文知刘从乂为刘林甫之玄孙。据《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一·刘祥道传》,知刘林甫为刘祥道之父。从墓志文“右相”“ 弼谐天后”知是言刘祥道也。察其时亦无差。见“生右相讳□□”中磨泐字当是“祥道”。据史知刘林甫曾官任中书侍郎,则志文“中□侍郎讳林甫”中磨泐字当为“书”。字虽漫漶,可据史补。

《江公俭墓志铭并序》:“君少儿俊拔,材力过人,交结豪右,侠气任侠。”[P116]“侠气任侠”不词,细绎文意,前一“侠”字当为“挟”之讹。“挟气任侠”是言其负凌厉之气以任侠也。以“侠”解则意乖,破之为“挟”宜然理顺。

《唐原王府参军中山刘君(泳之)故夫人吴氏墓志铭并序》:“爱自丱岁,令仪有闻。”[P140]“爱”似与文意不谐,细绎文意,知“爱”当为“爰”,“爱”“爰”形近,故致讹误。“爰”、“自”二字义同,古人自有复语耳。“丱岁”谓幼年也。“爰自丱岁,令仪有闻。”言自幼年以仪道扬名也。

《彭君墓志铭并序》:“兴清静之理,恶惉懘滞之音。”[P148]“恶惉懘滞之音”似不通。细研文意,疑“滞”为衍文。志文上下二句对偶,“惉懘之音”与“清静之理”对。“惉懘”见于《说文·心部》:“惉懘,烦声也。”义为音之烦乱不谐。则“惉懘之音”义即烦乱不谐之音。《史记·乐书》:“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惉懘之音。”知“滞“为衍文确矣。

《裴定墓志铭并序》:“元和末,宪宗皇帝山陵,朝廷以复土之重,分务难人。”[P158]“宪宗皇帝山陵”不词。细研文意,疑“山陵”后脱“崩”字。“山陵崩”是讳称君死也。《战国策·赵策四》:“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熊夫人(休)墓志铭并序》:“历代不矢其国,至今为钟陵人。”[P161]“不矢其国”不词。“矢”与文意不谐,当为“失”之讹。二字形似致讹。“不失其国”谓其世代有封也。

《陇西李氏墓志铭》:“夫人未及笲四年,而归我舒城府君。”[P167]《玉篇·竹部》:“笲,竹器也。”《广韵·阮韵》:“笲,竹器,所以盛枣脩。”《集韵·元韵》:“ 笲,竹器,妇贽枣脩者。”则“及笲”不词。细研文意,知“笲”当为“笄”之误。《说文·竹部》:“笄,簪也。从竹开声。”“及笄”,谓女子成年也。古礼女子十五岁行笄礼成年。“及笄四年”即十九岁。

《穆悰墓志铭并序》:“泉扉一闭兮万古千秋,于嗟殤手兮去矣难留。”[P174]“殤手”不词,当为“殤子”之误明矣。或以二字于志石上形似而讹。

《梁匡仁神道碑》:“若车之有轮辕,厦之有梁柱,舟之有蒿揖,马之有□□。”[P178]“舟之有蒿揖”于理甚乖。“蒿揖”当作“篙楫”。《说文新附·竹部》:“篙,所以进船也。从竹高声。”《说文·木部》:“楫,舟櫂也。从楫声。”“蒿楫”为行舟之具总名也。

《封鲁卿墓志》:“松揪蓊蔼,岗阜迴旋。”“揪”字与文意似不谐,且“松揪”不词。“揪”当作“楸”。《说文·木部》:“楸,梓也。从木秋声。”古人于墓地多艺松楸。

《梁承正墓志》:“有子二人,孟曰全裕,仲曰全禧,秀曰全禓。”[P214]细研志文,易知“(梁)全裕”“(梁)全禧”“(梁)全禓”三人为兄弟,而“孟”“仲”为排行。古人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易知“秀曰全禓”中“秀”当为“季”,表示排行最小。盖因“季”“秀”形近,故致讹误。则“有子二人”中“二”当作“三”。

《李琡墓志铭》:“通塞之运付之夭,死生之期委诸命,而于夫人惭达。”[P215]“夭”与文意不谐。由行文知前二句对偶,则“夭”与“命”对。易知“夭”当为“天”之误,二字形似致讹。言“天”与“命”,是古人天命观也。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黄征.敦煌俗字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上海书店编.二十五史·三国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4]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5]徐中舒等主编.汉语大字典(第二版)[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10.

[6]周阿根.五代墓志汇考[M].黄山:黄山书社,2012.

[7]毛远明.碑刻文献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0.

[8]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M].北京:线装书局,2008.

[9]周阿根.墓志文献校理疏误例说[J].学术界,2012,(4).

[10]赵超.中国古代墓志通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文意墓志铭墓志
《鬼神之明》的文意主旨与“明”字的含义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墓志铭也可以很幽默
墓志铭漫话
墓志铭
工筆文意之大化——关于田禾虎画风格元素特征的分析
表达准确,文意清晰
《我的墓志铭》征文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