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全球化语境下发展中国家的生态走向

2014-03-29祝杨军

大连干部学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全球化文明国家

祝杨军

(首都师范大学 招就处,北京 100089)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 “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辩证的看,经济全球化既具有正面效应,又具有负面效应:作为一个正概念,有利于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带动世界经济全面发展;作为一个负概念,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盘剥加剧,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又由于生产的全球性,发达国家将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迁往发展中国家,造成区域性的严重生态问题。总体而言,尽管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资源的被剥夺具有 “反噬效应”,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还是更为有利,但这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只能采取诸如 “地方保护主义”之类的自杀性策略,相反地,发展中国家同样可以并应该抓住契机,发挥后发优势,在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寻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问题在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语境下的生态走向究竟如何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首先探讨发展中国家的现状以及已有的对策。

一、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两大生态问题

发展中国家普遍处于欠发达阶段,要想实现快速发展,通常有两条道路:一是付出环境资源代价,先通过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迅速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然后通过环境治理,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平衡发展;二是引进先进生产方式,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入手,实现生态文明前提下的经济快速增长。实际上,在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下,这两条道路的实现都障碍重重。

首先,生态破坏的责任认定话语权掌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手中。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之后,依靠工业化实现了快速发展,然而,这个过程伴随着巨大的环境代价。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这些国家通过种种方式缓和资本主义的矛盾,例如改善工人的生存状况;改善环境,提高生态质量,试图抹灭资本主义发展曾经对环境破坏的原罪。同时,为了保持住他们的经济优势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世界领导权,他们将大量污染行业迁入发展中国家,并为了保持超额利润,千方百计地打压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的苗头,例如官商勾结打击当地民营经济的发展。通过电视台、国民教育等方式,发达国家还给本国人民造成了一种思想上的误区,即认为环境污染是发展中国家的事情。而发展中国家就要面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责难、经济打压和技术封锁,困难重重,付出了惨重的经济和政治代价。

其次,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经济增长怪圈。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打压和封锁,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发展,很难直接走集约型经济发展的路径,通常只能被迫采用先污染后治理或者边污染边治理的办法。然而问题出现了,在以环境代价换取财富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确实现了由穷到富的飞跃,但是,等到资源枯竭、生态承载能力不足、环境污染致病等情况出现以后,又会由富转穷。并且,很多现象都是不可逆的,所谓的先污染后治理或者边污染边治理成为空谈。这就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经济增长怪圈:因为生态问题,一次性增长,长期性衰落。那么,这两大生态问题如何解决呢?发展中国家,如我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二、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应对策略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历程是曲折的,但始终都在从自己面临的国情出发,寻求新的出路,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发展思路。以我国为例:

首先,提出包括 “生态文明”在内的 “五位一体”建设,体现了对生态问题的极大重视。生态文明的主要观点是,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其核心在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在这样的思路指引下,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逐渐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降低了环境破坏的速度;花大力气治理环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很多地区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又重现青山绿水蓝天白云。

其次,实现以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有机结合的道路,提高国家科技水平。中国提出了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并认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的战略。这就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个战略的提出,一方面意味着要打开国门,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成果为我所用,以空间变换赢取发展时间的相对增长;另一方面则是意识到只有真正依靠自己的技术,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才不会受制于人,从而提升产品的科技附加值。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人口多,情况复杂,只有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清洁生产、生态消费,才能把经济这块 “蛋糕”做大做好,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和进步,才能保住生存家园不受破坏。

再次,加强国家之间的互利合作,取长补短,互通有无。这主要表现在吸引外资、文化交流等方面。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我国通过积极寻求合作减少国家之间的对立,并实现了在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全方位合作,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争取较长的和平稳定时期。在当前的形势下,一个国家的污染已经不再仅仅只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一种 “一国污染多国治理”的景象,国家间的合作有利于增强环境治理的实效性,也有利于环境状态的日常监控和环境污染的预防。例如,中国与日本、俄罗斯等国建立了一系列的合作机制,在环境污染监控和治理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最后,积极捍卫自己的权利,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发展中国家仅仅通过改变自身的生态状况,并不能赢得发达国家的尊重,出于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他们依然会变本加厉地对其进行责难。这就要求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积极捍卫自身权利,不能把希望寄托于发达国家的怜悯和救济,这需要高超的外交技巧。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完成自己的义务,争取自己的权利,赢得了第三世界的广泛赞誉;与西方发达国家交流,不以意识形态划界,谋求共同发展,扮演好大国角色,赢得了发达国家的尊重。例如在 《京都议定书》问题上,面对发达国家的责难,中国始终坚持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始终据理力争,不卑不亢,成为各国眼中的楷模,赢得了世界声誉。

应该说,近些年来,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生态问题方面,掌握了相当多而且有效的策略,有力地驳斥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污蔑和责难,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它们设置的桎梏,实现了自我发展。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语境下,发展中国家的现有策略仍具有某些历史局限性,发展中国家的生态之路究竟应该如何走?

三、全球化语境下发展中国家的生态走向

总体而言,发展中国家的生态走向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一是要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密切结合,强调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所以,当前所采取的策略中,只要有效有用,科学合理,符合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就应该保持下去;二是关注生态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保证生态意识能够深入人心,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文化;三是生态文明要与政治体制相适应,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具体说来,发展中国家的生态走向应该有如下几个趋势:

第一,发展中国家要高度重视生态问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尽一切努力保护好环境,绝对不能以经济和科技水平落后为由,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换取经济的短暂增长。这是一条根本性的准则,无论什么时候也不能违背。实践证明,一旦环境遭致破坏,无论怎么治理都很难恢复到原始状态,并且,投入到治污上的成本要远远大于从污染环境上获得的利益。在制度层面,生态问题要得到高度重视,应该通过法律的形式予以确认,在对各级政府的考评体系中要有操作性强的生态指标。

第二,发展中国家要通过科教兴国战略,加强创新力度,建设创新型国家,逐步摆脱西方的技术封锁。这应该成为一项基本国策。依靠自主创新,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依靠经济发展模式的调节,实现防污、治污工作和经济社会快速增长的双丰收。尤其是要注重加强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如化工安全、绿色产品研发、国民教育等,在技术上获得突破,在思想上灌输生态意识,治标又治本,双管齐下。

第三,发展中国家对生态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要有世界眼光。通过与他国合作,实现信息共享;通过统一化、科学化和标准化的评估体系,减少因为生态问题造成的贸易壁垒;通过交流和对话,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获取国际资金和援助。这是一个重要的策略。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总量上只占全世界的一小部分,话语权有限,要韬光养晦,做好分内的事情;但也坚决要捍卫自己的权利,与敌对势力做斗争。

第四,发展中国家要做好回击各种诘难,接受各种挑衅,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大都在战争的疮痍中、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发展经济,加上意识形态的问题,与世界的所谓主流国家存在价值观、文明观和发展观等方面的差异。这样一来,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就不得不花大力气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另一方面,则要面对来自各方的不稳定和不友好因素。发展中国家的生态走向,同样是在与其他矛盾方不断博弈的过程中明确和建立的。发展中国家要求同存异,积极扬弃。

总的来说,发展中国家的生态走向就是要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保证自身经济发展过程中,妥善处理科技、教育、外交等方方面面的关系,实现发展中国家的新发展。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5(4).

猜你喜欢

全球化文明国家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全球化陷阱
对不文明说“不”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