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方法
2014-03-29徐雪萍
■徐雪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方法
■徐雪萍
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这把钥匙,必须掌握提问的方法。合理的提问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删繁就简,明确设问的整体性
不可否认,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在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大量存在。在课堂上、在教学中语文教学被提问肢解着,提问与答问代替了美读、美听、美析。如何在课堂上设计出能在阅读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品味、欣赏的问题呢?课堂教学中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就很有必要了。
教学案例1《魅力》教学片段
师:孩子们,高明的作者写作是没有闲笔的,为什么作者还要用笔墨来写爸爸、观众中那个秃顶的男人以及演员的表现呢?这些描写对写主人公卡佳有什么作用呢?”
生:这样写让那个演员汤姆的笑与卡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卡佳的善良、天真!
生:是的,我来补充一点。这些人麻木不仁,没有丝毫的同情心,虽然作者只用了寥寥数笔勾勒,卡佳的同情心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心里。
……
《魅力》一文中除了写主人公卡佳还写了爸爸、观众中那个秃顶的男人,以及演员。洋洋洒洒几千字的文章如果再让学生来分析这些人物在文中的表现,可以肯定地说我们的课堂定没有体现高效。上述案例中,教师巧妙地进行了课堂教学的“主问题”设计研究,这些问题能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欣赏,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提出的关键的那一问就能迅速引导学生体会出文章这样写的作用:能反衬出卡佳富有同情心,体现她的善良、天真、可爱、勇敢和富有爱心。这样,文章的主旨淋漓尽致、水到渠成地表现出来。
二、曲径通幽,提高设问的艺术性
课堂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以“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使学生开动脑筋,激发学生的思维。
案例2《我爱你,中国的汉字》教学片段
《我爱你,中国的汉字》是鄂教版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紧紧围绕汉字的魅力,抒发了对汉字的珍爱与赞美之情。赞美它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赞美它能给使用它的人带来诗的灵性,赞美它维系了一个统一大国的存在,赞美它在科学发展中焕发的青春活力。
对这样一篇情感饱满、文辞优美的散文,教者怎样避免繁琐的分析和零碎的讲解,从而牢牢地把握语文教学的本质,始终植根于文本,不厌其“读”,感受汉字的魅力呢?一位教师这样导入——
师:知道老师今天要和你们一起学习哪一篇课文吗?(生说课题)
师:好,看老师写课题。
师板书:6我爱你,中国的字(观察学生的反应)
师:咦,有什么不对吗?
(预设:老师您写错了,是“我爱你,中国的汉字”,不是“我爱你,中国的字”!)
师:你们的眼睛真厉害!可这有什么不同?
(预设:中国还有其它的文字)
师:对!在祖国的大家庭里有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使用很多种文字,如蒙古文、藏文、满文、东巴文等。而汉字不仅是汉族的文字,也是全国各个少数民族通用的文字,是在国际生活中代表中国的法定文字。作者是对中国的汉字发出由衷的赞叹,(师改写板书,再手指课题)所以课题是——(生再读课题:我爱你,中国的汉字!)
由此可见,开课时,教者拐个弯,让学生捕捉异点,揭题导入,在“中国的字”和“中国的汉字”上做文章,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激起他们强烈的探究愿望,既为感受汉字“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体性格的精灵”这一魅力奠定了感性基础,又为感受汉字“培育了五千年古老文化,维系了一个统一的大国的存在”之魅力作了很好的铺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作者钟爱的究竟是什么,以触发学生的情感认同,力图达到课伊始就已生情的良好效果。
所以说,这种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三、化难为易,注意设问的层次性
一般来说,问题的类型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字面理解、重新构思、推断理解、评价和欣赏。第一、二层次属于展示性问题。学生虽能正确地回答这两个层次的问题,但这样的课堂教学却缺少诱导学生去思考的过程,并且是低水平的认知层次的回答。但是,如果把第三、四、五层次的问题带进课堂教学,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只有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武汉市2008年市赛一等奖第一名获得者喻静老师所执教的《找梦》一文,就是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的。
师:瞧,梦娃娃来到了你们身边,平时你们都梦见了什么?
生:我梦见自己考了100分!
生:我梦见自己飞上了天,云儿和我招招手,点头微微笑!
师:(引导朗读后再配上音乐让学生感受这美梦)可这么美的梦一觉醒来就没了,孩子(教师适机抓住刚才回答问题的学生),你的灰姑娘没有了,你的双百分也没有了啊,你的心情怎么样?读读看!”
……
梦来得快,去得快的特点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学生理解起来轻松自如。于是教者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
师:梦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我们刚才在被窝中没找到,梦还会去哪儿?你们还会在哪儿找?
……
显然,在实际操作中,教者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的、环环相扣的小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对本文重点难点的突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乐于接受。
四、引发思考,提高设问的价值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能够回答课文中的几个问题,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提问达到引发学生思考、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这是课堂提问的基本目的,更是其价值的真正体现。它需要教师把小学语文阅读课上成语言思维训练课,必须把用于提问的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做到问之必须,弃之不行。因此,我们必须深钻教材,抓住要害,精选问点,发挥理解课文内容和挖掘语言特色的双重功效。
《雨后》一文是著名作家冰心的作品,全诗以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雨后孩子们嬉戏玩耍的情景,展现了儿童的天真之美、嬉戏之乐。尽管是一首小诗,一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却凸显语文教学的本质,扎扎实实从字到词到短语再到句子,帮助学生逐步扫清阅读障碍后,教者在指导朗读的同时,巧妙设疑,强化了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
……
师:小哥哥玩得这么起劲还不忘记妹妹呢!听,他喊:“妹,小心,滑!”从他的喊声中,你们听出了什么?
(学生体会、交流哥哥喊这句话的情感,并努力读出这种情感)
师: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糟糕——糟糕!”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小哥哥不是摔了一跤吗?他为什么还这么兴奋呢?
师:是呀,他为什么摔跤了还这么兴奋呢?
(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指导读出小哥哥的兴奋之情)
师:那他又骄傲个什么?(生沉默)我们平时什么时候感到很骄傲,很自豪呢?
生“我考试考了100分!
生:我的歌唱得很好听,老师表扬了我。我特别骄傲!
……
师:那哥哥骄傲个什么呀?
生:这么多孩子,谁都没有摔跤,只有他摔了一跤。
生:对呀,他玩得比别人都快乐!
生:是的,谁都没有他玩得开心!
师:难怪哥哥的那么兴奋和骄傲!他快乐得好像——(生接)神仙一样。
教师的这一系列的设问正是学生有疑之处、欲问之时,而不是从头到尾的处处设问和暴风骤雨式的时时质疑。问题自身的价值能诱导学生自觉地去思考,去探寻,而没有丝毫被压迫的感觉,教师的指点牵线,点拨搭桥,达到了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总之,巧问题的提出总能点石成金。在阅读教学中,设置并运用好设问,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又能使阅读教学生动活泼,使听、说、读、写有机结合,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单位:武汉市汉阳区西大街小学)
责任编辑 王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