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地震声像科普作品创作分析*

2014-03-29刘伟娜马凤霞

地震科学进展 2014年7期
关键词:声像题材科普

崔 磊 刘伟娜 马凤霞

1)河北省地震局,石家庄050021 2)河北科技大学,石家庄050018

当前地震声像科普作品创作分析*

崔 磊1)刘伟娜2)马凤霞1)

1)河北省地震局,石家庄050021 2)河北科技大学,石家庄050018

地震声像科普作品是以声音和图像作为主要表现手段,采用公众易于理解的方式普及地震科学知识、相关技能和科学理念等的作品。广义的地震声像科普作品分为3类:新闻纪实类、科教专题类、动漫科普类。当前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画面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叙事断点”处理不好,包装效果有待加强;传播的语境需要扩展,新闻性不强,整体结构把握不好;选题的题材不足,受众定位不够精准,应补充“大部头”、重量级作品。

地震;声像;科普作品;创作分析

引言

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的创作是将地震科普知识与声音、画面“牵手”的过程,它具有地震科学的规律、声像节目的规律、科普宣传工作的规律,即“三位一体”。地震声像科普创作理论形成于地震声像科普作品不断探索与认识的创作实践过程,是对其实践经验理性化思考、总结和提炼的过程。地震声像科普创作要满足广大公众日益增长的防震减灾文化需求,要重视声像科普创作经验的凝结和理论的梳理。

1 地震声像科普作品概念的界定

“科普”从字面意义上可表述为科学技术的普及,在西方国家被称为“公众理解科学”,词汇出现于18世纪末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中表述为:“科普是指以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来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1]。对应来说,科普作品也就是一种以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作品;地震科普作品是以普及地震科学知识、相关技能和理念为主要内容的科普作品。科普作品传统上以书面文字、图像或科普展教品作为基本传播载体,但随着大众媒介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网络媒体、移动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声像科普作品越来越成为科普活动的主流。中国电视科普节目主要是指以自然科学和技术为主要传播内容的电视节目,有时也称为科学节目、科技节目或科教节目。在广义上,电视科普节目还应该包括社会人文科学的传播[2]。

地震声像科普作品可以界定为:以声音和图像作为主要表现手段,采用公众易于理解的方式普及地震科学知识、相关技能和科学理念等的作品。地震声像科普作品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具有专业性、通俗性、时效性、实践性、人文性等特点,具有特定的内容取向,它以科学事实为依据,不断自我完善,来适应公众防震减灾需求。由于当前地震声像科普作品创作数量不是很多,有代表性的精品较少,为了相对拓宽研究范围,对地震声像科普作品外延的把握应较为“宽松”,从“大科普”的视野来审视当前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的现状。

2 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的分类

根据当前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的创作实际,把“当前”时间范围大致划分到2000年以来,共收集、整理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约60部。通过与同行业务交流,向有关专家学者求教,及在中国知网、维普期刊网等搜索与查询,发现当前地震行业并没有相关的分类方法。科普作品的分类方法很多,可以按学科、内容、风格和受众等来划分,我们首先参考主流电影电视行业的分类方法。国内较为权威的学术会议,如“北京国际科教电影电视展评研讨会”科教片的分类方法,共分6类:科普类/专题类/探索类/环境类/生命科学与医学类/青少类[3]。这种分类方法,“科普”的外延是比较窄的,并不符合当前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的现实状况。出于方便研究的目的,我们尝试将当前地震声像科普作品分为3类:①新闻纪实类:有关地震事件、地震现场、地震“三大工作体系”、地震人物等题材的纪实性新闻专题片;②科教专题类:有关地震科学知识、技能和科学理念等科普性强的专题作品;③动漫科普类:以青少年为主要传播对象的动画类地震科普作品。

3 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的题材与主题表现

所谓“题材”,是一种文学、艺术创作用语,指用以表现作品主题思想的素材或材料,经过集中、取舍、提炼而进入作品的事物、事件或现象。任何一部地震声像科普作品都是由事件或人物构成,它的题材都是创作者从地震客观现实或地震历史资料中选择出来组成作品的,具体用声音和画面手段来展现。题材是作品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研究地震声像科普作品首先就要分析它的题材构成。当前地震声像科普作品题材缤纷,具体分布见表1。

从表1可看出,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的选题呈现出不同的方向和特点,总体来看,题材分布广泛,涵盖大部分地震相关内容,但题材分布不均匀,重点不突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排在前3位的题材是防震减灾综合21.7%、地震基础知识(含自救互救知识)21.7%和地震应急救援工作13.3%,其中防震减灾综合题材的作品较多,但作品的篇幅都在10多分钟,没有“大部头”的重量级作品。在狭小的作品时空内不合适表现这种综合性题材,而它们的表现面面俱到,主题并不集中。②地震工程项目题材缺失。这个领域是地震行业最能体现科技含量的工作,也是地震工作的基础和重中之重,“十一五”期间地震系统开展了一批大的地震工程项目,它们发挥着良好的防震减灾社会效益。地震声像科普更应反映该领域的工作,使社会了解地震行业,了解地震监测预报的科学性与重要性,消弭人们的误区和科普知识“盲区”。③在动漫科普类作品中,题材分布倾向性较强,主要倾向于地震基础知识(含自救互救知识)题材。这虽然和该类节目主要面向青少年观众有关,但也暴露出我们的选题视野较为狭窄,创作思路不宽。比如:地震监测原理、地震仪器的科普工作都需要借助动漫来更好地实现。随着我国动漫产业的蓬勃发展,由于动漫作品特有的趣味性,其受众不仅局限于青少年,越来越多的精彩作品将走向大众。地震声像科普动漫类作品的创作应广开选题思路,利用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和易传播性,更好地开展科普工作。

题材和主题是地震声像科普作品成功与否的2个关键性因素,主题是作品的中心思想,是统帅全篇的灵魂。创作者对地震科学知识、相关技能和理念、地震事件、地震业务、地震历史等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在地震声像科普作品里的集中表现便是作品的主题。从具体地震题材中提炼出来的主题要深刻、新颖、集中,才能使作品有灵气,有生命力,有吸引力。当前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的主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抗震救灾精神弘扬,地震科学知识宣传及掌握,地震行业工作的系统性、重要性,应急救援工作的科学性、复杂性,地震灾害经验教训的深刻性,地震灾害面前的人文关怀等。其主题表现较为广泛,但层次性、多重性并不明显,表达不够深刻,流于一般。

4 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的创作特征

整个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的创作中,画面是第一层的,它的整体结构是以画面为主的叙述段落;第二层是人物或现场的同期声、解说、屏幕字幕,这些副旋律与第一层主旋律遥相呼应,相伴而行;第三层是写实音响提供事物发生的背景声,造成逼真的身临其境感;第四层是音乐。各个层次在某个阶段的顺序可能会有所改变,某一部分上升到突出的位置。地震声像科普作品创作的整体要求是:理论通俗化、结构逻辑化、风格多样化、人物个性化、解说词文学化、画面规范化、声音标准化。

当前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的创作还没有形成一支较为专业的研究创作队伍,需要定期的创作与题材安排。因此应充分发挥地震系统的有利条件和整体实力,并形成一套激励机制,加强此类作品的创作。当前存在的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下:

(1)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画面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叙事断点”处理不好,包装效果有待加强。

当前地震声像科普作品能否恰当、生动、完整地体现作者的意图,能否真实、引人、感人,拍摄或者绘制丰富、高品质的构图素材显得尤为重要。当前作品中的画面从基础结构到构图、时空结构都表现得不够“精彩”,不容易吸引受众的眼球。由于地震客观现象的特殊原因,很多画面素材无法拍摄到,而在作品传播效果的完整表现上却是一个关键帧。有人把这种关键点上缺失画面的现象称为“叙事断点”[4],当前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的“叙事断点”较多。面对这种情况,当前作品的编辑大多采用一些关联不大的“空镜头”作填充,造成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画面表现不充分,不足以传达地震科普知识。“叙事断点”可以恰当运用“情景再现”、影视资料、二三维动画等视频特技来补救、完善,重现时空上的断层,再现历史或微观画面,让无法现实取景到的情节或原理在观众面前呈现。当前地震声像科普作品字幕、特技等包装手段运用不够,解说配音“新闻味浓”,各种创作元素的运用较为单一,不能较好地“渲染”科普氛围,略显“呆板”。

(2)地震声像科普作品传播的语境需要扩展,新闻性不强,整体结构把握不好。

传播学认为,信息传播作为一个社会交往过程,离不开对语言环境的依赖。传播的环境因素对语言表达和理解,对美感的凸显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当前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的传播语境上看,地震专家学术话语仍处于主导传播方式,以群体中心化的科普传播策略运用很不足。群体中心化传播来自社会学者约瑟夫·麦格拉兹的著名理论[5]。他认为群体的成分与结构不同,对群体及其成员的影响效果也不同。群体成分是指某一群体在特定时期内全体成员的属性,群体结构则是指群体成员间相当稳定的关系型态。他还认为,假设将个人角色重点放在整个角色关系的型态上,那大家讨论的则是群体结构的形式。在科普作品群体传播之时,其性质可能将焦点集中在某一个特定角色,即所谓的中心化。对地震声像科普作品创作而言,以群体化的代表作为科普传播者更具现实意义。地震科普群体中心化的角色人,其特征和属性与被科普群体是一致和吻合的[5],比如,可以更多采用公众人物,或知名度高的对象作为科普特定群体的中心化角色。

地震声像科普作品在保证内容科学性的前提下,应增强作品的新闻性。在科普知识传播时,也要力求选题、结构、形式的新闻性。如果不能及时紧跟当前防震减灾科技发展工作的新情况、反映各类重大工程项目、课题等人们关注度高的问题,作品的吸引力就会弱化,其传播就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另外,当前地震声像科普作品在结构布局、细节及节奏运用等方面,没有较好的画面表现力和情节吸引力,作品的整体连贯性不好。

(3)地震声像科普作品选题的题材不足,受众定位不够精准,应补充“大部头”、重量级作品。

当前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的选题视野有待拓宽,缺少应急声像科普作品;缺少实用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强的作品;缺少适应观众心理差异的作品。在题材选择上,应选用更为贴近民众日常生活,同时也更具有科学价值的题材,发挥地震声像科普作品“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提倡科学方法,传播科学知识”的影响力。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发挥长效机制,分期、分阶段地进行,如震前防御科普、震时救助科普和震后重建科普等。当前作品很多议题设置趋向于震时灾难救助科普,而对于震前灾难防御、震后重建等的科学普及关注相对较少。震前灾害防御科普是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的重点,其内容应涉及震灾防护培训、地球物理知识、地震监测工作、地震基本概念、建筑物抗震问题、有害气体防护、紧急救援技术及地震监测设施和环境保护、紧急疏散避险知识、灾害心理问题知识等[5]。

当前很多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的定位“大而全”,没有细分,从中不能区分出受众的属性特征,定位不够准确,作品的整体方向与意群或意群集合之间的关系不明确,呼应性不强。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的不同受众有着不同的年龄、文化、居住环境、经济条件等,其个人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家庭工作氛围等也千差万别,因此必须准确地确定受众群体的范围。大型教育专题节目主要指规模宏大、影响广泛的各类大型系列社教专题节目,一般来说,其节目单集长度在50分钟左右,总集数原则上不少于6~10集[6]。当前地震声像科普作品大制作较少,符合上述标准的大作品有:《在山走动的地方》,《大地震1668》、《皮皮历震记》等。

总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是全民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综合、复杂的战略工作。为提升全民防震减灾素养,地震声像科普作品必须进行科普传播模式的不断创新。通过媒介多元化、内容形象化、群体中心化等传播策略,建立全社会广泛参与的防震减灾科普传播模式,让公众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阶段了解地震灾难现象,具备伏尔待定、果断抉择等避险意识和本领,从而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巨大损失[5]。

(作者电子信箱,崔磊:xjzxcl@eq-he.ac.cn)

[1]林思翔,戎章榕,郑寿安,等.福建省科普创作理论与实践发展报告.海峡科学,2010(1):124-131

[2]刘民朝,刘斌.中国电视科普节目研究与创新.电视研究,2004(8):64-65

[3]宋家玲.科学与纪录:关于科教片创作的一些思考.现代传播,2003(3):64-66

[4]梁洪波.电视专题“叙事断点”的处理技巧.新闻传播,2009(5):49

[5]侯蓉英,呼东燕.突发性灾难事件的电视科普节目研究:以5·12汶川大地震央视媒体报道为例.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8,5(3):119-124

[6]张海潮.中国电视节目分类体系.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popular audio-visual seismic science works

Cui Lei1),Liu Weina2),Ma Fengxia1)
1)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Hebei Province,Shijiazhuang,050021,China 2)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ijiazhuang,050018,China

The works on popular science of earthquake are the productions that is based on the sound and image as a major means of expression,and using the way that is easy to understand by public popularization to popularize the seismological knowledge,skills and scientific philosophy.Generalized works on popular science of earthquake ar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news documentary,science subjects,animation science class.The picture quality of current works on popular science of earthquake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such as "narrative breakpoint"treatment is not good,the packaging effect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communication context needs to be extended,the news is not strong;the whole structure is not grasped well;the topic,theme,and the audience positioning should be more accurate;the large works should be increased.

earthquake;sound and image;popular science works;analysis of creation

P315.9;

A;

10.3969/j.issn.0235-4975.2014.07.007

2014-04-11;

2014-05-26。

猜你喜欢

声像题材科普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能“看到”的声像定位 Bowers & Wilkins(宝华)705 Signature
科普达人养成记
试论声像包装与品牌塑造的新定位
科普漫画
水库管理单位声像档案的管理探讨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