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焦裕禄艰苦奋斗精神研究

2014-03-29许海波

大庆社会科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三害兰考焦裕禄

张 静,许海波

(焦裕禄干部学院教务部,河南 兰考 4753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焦裕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一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向他学习。学习焦裕禄精神,理解焦裕禄精神的内涵和成因是前提,落实是关键,焦裕禄艰苦奋斗精神也不例外。

一、焦裕禄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

(一)激流勇进

激流勇进侧重在险境中积极进取,不退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现象和本质既有区别,又相互统一。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表明:我们能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表象并不始终反映事物的本质。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表象与本质的关系,那么,我们的结论也会是偏颇甚至是错误的。只有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表象,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1946年8月6日,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1]毛泽东同志以他对中国的实际情况的了解,加上敏锐的政治智慧和眼光作出了这样的判断。这个判断既坚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必胜信心,又起到了瓦解敌军的作用。

焦裕禄同志常说“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在风雨里走一走,最容易掌握‘三害’的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个,才能打败凶恶的敌人。”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焦裕禄同志到兰考以后,面对兰考一穷二白的烂摊子,他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没有退缩。而是决定“亲自掂一掂‘三害’的分量”。由他做队长组成了一个“三害”调查队,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找到了“三害”形成的原因,科学地认识了“三害”的本质,带领群众制定了“种植防护林带”“翻淤压沙”“翻淤压碱”科学的治理方法,治住了“三害”。

如果领导干部没有真正认识“三害”的本质,认为“三害”是如何也制服不了的,就会选择退缩,选择不作为,放任“三害”肆虐,危害人民。

(二)勤奋工作

勤奋工作侧重讲勤奋的工作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想实现一定的目标,只在脑子中勾勒、想象这样的原因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目标永远实现不了。想法要通过实践才能实现,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看到该想法出现的结果。任何结果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原因。因果联系是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夜以继日的工作和艰苦卓绝的斗争,从而建立了新中国,迈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的第一步,走向了新民主主义的道路。

焦裕禄在找到兰考贫穷落后的原因以后说:“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不达目的,死不瞑目!”焦裕禄认识到,若没有实干,蓝图描绘的再好一切都是空谈。他到兰考的第4天就去了城管公社老韩陵大队查看灾情,在牛屋里和老饲养员的交谈中找到了栽种防护林治理风沙的办法,在张庄的风沙中找到了“翻淤压沙”的办法,在秦寨的盐碱地地头找到了“翻淤压碱”治理盐碱的办法。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和群众一起种草种树,抬胶泥压盐碱,群众身上有多少泥,他身上就有多少泥。他在兰考的475天里走遍了兰考149个大队中的120个。焦裕禄的实干给兰考人民带来了生的希望、新的生活。如果焦裕禄同志对“三害”采取避而不谈或者依然用“堵”的办法阻止灾民外逃,那么,今日兰考的面貌也许还停留在某个经济困难阶段。因此,兰考面貌的改善是焦裕禄带领兰考的领导干部实干的成果。

(三)自力更生

自力更生是指不主要依赖外力,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重新振作起来,把事情办好。主要靠的是内因的力量。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毛泽东在1945年8月13日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演说中,提出了“自力更生”的原则。他说:“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作自力更生。”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处于极度的困难时期,根据地的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财政经济状况和军民生活都十分窘迫。一度到了“没有饭吃、没有衣穿”的境地,为战胜严重困难,坚持持久抗战,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毛泽东同志在1939年的陕甘宁边区干部生产动员大会上,向全党、全军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三五九旅开赴南泥湾垦荒屯田,到1944年,开荒261万亩,把昔日的烂泥湾变成了五谷丰登的“陕北好江南”。延安十三年的革命历程,证明自力更生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焦裕禄同志常说,发放救济物资是应该的,但是只靠这一手永远摘不掉灾区的帽子。在救灾的同时,必须在党员干部和群众中树立自力更生的思想。20世纪60年代的兰考,全靠国家的救济粮维持生存,兰考人吃的返销粮比上缴的公粮还要多。吃完了救济粮就出去要饭。“灾荒压头,人口外流,干部发愁”,就是当时兰考的真实写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焦裕禄决定带领兰考人民自力更生,摘掉穷帽子。兰考的韩村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建国前,25户人家有24户坐牢;建国后,发展到27家住户。韩村在焦裕禄的鼓励下,一个冬天割了27万斤干草,最后将卖干草的钱买种子、买农具。那年,韩村没有要国家一分钱的救济,还将本村富余的粮食救济了别的村子。在焦裕禄的带领下,全县兴起了自力更生的热潮,“四面红旗”就是焦裕禄树立的自力更生的典型。

(四)朴素节俭

朴素节俭要求从一点一滴做起,注重细节。我们知道,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朴素节俭是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都有朴素节俭的习惯。毛泽东的睡衣是一件棉织品,他特别喜欢,整整用了20年。睡衣破了补,补了又破,反复多次,最后工作人员觉得实在太旧了,就要求换一件新的,但毛泽东不同意。他说:“习惯了,还是这件补丁叠补丁的好穿。”这件睡衣到 1971年“退役”时,已经补了73个补丁。

焦裕禄说:“坐破椅子就不能干革命吗?灾区的面貌没有改变,群众的生活还很困难,富丽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就连想也很危险。”他一床褥子36个补丁,一床被子42个补丁,每次下乡都骑着自行车,从不坐县委的小汽车。孩子把杂粮窝窝头扔到地上,他默默地捡起来,教育孩子要从小养成节俭的习惯。

正是这些不起眼的习惯造就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二、焦裕禄艰苦奋斗精神形成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历史原因属于外在因素。首先,20世纪60年代我国经济困难,特别是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全国人民都挣扎在生死线上。在这一时期之后,国家提出“四个现代化”和“三五”计划。要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实现这些目标和计划,只有通过艰苦奋斗去实现。其次,民风淳朴,刚遭受过战争蹂躏的广大人民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环境,更懂得生命的珍贵、生活的艰辛,所以,全体人民的生活就格外节俭。再次,焦裕禄同志的名字响遍大江南北,起缘于一篇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长篇通讯围绕一个主题,那就是焦裕禄是“毛主席的好学生”。既然是“毛主席的好学生”,肯定是毛主席思想的忠实追随者,毛主席倡导艰苦奋斗,所以,焦裕禄作为“毛主席的好学生”也是一生坚持艰苦奋斗。最后,兰考是重灾区,吃不饱穿不暖。面对兰考的盐碱地、涝凹窝、大沙丘,面对寸草不生的土地和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灾民,唯有带领广大群众战胜“三害”,才能改变兰考饥寒交迫的困境。在一没技术,二没资金的情况下,焦裕禄要带领兰考人民战胜“三害”,也只有苦干实干,别无选择。

(二)自身素质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自身素质属于内部原因的范畴。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20世纪50—60年代,虽然我国大部分人都保留着艰苦奋斗的本色,但是也不乏刘青山、张子善这样的贪污犯。焦裕禄艰苦奋斗精神的形成虽然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与其自身的素质有关,“打铁还需自身硬”。首先,有担当意识,责任感强。从小母亲就教育他“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丁。”就是说,人来世上不能白白走一遭,要有担当才能像天上星一样放光芒。焦裕禄曾这样说:“党把36万兰考人民交给我们,我们没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反倒让他们端着讨饭碗四处流浪,我们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强烈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感使焦裕禄必然不会把贪图享乐放在第一位,只能是和人民同甘共苦。其次,宗旨意识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心里想的都是人民群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就连弥留之际心里想的还是兰考人民,担心大雨会给兰考造成涝灾,牵挂着秦寨的麦子是否丰收。心里的空间被人民占得满满的,没有给享乐留有余地。

三、践行焦裕禄艰苦奋斗精神的路径

(一)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前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认清国情就是要求我们实事求是。只有认清国情才能按照国情做事。

焦裕禄同志之所以能领导兰考人民战胜“三害”,是因为他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摸清了兰考的底细,认识到兰考是个重灾区。所以,要战胜“三害”只有在兰考现有经济状况的基础上,通过艰苦奋斗改变兰考。于是,他带头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带领兰考人民摘掉了穷帽子。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科技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存在决定意识的原理要求我们,决不能脱离现实做事情。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深入到群众中了解百姓真实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条件,认清我国的国情才能自觉的践行艰苦奋斗。

(二)完善配套机制是保障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用来规范我们行为的规则、条文,它能保证良好的秩序,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当年,焦裕禄为改变机关作风,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曾制定过“干部十不准”,作为制度让领导干部带头遵守。这种办法,今天仍值得借鉴。从当前干部作风中存在的问题看,一些违纪的领导干部并非是理论上不清楚,道理上不明白,而除自身素质外,是与我们的制度存在缺陷或没有落实、管理跟不上有关系的。当前,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密切联系群众、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方面,我们党已经有了一系列好的制度,问题的关键是要执行好、落实好这些制度,使之能在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还要应对体制机制上存在的缺陷和漏洞,不断加以改革和完善。[2]

新时期,部分领导干部思想麻痹,无视党的政策,是和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作保障分不开的。将学习焦裕禄艰苦奋斗精神作为一种制度,长期坚持,违反者给予一定惩罚。这样一来弘扬焦裕禄艰苦奋斗精神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掷地有声,而不是一阵风飘过。

(三)树立勇于担当意识是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

焦裕禄的担当意识使他承担了传承艰苦奋斗这一党的优良作风的使命,在兰考期间将36万人民的生活改变作为责任,拼命工作,直至最后以身殉职。

今天,个别领导干部之所以缺乏担当意识,与工作能力不足和对担当认识不足有关。因此,应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向领导和同事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群众学习,提高工作能力;通过系统的学习党的知识,正确的认识担当意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艰苦奋斗体现在一点一滴工作之中。

(四)牢记党的宗旨是根本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看做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焦裕禄同志牢记党的宗旨和重托。焦裕禄同志除“三害”的很多方法都是从群众那里总结出来,而后在全县推广的。他到兰考工作的第三天就和农民饲养员住在了牛屋,正是这次的牛屋交谈,找到了通过种植以泡桐树为主的生态防护林来治理兰考风沙的办法。同时,焦裕禄同志要求党员干部做到“三同”——同住、同吃、同劳动。通过“三同”汲取了群众智慧、密切了干群关系、了解了群众呼声。正是这种宗旨意识推动着焦裕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在兰考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不搞特殊,坚持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在新时期,要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这就要求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要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拓宽与群众沟通的渠道。要经常深入基层,时刻倾听群众呼声,体察民情,了解人民疾苦。只有真正将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党的风气才会升清降浊,艰苦奋斗之风也会自觉坚持。

[1]毛泽东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93.

[2]赵晶.如何理解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EB/OL].http://theory.people.c o m.cn/GB/49150/49151/6389234.html,2007-01-17.

猜你喜欢

三害兰考焦裕禄
《世说新语》:周处除三害
又访兰考
“三清一改”靓兰考 人大代表作示范
人大代表要学习、弘扬焦裕禄的“三股劲”
周处除三害
“互联网+履职”:兰考人大代表的新行动
焦裕禄墓前(外二首)
兰考交卷
弘扬焦裕禄精神,做“四讲四有”党员
周处勇除“三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