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万县城市的近代化历程

2014-03-29岳宗英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万县桐油轮船

岳宗英



试析万县城市的近代化历程

岳宗英

(重庆市万州区博物馆,重庆万州 404100)

文章论述了万县从城市的形成到逐步开启并完成近代化的过程,这一过程虽是不平等条约的产物,是被迫的,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万县城市的发展。在加快建设现代文明的今天,为了促进万州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万县;近代化;历程

“城市近代化是指城市由传统的封建封闭型,向近代工业化、民主化为主要特征的开放型转化过程,是城市经济、交通、市政建设、文化教育等全方位、多层面近代化的动态系统”。[1]那么,地处三峡腹心地带的重庆市万州区(即原四川省万县市),是如何开启并完成其近代化的历程呢?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是为了认识并了解万州区城市发展的近代化历程,并为万州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寻找方向和路径。

一、万县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万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濒江面水,长江两岸支流众多,形成较多的山前阶地,这里气候宜人,土壤肥沃,适宜人类居住。考古发掘资料表明,距今8 000~7 000年前,在今大周渣子门一带就有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万县境内已有多处人类聚落出现。但作为与村落或田园聚落对称的“城市”,在万县却出现得相对较晚。究其原因,主要是万县在东汉以前一直没有独立的建制,夏商属梁州地,周属巴子国,秦属巴郡朐忍县,直到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后汉分朐忍置羊渠县”,“羊渠县置羊飞山下,在县西南五十里”,[2]即治城在今天的长滩镇,是为万县建县之始,也是万县建城之始。

长滩之所以成为万县建城之地,主要是这里盐业资源丰富,交通方便,有长江在其境内最大的支流——南集渠(即磨刀溪)。《水经注》中就对汉代万县制盐业的情况有过这样的记载:南集渠“流迳南浦侨县西,溪峡侧盐井三口,相去各数十步,以木为桶,径五尺,修煮不绝。”[3]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我们就在长滩河东岸台地上发现了面积达100 000平方米的羊渠县城遗址,并在附近发现了大量的汉墓群。汉代的盐井我们虽已无从考证,但在附近现还保存有明代以后才开的山门井、东赢井、观音井等盐井遗址和灶基台盐灶遗址。

蜀汉建兴八年(230年),后主刘禅为阻夷,分羊渠县部分地方置南浦县,治所位于今万州区南岸,万县县城也就从长滩搬到了现在的江南。公元280年,西晋太康灭吴后,羊渠县并入南浦县。至此,长滩作为羊渠县城共64年。“南浦,乃蜀汉所新建。相传大江南负山滨江有坦坪周围数里许,为南浦故城,缅山川形势繹命名之义,当在江之南。”[4]搬迁后的县城地势开阔,又濒临长江,更便于井盐的运输和销售。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南浦县为鱼泉县,徙治江北(原万州区环城路一带,现位于三峡水库淹没线下),从此万县的治所不再发生改变,万县城市的雏形在此时已经形成,并为后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徙治江北的原因,可从鱼泉县名称中进行理解,“后魏置鱼泉县,以土地多泉民赖鱼罟为名。今治环城泉最多,足为命名之实证。”[4]另外,还有两个因素对万县县城从江南搬到江北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一是江北优越的地质条件;二是中国自古就有的坐北向南的方位意识。

一个濒临长江的县级建置的设置,不但对万县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意味着万县城市从形成之初就带有浓厚的港口特色。

唐宋时期,万县传统的手工业和商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均有所发展。唐代,原已有相当基础的万县井盐业更为发达,政府在这里设置涂□、渔业二监,各置有盐官,以专管井盐的生产和运销[5]。宋代,万县井盐业仍久盛不衰。南宋时,因原井盐监官在战乱中废置,一度以县衙主簿兼管盐务,至淳熙十一年(1184年),又在渔阳盐井置监官一员。仅渔阳盐井岁收井盐就达146 300余斤[5]。在唐代,万县的麸金和木药子已被列为贡品,“唐地理志万州贡麸金”,“唐地理志万州贡药子”。[3]宋代,每年上贡的金为三两,木药子为一百石;白胶和蠲纸的出产也很丰富[5]。酿酒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宋时便在这里设有酒务,每年额收酒税为1 347贯169文[5]。

关于当时的商业情况,宋代南浦县令刘公饯的《万州西亭记》有过这样的描述:“郡濒江蹲山,土瘠而民啬,居室多草茨,井闾之间,栉比皆是……火灾履作,公患之,乃籍郡之羡缗,市材具,构广厦于西肆。屋,通衢而瓦之,亡虑二十有二楹。筑水防,表火道,其害始息。居民便之,商贾贸易亡曝湿之苦。”[6]可见商业的规模不大,在西肆盖了二十几间瓦屋作为商贾的交易之所。

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万县城市也日渐兴旺起来。宋代名臣范成大的《万州》诗就对当时的万县城依山傍江、人来船往的景象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晨炊维下岩,晚酌舣南浦。波心照州榜,云脚响衙鼓。前山如屏墙,得得正当户。西江朝宗来,循展复东去。官曹依岩栖,市井唤船渡。瓦屋仄石磴,猿啼闹人语。”[7]

明代,万县的城垣修筑得到加强。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知县龙济开始筑起一座高1.2丈的城垣。正德六年(1511年),知县孙让将城垣高度增加到1.5丈。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知县成敏贯再度扩建,此时的万县城已是一座周回五里,高1.5丈的较大城垣了。明清时期,万县的陆路交通也有了较大发展。当时从万县向西放射的线路有五条:顺长江,经忠县、丰都、涪陵、长寿而至重庆;经梁平、垫江而至长寿,然后由长寿达重庆;经梁平、大竹至渠县以趋成都之川中驿道;经开江到达县,直通巴中一带;经开县而达宣汉等地。周询的《蜀海丛谈》就这样写道:“县境在重庆、宜昌水道适中地,城滨大江,在北岸。凡由鄂溯流入蜀,行销川北货物,多由此转运;由施南、利川陆行入蜀者,亦必会于此。在川江未行轮前,由鄂入蜀之冠盖行旅,更悉由此登陆,循梁山、大竹、顺庆入省,所谓小北路也。县境既阔,又当水陆绾轂,商业之盛,亦仅亚于重庆。”[5]

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城市的形成和规模的扩大,水陆绾轂的地位优势,为万县城市的近代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二、万县城市近代化的萌发期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凭借《烟台条约》、《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步攫取中国长江内河航运权。万县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集散能力较强,很快就成为外国侵略势力重点渗透的目标之一。

1898年2月下旬,英商立德乐驾驶的“利川”号轮驶抵万县,从而开创了轮船入万的先例,也是外轮进入川江的最早纪录。川江航运开辟以后,行使在长江上的外国轮船日益增多。

同时,伴随着川江航运的开辟,大批外商陆续来到万县,纷纷设立洋行。当时有日、美、英、法、德、丹(麦)等外国洋行25家(最多时达30多家)。美商有其来、施美、生利;日商有武林、三井、日华、三菱、新利等;英商有安利英;法商有东方、中元、福中、义大、丰利等;德商有礼和、瑞记、美最时;丹商有宝隆、合义、亚细亚、开利等[8]。这些洋行通过买办、中外合资经营等方式掠夺万县资源、推销洋货。而这也促使万县商贸物资的运销更加兴旺,万县的民族工商业、航运业等也得到了发展。除原有的盐、棉花、棉布、糖、油、纸、米外,桐油的运销十分兴旺,万县先后出现了兴发寿、聚兴诚等民族航业经营桐油的商号。兴发寿曾先后在沙河子、陆家街、较场坝等处开设桐油收购业务的店铺10余家,除少量在本地销售外,大部分中转到汉口销售,一度垄断万县的桐油销售达30余年。聚兴诚更是直接经营桐油的出口贸易,并购置货轮、拖轮,建造储油池,添置蒸馏设备等,与外商展开竞争。

外轮的通行、外商的进入、洋行的设立、买办和中外合资等经营方式以及出口贸易的出现、民族工商业和航运业的发展,改变了万县封闭的状态,使它在不自觉的过程中被动开启了近代化的历程。

三、万县城市近代化的全面推进

万县在未开关前,外商虽大获厚利,但毕竟不便。于是,外国侵略势力以各种理由胁迫清政府在万县设立海关。英籍税务司霍伯森向总税务司赫德报告:“除重庆外,川东重要的商业城市首数万县,万县除了本地相当大的商业可以自豪外,县城控制着大江和通到四川西部的各重要陆路。”因此,1902年中英签订的《中英续议通商航海条约》(即《马凯条约》)中写道:“中国允许将下列各地开为通商口岸,与江宁、天津各条约所开的口岸无异,即湖南之长沙、四川之万县、安徽之安庆、广东之惠州及江门。”[5]1917年3月16日重庆海关万县分关正式成立。1925年7月23日,万县被正式辟为商埠。万县分关的设立,尤其是万县被正式辟为通商口岸,改变了万县城市原有的格局,加快了全面近代化的历程。

(一)市政建设

万县旧土城为明成化22年(1486年)所建,周围五里,位于苎溪河以东与长江交汇处。嘉靖23年(1545年),扩大城池,重修城墙,形成一座完整的万县城。清乾隆34年(1769年)改筑石城,周围长约326丈3尺许。万县开埠后,随着商务日渐繁荣,人口剧增,城市拥挤不堪,市政建设成为当务之急。1925年,万县商埠筹备处成立,初步划定商埠区域,着手制定城市建设规划。1928年,万县市政府成立,“仿欧美各国,移风易俗”,着力推行“新政”,大刀阔斧开始市政建设[9]。首先改造老城,拆除城墙320丈,剁支城蝶895个,使万县城之内外连为一体。在此基础上,通阴去塞,建路修桥,先后修建了万安大桥、福星桥及一马路、环城路、文明路、二马路、三马路等13条泥结石马路,街道两旁皆植以柳树。经此一番整顿,万县城顿换新颜,街道宽阔,绿荫夹道,沿街皆成市。

城市是众多人口聚集之所,因此民众的休闲娱乐场所也是一个近代城市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万县的民众娱乐场所主要有:北山公园和西山公园,西山公园内建有高大的西式钟楼、一个现代式的体育场和万县商品陈列所,展出万县和省内外的各类产品和新式机械,是长江上游一带最大的一所公园。此外,万城有三个电影院,一个戏院,更多的是河坝的茶馆,每日茶馆中人头攒动,喝茶、听评书、金钱板,倒也自得其乐。至此,一座市容繁华、交通方便、功能齐全的近代城市基本形成。

(二)商贸运输的繁荣

万县分关的设立,进出口货物可就地报关营运,这样,万县附近地区的物资纷纷集中到万县销售,万县商贸出现了空前繁荣。除桐油运销日趋旺繁,牛羊皮、生漆、猪鬃、药材等山货土产汇万运销也日益增多。据海关统计,1918年,万县出口的桐油为39 154公担,占港口总运量的50%。桐油输入的区域,逐渐扩大到陕西与四川接壤处的安康,这些地区的桐油,一般靠人力挑至万源,经达县或开县来万;湖北的竹溪、房县、兴山等县,也挑运至巫山、奉节,再装木船溯江而上,运到万县销售;连行程在千里之外的黔、陕、鄂、湘等省45个县的桐油,也都运至万县出售。故当时有“清明油,满街流”的谚语,万县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桐油集散市场。

商贸的繁荣,促进了港口运输的发展,当时的万县港口呈现出一派“帆樯栉比,百货鳞集”的极度繁盛景象。为适应生产运输的发展,万县的中外客商陆续修建了昙花寺、徐沱、两层桥、煤炭市、灵土地、当铺巷、高庙子、破石缸、聚鱼沱、南津街、陆家街等地的桐油仓库10余处,并扩建了陈家坝、杨家街口等各类仓库40余处,较大地扩大了港口的堆存能力。这一切刺激了万县轮船运输业的发展。1917年,万县开关,川江轮船也逐渐增多,先后来万经营的有聚福、太古、怡和、捷江、招商、义华、三北等轮船公司。这些公司的轮船来港均在河心作业,由上渡口、陈家坝、高庙子、大溪口、苎溪城堡、草盘石、新码头等8处自然坡岸码头所拥有的66只木船“打过档”,接货送客。起初,在港的木船除部分担任行轮打过档业务外,绝大部分船只承担港口进出货物的长途运输任务。随着轮船航运技术的进步,轮船在川江航线实现了常年通航。原来由木船承运的桐油、食盐、粮食、黄裱纸等大宗物资,逐步改为轮船。轮运业的兴起,使得落后的木帆船逐渐被先进的机动船舶所取代,万县港也基本完成了向近代港口的转变。

(三)轮运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万县开埠后,万县商贸运输非常繁忙,特别是桐油贸易,一度成为全国最大的集散市场。港口吞吐量的迅猛增长,进一步促进了各行业的发展。在外商轮船日益增多的情况,民营轮船公司也日渐兴起。1908年2月,川江轮船公司开始创立,1909年10月下旬,这个公司的蜀通轮经万抵渝。1913年川江轮船公司又订购了一艘“蜀亨轮”。1913年创立的川路轮船公司拥有“大川”、“巨川”、“济川”、“利川”四轮。1915年华川轮船公司成立,并置有“庆余”、“瑞余”、“利骏”三轮。接着,蜀江轮船公司也于1917年成立,购有“元济”轮一艘。同年,万县商人筹办的岷江公司也宣告成立,置有“鸿福”、“鸿江”两轮。随后还有协庆、合众、天福等一批小轮公司经营川江航运。尤其是1923年后随着川江的长年通航,行驶宜渝航线的轮船日益增多。据统计,1928年来万经营客货运输的华商轮船为543艘次,来万参加竞运的外商轮船达1 262艘次。1926年,卢作孚创办的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由一条“民生”小轮逐步发展壮大,截止1936年,民生公司已拥有大小轮船46艘,其中,客船6艘、拖轮20艘、驳船20艘、总吨有2.4万余吨,木驳130艘。

为港口客货运输服务的一种新的代办机构——报关行也应运而生。由华商潘锡祺创办的太古渝报关行在1917年正式开展营业,由于经营得手,业务逐步发展,不久便在汉口设立了总行,并将分行遍设于渝、宜、沙、申各埠。接着,重庆商人童子均于1919年组建大川通报关行,总行设于重庆,万、申、宜等埠设有分行,由廖仲祥出任万县经理,投资5 000银元,在港区二马路亚细亚洋行内办公,主要承揽三北等华商轮船公司的报关业务,获利甚厚。一些轮运商见报关业务有利可图,也先后来万设立报关行,如峡江渝、慎裕、华通、怡和、招商、中益渝等多家报关行,便陆续组建开业。依据民生公司的调查,当时万县的主要报关行有8家。

桐油、井盐、煤炭等运输业务也十分兴旺。当时万县经营桐油的店铺遍及全城,最多时曾达400余家,长期在万县经营的有150家,合计资本为60万元左右,雇佣人数为681人。海关统计资料表明,1930年,全国桐油出口为11 673万斤,其中四川为5 471万斤,占全国的46.8%;万县一地就达3 779万斤,占全国的32.4%。这一时期,万县本地的桐油运销量也大幅增加,1917年为367万斤,1930年为3 779万斤,1937年进一步增加为4 001万斤[5]。万县本地及附近等地生产的井盐、煤炭也多运输到万县报关运销各地。

此外,在万经营棉纱、布匹、烟酒、糖果、百货、海产、山货、黄裱纸、生丝、药材等生活物资的商店也日益增多。商贸市场的活跃,促进了电力、邮电等行业的发展。据海关统计,1922年万县本埠平信为514 169件,到1931年增加为589 676件。1930年,邮局还兴办起了自动电话体系,成为继北京、天津、上海之后全国第四个通自动电话的城市。1931年,中国航空公司还在陈家坝修建了邮政飞机场,一度开设了万宜、万渝、万蓉、万汉四条航线,每周均有班机往来,大大加快了邮递速度。同时,万县电力工业也从无到有,1931年12月建立的万县市电力处所发电力可供6 000盏电灯使用,基本能满足全市照明的需要[5]。

(四)金融业的发展

万县开埠后,钱庄迅速与进出口贸易紧密结合在一起。桐油是万县出口之大宗,钱庄常为油商提供资金,以资周转。油商“与钱庄往来,多以支票或划条向钱庄收取。”当时各钱庄视此划条较口头拨账稳固,因此迅速采用。从此,比期收交,均以划条抵解过账,翌日,始互相结算尾数。划账制度比之收受现金或口头拨账更方便、快捷、可靠。采用这种制度,无疑是日益扩大的商业贸易中钱庄的必然之路。在旧式金融业主要是钱庄的兴起稍后,新式金融业银行也开始在万县出现。1907年,四川浚川源银行在万县开设分行。1911年,聚兴诚商号来万开设分号,在经营金融业务之同时兼营桐油、山货、黄裱纸、棉纱等。1914年,聚兴诚商号改组为银行。次年,中国银行亦来万开行,并发行钞票。此后,万县银行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起来。1930年,万县市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一元、五元、十元三种钞票一百万元,铜元辅币券一百万吊,这是总行设在万县的首家银行,自后,金融更趋活跃。截至抗战前,万县先后存废的银行达十余家。这些银行与风涌的钱庄一起,大大地活跃了万县市场,使万县逐渐发展成为下川东的金融中心。

四、万县城市近代化的完成

万县的开埠,虽是不平等条约的产物,但在客观上对万县的城市建设、金融业、商贸、物流运输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万县逐步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城市向近代化城市过渡。但是,正因为是不平等条约的产物,万县的近代化是被迫的,因此,其近代化是不全面和不彻底的,表现为民族工业发展极其缓慢,新式教育等未出现。万县真正实现近代化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随着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大城市相继沦陷,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沦陷区大批机关、工厂、学校也纷纷西迁,万县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据有关资料统计,抗战时期直接由万县港进出的西迁人员335 960人,军队103 401人,迁入万县物资14 000吨,转运军工器材104 067吨。这时期,西迁来万的机构,除10个水运管理机关和8大轮运公司外,涌向万县的学校、工厂、商行等也与日俱增。内迁来万的学校有上海法学院、南京金陵中学、武汉女中、沙市职业中学、安徽旅鄂中学、山东医学院等大中学校13所;内迁的厂矿有上海的沱口兵工厂、江南造船厂、南京金陵兵工厂,湖北的麻织厂、华元造纸厂、湖北机器厂、湖北造纸厂、老同兴酱园厂;此外还有民丰、允利等面粉厂。相继内迁来万经营的桐油业有1938年由川东地下党建立的大华炼油厂,1939年3月由民国政府财政部来万设立的复兴商业公司,1940年3月由四川各地商人共同组织的四川桐油贸易公司和由张汝民等商人合伙成立的安达实业公司。这些公司除收购桐油外,还兼营纱、布、山货等购销业务。随着机关、学校、工厂的纷纷内迁,万县市人口猛增。据史料记载,1937年9月至12月,共迁入万县市的居民就达42 070人。到1944年,万县市人口已达17万以上。万县人口的持续增长,使日用工业品的需求量大增,这就为万县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要求。以纺织业为例,1943年织布机达3 500余台,工人达4 000余人,较战前增加75%。外省金融业也纷纷来万开设银行、钱庄等,以适应战时万县商贸和港口运输的需要[5]。随着抗日战争期间大批机关、工厂企业和学校迁来万县,民族工商业迅速发展,新式教育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城区人口迅速增加,万县一跃而成为四川省第三大城市,时有“成渝万”之美称。同时,万县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自己近代化的历程。

五、结 语

万县城市的近代化历程,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万县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由农耕文明走向商业文明、工业文明,是海洋文明,亦即西方文明渗透和影响的结果。在由近代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中,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进行制度建设、科学技术建设、经济基础建设、城市文化建设,重塑万州城市的雄姿英发。

[1]吴光俊,欧阳恩良.抗战时期的贵阳城市近代化[J].贵阳文史丛刊,2007(4).

[2]万县志:卷二.地理志·建置沿革[M].清同治五年.

[3]万县志:卷十三.地理志·物产[M].清同治五年.

[4]万县志:卷二.地理志·故城废县[M].清同治五年.

[5]转引自:徐康明.万县港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

[6]万县志:卷三十六.艺文志:上[M].清同治五年.

[7]万县志:卷四.地理志·山川[M].清同治五年.

[8]陈裕明.万县桐油贸易史略[M].内部发行,1983.

[9]万州区博物馆编.沧桑万州:近代篇[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于开红)

An Analysi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Wanxian City

YUE Zongy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Wanxian City’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o modernization. Though the process was compelled by equal treati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anxian city was in actuality promoted. Nowadays,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ivilization, we need to emancipate our minds, stick to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and develop the export-oriented economy.

Wanxian; modernization; course

2013-11-03

岳宗英(1967-),女,重庆忠县人,重庆市万州区博物馆研究馆员,主要研究地方历史发展、演变。

K291/297;F129

A

1009-8135(2014)01-0009-05

猜你喜欢

万县桐油轮船
轮船上的追击
抗战时期万县防空组织体系
万县非典型小兽
码头和轮船
轮船
朱德万县争取杨森
万县港口与腹地经济关系研究
基于响应面法优化桐油脱色精制工艺的研究
溶剂挥发法制备聚砜包覆桐油自修复微胶囊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近代桐油业的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