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戏剧工作坊进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团体辅导
2014-03-29刘颖
刘 颖
(上海戏剧学院 戏剧影视文学系,上海 200040)
以教育戏剧工作坊进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团体辅导
刘 颖
(上海戏剧学院 戏剧影视文学系,上海 200040)
大学生心理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将戏剧运用于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有着传统心理辅导方式所不具备的各种优势。本文所着重探讨的教育戏剧工作坊,作为教育戏剧的手段之一,在进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团体辅导方面有着非常积极的实践意义。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可对如何运用教育戏剧工作坊进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团体辅导及其益处有初步的了解。
教育戏剧;工作坊;大学生;心理问题;团体辅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大学生的心理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和社会的重视。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不仅成为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而且在诸多高校中有越来越多的专业资源投入到了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调研和辅导中。
1 将戏剧运用于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优势
在众多艺术门类中,戏剧最接近于人类生活的本来面貌,是指向人的本身的生命活动,与人的发展息息相关。基于戏剧艺术的特点以及大学生的动态心理特征,将戏剧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咨询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帮助他们构建和谐人格。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戏剧舞台上的悲欢离合即是真实人生的写照。在戏剧中能够体验与感受真实的情感,学生在戏剧表演中,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对角色的理解来诠释角色,在体验剧中人物的同时也在反思自我、认识社会、体悟人生。戏剧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的影响,突出的表现在它能修正与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够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是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志。基于此,才能够形成自立、自信、自强的良好品质,才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并作用于社会环境。
1.2 增强学生的角色意识,明确角色定位,学会换位思考
“角色”原本就是戏剧中的名词,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经过社会学家、人类文化学家以及心理学家们的研究与发展,“角色”开始有了社会学意义,它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占有一定位置时所执行的职能的总称。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身份、权利和行为方式是角色构成的要素。角色定位合理,才能被社会肯定和接纳,减少或避免心理冲突,促进心理健康。大学生的社会角色相对比较单一,在家庭中是子女,在学校是学生,但是他们迟早要走入社会,逐渐承担更多的社会角色,在家庭中成为别人的伴侣、父母,在社会上职业也会赋予不同的角色。积极的调整并适应新的角色定位,以期使自己承担的角色能够符合群体的、进而是社会的要求,这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当前兴起的校园心理情景剧,通过戏剧舞台的建构,将人间百态、世情冷暖、喜怒哀乐浓缩到戏剧中,寓教育于表演,被很多高校采纳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和新手段。(注意:此处所提到的校园心理情景剧,是有别于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剧概念的。校园心理情景剧实际上是以心理问题为主要剧情,通过编剧、导演、演员的舞台呈现来使观演者受到启迪,而心理剧的概念是一种借助戏剧形式的心理疗法,是一种可以使患者的感情得以发泄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戏剧。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校园心理情景剧,往往取材于校园中的人和事,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心理问题的剖析,使学生理解社会期待的角色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学习今后可能要扮演的社会角色,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3 完善学生人格,提高道德水平
人格一词起源于古希腊语persona,心理学上的定义,是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这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之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出健全和谐的人格,而这也正是戏剧教育的终极目的。大学生正处于求学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其性格、行为习惯以及道德观念都正在建立,有着很大的可塑性,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加之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敏感、反抗性强,任何简单抽象的道德教化,都容易被学生抗拒。学生需要的是润物细无声,而不是强制性的填鸭。戏剧能够避免单一的灌输和说教,把道德教育的内容转化为生动的舞台艺术形象,借助艺术形象的感染力,帮助参演者和观看者树立起良好的道德情操,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1.4 提高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沟通包括理解和表达,语言、动作是沟通中最重要的手段。戏剧恰恰是语言和动作的艺术,通过参与戏剧活动,学生可以有效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增强与人交流的能力。同时,戏剧不是孤立的艺术,没有人能够仅凭一己之力完成一台戏剧,正如在现实中也没有人可以仅凭一己之力实现社会生存,这是戏剧与现实社会的共通之处,正是因为如此,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都特别推崇戏剧教育。
目前在我国的高校当中,通过戏剧对心理问题进行辅导的方式,最常见的就是上文中所提到的校园心理情景剧。这种心理辅导方式比较自然,相对来说操作起来也比较简单。作为一种舞台呈现,校园心理情景剧和一般的校园戏剧表演一样,都是在确定了剧本之后排演出来的,只不过是以大学校园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作为剧本的主题内容。作为演出受众的大学生观众,不论是遇到过剧目中所涉及到的心理问题的,还是没有遇到过的,都能直接或间接的受到启发,特别是对于那些遇到过类似心理问题,又羞于去心理咨询的同学来说,这对他们是一个很好的帮助,既能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又能够避免他们因为咨询障碍而造成的尴尬。
2 以教育戏剧工作坊进行大学生心理问题团体辅导的原因及案例分析
将戏剧引入大学生心理咨询,除了上文提到的心理情景剧是一种近年来兴起且颇受欢迎的方法外,本文所要着重探讨的是以教育戏剧,特别是依托教育戏剧工作坊的模式来进行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这其中也有“戏剧”两个字,也依托“戏剧”这个载体,但教育戏剧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戏剧,因此,首先对教育戏剧进行一个概念上的定义:教育戏剧是用戏剧方法与戏剧元素应用在教学或社会文化活动中,让学习对象在戏剧实践中达到学习目标和目的,教育戏剧的重点在于学员参与,从感受中领略知识的意蕴,从相互交流中发现可能性、创造新意义。
目前,教育戏剧的模式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到企业培训、学龄前、中小学以及特殊(残障)教育,在高校的心理辅导中也开始逐渐被认识,但应用的范围并不广泛。
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从2005年在全国领先开设相关专业,笔者在担任学生辅导员工作中,有效的借助了专业优势,并结合思政工作特点,将教育戏剧运用于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和积极响应。
在教育戏剧中又细分为教育戏剧工作坊、教育剧场、论坛剧等多种形式,笔者仅在本文中讨论以教育戏剧工作坊来进行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情况。
教育戏剧工作坊,是通过戏剧参与、亲身体验的方式,让参与者在虚拟世界里感受真实世界的生活与情感,通过一定程序的教育戏剧活动,例如戏剧游戏、即兴戏剧表演等,使参与者能够体会到交流、理解与尊重的意义,能更好的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适应外界社会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在将教育戏剧工作坊用于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时,可以根据学生关注的问题设立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编写一个戏剧脚本。这个脚本可以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案例,也可以是一个寓言或者童话(出于保护一些本身就可能具有这些心理问题的参与者)。工作坊就是通过调动参与者,将这个戏剧脚本呈现出来,同时在进行中可以穿插一些有针对性的戏剧游戏,以达到参与者能够通过虚拟的戏剧感受到真实世界的生活与情感,从而对其中的主题进行反思。每个工作坊需要1到2名的引导者,参与者的人数控制在10至15人,每次工作坊的时间在1到2小时左右。
以下笔者将通过一个由本系学生引导和参与的教育戏剧工作坊案例来进行详细的说明,教育戏剧工作坊是如何进行大学生心理问题团体辅导的。
该次工作坊的主题是 《木偶Abby的奇遇——班级里的沟通与融入》。选择这一主题的原因,是笔者在工作中发现,每一届的学生当中,几乎在每个年级、每个班级,甚至在宿舍这样一个比较小的群体空间中,都会出现一个被孤立的对象。被孤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被孤立的后果是相同的,就是造成了这名同学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大学生活中,都是处在独来独往和人际关系疏离的状态。希望通过这个工作坊,来引导同学,让他们来思考被孤立者的感受,被孤立的背后原因,找到沟通与交流的合适方式。因此,该次工作坊的参与者都是一年级的同学,这一主题也能够在他们进入校园的最初阶段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因为这一主题的敏感性,所以在设计工作坊时,采用了童话故事的方式,用被孤立的木偶Abby的经历来代表被孤立者。起到保护同学的目的。
整个工作坊由一个童话故事贯穿:中世纪的意大利,有一家以制作木偶闻名的魔法商店,每一个木偶都会被镶嵌上宝石心脏。但是木偶Abby不小心被工匠镶上了石头的心脏,因此受到其他宝石心木偶们的冷嘲热讽和不断排挤。Abby有无限的委屈,可是因为她的石头心,她不能说话,只能坐在角落流泪。忍无可忍的Abby受到巫婆的指点,离开的魔法商店向盛产宝石的国度出发了,历尽一个多月的辛苦,终于到达了美丽的城堡。城堡的主人在听了Abby的哭诉后,给了她一颗20克拉的钻石心脏。Abby终于可以开口说话了。在城堡主人的邀请下,Abby参加了城堡中一年一度的盛典,和来自世界各地的美丽的木偶们结成了好朋友。在朋友们的鼓励下,Abby决定启程回家,她决心和家里的其他木偶们坦诚相待,成为朋友。
在工作坊的过程中,故事是由2位引导者通过讲述来带领参与者表现出来的。在故事的行进过程中穿插了针对具体问题的戏剧游戏环节,以及感受的分享,一步步的引发参与者对如何从被孤立到融入班集体产生思考。
环节一:热身环节。自我介绍和他人介绍。在介绍时,通过打响指和拍膝盖进行节奏的推进,烘托气氛。
分享一:在刚入学时同学们是通过何种方式相互认识的。
目的:启发同学在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时是如何和新的人、新的群体建立联系的。
环节二:沙子-石头-宝石的戏剧游戏。这个戏剧游戏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是通过剪刀石头布来使参与者变身沙子-石头-宝石,第二个层次是变身之后同类之间的抱团。
分享二:没有变身成功或者没有抱团成功的同学分享此刻的感受。
目的:引导参与者体会被他人或被群体孤立后的内心感受。
环节三:引入木偶Abby的故事,魔法商店的工匠制造了石头心的木偶Abby。由参与者两两组合扮演木偶Abby和制作Abby的工匠。
分享三:石头心脏的Abby不能说话,只能由制造她的工匠通过提线来控制,请扮演木偶的同学分享内心的感受。
扮演木偶与扮演工匠的同学互换角色,再进行一次。
目的:引导参与者体会到,当不能运用有效的沟通方式时,与他人的沟通就会出现障碍,表达的欲望就会受到制约。
环节四:木偶Abby的故事继续推进,她决定离开魔法商店,不能说话的Abby必须用肢体语言来和歧视她的其他木偶告别。将参与者按5人一组分组,通过肢体语言,从每组第一名同学开始,依次传递引导者所给出的纸条上的信息,每组的最后一名同学要猜出纸条上的信息内容。
分享四:用肢体语言传递信息的困难,引申到沟通时怎样的方式会更有效?当一种表达方式不能起作用时该怎么做。
目的:当背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时,表达内心的感受是有难度的,那么如何以别人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沟通,是这一环节需要参与者体会的。
环节五:木偶Abby通过艰苦跋涉,终于来到新的国度获得了城堡主人赠与的钻石心脏,能说话的Abby第一句话会说什么呢?对从前歧视她的其他木偶会说什么呢?这些问题都通过游戏“异口同声”来体现。引导者提出这些问题,要求参与者5人一组,在同一时间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表达想法或情绪。
分享五:在Abby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赠与Abby钻石心脏的城堡主人会对Abby说什么呢?请参与者假设自己是城堡主人来分享自己的想法。
目的:使参与者体会到,要融入他人和集体,需要自信的面对和用心的对待他人,真诚的进行沟通。
环节六:Abby在参加了城堡木偶盛典的时候,结识了世界各地的美丽木偶,他们都很友善的对待Abby,并收到了其他木偶赞美她的纸条。引入游戏,引导者给每位参与者发放纸笔,让参与者在纸上写出自己的名字,然后把纸折叠传递。当引导者喊停,参与者打开传递到自己手中的纸条,在纸条上写出自己想对纸上名字对应的人说的一段赞美的话。再把纸传递,由引导者喊停。参与者打开纸条,依次念出纸上的名字和话。
分享六:参与者为什么会对其他同学有这样的印象?在得知自己在其他同学心中的印象时,参与者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目的:使参与者体会到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既能够认识到其他同学的优秀之处,又能够感受到原来自己在其他同学中获得的认可促进同学之间的融入。
引导者的总结:结束Abby的奇遇故事,引导参与者进行反思。
以上就是一个教育戏剧工作坊运用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团体辅导的简单案例分析。通过这次的工作坊,使刚进入校园的一年级新生能够更好的定位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树立信心,使得那些有一定交往障碍的同学能够更快更好的融入班级,也使得同学们认识到沟通与悦纳他人的重要性。
3 以教育戏剧工作坊形式来进行大学生心理问题辅导的益处
目前,我校大力推行应用教育戏剧工作坊进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团体辅导,选择的主题也丰富多彩,贴近同学们的生活实际。从多次的实践效果来看,该模式具有以下几点益处:
(1)形式活泼,学生的参与度高,对于潜在问题的解决具有防患于未然的效果。以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辅导工作的现状来说,大部分学校进行学生心理问题辅导时采取的都是一对一的交谈式咨询的方式,这种形式相对来说比较单一,也比较耗时,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都不太会主动的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与咨询老师交流,而被心理咨询老师发现和关注的同学,往往都是在学校的心理测评中已经显示出有一定问题的同学。同时,以负责心理咨询的师资力量和待需解决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不仅学生本身参与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不高,对于心理咨询老师也是工作量的一个很大的挑战,对于一些潜在问题也不能有效的防患于未然。而以教育戏剧工作坊的形式开展学生心理问题辅导时,一来是一种团体行为,采用戏剧表演的形式又很活泼生动,学生容易接受,也容易参与,因此参与度高,对于一些潜在的心理问题,能够使同学尽早的发现与调整。
(2)不涉及隐私,学生更容易投入,也降低了对引导者的专业要求。相对于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剧疗法,要求心理问题的诉求者作为心理剧的主角,将自己内心的问题完全暴露出来,在教育戏剧工作坊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做到处理心理案例,弱化案例的来源和特征,同时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进行,这样保护了参与者的隐私,对于引导者的专业要求也相对降低,使得引导过程更加可控,参与者也更容易投入其中。
(3)以戏剧的方式进行,学生的代入感强,能够通过感同身受来引发深度思考。常言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剧的表演方式能够使参与者产生强烈的感同身受,使得参与者不管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遇到相同或相似的问题,都能够在这中投入角色的表演中进入状态,引发最深度的思考。
(4)借用了朋辈心理咨询的模式,同学们通过与年龄相当者或者同辈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得到相互间的支持。教育戏剧工作坊的参与者都是同校、同级甚至同班的同学,甚至引导者都可以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高年级同学而非专业教师,在笔者进行调研的几次案例中,都是由高年级的同学担任工作坊的引导者的。这可以使参与者产生一种亲切感,而少了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在与朋辈的互动中,同学们能够更快的打开心扉,也有助于他们能通过表演更深刻的理解自己的同龄人所面对的问题从而反省自己。
(5)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以及工作坊中的拓展游戏,有利于融洽同学之间的关系,培养集体的团队合作精神。教育戏剧工作坊在进行时一般以10至15个人的团体来进行,如果参与者是一个班级的同学,这对于他们的集体归属感与整体感有着非常好的影响效果,而且通过表演的方式能够很快拉近同学之间的距离,增强团体凝聚力。
[1]宋歌.从168例咨询个案分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J].教育探索,2011(9):138-140.
[2]蔡建伟.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J].沈阳大学学报,2003(9):106-107.
[3]魏艳,魏勇刚.浅议高校心理咨询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J].科技信息,2008(19):16-30.
[4]黄爱华.戏剧教育:学生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与教学研究戏剧教育研究专辑,2011(9):102-107.
[责任编辑:束仁龙]
G448
A
1674-1104(2014)03-0090-04
10.13420/j.cnki.jczu.2014.03.026
2013-12-18
刘颖(1984-),女,安徽安庆人,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