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思潮对青年的影响——基于对近十年相关研究的述评
2014-03-29谭毅
谭 毅
(四川省团校共青团理论研究中心)
研究社会思潮对青年的影响对于新形势下青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观点,社会思潮乃是社会意识的一种,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和反映,它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与诉求,在整个社会得到相当广度和深度的传播并对社会成员的思想产生一定程度影响的思想趋势。 社会思潮一词在实际使用中有时候会混同于宗教思潮、哲学思潮、政治思潮、经济思潮、文化思潮等概念,或在这些概念之前加上“社会”而称为“社会××思潮”。 作为思想最开放与活跃的群体,青年是各种社会思潮的积极参与者、追随者、传播者和实践者,从青年的身上可以较为准确和全面地看出整个社会思潮的走向。 国内影响较大的青年学术期刊有不少关于思潮和青年主题的论文,其中,《中国青年研究》和《当代青年研究》杂志从2003 年至今基本上每年都有相关文章刊载,保持了对该主题较为持续的关注。
一、影响青年的当代中国社会思潮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进行,全球化加速推进,信息化日新月异,城镇化大势难逆,市场化程度加深,这些方面的社会变迁导致了我国空前的社会分化、阶层分化和利益多元化。 在这种背景下,思想一统状态已经难以为继,外来和本土的各种思潮纷纷在中国社会思想领域跑马圈地,在从社会精英到普罗大众的广泛人群中寻找它们的宿主。 对于到底目前中国社会有多少种思潮这个问题很难有准确的回答。 由于很难量化一种思潮的影响力,对于中国社会有多少影响力较大的思潮也是见仁见智。 萧功秦认为,当下中国民间有代表性和较大影响力的社会思潮主要有六种,分别是自由主义思潮、新权威主义思潮、新左派思潮、新民族主义思潮、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1]马立诚则认为,当代中国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老左派思潮、新左派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民粹主义思潮、新儒家思潮等八种主要社会思潮。[2]关于对青年产生较大影响的社会思潮,鲍存侃和李建国认为有以下六种: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新左派、民族主义、人本主义和消费主义。[3]而卜建华则认为,西方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是影响当代青年思想信仰的主要社会思潮。[4]《中国青年研究》刊发的相关文章主要是将社会思潮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对青年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偶有兼及部分具体社会思潮对青年的影响,而《当代青年研究》刊发的相关文章主要涉及具体某一社会思潮对青年的影响,刊发最多的相关主题要算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青年的影响[5][6][7],此外也涉及民族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潮对青年的影响。 综合现有文献来看,存在于当代中国社会并对青年有较大影响的思潮,无论是本土抑或进口,主要有新儒家思潮或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实用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历史主义思潮、新左派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和民粹主义思潮。 此外还存在诸如后现代主义思潮、女权主义思潮、反全球化思潮、消费主义思潮等对青年影响力稍小但绝不容忽视的思潮。
二、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对青年的影响
社会思潮与青年不是简单的主体与客体、主动与被动、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两者在总体上是相互影响、双向互动和建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社会思潮影响青年,青年也影响社会思潮。 青年既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社会思潮,也不能脱离社会思潮的影响,青年可以映见社会思潮的影子,青年参与构建、被动接受或主动追随、主动传播与实践社会思潮。 从现有的研究看,关于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与青年的相互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思潮影响青年的信仰和价值观
各种思潮是信仰和价值观市场上相互竞争的卖主,青年的头脑则是这一市场的所在地,同时,每个青年的头脑又是这个市场的买主。社会思潮对青年首当其冲的影响是对其信仰和价值观的影响。在大潮汹涌、群潮逐鹿的信仰和价值观市场上,青年的信仰和价值观被引导至形成和成熟。 一方面,众多的社会思潮给青年提供了更多的信仰和价值观选择,这些思潮的某些主张契合了青年的特点和需求,让他们似乎具备了选择自由,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给他们的成长带去了思想的活力,有利于开阔他们的思想视野。 另一方面,青年尚不具备完整的价值鉴别能力,自身无法抵御不良信仰和价值观的危害,选择的自由变成了无所适从的苦恼或片面的取舍。 特别是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削弱了一些青年对正统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弱化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基础的政治认同,解构政治价值观并降低政治责任感,导致青年的政治冷漠或非理性参与。[8]后现代主义思潮也被认为应对青年中极端个人主义、唯利是图、审美低俗化和信仰危机等问题负责。[9]受自由主义价值观的影响,部分青年过于强调个人和眼前利益,唯私利是图,将国家和社会抛诸脑后,胸无大志,忽视社会责任甚至出现社会疏离。 正如有学者认为,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冲击了当代青年的信仰教育,增加了当代青年价值选择的独立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促成了当代青年政治态度的极端性,引致了当代青年的信仰危机。[10]
(二)社会思潮导致青年政治意识表达方式变迁
受社会结构变迁和体制转轨伴随下的社会思潮的影响,青年主体意识逐步觉醒,其政治意识表达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迁。[11]首先,当代青年在自由主义和实用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下日常政治意识表达呈现出理性和实用,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理想主义的热情有所消退,更多地关注就业、婚恋、旅游、娱乐等与自身生存、发展和休闲等方面直接相关的问题,日常的政治意识表达呈现较强的主体意识和功利心理,价值取向更趋世俗化。[12]而在重大事件中,当代青年受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的影响,情绪被不断煽动,内心的热血和情感不断被激发,政治意识表达较为激烈,甚至出现非法游行、聚众打砸抢烧等过激行为。 其次,在网络时代,互联网成为青年政治意识表达的新渠道,网络民粹主义[13]也在改变着青年政治意识的表达方式,出现了“众声喧哗”的青年网络群体性事件,且原来分散的互联网政治意识表达也开始不断趋于组织化,以提高表达的影响力,最终甚至可能改变政治和政策议程。 再次,在新左派、后现代主义和犬儒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下,批判现实成为了当前青年政治意识表达的一大特点。 “愤青”式的不满俯拾即是,玩世不恭的态度、反讽现实等青年政治意识表达行为屡见不鲜,自封“屌丝”类的自我调侃渐成时尚,仇官仇富则成为相当大一部分青年人的社会态度。
(三)社会思潮影响青年文化体系
青年文化是相对于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而言的亚文化,是青年群体发起、信奉和实践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青年流行文化是众多社会思潮的反映,许多流行文化夹带着社会思潮在社会上泛滥开来,社会思潮重塑青年文化体系,催生青年亚文化、反文化。 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导致了青年亚文化的繁荣,给青年在文化中的自主性提供了理论支撑,满足了青年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与此同时,也给主流文化带去了负面影响。 例如,后现代主义思潮、消费主义思潮等因素导致青年中出现“恶搞”、“脑残粉”、“娱乐至死”等文化病。 在凡事追求“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畸形消费心理,从产品到精神一切皆可消费的玩物主义,网络时代过度分享个人体验导致的青年个人“暴露癖”,明星微博一句“早安”引来数万条评论和转发的群体疯狂等,无一不在消费着我们的主流价值、历史传承、公共道德和理性判断等,如何从消费主义的围剿中突围是我们时代面临的一大课题。 又如,后现代主义思潮、虚无主义思潮等影响下的青年文化倾向于反叛社会和权威,嘲讽、批判传统价值和现代文明,否定一切权威和既存价值,解构是其终极目标,将人类社会归为虚无的存在,将历史视为无向的盲动。[14][15][16][17]
(四)社会思潮被青年所接受的方式发生改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时代的变迁,特别是全球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市场化的交互影响,青年接受社会思潮的方式在发生变化。 青年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接受方式变化的动力基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社会发展是青年学生接受方式变化的社会基础;社会心理的变化是青年学生接受方式变化的社会心理基础;新技术的采用与新媒体的发展是青年学生接受方式变化的技术基础;青年学生身心的新变化是其接受方式变迁的内在基础。 中国当代青年对社会思潮的接受方式变化主要表现在:接受的思潮更多来源于生活特别是大众传播和多样的文化娱乐产品;信息化使得青年接受社会思潮的传统时空因素弱化,使得青年在网络时空中实现自我重塑;青年更愿意接受快餐化、感性化的思潮而不是宏大叙事或理论体系似的思潮,接受呈现从众化、多样化、易变化趋向;接受过程碎片化,散乱而不系统,各种社会思潮对青年的隐形渗透在加深。[18]社会思潮是社会变迁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其对青年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变迁对青年的影响,但离开社会思潮这一介体,社会变迁难以对青年信仰和价值观、政治意识表达、文化等方面产生影响。
三、社会思潮影响下的青年思想引领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其对主流价值观和政权的合法性之认同对于政权的延续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加上社会经验欠缺、政治不成熟和容易轻信等特征,使得青年的思想意识可塑性极强。 故而,如何抢占青年思想阵地,让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进驻青年的头脑,防止非主流价值观对青年产生的离心力成为任何国家青年政治社会化都必须面对的核心课题。
(一)思潮绝缘法:尽量避免各种社会思潮与青年的直接接触
思潮绝缘法是通过各种方式将目标群体与政权认为有害的思潮隔绝开来。 由于现今社会要完全隔绝青年与某一思潮或多种思潮已不可能,思潮绝缘法更适合被称为思潮整合术。 这种做法的核心是让社会思潮经过政权的合法过滤之后再让思潮流入社会,整合社会思潮的可取之处,将之以合理形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主动、牢牢把握思潮优劣好坏的辨识权和选择权,研究思潮传播的渠道控制措施,避免社会思潮直接进入青少年的头脑。 在思想多元化的今天,如果社会思潮的有害因素直接进入了青年的头脑,再要做无害化处理已经几乎没有可能。 从另一角度讲,思潮绝缘法意味着在信息化时代对思潮的传播渠道进行控制或者成为网络疏导。青年是网民的主体,网络是各种社会思潮影响青年的重要渠道。但是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对社会思潮传播渠道的完全控制也已然不可能,我们要开辟引领社会思潮的网络平台,利用互联网本身进行网上引导,加强网络监管,杜绝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非理性煽动,还可以采取数据实时分析来进行社会思潮的长期跟踪预警。
(二)对象研究法:切合青年群体特征,创新思想引导模式
研究清楚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搞好工作的重要前提,搞好青年思想引领必须加强对青年的研究。 一方面,我们要注重研究青年群体的整体特点和成长规律,在掌握青年群体接受社会思潮的相关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引导。另一方面,要对不同青年群体进行分类引导。进行思想引导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要加强思想引导工作的覆盖面,针对青年的共同特点如活泼爱动、积极创新、充满理想等和不同青年群体的不同特点,采用实践体验引导、网络平台引领、生活方式营造、主题活动植入等青年乐于接受的方式,把帮助青年成长、解决青年问题、维护青年权益与思想引领结合起来。
(三)武器强化法:充分利用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
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反映一个社会中大多数人的意愿和利益,确立其一元化地位是合理吸纳和应对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必然要求。 成熟度高、共识性强、辨识度佳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政权帮助其青年在面对各种社会思潮时构筑强大防御工事和有效过滤系统的最强大武器。 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这是国家政治整合和实现公民共同体有机联接的重要介体。 利用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青年是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必然要求, 也是使得青年一代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题中之义。 要做好对青年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青年思想的具体的路径是:尊重差异性,包容多样性,注重区别对待不同立场,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四)能力培养法:提高青年对社会思潮的辨识能力
如果说社会思潮影响下青年思想的引领路径也存在道术之别,那么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强化则是“道”,两者构筑了青年抵御不良社会思潮侵袭的思想信仰基础,也提供了鉴别其他社会思潮的价值标杆,而社会思潮辨识能力培养则是“术”,通过对青年进行辨别社会思潮的技术培训,也可以辅助青年提高辨识和接受社会思潮的能力。 信仰在一定程度上是青年自身的真实需要,通过激发和满足青年信仰需要提高青年大学生进行信仰选择的能力。 我们不能放弃引导青年的职责,但我们可以在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前提下,引导青年对社会思潮进行正确的自主选择。
四、当代社会思潮对青年影响研究的缺陷与进路
总体来说,现存关于社会思潮与青年关系的研究文献有数量多、涉及面广、持续时间久和历时跨度长等特点,这说明社会思潮对青年影响这一课题历久弥新,得到了学界很高的关注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思想政治工作从业者颇为关注的现实问题。 这些研究给了我们不少启示:使得我们了解了到底有哪些社会思潮在影响当代中国青年,加深了我们对青年受社会思潮影响的认识,也为我们做好社会思潮影响下的青年思想引领工作提供了不错的理论参考。 但是,相关研究并没有在本质上提升我们对相关问题的认识,甚至可能让我们的认知陷入更多问题的重围,这一方面与社会思潮的高度复杂性、极端难量化、多变且容易产生交叠影响及相互转化等特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们现存研究从质量和结构上存在一定缺陷有关。 第一,绝大多数研究是定性研究。 有的研究停留在重复之前研究者理论的浅层上,实证研究极为罕见,即便极为有限的实证研究也是较为粗放的, 过多地依赖于研究者自身的一些理论预设和简单的调查问卷数据,没有在实质上建立起研究对象之间的逻辑联系。 第二,现有研究片面或者过分强调西方社会思潮特别是政治思潮对我国青年的消极影响。 问题意识是研究者应具备的最重要意识之一,研究的问题是否重要也是决定研究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但是,问题意识让我们变得敏锐的同时,也钝化了我们对非问题与积极因素的意识。 有的研究视其为需要抵御的消极因素,认为其会对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自觉有消解作用;有的研究视社会思潮为“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甚至直接冠以“阻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当代社会思潮”这样耸人听闻的标题。 而要做到实事求是地研究现代西方社会思潮,就必须克服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的极端态度。第三,社会思潮对青年的影响存在“黑箱”现象。也就是说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思潮影响了青年的哪些意识、行为或文化,而对于其如何影响青年的相关研究缺乏,社会思潮进入青年思想意识、促使青年产生相关行为的具体机制和路线图有待进一步厘清。第四,研究成果呈现结构失衡现象。现有成果研究社会思潮对青年影响的多,研究青年对社会思潮之影响的少;更多关注青年学生群体受社会思想影响的状况,较少关注其他青年群体受社会思潮影响的状况。 因此,研究青年在社会思潮形成、传播和消解过程中所起到的主动作用,加强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青年群体的全面研究,才能在关于社会思潮对青年的影响之研究道路上取得更大进展。
[1]萧功秦. 困境之礁上的思想水花——当代中国六大社会思潮析论[J]. 社会科学论坛,2010(8): 57-77.
[2]马立诚. 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7.
[3]鲍存侃、李建国. 近十年来影响青年的国内外思潮述评[J]. 中国青年研究,2006(5): 64-68.
[4][10]卜建华. 社会思潮的传播特点与当代青年的信仰教育问题[J].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5): 34-38.
[5][15]王芳. 交织的张力——后现代主义思潮与青年价值冲突[J]. 当代青年研究,2003(1): 9-12.
[6][16]张高云.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青年亚文化的影响[J]. 当代青年研究,2007(1): 35-41.
[7][17]张传龄. 后现代思潮对大学生的冲击[J]. 当代青年研究,2007(5): 49-52.
[8]李青励.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对大学生政治自觉的消解及应对[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24-25.
[9]黄华君. 后现代文化思潮对青年思想行为的影响[J]. 中国青年研究,2005(9): 63-65.
[11]李江静.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政治意识表达方式历史脉络[J]. 中国青年研究,2011(12): 10-14.
[12]陈亮等. 社会思潮与青年成长的实证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2011(2): 59.
[13]陈尧. 网络民粹主义的躁动:从虚拟聚集到社会运动[J]. 学术月刊,2011(6): 26.
[14]陈昌兴、干承武. 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青年信仰危机现象透视[J]. 探索,2010(2): 127-130.
[18]刘波、李映秋. 当代青年学生接受社会思潮的方式变迁[J]. 中国青年研究,2010(7): 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