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的文化传播特征探究
2014-03-29夏文津
文/夏文津
借助手机的移动性与网络的自媒体性双重结合,微博已经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当中,并极大地改变了现代个体的生活圈子,微博文化已经成为媒体文化的最新产物。“微博控”的出现足以说明微博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这些人对微博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对微博极度狂热,沉浸于微博平台所塑造的虚拟空间里,并且行为方式受到微博言论的强烈影响。鉴于此,可将微博文化定义为:多元而分散的社会主体在微博技术平台上所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其中包含微博平台的文化形态和其他媒体的延伸文化。总之,微博文化是一种平民文化,是广大微博用户在微博公共平台上共同创造、传递、分享和沟通信息而形成的传播文化。
伦理文化
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这种深远的影响力至今仍然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微博主体的伦理意识,则是指正确认识人与微博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适当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确保其在特殊境遇中行为的正当性。目前微博伦理文化出现了较多问题,首先是诚信缺失,微博舆论的碎片化特征使某些怀有不良企图的微博用户发布虚假和消极言论;其次是断章取义,由于微博字符数的限制,使用户只能将新闻事件中最有冲突性的内容上传到微博中,而这种内容的取舍取决于个人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取向,甚至同个人利益和价值观也有很大的关系,这种局部的真实由于不当的取舍很容易造成不正确的舆论导向。网络“水军”转战微博,其采取的方式不外乎上述两种。
伦理学注重对道德主体德性的培养,只有具备良好的德性才能在微博中自觉地履行义务,在复杂的微博空间中追求真善美并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个体通过合力最终促进整个微博文化的健康发展,打造出充满理性和人性的网络文化。这也要求微博主体具有明辨是非的智慧。
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现今强调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并重点发展民族文化。文化传承问题不是一件机械性的事务,也不是建几个传统文化基地就可以解决的,更不是虚伪的形式化的“忽悠”运动。微博的出现标志着新的文化传承渠道的出现,其传播内容的短小并不意味着传播力量的微弱,而是具有强大的传播效应。微博由于参与的人数众多,且参与者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导致他们对同一问题的观点不尽相同,有时是大相径庭甚至达到针锋相对的程度。微博作为网络文化的汇聚地,各种文化在此交汇、各种思潮在此聚集,在各种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任何一种文化观点总有赞成者、反对者和中立者。在多种文化的激烈角逐中,由于微博与生俱来的“碎片化”特征,推动了否定性思维的形成,让每个受众都能勇于打破沉默、突破传统权威人士的思想束缚而展示着自我的独立存在。这种局面使得当代中国多元文化在网络上共存,打造出微博时代中国文化传承的新要求,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如何在这一新的生态体系中进行文化传承。
在文化传承方面,当微博主体普遍关注的重大或突发性网络事件出现时,政府和有关组织应及时充分地利用这种广泛的公众关注度,努力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实现文化在微博世界里的成功传承。当然,这种传承是否能够成功还要依赖相关制度的保驾护航,如设立网络文化发言人制度,聘请不同领域的权威人士阐述相关的文化观点,定期或不定期地围绕热点微博事件或者公共事件设立文化研讨专题,借助微博受众面广、互动性强的传播优势,尽可能地让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文化大讨论当中,开拓新媒体传承文化的新思路。当然,文化传承并不意味着主导性文化的强推,而应与其他各种文化互相借鉴并在竞争中共存。
亚文化
从宏观的大文化视野来看,完整的社会文化是由代表性的主流文化和众多非主流的亚文化组成的。亚文化又可称之为小文化或副文化,是指某一个或者某些群体成员所一致拥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等。从社会学角度来说,深入研究亚文化对于治理国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现今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研究都市亚文化的热潮。
亚文化和主流文化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转化的动态关系,昨天的亚文化可能演化为今天的主流文化,而今天的主流文化则可能转变成明天的亚文化,并且从主流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实它是在不断地吸收亚文化营养元素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基于此平台的各种网络媒体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为亚文化传播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亚文化成员可以自由地通过微博平台表达自己的独特爱好、行为方式和价值观,亚文化也逐渐发展成为小众群体展现日常生活的“有意味的形式”。微博上无论是幽默风趣的微段子,还是让人忍俊不禁的恶搞视频,均没有重复传统的叙事逻辑,也没有体现出一贯的中心意识,在语言表达方面亦庄亦谐,高雅和低俗共存并彼此碰撞。因此,微博已演变成为亚文化成长的“沃土”,为亚文化成员寻找文化族群、追求身份认同提供了新的场所。总之,微博之所以成为亚文化的传播“基地”,首先在于微博能够提供亚文化成员聚集的微群和一些亚文化成员感兴趣的热点话题,为他们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提供了便利,诸如“粉丝文化”等均在微博中拥有自己的领地;其次,微博与传统的网络社区相比具有更强的扩张性,它不但能够将各类亚文化群体聚合在一起,还可以激发多个不同类型的亚文化圈子之间的碰撞,所以很多微博用户能够同时拥有几种亚文化身份,使得自己能够自如地在多个亚文化联系和碰撞的场域中“游弋”。
偶像文化
网络文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性就是“网络名人”的无所不在,这些“网络名人”并不一定是现实生活中的名人,而是指只在网络世界里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个人或群体,其突出特征是拥有大量的“粉丝”。从人类社会性来说,文化偶像的形成其实只是其中的一种具体表现,是一定社会时期人们的内在社会心理的外在体现,并且这些文化偶像主要局限于演艺圈,而微博中的文化偶像则遍布各个领域。因此微博似乎对文化偶像进行了重新的定义。
现今社会,公众普遍对于那些比较遥远的英雄人物感觉兴趣不大,大众文化中对于偶像如同“宗教式”的盲目崇拜也基本上荡然无存,因为现代人已经擅长运用现代观点对这些英雄人物进行重新解析,因此原来被“神圣化”的英雄人物也纷纷走下神坛。公众转而普遍愿意追求现实社会中可以真实接触到的体验,而传播渠道的广泛性和网络世界的虚拟性更是加剧了这种非“宗教式”的进程,“平民偶像”和“大众偶像”在微博世界中比比皆是,他们取代了传统英雄人物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在微博中,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因为微博没有设定严格的注册审查限制,偶像和普通人在微博世界里实现了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平等性,距离感的消失使得二者之间可以随意地“互粉”,“草根”阶层有机会“翻身”成为倍受关注的偶像。现实生活中的名人转战微博也同样需要融入到公众世界中,需要尊重“粉丝”们的意见而非传统偶像的不闻不问的态度,那种现实中的超然性已经不复存在。偶像们如果刻意显示其与众不同而与网民保持一定的距离,那么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在网络世界中被抛弃。
与微博相比,传统媒体文化拥有相对小众化的文化精英群体,通过各界精英向受众进行文化和思想的“布道”,而忽略了受众的真实感受和接受能力。而基于互联网的微博文化则形成了一个外延广阔的庞大受众群,他们之间可以就某一个共同主题展开多角度的探讨并相互补充,直至将思想延伸。由此可见,随着微博发展的不断深入,传统媒体所传播的小众精英文化正逐渐失去其固有的统治地位,而新的文化失序阶段则不期而至,新的文化传播格局的诞生意味着文化等级秩序的坍塌。我们有理由期待,微博这一新媒体完全可以凭借其独特的文化方式,建立起大众狂欢的社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