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新生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4-03-29张妮妮
张妮妮
(宿州学院 管理工程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90后”新生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张妮妮
(宿州学院 管理工程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阐述了“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整体特点和突出问题,从文化角度剖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高校教育和引导新生代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必须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几方面深入展开.
“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
目前,“90后”大学生已经占到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数量的绝大比例,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生代,“90后”大学生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新知识的速度快,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文化的变迁,他们的职业价值观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探讨新形势下“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表现出来的新特点、新问题,引导他们树立科学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和实现全面发展,这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更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
1 “90后”新生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
1.1 “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整体特点
1.1.1 职业价值观整体呈现出务实进取的特点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实行的就业制度是国家“统包统配”,一个人一生的职业发展模式基本是被规定好的,考上大学,意味着就能捧上职业的“铁饭碗”,个人无需选择,只需被动依赖国家.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模式的确立,广大学生的择业竞争意识被彻底唤醒和激发出来.有调查显示,“73%的学生将个人综合素质作为影响择业最大的因素”[1],大部分学生的职业准备期提前,在加强专业课学习的同时,忙于考证、过级、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努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在就业情况不理想时,超过一半的学生也能理性地选择“先就业、后择业”,这都反映出在现阶段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务实和积极进取的一面.
1.1.2 自我意识强烈,重视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90后”大学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主作用明显增强,发展前景、薪酬福利和能否发挥个人能力特长成为“90后”大学生择业时最看重的三项因素,越来越多的“90后”大学生倾向于自我判断、自我决策、通过个人奋斗来实现人生的价值,他们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来谋求个人的发展和实现个人利益.
1.1.3 职业价值取向多元化和矛盾化并存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呈多元化分布格局,这不仅表现在职业评价时,“90后”大学生既关注自我发展因素,又兼顾经济实惠因素,还考虑工作环境、社会地位、职业声望等多个因素.这种多元化的特征同样表现在就职地域、单位性质、求职途径等具体问题上.
由于“90后”大学生主观上的不稳定性和不成熟性,以及社会客观存在的诸多限制因素,其多样化职业选择倾向常常突出表现为主观理想与实际社会需求相脱节,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困惑、矛盾和冲突.比如在择业意识上,既想主动竞争谋取理想职业,又缺乏信心和勇气,不愿承担风险;既不甘于小城市生活的简单安逸,又惧怕大城市扎根奋斗的艰辛;既向往“钱多事少离家近”,却又缺乏长期吃苦和基层锻炼的心理准备.总体上看,大学生面对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尚未形成,职业期望仍趋于“非风险化”[2].
1.2 “90后”新生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存在的突出问题
1.2.1 价值取向功利色彩浓重、社会价值观念淡薄、利己主义倾向明显
一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倾向于到条件比较好的大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工作,对于条件比较艰苦的中西部和欠发达城市,因“怕被埋没”能不去就不去.省市级级别较高、升迁机会较多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待遇高、环境好的国有企业仍是“90后”大学生优先选择的理想单位,对于基层单位,却避之不及.他们在主观上认同社会主导的职业价值观,但在行为上却过分追求个人利益,集体主义让位与所谓的“合理”的利己主义,择业功利性强,社会责任感缺失.
1.2.2 职业价值目标世俗化与短期化
科学的职业目标应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内职业目标与外职业目标、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有机结合.但是,现阶段“90后”大学生在职业价值目标的追求上,已由以往的“振兴中华、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实现人生理想抱负等崇高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取向逐步向世俗的金钱、职位等外职业目标靠拢,他们无暇对整个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全局、长远的战略规划,重视短期效益.
1.2.3 实用主义价值观支配择业过程,职业道德面临巨大考验
一是反映在职业评断和职业追求上,过分看重眼前的、现实的物质利益,以“含金量”作为职业优劣的评判标准,一味追求高薪职业,信奉“工资越跳越高”;二是追捧实用的求职技巧和职场技能,轻视个人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丁静、刘宁在对江苏地区10所高校1150名“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中发现,有接近20%的学生赞同简历注水甚至伪造材料,在回答“你是如何看待违约、毁约行为?”时,认为“学校应该理解”的占10.3%,“只要有好工作毁约没关系”的占10.1%.在项目“你会为了提高自身成功机会故意贬低他人”上,竟有30%的学生选择“不确定”或者“会”[3].可见,“90后”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危机凸显.
2 “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题产生的文化分析
“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表现出来的新特点、新变化与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和变革有根本关联,但从深层次上来说,社会文化是形成价值观的基础,特别是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利用其对网络媒介和信息传播的绝对控制力,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宣扬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不同观念的相互碰撞,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自然使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的“90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矛盾化的特点.而“90后”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功利主义、个人本位、金钱至上、道德失范等极端现象,则与以下不良思想和腐朽文化的侵蚀有直接关系:
2.1 极端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
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这种思想体系认为个人利益是决定行为的最主要因素,个人是社会的终极价值.这种价值观客观上促进了新生代大学生个性的解放,唤醒了他们的自主择业意识,但是这种观念演绎到极致,就是极端的个人主义,又称利己主义,它把个人私利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而实用主义则完全贯彻了资产阶级利己主义世界观的精神,即只管行动是否能给个人或集团带来某种实际的利益和报酬,不问对错,也不关心是否合乎原则.其本质可以解读为纯粹从功利主义出发的效果至上的原则.这两种不良思想导致“90后”大学生过分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社会责任感淡薄,看重职业的实际收入,缺乏长远规划和战略眼光.
2.2 庸俗成功学的价值误导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到处都充斥着成功学的影子.不止在图书市场上畅销热卖的成功学书籍,在影视、传媒、教育培训等不少领域,“成功”都成了被热炒的主题,似乎每一天都在上演着“一夜暴富”、“年薪百万”的成功奇迹.当成功被简化为财富的多少、职位的高低,当成功被置换为住洋楼、养番狗、开名车、穿名牌,当成功可以复制、可以速成,这本身已偏离了成功的正常轨道,它折射的是这个社会整体的浮躁心态.当全民成功成为一种热潮,成功上升为人人趋之若鹜的主流价值观,成功学就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粒精神毒药,即便是大学校园中的学生也难逃其害.在许多大学生的偶像——打工皇帝唐骏海外学历造假被曝光后,唐骏本人表示“能欺骗所有人也是成功的标识”,仍有33.3%的年轻网民表示,失信造假事件并不会影响唐骏的成就和未来发展,“关键是如何成功,小的欺骗可以容忍”.成功学已经模糊了大学生的价值目标,混淆了他们的是非标准,这也难怪越来越多的学生倾向于选择那些能迅速使自己的知识化为金钱的单位,梦想着成为大企业家、成功人士,无法心平气和地从基层积累经验,修炼自己.
2.3 畸形消费文化的不良影响
五千年的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积淀凝练出中华民族消费文化的核心内容,如“黜奢崇俭”、“礼尚往来”、“根文化”等核心消费价值观,但在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受到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中国居民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在追逐消费社会的同时出现了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消费主义是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人们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在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4].换句话说,人们购买、消费商品或服务所承载的地位、身份、品味等符号象征意义远大于其本身的使用价值.这种极端的消费文化滋生了享乐主义,驱使人们无止境地追求高档化和名牌化,催生了“炫耀性消费”、“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等现象,缩小了人的价值领地,同样也放逐了职业价值和意义的高贵性,使职业异化为人们谋求物质幸福的手段,沦为消费社会的工具.
3 教育对策
3.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
价值观教育历来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中之重,要继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旗帜鲜明地在“90后”大学生中倡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深层次地影响和塑造新生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认知观念和行为方式,增强他们对消极因素和腐朽文化的抵御能力.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应着力加强“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他们突破个人利益的局限,找准个人事业和社会需求、国家发展的契合点,树立崇高的职业目标,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在职业道德方面,要大力提倡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加强诚信教育,促使学生成为职场中的道德主体,自觉维护道德规范.
3.2 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创新就业指导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偏重就业形势与政策的宣传、求职技巧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与引导,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出现偏差,脱离实际.要改变这一局面,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要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育人为根本,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坚持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先行;同时,为了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应构建全过程的就业指导模式,从学生入学开始,按照不同专业的特点,分年级、循序渐进地将专业认知、生涯规划、创业教育等教育内容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此外,还应改变单一、滞后的就业指导方式,创设符合“90后”学生个性特点和职业价值观认知规律的新的教育方式,通过就业指导课、专题讲座、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就业咨询、职业体验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全面引导,借助广播、海报特别是网络这种新型载体来构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3.3 建设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由于其独特的感召性、参与性和规范性在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良好的校风、学风、考风的确立,来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职业价值观的文化氛围.一要体现在硬件环境的改善上,可通过巧妙设计的校园景点和富有艺术气息的文化设施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二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以“诚信”、“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演讲、红歌会、优秀校友事迹报告会、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大赛等,来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公平竞争、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三要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主动占领网络弘扬主旋律,改善网络舆论环境.
3.4 多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社会实践是将大学生的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将认知转化为言行的必经过程,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课堂.对“90后”大学生所进行的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活动,只有植根于社会现实与职业实际,才能够达到最佳效果.因此,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不仅仅是就业指导课的教师,专业课老师、学校各部门,包括社团组织都要主动地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乡村、社区、企业进行社会调查、顶岗实习和劳动锻炼,这不仅有利于“90后”大学生了解国情、认知社会,以社会的需求来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还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和合理的就业预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提高道德自觉性和历史使命感.
4 结束语
影响“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教育和引导“90后”大学生形成健康科学的职业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仅从高校方面探讨了相应的教育对策.为了使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效果最大化,今后不仅高校要与时俱进,针对新生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新变化、新特点,不断改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而且社会、家庭和高校要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全方位、多渠道地纠正“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出现的偏差,引导他们树立科学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1〕姚显志,丁汀,白勇.民族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调查——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09(5):23-27.
〔2〕柳松.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思考[J].前沿观察,2010.
〔3〕丁静,刘宁.“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32):98-99.
〔4〕朱捍华,季瑞国.试论中国当代消费文化的现状和发展态势[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1):193-194.
〔5〕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5-66.
〔6〕王健,潘林.现阶段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高校职业价值观教育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41-243.
G641
A
1673-260X(2014)01-0205-03
项目资助:宿州学院科研平台开放课题(2012YKF18):“网络文化视域下新生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