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兴教育神经科学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2014-03-29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通识素质教育理念

邹 静

(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泸州 646005)

0 引言

经过多年探索,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以下简称教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深层次改革的问题。教育神经学科作为较为前沿的研究学科,其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对世界各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加大对该学科的研究对我国高校教改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1 高校教改主要模式及存在问题

从中外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来看,教育理念决定着教学内容的性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经过近30年的探索,我国高校教改已逐步形成了几支较为成熟的理论流派,分别是素质教育理念、通识教育理念以及产学研合作教育理念。

1)素质教育理念。我国素质教育理念经过近30年的探索发展,已逐渐成为主流的教育理念。从素质教育的内涵看,所谓素质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通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它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等。与只重视分数的应试教育模式相比,素质教育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这已成为我国高校教改的主要方向。从成效看,素质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综合能力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一些问题和矛盾也凸显出来。首先,关于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没有形成共识;其次,对于如何更加科学、系统地开展素质教育训练以及如何对学生进行素质评价等重要的问题,仍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因此,需要进一步构建更为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统一标准,并对教育方法和手段加以改进。

2)通识教育理念。通识教育是指高校在专业教育之外对学生开展的其它以拓展知识面为主要目的的学科教育。20世纪以来,通识教育已成为很多国际知名大学的必修科目。由于我国大学扩招、过分强调学科专业化等原因,近年来高校培养的学生出现了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素养等问题。因此,国内一些重点高校重新开始提出加强通识教育的教改方向,其中北京大学开展的“元培计划”提出“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复旦大学提出“探究性学习与核心课程”,浙江大学提出“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教育模式[1],并在全国范围的高校加以推广,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可操作的教改模式。然而,通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仍建立在原有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不能从根本上更新、创新出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3)产学研合作理念。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方向,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以及社会的教育资源,把学校教育与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三明治型”、“工学交替型”、“教学渗透型”、“教学适应型”等“产学研结合”、“校企结合”的模式,并通过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以及“工学结合”等教学方式[1],逐步改变高校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改善了教学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生在学习期间,需要完成不同角色的转换,目前学校在这方面的指导工作还不够;二是在课堂学习、工厂实习和科研的时间安排和内容衔接方面,尚未形成科学、系统的安排方法;三是在如何通过实习、科研提升学习效果方面需要更加综合性的科学理论加以指导。

2 教育神经科学的内涵和发展现状

1)内涵。教育神经科学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一个高度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领域,融合了教育学与神经科学两个领域,将生物科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心理科学、发展科学和教育科学等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深度整合,提出科学的教育理论,并践行科学的教育实践的新兴学科。这门学科整合了心理、脑与教育的研究,为传统教育心理学开辟了一条检验与超越教学争论的科学化途径,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2)发展现状。目前,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对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和应用,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理论发展上,教育神经科学综合了各学科的知识精华和哲学理念,为教育神经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启示,研究成果包括教育神经科学动态发展系统理论以及教育神经科学的动态生长模型。在具体研究中,教育神经科学在脑结构功能的学习机制研究、脑可塑性与敏感期研究、社会因素与脑学习机制研究、阅读和数学能力与脑学习机制研究等领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2003年“心理、脑与教育”研讨会召开[2],同年“国际心理、脑与教育学会”在哈佛大学的成立[2],标志着教育神经科学的诞生。目前,以美国哈佛大学为首的国际知名大学先后启动了“心智、脑与教育”专业培养项目,如美国达特茅斯大学、南加州大学、德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英国剑桥大学和罗马梵蒂冈科学院等。此外,巴黎和东京也积极参与了进一步的行动计划,研究的成果开始逐步应用于教育实践领域。

相比而言,我国教育界和理论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较为落后。目前,仅极个别的大学如华东师范大学启动了专业培养和研究项目,尚未集合起跨学科、跨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推广的学术团队,同时,社会各界对这一新兴学科知之甚少,其实践和应用更是属于“冷门”领域。

3 教育神经科学对高校教改的意义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的迅速兴起,以及网络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经过多年不断的探索,已走到一个关键的分界点上,需要一套更为科学和完备的理论,对已形成的教育模式进行分析、批判和整合。教育神经科学从生物科学、神经科学、心理科学、发展科学和教育科学的研究成果出发,对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评价体系等提出问题[3],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思考、研究、验证其过程和结果,对整合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对构建更加科学的素质教育理论体系的意义。首先,利用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可以统一认识,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重新定义。素质这个概念,涉及到生理学、生物学、神经学、社会学等范畴的知识和理论。过去,理论研究者从不同的学科理论出发,对素质给出了几种不同的定义,无法形成共识[3]。而教育神经科学作为跨越学科和争论的综合学术,有利于解决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整合教改理念等问题。其次,通过及时获取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纠正理念上存在的误区,有利于对素质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加以改进,构建更加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从根本上说,培养人的目的是为了人自身的发展,而人作为特殊而复杂的个体,不能以简单的程序化的训练模式、教学模式来加以培养,需要从人的生理、心理、所处的环境以及其他诸多元素构成的“网络”的特性出发[2],深入研究“心、脑、教育”的有机融合,形成更加符合人的成长和发展的教育理念。

2)对改进通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的意义。通识教育提出了“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和手段[1],其重点在于学科的设置、课程的建构等方面,但在教学方法上的更新与创新不够。教育神经科学的科研成果对教学方法创新能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创新思路。比如,在课堂教学方面,“知识是信息的传递”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理念,即认为教师通过与学生分享知识来实施教学,然后学生就能或就应该获取了这些知识,如果学生不能较好地接受、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就会被认定为智商低或是懒惰,有时也会将这归罪于教师,认为教师没有很好地传递信息。而根据最新的教育神经学研究成果,发现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是对于知识获取存在的误解。教育神经学经过科学的实验和研究,提出知识须通过活动来建构[2],指出学生要有效地学习,就必须通过自身积极的活动来塑造“脑”,需要用积极的建构模型来取代灌输,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经过一系列较为复杂和曲折的过程,并不是传递、反馈、传递这样的直线,而是通过复杂的“网络”才能发挥作用。只有真正理解心、脑如何运作,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从全新的层面建构教学方法。

3)对产学研教改理念的意义。教育神经科学提出的“知识须通过活动来构建”的系列研究成果,着重探索了知识与活动如何形成大脑的内在衔接等问题,有利于解决目前在产学研模式下存在的比较突出的时间安排、内容衔接的科学性问题,同时根据学生“心、脑”特点,能科学合理地设计及分配好教学、实习、科研的时间,做好知识与活动的有机衔接,促进学生工厂实习与学校学习、研究的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产学研”中不同角色的转换。

4 结束语

过去高校教改的目标是知识、能力、素质,未来将逐渐被“脑与心理”取代[2]。今后的教改方向应该是培养出拥有更强大的“心与脑”的人才。加强对新兴教育神经科学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对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意义重大。我国高校应重视对这一学科的研究以及对其成果的应用,整合教改理念,统一教改模式,探索更具科学性、系统性的教改方法。

[1] 钱颖一.论大学本科教育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1):1-8.

[2] 姜永志.整合心理、脑与教育研究[J].心理研究,2013(3):3-10.

[3] 周加仙.基于脑与认知科学的通用教学设计[J].全球教育展望,2010(1):15-20.

猜你喜欢

通识素质教育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