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2014-03-29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后勤保障高校后勤后勤

高 伟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后勤服务总公司 江苏常州 213164)

0 引言

高校后勤管理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高校中承担着为教学、科研、师生生活提供服务与保障的重任。高校后勤社会化作为高校近年来最重要的改革之一,如何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改革,降低成本,构建高校后勤高效率的管理体系,以适应高校后勤服务保障的需要,任务十分艰巨。

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现状与方向

1)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现状。过去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校后勤始终习惯于关起门来搞自己的“小而全”,基本维持着“一校一户办后勤,校校后勤办社会”的局面。这种公益性、福利型的自办后勤服务模式弊端日益凸显,严重阻碍了高校后勤本身的发展。既无法在市场中“有效购买”合适的后勤服务,也严重制约了高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李岚清同志曾经指出,社会上许多可以利用的资源不去利用,许多本该由社会办的事也由政府和学校包揽,从而使政府和学校的负担越背越重。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势在必行。自1999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以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迅速在全国全面展开。十多年来,经过各高校的共同努力与实践探索,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走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历程,同时也取得了许多突出的成绩。但是,目前高校后勤改革还在进行中,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未实现质的转变。如何符合国情、贴近校情,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切实解决在实际运行中遇到的新的困难,成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面临的难题[1]。

2)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高校后勤社会化一方面是指由高校自行组建相应的后勤服务实体,实行独立核算,组织提供后勤保障和服务;另一方面是指以提高高校后勤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为目的,改变原有的自己办后勤的传统方式,逐步发展为引进社会优质资源,让社会优质资源融入高校后勤保障和服务体系中,高校着重于做好监督社会力量所提供的后勤保障和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从而使得社会优质企业为高校提供优质、高效的后勤保障和服务。高校作为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体,也是改革的主要受益者和管理者,必须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改革中去。在高校后勤社会化过程中,要以“外引进为主,内调整为辅”;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市场经济规律与教育规律之间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要根据自身状况与条件,采用多种方式,逐个培养,成熟一项推向社会化一项;同时必须对社会力量加强管理与考评,绝不能一概而论,放任自流,一包了之,逐步构建新型的高校后勤服务和保障体系。

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探索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后勤工作实行“甲乙双方”的管理体制,甲方为后勤管理部门,乙方是后勤服务公司,两个部门同时对学院负责。服务保障工作具体实施由乙方负责,甲方对乙方的服务及经营进行监督管理。这种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显露较多弊端,如甲乙双方关系不顺畅、衔接不到位、主体地位不平等等,从而造成管理成本的增加。因此,这种后勤“甲乙方”的管理体制应该顺应社会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改变过去大集体、吃大锅饭的状态,采用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管理,将后勤管理与服务合二为一,实行真正的企业化运作。

1)加快完善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实现后勤社会化管理。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重视后勤实体地位。校园市场与社会市场有所不同,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但也必须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由于我国高校教育的“公益性”性质决定了后勤服务具有的“服务性”,需要在维护高校安全稳定方面承担责任。如:在餐饮管理服务上,当原材料价格、用工成本大幅增加时,学生伙食价格受到政策性“限价”,不得上涨,虽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但充分体现高校后勤实体与学校行政教学密不可分的高等教育规律。“社会稳定看高校,高校稳定看后勤”。高校后勤服务保障的这种特性不仅表现在餐饮管理服务上,在其它诸多方面亦类似。可见,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应有的地位不能忽视[2]。

2)适时引进社会优质资源,“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各大高校自主创新,确定后勤社会化大方向,形成新型后勤保障体系。但是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把握精准的方向与合适的节奏显得尤为重要。要根据社会企业的发展变化,尽可能提高改革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要在后勤服务中加入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引进社会优质企业参与到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竞争中去。在如今大力推进节能、绿色校园建设中,如果一项业务由社会力量提供的更优质价廉,就应该对外开放。如运用市场手段促进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运用,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节约型校园的目的。对于市场服务成熟,专业技能含量高,专业化程度较强的工作,如学生公寓楼宇智能化管理、高配间工作、消防报警系统等,必须全面推向社会。对社会企业作诚信度,专业性的鉴定,对鉴定评价好的企业,有些后勤保障和服务项目就可以推向这些社会企业。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优势,为学院提供可靠、安全、优质的保障与服务,另一方面,也可大大降低高校各类风险如用工等。另外,对于目前尚不适合对市场开放的业务,高校后勤管理部门或后勤实体要优化队伍结构,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提高自身管理与经营能力,更好地提供相应的后勤保障和服务。

3)重视后勤队伍建设,坚持以学生为本。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有些高校轻视后勤职能,后勤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动摇,后勤队伍不够稳定,后勤工作受到影响,这需要高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和合理正确的定位,切不能以牺牲后勤职工的利益为代价来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同时,要注重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培养优秀管理干部队伍,这是高校后勤发展的关键因素。要以他们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带动团队与时俱进,“服务育人”,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为此,在高校后勤改革中,要稳定管理骨干,依靠后勤职工,尊重其主体地位,做到服务以学生和教师为本,后勤管理以后勤职工为本[3]。并且还要结合发展实际,建立和完善高校后勤市场的监管体系,建立和完善高校后勤市场的准入制度,以及服务标准和质量监控体系,确保高校各项工作的稳定发展。

3 结束语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只是发展的手段,其工作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整合资源,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实现师生、学校、后勤职工三方满意。由于目前高校后勤市场还不健全,高等教育改革尚未完善,社会化改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科学分析,逐步有序地开放校内市场,通过对服务的性质、社会市场的成熟程度和时机的合理把握,在坚持“安全、稳定”的前提下,确保后勤保障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通过社会化改革,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需求,提高后勤员工工作安全感及福利,使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真正实现社会公益性。

[1] 董玉梅.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615-617.

[2] 王勇.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可能性“误区”及发展前瞻[J].江苏高教,2005(2):132-133.

[3] 常志伟.积极探索新型高校后勤发展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1(11):60.

猜你喜欢

后勤保障高校后勤后勤
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后勤保障装备走向智能化
高校后勤管理内部关系研究
后勤服务
“强力后勤”入职记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后勤服务
高校后勤餐饮业的财务管理探析
浅析高校后勤装备的新进展
和谐校园下的高校后勤工会创新路径探索
金门岛登陆作战后勤保障的主要教训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