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师范生听话能力训练的意义和方法

2014-03-29顾会田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20期
关键词:高等师范听力教材

顾会田

(赤峰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高等师范生听话能力训练的意义和方法

顾会田

(赤峰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本文具体论述了听话能力对于高等师范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作用和意义,并结合小学、幼儿园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听话能力训练的方法.

高师学生;听话能力训练;意义;方法

本文所论述的“听话能力”,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生理听觉能力(听力),而是指能够听懂对方话语,理解、明辨其表达内含的能力,即文化听觉能力.一般意义上的生理听觉能力,几乎所有动物都具备,甚至有些动物的听力比人类还要强许多倍.然而,动物却很难听懂人类语言的真正含义.动物的听觉能力再强,也不会听懂、理解贝多芬的《命运》.而文化听觉能力,是一种高级的听话能力,只有人类才具备这种能力.在日常生活交往中,人们的“话语”有的很直白,有的很含蓄,有的话里有话——弦外之音.而“听话”往往存在着听清与听不清、准确与不准确、理解与不理解等诸多现象.所有这一切都与文化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同一人讲话,文化水平不同,理解不一样;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也各有差异.正如小学生读不懂《红楼梦》、外国人很难理解“胸有成竹”一样.因此,高级的文化听觉能力的获得,不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同时还要强化基础听话能力的训练.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是高等师范院学校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文化听觉能力基础训练的意义和方法.

现代社会人们交际活动日趋频繁,生活节奏快,信息量大,特别是世界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互通信息以致日常交往,都需要更多地通过口、耳的渠道,借助于有声语言来进行.这说明,听话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交流信息的主要途径.据有关言语交际功能的资料表明:在人们日常的言语活动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也就是说,人们有近一半的时间是在听,可见它在日常交际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只有接受系统的听话训练,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的挑战,才能为将来从事幼儿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听话能力是指以耳朵辨别声音的能力.本文主要指辨别语言的能力.这本来是自然社会中正常人所具备的自然能力,但是它也同说话一样,通过有目的的训练和未加训练其能力程度是大不一样的.高度信息化的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在听觉能力上努力做到:听得准,理解快,记得清,做到听话的一次准确性,具有较强的听话品评力和听话组合力.而这种能力不是自发形成的,必须通过严格系统的训练和有目的的参加社会交际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语文教学历来讲究“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这四种能力可以归为两类,即接收和输出.“听”和“读”(指阅读)属于信息的接收:“说”和“写”属于信息的输出.很显然,接收是前提,是基础,没有良好的“听”和“读”绝不会有优秀的“说”和“写”.据国外资料统计,因为不善于“听”,结果只能接受对方信息的30%.这样就势必影响交流,影响表达.在信息社会里“听”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叶圣陶先生曾强调指出:“不善于听未必善于读,不善于说未必善于写,故而应当一把抓”.这确切说明了口头听说对书面读写的制约关系.他还说:“讨论语文教学,只谈读写,不顾听说,实为一病”.击中了当前语文教学的要害.英国学者雷奇蒙德在其著作《文化修养与普通教育》一书中提出了这样的教育思想:一个人能否听懂对方的说话,并对之作出相应的反应,是测量这个人的文化教育水平的标准,在大规模的通讯和交际手段飞跃发展的时代,听取他人的语音能力,从这种语言中选择主要的东西,评定它的优点等,有其特殊重要的意义.

通讯设备的现代化,如越洋电话、星际电话、可视电话、网络视频等等,所有这些要比信件来的快捷得多,而这一切都要仰仗“听”的能力.很显然,时代要求人们具备较强的听觉能力.作为一名未来的幼儿园、小学教师则更需要这种能力.在小学听课时,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不能准确概括学生发言,有的教师不善于分析学生的回答,有的教师不能及时指出学生的语音错误、病语等等,课堂反应慢,应变能力差.我们分析,就知识而言,学生所说的话,所回答的问题,一般都在教师的知识范围之内.之所以造成上述情况,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听力不够敏锐.实践证明,由于听觉有一种即逝性,因而听觉分析力远远低于视觉分析力.但是,大部分信息是靠“听”得来的.作为一名教师,从某种程度上说不善“听”绝对不会善“教”,只有听好学生的问题,准确分析学生的讲话,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完成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

良好的听话能力不仅是社会交往、心理沟通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开阔视野、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以及日常生活中,除阅读外,主要靠“听”获取知识信息.听话能力是学好各门学科知识的基本功.因此,认真系统地训练听话能力,对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是培养他们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他们将来从事幼儿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应具备的重要本领.目前听话能力的培养已经在许多国家的语文教学中受到高度重视.日本的教育界称这种能力为基础“学力”.日本文部省在其颁布的《中学学习指导要领》中,对“听”的训练做了明确具体的规定,按年级规定了教学目的,训练内容的标准.虽然日本没有全国统编教材,但是各图书公司编写教材时都要遵循《学习指导要领》,不管哪一家图书公司编写教材,都要包括相当数量的听力训练课文.比如学校图书公司编写的《中学国语》中就有《正确的说和听》、《积极地参加会议》、《听清别人的话》、《思考地听》等若干篇课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供师生使用的听力训练参考书.

澳大利亚《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明确规定:我们必须让学生做到:(1)认识到听是口语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2)能够理解说话人的意思和语气,并给以评价,能适当回答问话.

为了扭转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重目治,无视口耳之事”的片面认识,我国的教育部门对此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各级各类的《语文教学大纲》中都明确规定了基本任务和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即“听、说、读、写”.在1986年《大纲》中,把培养学生的听话、说话能力,明确地定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1992年《义务教育大纲》,进一步把听话、说话教学做为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作文等教学内容相提并论.原《中师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中等师范学校进行语文基本训练对学生的要求.第一条就讲:“养成耐心、专注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听小学生说话,对语音、用词、造句和内容的正确与否能够迅速判断.听别人长篇发言,能够抓住要领,做好记录,听别人对问题的争论,能够抓住争论的焦点,迅速归纳争论各方的意见.最新公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分不同学段对听话能力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第一学段,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第二学段,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第三学段,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第四学段,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说话观点和意图.应该说这些规定是明确的、详细的、而且把“听力”放在诸项能力之首.但是,在实际教育中却并非如此.“写”和“读”一直受到青睐,各种各样的《写作指导》、《阅读(或朗读)训练》等教材不计其数.近些年来“说”又成了热门,各类“说话”教材相继问世,并且在课堂教学上“写、读、说”的训练方式也在不断翻新.但是,据了解,目前国内还没有一本专门为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编写的“听力”训练的教材,绝大多数的学校和教师也没有像“读、写、说”那样把“听力”做为一种基本能力来进行专门训练.目前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口语》、《课程论》、《现代汉语》等教材中零星地涉及到一点“听”的练习,但是内容极少,更不系统.一个学生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读了十几年的书,从未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听力训练,听觉能力一直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状态.这就造成了教学大纲事实上的落空.

听觉能力不是孤立的,而是综合性的.它以知识为基础,与思维能力相辅相成.所以,我们认为结合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口语”课的教学,进行听力训练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对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听力训练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听觉注意力训练

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具有选择和维持的功能.良好的注意可以使学生敏锐地选择出有意义的信息,可以长久地保持良好的注意状态.学生的听觉注意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主要表现在学生主要以听获取知识这一点上.良好的听觉注意力是学生能够从众多的语文信息中选择最有意义的、最主要的知识点,记录在笔记上,储藏在大脑中,也能够在长久语言刺激中不倦怠,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和兴奋.

训练时可以由教师读训练材料,让学生做有目的的选择或有意识的强化集中注意力;也可以从杂乱的谈话(可事先编录好音像资料)中做有意选择;还可以通过师生对话、学生对话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听觉注意力.

2 听觉记忆力训练

掌握知识需要记忆.人们常用“过目成诵”来形容记忆力好,又爱用“耳旁风”来比喻心不在焉.不过这里也确实体现出这样一种道理,即“视觉记忆强于听觉记忆”.但是听觉又是获得知识,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所以很有必要训练听觉记忆力.使致“过耳不忘”,如此,才能掌握教师讲解的知识,记住广播等渠道传来的信息,才能在与人交谈或论辩中更好地把握对方的论点、论据等.

这种训练可以让学生听读课文,然后做复述练习,也可听其他材料从中记忆有关的东西.比如演讲辞中的论点、论据、名言警句,游记中的若干景点等.根据材料内容可要求学生做大概识记或确切识记的训练.

3 听觉概括力训练

概括是对感性材料的一种理性升华.良好的概括能力有助于把握知识核心,了解信息要点,便于做好知识的储备和信息的反馈.概括也是记忆的前提,学生只有准确地概括教师的授课语言、才能掌握知识,学好知识;教师只有能准确地概括学生的发言,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给予有效指导.

这方面的训练并不难做,可以让学生听读作品、听演讲、听谈话或观看这方面的音像资料等,然后由学生做口头或书面概括.

4 听觉判断力训练

语音信息与文字信息不同,它有一种即逝性,依靠听觉判断语言信息的正误,难度是较大的.但是,这恰恰应该是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能力.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往往都需要教师作以正确的评价,而这种正确的评价就来自教师对学生发言的正确判断.另外,同一个句子以不同的语调读出意思却不同,甚至截然相反,正所谓“听话听音”.我们应该从表达者的用词和语气等方面正确判断其表达含义.

这种能力的训练可以结合教材,把教材中的知识点适当地编辑起来.特别是《现代汉语》的内容,我们可以事先编录一些有语音、语法错误,修辞不当,逻辑混乱等等的语言录音磁带,适时放给学生听,由学生通过自己的耳朵来判断其正误.另外也可以编辑一些相同的语句,以不同的语气读出,让学生判断其真正的内涵.

5 听觉分析力训练

语言信息是大量的,我们不可能全部接收,必须要析其肯綮,取其精华,理解其内容,了解其范围,明确其是非.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来源于正确的分析,听课能进行分析、综合、联想,便于抓住知识要点;论辩时能权衡轻重,分析利弊,能抓住对方的薄弱环节等等.因而依靠听觉来分析问题同样是必要地.

训练时可以使用教科书或自编教材,让学生通过听觉来分析问题.

以上诸种听觉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的.在此分类提出只是想在训练中要有所侧重,目标明确而已.训练中要求教师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每次训练前要向学生讲明训练要求以及要达到的目的,使训练目标化.

在没有这方面的专门教科书和参考资料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依靠现行相关教材,结合所讲授的知识点适当编辑一些听力训练材料;也可以把教材后的一些视觉分析题转入由听觉分析来完成.这样既可以学习、巩固了教材知识,也达到了听力训练的目的,是一举两得的好事.训练时间可以利用课前或课后的几分钟,也可以结合教学纳入授课中.选择什么时间最好由训练内容和课堂形式来决定.一般说这不会影响正常课堂教学.另外,除课堂外,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多听广播,多与人交谈以及积极参加社会公共交往活动等,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听觉能力训练的目的.

对于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听觉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艰巨的、又是极有意义的.我们热诚希望从事高等师范教育教学的老师们进行积极探索,大胆试验,为高等师范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再创新路.

〔1〕徐春燕,赵一.说话艺术全知道[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

〔2〕王德春.语言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林语堂.说话的艺术[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翟杰.口才是练出来的[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5〕高铁军.卡纳基口才学[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6〕李衍华.说话的逻辑与技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G658.3

A

1673-260X(2014)10-0245-03

猜你喜欢

高等师范听力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7—8 听力练习
浅谈情境教学法在高等师范数学课堂中的践行
谈高师作曲课与艺术实践课互动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