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施州卫指挥世袭家族文化研究价值和意义初探
——以童氏为例

2014-03-29刘清华贺孝贵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世祖宗谱恩施

刘清华,贺孝贵

(1.恩施市文物事业管理局,湖北 恩施 445000;2.恩施市政协,湖北 恩施 445000)

施州卫指挥世袭家族文化研究价值和意义初探
——以童氏为例

刘清华1,贺孝贵2

(1.恩施市文物事业管理局,湖北 恩施 445000;2.恩施市政协,湖北 恩施 445000)

施州卫是明洪武十四年 (1381年)至清初鄂西地区军政合一的最高军政机构,管辖里所和土司地区,卫指挥使是最高军政首长,施州卫有童氏等十多个姓氏世袭卫指挥,他们的文治武功载入史册,很多古迹成为当地历史文化和传统人文景观。2007年至今,“施州卫所暨屯堡文化研究”课题组调查发现童氏谱系和文化遗址十分明晰,童氏是功勋卓著的施州卫指挥。这里从童氏谱系的文化遗址,探窥卫指挥家族化及文化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施州卫;童氏;家族化

明洪武十四年 (1381年)六月设施州卫,辖三里五所三十一土司,至清雍正六年 (1728年)“改土归流”置施南府,施州设卫,历时347年。施州卫与川东、湘西、黔东等卫遥相呼应,震慑、镇抚、治理西南土司地区。施州卫指挥属武职,有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等,分三类:其一是 “流官”,不世袭,无家眷子孙定居施州,一般为早期卫官,如卫指挥徐凯、沈庆,指挥佥事朱永等;其二是 “世官”,即世袭卫官,如童氏、李氏、陶氏、杜氏、孙氏等;其三是土官随朝廷或施州卫调遣镇蛮建功,赠卫职,可世袭,不支俸。

明 《施州卫志》、《大田所志》兵燹无存,唯有清嘉庆 《恩施县志》详细记载了施州卫世袭指挥。2007—2009年,湖北民族学院 “施州卫所暨屯堡文化研究”课题组①“施州卫所暨屯堡文化研究”课题组童氏文化调研人员:雷翔、贺孝贵、刘清华、杨洪林、蔡元亨、谭庆虎、赖菊珍、郑从本。对童氏、孙氏、朱氏等世袭指挥家族进行追寻;2013年3—5月,调查发现《童氏宗谱》、童家庄,明晰了恩施童氏谱系和文化遗址,对研究卫所官员家族化和施州发展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童氏调查

2007年7月11日,“施州卫所暨屯堡文化研究”课题组到恩施市芭蕉侗族乡灯笼坝村后池组,对童氏进行调查。后池又称童家院子,86岁的童复汉老人是当地有名的故事王,会唱他歌,打三棒鼓,打耍耍,因白内障已双目失明10年,常参加村里的大事小事。他接受采访时说:“童家到此已有200多年②纯伯祖一支于清康熙年间迁后池有200多年,而童氏开始到恩施于有永乐四年,已有600多年,后有述。,祖籍安徽省合肥灯笼桥,是为开发恩施而来的,来时落户恩施城,恩施曾有 ‘童半城’之称,高桥坝、响水坝、后山湾、大桥、屯堡等都有姓童氏居住。童氏来恩施时有三支,一支在后池,一支在响水坝,一支在白果坝 (清代分支,不是开始来恩施时的分支)。后池原有祠堂,是三进的庙,有五个天井,常举行祭祖的清明会。童姓原有7个字派,‘希、养、大、天、复、世、年’(希字派为第九世,五至八世无字派,单字名,疑为八世祖童昶首创字派),童复汉老人爷爷辈,续21个字,‘思光祖德再承先,朝廷隆仕为忠孝,丕振家声万代传’。解放前,后池全是姓童的,后来招上门女婿 (有的家庭规定,第一个孩子随母姓,后面的孩子随夫姓),才开始有其他姓。童姓在这里有一百多户,从这里迁到龙潭沟、半河、麻子沟、王家村、戽口、童家梁子、九道水、筒车坝等地有一百多户。解放前有 ‘老师’(端公),兴还愿,现在没有了,对面山顶叫祖坟上,是童家的祖坟地,有碑,还有人送亮,后池的进山祖叫纯伯祖,小学后面有墓有碑。因道路荒芜,多年来少有人走。”临近中午,天太热,我们就没有到其祖坟上去,我们沿着童老所指的方向,来到一块茶地,找到了童公纯伯之墓 (清同治十年立碑)。8月7日,课题组到六角亭头道水村、城乡街居委会、高桥坝村,白果乡见天坝村寻找童氏后裔及相关遗迹。

2009年7月9日,课题组到五峰山、南门城楼、州武警支队营区、209国道绕城线、月亮岩电站等地,寻找与童氏有关的客星山,发现一座突兀瘦高的小山,疑为客星山。7月12日,从获悉的清同治十年 (1971年)《施南府志》(影印件)附图中了发现 “客星晚霞”素描图。7月20日,后池68岁的童世泽老人专程到城里,带领课题组来到响水坝走访,近观那座较瘦高的山 (客星山),当时猜测,童家庄在响水坝至月亮岩、高桥坝一带。老人说:“童氏祖人童大禄有两个儿子 (依《宗谱》记,三世祖童宝有二个儿子),参加明洪武皇帝平定夜郎的战争,立功受奖为将军,皇帝派他们来开发恩施,当时主要居住在北门和响水坝,祖上曾有一枚铜质将军印、一个用盒子装的皇券,童氏来恩施已有二十几代人”。

由于没有找到童氏谱书,还不能断定后池等童氏即施州卫指挥童氏后裔。同时,没有最终找到志载童家庄所在地 “白泥坡”,也不能确认童家庄的位置。

2013年3月,后池人童富年 (从后池迁王家村古寨)辗转联系上课题组,并告知发现清代 《童氏宗谱》,上有童钟、童昶等祖先名字。芭蕉退休老师郑从本整理 《抗战时期湖北省财政厅旧址》一文时,发现有 “从朱砂溪,经响水坝、谭家湾、白泥坡、天鹅池……两河口、清水洞”人行古道的记述。我们认为已发现恩施童氏属明代童氏后裔及白泥坡童家庄的重要证据,解决了课题的二个悬案。28日课题组到华硒生态园水果批发市场找到童富年,翻阅了 《童氏宗谱》复印件。4月4日随童富年、童世华到后池童世进家拍摄原件,为清同治六年(1867年)童氏十九世孙童大星重修。5月1日,从朱砂溪经罗家坳到白牛坡 (疑为白牛坡谐称)调查。

二、童氏等世袭施州卫指挥情况

清嘉庆 《恩施县志》记载:“童昶,字明甫,本合肥人,其先人辅永乐四年 (1406年)调施州卫指挥,世袭佥事,遂为恩施人。辅传钟……钟传璋,璋传昶……昶传希卨……希卨传养廉,养廉传天宠,天宠传复元……凡传八世。”

《童氏宗谱》记:“余先世居庐州合肥,七世祖万五,六世祖大禄,已失其讳,况其前者乎。自曾大父明威府君袭任来施,故今为施人”。《童氏宗谱》以万五祖为一始祖,二世祖大禄、三世祖童宝。四世祖童胜卒于任上,葬广西东江门教场,妣樊氏葬施州城东乌羊坝 (今恩施舞阳坝)之原。五世祖童辅于永乐四年 (1406年)袭任施州指挥佥事,天顺元年 (1457年)卒葬施州清江门乌羊坝。自童辅起,详细记录了世袭卫指挥的时间、生卒年月、葬地和子女情况。六世祖童钟于景泰四年(1453年)袭任指挥佥事;七世祖童璋于正统十二年 (1447年)生,卒于正德丁卯年 (1507年),在任三十六年,《宗谱》漏记袭任时间,依童钟卒于成化十二年 (1476年)推算,其袭任时间为成化十二年 (1476年)或成化七年 (1471年);八世祖童昶于正德三年 (1508年)袭任指挥佥事;九世祖童卨于嘉靖七年 (1528年)袭指挥佥事;十世祖养廉于嘉靖二十六年 (1547年)袭指挥佥事;十二世祖天宠于万历十一年 (1583年)袭授指挥佥事;十三世复元诰封准远将军升标檄将军,卒于康熙二十一年 (1672年)。

清嘉庆 《恩施县志》还记载有其他施州卫指挥的姓氏及世袭情况令今附于后。

李忠。蠡县人,宣德二年 (1427年)调卫指挥,世袭。传通、信、清、震、定、宏、光耀、一龙、俊,十世。

赵浩,房县人,洪熙二年 (1426年)调,传昇、瑀、启、宣、哲、辅、峙、峻、伦、允享、先辉、秉忠,十三世。

周斌,怀远人,洪武三十年 (1397年)调,传正、溥 (指挥使,成化间迁本省都司佥事)、椿、鹏、继志、一元、经、历久、历远 (迁鼓铸参将),十世。

唐全,沛县人,永乐十三年 (1415年)调,传郁、贵 (卫千户,成化间以征大藤峡及靖州苗功,升指挥佥事)、益、训、时举、典、一麟 (指挥同知,以平播功升守备)、符 (麟子,卫指挥),九世。

冯端,泺州人,宣德六年 (1431年)调,传广、铭、镛、玺、恩、辉、时元 (初知太平县,袭指挥、守备)、天胤、宗周、宗文,十一世。

孙荣,清丰人,洪熙元年 (1426年)调,传本、斡、德、廉、昂、师旦、希颜、亿、希孟、仁、绳武,十二世。

马昇,邳州人,成化元年 (1465年)调,传骥、图、应龙、乾、希武、希尹、宣,八世。

石巗,寿州人,洪武二十年 (1387年)调,传坚、源、溶、虎、巍、岳 (指挥同知,嘉靖中以功升靖州守备)、可久、可大、之玺、美中 (卫指挥,升守备),十二世。

邓善,麻城人,永乐元年 (1403年)调,传宣、郁、源、机、煜、楚将、宗震、琦,九世。

孙演,无锡人,洪武十七年 (1384年)调,传斌、启 (有军功)、端、輗、竭、辅、继芳、光裕,九世。

陶铸,合肥人,洪武三十一年 (1398年)调,传毅、恭、敏、元、爽、亨、奭、斐、汝清、正英、启唐,十二世。

杜忠,宛平人,宣德六年 (1431年)调,传鑑、材、玉、苏、过、逢春、大振、宗牧、永昌,十世。

耿全,汝阳人,大田千户,传正、辉、忠 (升卫佥事)、焘、傑、维城、良将 (阵亡),八世。

三、童氏军功与文略

明代设卫,以军事镇抚、管理为主,洪武二十三年 (1390年),施州卫与施州合并,成为军政合一的地方管理机构,在史志中大量记载了卫指挥攻“贼”镇 “蛮”的军事政绩。在施州卫指挥中,童昶是升职最顺利的,因军功先升守备,再升靖州参将,再升淮安总镇。今新塘人山岭,以童昶平蛮事而具地理文化意义。志载:“人山,在崇宁里老熊坡下,坡上望之,峰与坡齐,远至一二十里,则隐不见,一峰特耸如人形,成化 (1465—1487)间,向、廖二姓叛,剽掠巫、建各县,持戎角之险屡抗大兵。正德五年 (1510年),指挥童昶攻破之,擒首恶数十人,抚其余党。”

《童氏宗谱》记载,三世祖童宝初从义兵,乙未年 (1355年)归大明;壬寅年 (1362年)充百户,守安庆;甲辰年 (1364年)调守沔阳,又调守安陆;洪武二年 (1369年)授流官昭信校尉;洪武四年 (1371年)授世袭,亡于阵,赠宣武将军;七年 (1374年)赠明威将军佥指挥使司事;二十年 (1387年)赠镇国将军同知指挥使司事。四世祖童胜,洪武九年 (1376年)袭荆州卫百户,十年 (1377年)诰授承信校尉,二十七年 (1394年)升锦衣卫世袭指挥同知,诰授镇国将军,三十二年 (1389年)降长沙卫指挥佥事,永乐元年(1403年)复本都司 (湖广)都指挥,四年 (1407年)卒。五世祖童辅于永乐四年 (1407年)袭指挥,自童辅起,童氏在施州卫内外的军功,史志记载较多。

正统十三年 (1448年),师壁七十余处,各相攻杀,施地大震。御使蒋诚,副使邢端按部至施,率指挥童辅督兵讨之,追其伪印。天顺 (1457—1464年)年间,川寇孙居士等流入施南司,(童)钟督擒孙等30余人,其余党复窜入土陀寨,攻劫彭水等县,蜀汪浩檄钟再剿,斩贼首28人,余党悉散,川湖以安。正德 (1505—1521年)间,戎角村民叛,指挥童昶讨之,又广西徭叛,指挥童昶率戎角村土兵随征。嘉靖 (1521—1567年)中,黄中叛,童希益上安边十二策,辟参军职,同经历汪泽等同说黄中降。童大德,施州卫岁贡,任宁德丞,委修海防,不忍派民,屡修屡坏,作文祭之,是夜大风涛,涌沙成堤,以功最,迁去,民尸祝之。童贵,卫千户,成化元年 (1465年),调征广西苗,攻克荔蒲县思峒、横岭、银木寨、大滕峡等处,生擒贼首侯恶,解官,十一年 (1475年),调征靖州苗,攻破大塘山箐、龙翁箐、雷塘箐等处,升本卫指挥佥事。童天申,施州官籍,由乡贡授蕲水训导。流贼入蕲,以身殉难,赠国字助教,乾隆四十一年 (1711年),敕祀忠义祠。

童氏文治,以童昶为最,编志、题诗、作文,均有成就,史志载 “博学能文,所著有 《施州卫志》、《大田所志》、《周正考》、《樊川诗集》。”“公驻咸 (大田千户所)时甚久,城西兴国寺题咏颇多。”其字 “客星”以山起,山以其人闻名,少时读书地成为名人旧址,“客星晚照”成为传统人文景观。“客星山在城西二十里,复岭重嶂,蜿蜒磅礴,南连雪岭,高出云霄。”童昶 《客星山》诗云:“一日休得告,芒鞋聊见亲。山寒鸟欲毳,岸古石多皴。驱虎人喧夜,分蜂叟记辰。隔林何处鼓,知是赛田神。”“读易岩在城西客星山下。乡贤童昶故迹。”“客星山房,在城西,童昶读书处。”明邹维琏 《客星山》诗云:“靖山何惜客星名,几度星移山自清。我作客来君作主,烦供佳色到园林。”清佚名 《客星山》诗云:“童公读书处,共指客星山。健笔天惊破,奇文点石顽。千秋夸北学,一士壮南蛮。泼墨犹留迹,遗踪可共攀。”

童天阅,崇正祯庚午 (1390年)举人,始为部郎,福王时历三部尚书。童希达,贡生,会城修书。童天衢,施州岁贡,纂卫志,颇称博洽。

四、卫所官员家族化

明代卫所官员家族化是一种卫官、庄园、家族的本土化过程。清初,完全融入本地化,童氏院落式聚族而居,建宗庙,修宗谱,建祖坟等。

按明制,卫指挥及家庭成员均编入军籍,长子世袭卫指挥,其他可由军功擢升,或参加科举考试入仕,任文职,是有明一代的贵族阶层,正如 《童氏宗谱》所记 “童氏与明相终始”。童氏与其他姓氏卫指挥、千户家族结成姻亲,从首任童氏卫指挥童辅女嫁卫指挥孙氏子起,直到清初,童氏与卫指挥杜氏、唐氏、耿氏、唐氏、李氏结成世亲。

明嘉靖 (1521—1567年)后,随着屯田制的废驰,卫所官员占据屯田,形成庄园。这样,逐步形成地方豪族大姓,葵园和童家庄是史志明确记载的童氏庄园。“葵圆,在府城南门外,乡宦童大望《宗谱》记:童大望,字尔瞻,号冠楚,生万历二年 (1574年)七月初八,万历二十二年 (1584年)宗师考取入学,天启三年 (1623年)除贡复选,初任乌程主簿,次任安乐知县,三任广西永宁知州。卒永历戊子年 (1648年),葬乌羊坝]别业。”“白泥板,恩施县南三十里许,有地极幽僻,名‘白泥板’,明末绅士童大望护庄也。庄丁童有福一日出山,见二白犬,摇尾而前,状甚狰狞,异而逐之。入一洞,洞内有水,清且浅。犬涉水而过,有福亦随之往。……出洞口,豁然开朗,烟村绣错,桑柘依稀,宛然桃园景物,心益异之,欲穷其迹。约里许,有数老人聚饮树下,见有福,诘所目。以逐犬对。老人曰:‘是吾犬也。’赐之食。有福食讫,纳所余于衣袖,及出视之,肉则木石,蔬则草也,归而告其主,同往访之,顽石荒草,茫然无迹矣。”

白泥板,今为白牛坡,分为上白牛坡、下白牛坡。上白牛坡有白牛洞、神仙洞,现洞口被填埋,属白果乡桑树坝村白牛坡组,曾为白丽大队白牛坡村,地处州城西南,距恩施市城10公里,东与六角亭相邻,南与芭蕉侗族乡交界。1984年 《恩施市地名志》说,白牛坡,村处坡地,传说洞中曾出来一头白牛吃庄稼,被一小孩看见,追赶至洞中,后来山洞就垮了。2011年 《白果乡志》言,白牛坡,据传古时一头白牛偷吃麦子,追撵之,白牛进了岩湾山洞,将山洞所在地称为白牛坡;神仙洞,白牛坡上方有一山洞,古时人们曾在这里借过谷米,后来洞门垮塌。陈家沟一陈姓老人说,他们从贵州安化县迁来,有12代了,原来神仙洞村民找其借东西只要写个条子放在洞门口,第二天就有两个姑娘送出,后来有人偷看,两个姑娘就封了门。

2013年5月1日课题组调查了陈家沟、上白牛坡、白牛洞,神仙洞、下白牛坡。白牛坡就在山岳溪水库上方,从朱砂溪经山岳池到肖家坪到白牛坡有古人行道,线路是恩施城、南屯堡、朱砂溪、山岳池,与县志载城西三十里相符。白牛洞和神仙洞在上白牛坡,站立山头,峰峦叠嶂,山岳池水库尽在眼底,山峦起伏,在阳光的照映下格外秀奇。下白牛坡可以确认为白泥板童家庄,这是一个相对平缓的平地,中间有一个台地,四周略低为耕地,原种水田,现已改为茶田。最低处还有一丘水田,台地上原有老屋和坟地。后来老屋迁走,坟地被抄,现在沿山坡有一片坟地,为陈、曾、向、谢、蒙等姓氏墓地。《童氏宗谱》记,童升,生成化十四年 (1478年),嘉靖十七年 (1538年)卒,葬白泥坡,生子四:□、夔、龙、召;养用,夔之子,龙之养子,生嘉靖二十二年 (1543年),隆庆二年(1568年)三月齐诣白泥坡宾父 (童升)府君茔挂扫,以夙隙是夜之半弑叔虞山 (希召)……由上推断,白泥坡疑为童升之后移居。

初,童辅及其母始葬乌羊坝,这里称为先茔,之后,城南桃林山、城边金子坝、巴公溪、天生桥、干溪屯、莲花池、城西沙子门 (先生坡)、白泥坡、乱坝、野雉滩、城南纱帽山、城西香车潭、城北团山等都有童氏墓地。清代,葬龙潭沟、利川等城外和县外。清康熙年间 (1661—1722年),第十五世始迁后池,《宗谱》记:“复全,纯伯,妣向氏葬城西干潭坝,次妣赵氏亦葬干潭坝,公初葬城西车潭,后迁葬城南水田坪河西竹园。”按 《宗谱》记,复全生五子世辅、世才、世道、世泽、世法,三子世道无嗣,五子世法无嗣,抱四兄泽四子焘为后,后夫妻均葬水田坪厚池狮子头。由此我们认为,前面说童氏三支,应指复全有嗣的三子世辅、世才、世泽,后池童氏主要是世才一支。随着卫所制崩溃,军籍无存,后池童氏逐渐兴旺,遂成当地住户 (含城内及迁移到他地的童氏),清同治间编修谱书,建立宗庙,将男祖复全墓迁后池,举行清明会,完成家族化过程。

五、施州卫指挥世袭家族文化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第一,土家族地区族群移动、民族融合的研究价值。明代卫所官兵及家族移入,是恩施移民史上的重要篇章,族群的移动,带来中原文化和先进耕作制度,促进了区域治理和开发,在清代 “改土归流”前融入当地住户,在建国后民族成分认定中,有的被确认为土家族。

第二,土家族地区政治、军事历史的研究价值。卫官是军政一体,其文治武功反映了地方军政历史,是土家族地区发展史中的重要内容,也反映了中央朝廷管理少数民族地区从羁縻州郡制度、土司制度、到改土归流的演进。

第三,民族文化保护开发价值。卫所时代建成施州卫城,施州古城在明代是最辉煌、最有成就的时代,也演绎了重大战事,在西南土司地区众多土司遗址中,也反映了卫所、土司的管理、叛服历史,还有众多以卫所官员姓氏命名的屯、堡、坝,更是历史进程的生动体现,还有如客星山、人山岭、戎角村、五堡山等传统人文景观,都是恩施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的优势资源和特色品牌。

参考资料

[1][清]多 寿,[清]罗凌汉纂.恩施县志[Z].清同治七年(1868年)本.

[2][清]童大星.童氏宗谱[Z].清同治六年(1867年)本.

[3][清]罗德昆纂修.施南府志[Z].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本.

[责任编辑:丹 涪]

K258.1.63

A

1674-3652(2014)01-0009-05

2013-12-24

湖北民族学院课题“施州卫所暨屯堡文化研究”。

刘清华,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文博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文物保护管理与民族文化研究;贺孝贵,男,湖北恩施人,文博馆员,主要从事土家族历史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世祖宗谱恩施
送你一幅画
恩施石油:党建为经营赋能
金开国前的部落战争——以世祖至穆宗时期为中心
民国《姜山陈氏新祠宗谱》述介
恩施方言中的“倒”和“起”
恩施年俗——点路烛
动真招下苦功创建平安恩施
明清时期洞庭秦氏家族研究——以《洞庭秦氏宗谱》为中心
浅谈宗谱的文化意义和现状保护
泰兴市接收《倪氏宗谱》进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