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晏子春秋》塑造人物的多样化手法

2014-03-29李欣航

关键词:景公晏婴齐景公

李欣航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成都610068)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该书选取了晏婴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加以记录。从史学的角度来看,通过该书可以看到春秋后期的历史脉络;从政治学的角度分析,可以分析出在当时内乱频频发生,政局动荡的时局下,晏婴从齐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内政外交方面提出的可贵见解;而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晏子春秋》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对于晏子行事的记录,它更是由一个个以晏子为中心的小故事缀合而成的故事集。在每个故事里,可以解析出人物、事件、环境,这些要素。同时,通过《晏子春秋》的记述,还展示了一个形象饱满、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晏子形象。正如杨义所说“它已经毫无逊色地位居最早的短篇小说精品之列。”[1]

作为一部系统的文学作品,《晏子春秋》在章节的设置上,具有鲜明的特点,正如刘向在《晏子叙录》中阐释的一样:“晏子盖短,其书六篇,皆忠谏其君,文章可观,义理可法,皆合六经之义。又有复重文辞颇异,不敢遗失,复列以为一篇,又有颇不合经术,似非晏子言,疑后世辩士所为者,故亦不敢失,复以为一篇。”[2](50)首先,在大章节的设置上,刘向将“合六经之义”的放在了《内篇》,《内篇谏上》和《内篇谏下》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件,记录了晏婴对齐景公的谏言,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内篇问上》记录的是齐国的国君庄公以及景公针对不同的问题向晏婴寻求答案。而不同的是《内篇问下》显得要杂乱一些,既有景公的提问,同时也囊括了吴王、鲁昭公、晋平公、晋叔向、曾子、梁丘据和柏常骞对于晏婴的提问,这样的叙述同时也说明了在晏婴所生活的时代,晏婴作为一位智者和贤臣已经深入人心,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因而不论是齐国国君,抑或是其他的大臣,乃至其他诸侯国的国君和大臣都乐于向晏婴请教。在《内篇问上》和《内篇问下》里大多的篇目是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从行文的方式来说,多是各位王侯心有疑虑,而向晏婴请教寻求答案,在晏婴仔细分析问题并且提出建议以后,大多能得到认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内篇杂上》多是记录的齐国之事,事件直接就发生在齐国,而《内篇杂下》的记录就显得要丰富一些,以晏婴的活动作为记载的轨迹,既涉及了齐国,还涵盖了楚国,甚至包含了后来取姜齐而代之的田氏。同时,刘向又将有重复的或者是疑问的篇章编成了《外篇》,这样的编纂方式使得《外篇》涉及的内容就更加的宽广,有的篇目还涉及到了晏婴身故以后的事件。

一、针对同一问题列举多个事件

在《晏子春秋》中有一些篇目连缀在一起,集中于同一个问题,写出了晏婴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于君王做出的不同的见解。比如,齐景公酷爱喝酒,针对这个问题,《晏子春秋》就有好几篇是围绕着这个问题来记述的。如《景公饮酒酣愿诸大夫无为礼晏子谏》,讲的是齐景公酒后命群臣不必拘泥于礼仪,而遭到晏婴的制止。再如《景公饮酒酲三日而后发晏子谏第三》,说齐景公喝酒喝得敏酊大醉,直到三天以后才清醒过来,晏婴劝谏他,“古之饮酒也,足以通气合好而已矣。故男不?乐以妨事,女不?乐以妨功。男女?乐者,周觞五献,过之者诛。君身服之,故外无怨治,内无乱行。今一日饮酒,而三日寝之,国治怨乎外,左右乱乎内。以刑罚自防者,劝乎为非;以赏誉自劝者,惰乎为善;上离德行,民轻赏罚,失所以为国矣。”[2](9)喝酒是为了疏通气脉,周礼规定男女饮酒以五杯为限,喝多了就会受到责罚,而齐景公作为一个君主,一醉就是三天,荒芜朝政,那就会失去民心,进而失去国家。晏婴希望齐景公喝酒可以加以节制。又如《景公饮酒七日不纳弦章之言晏子谏》,齐景公饮酒七天七夜不止,弦章以死谏言,希望齐景公戒酒,齐景公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晏婴,晏婴把景公和桀纣做对比,来力劝景公接受弦章的谏言。又如《景公饮酒不恤天灾致能歌者晏子谏》对于这个事件的记述还有着丰富的故事性。

事件的起因是齐景公时,连降了十七天的大雨,而齐景公日夜饮酒不停,晏婴三次请求发放粮食救济灾民都没有得到允许。而推动事件进展的是,不仅如此,齐景公还令柏遽在全国招徕能歌善舞的人,晏婴听说以后把自己家的粮食分发给灾民,把背粮食的器具放在街上,自己徒步去见齐景公,向景公谏言以后,文中用到了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逮,令趣驾追晏子,其家,不及。粟米尽于氓,任器存于陌,公驱及之康内。”[2](13)晏婴再次跪拜叩头以后,请求辞官离开,文中通过描写齐景公追赶晏婴的过程,说明了齐景公在此时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好不容易追赶到晏婴以后,齐景公先是“公下车从晏子”,向晏婴说明了自己的错误,继而“遂拜于途”,这些描写表明了齐景公对晏婴的尊重和重视,以及景公的诚意。事件接着发展,在看到齐景公有心悔过以后,晏婴才折返,布置了赈灾事宜。事件的结果是,在晏婴的敦促和齐景公的努力下,灾民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对于这次事件的描写,几起几伏,有矛盾,有冲突,从人物的行为,充分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得饶有趣味。

再如《景公夜从晏子饮晏子称不敢与》,讲齐景公晚上想找人喝酒,分别遭到了晏婴和马穣苴的拒绝,而最后来到了梁丘据家,与梁丘据一起饮酒作乐的事情,在事件的最后,用到了君子曰:“圣贤之君,皆有益友,无偷乐之臣,景公弗能及,故两用之,仅得不亡。”[2](318)阐明了论述者的立场。而两相比较,则可以看出人物品格的不同。如《晏子饮景公止家老敛欲与民共乐》,说齐景公饮酒,每次都必须用新的酒具,对于这种做法,晏婴认为君王为了自己的一己之乐,劳民伤财是不可取得。《晏子饮景公酒公呼具火晏子称诗以辞》,描述的是晏婴请齐景公喝酒,到天黑之时,齐景公意犹未尽,命人掌灯,准备通宵达旦的饮酒,晏婴引用《诗经》中的记载辞谢了齐景公。

《晏子春秋》通过不同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对于齐景公好酒进行了描叙,在此同时也深刻的刻画了晏婴这一人物形象,面对齐景公酒后的不同的行为,晏婴适时的提出了自己的谏言,有时候甚至是直接用行动来表明了自己坚决的态度,在这一系列的描写中,既有人物之间的对话,还有对于人物动作的具体的描述,每次事件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具有文学的色彩。

二、选取多个细节凸显人物个性

“一般历史著作仅一记茕茕大端,细节可以从略。而文学则需要具体地反映生活真实,对于那些能够充分显示人物性格的细节特征尤其不肯轻易放过。”[3]齐景公好奢,正如《史记﹒齐世家》所载:“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4]对于齐景公宠爱姬妾的描写,在《晏子春秋》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如《景公爱嬖妾随其所欲晏子谏》,写齐景公因为宠爱婴子,想要给驾车的翟羡丰厚的俸禄。《景公欲废适子阳生而立荼晏子谏》,说的是淳于国的人献了一个美人给齐景公,此女生下了齐景公的小儿子荼,齐景公非常喜欢,就召集来群臣商议想要废除太子阳生而改立荼为太子。《景公嬖妾死守之三日不敛晏子谏》,叙述的是齐景公的宠妾婴子死后,齐景公因为过分悲伤荒误朝政。三件事情都集中围绕着齐景公的宠姬进行描写,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态度上,晏婴有的是据理力劝,有的甚至是直接付诸于行动,如及时的把婴子下葬,有的却因为齐景公的一意孤行而未能劝谏成功,但在《晏子春秋》中又巧妙的补充了多年后事件的结果,如在改立荼为太子这件事情上,齐景公因为宠爱荼,并没有遵循嫡长子继承制,这破坏了礼制,破坏了社会行为规范,在晏婴的一再劝谏下,仍旧坚持自己的做法,最后招来了灭国的后果,姜齐至此为田齐所取代。

齐景公时期刑法很重,还常有重刑,齐景公还经常因为自己的好恶而滥杀无辜,在《晏子春秋》中也通过不同篇目予以反映。如《景公欲诛骇鸟野人晏子谏》,齐景公有一次射鸟的时候,一个乡下人把鸟给惊飞了,景公大怒,想要杀掉这个乡下人。又如《景公欲杀犯所爱之槐者晏子谏》,讲齐景公喜爱槐树,令官吏好好看护,在种植槐树的地方,还颁布了法令,“犯槐者刑,伤之者死。”[2](100)再如《景公逐得斩竹者囚之晏子谏》,所载“景公树竹,令吏谨守之。公出,过之,有斩竹者焉,公以车逐,得而拘之,将加罪焉。”[2](107)如《景公所爱马死欲诛圉人晏子谏》,齐景公喜欢的马突然暴毙而死,齐景公想要肢解养马的人。在这些故事里,从不同的事件中刻画了一位完全依照个人喜欢而随意决定百姓生死的齐景公形象,而在这些故事中,相对应的晏婴都敢于直言劝谏。

三、利用多个相互关联的事件描写人物个性

晏婴的一生,曾经相继辅佐了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孔子曾准确的概括了三人的特征,他指出:“灵公污”、“庄公壮”、“景公奢”,可见晏婴所事三公“皆暗主也”[5],齐景公在生活上是极尽奢侈的一位国君,路寝台就是他修建来给自己享乐的,围绕着路寝台这一地点,《晏子春秋》中有《景公登路寝台不终不悦晏子谏》、《景公登路寝台望国而叹晏子谏》、《景公路寝台成逢于何愿合葬晏子谏而许》、《齐饥晏子因路寝之役以振民》、《景公坐路寝曰谁将有此晏子谏》诸篇,这几则故事都围绕着同一个地点:路寝台,而展开。

仔细阅读可知在这几件事情发展的内部时间链条上,有着相互承继的关系。在开始修建路寝台之时,就恰逢齐国有大量饥民,而齐景公不愿意开仓赈灾,晏婴巧妙的用以工代赈解决了这一难题。紧接着,在路寝台修建的过程中,遇到了逢于何请求合葬的问题,晏婴以国家的稳定为前提,让齐景公应允了逢于何的请求。而后,在路寝台刚建好之时,齐景公却因为无法一次登顶而不悦,晏婴以夏桀和商纣作比,让齐景公认识到自己劳民伤财还要怪罪修建的工人是自己的罪过。紧接着,终于可以登上路寝台把齐国江山尽收眼底,齐景公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都可以拥有这一切,晏婴谏言君主应该端正治国。在田氏的力量不断壮大的时候,同样是登上路寝台,晏婴直言不讳的告诉齐景公,田氏在暗中积蓄自己的势力,用大量的金钱来收买人心,田氏必将代替姜氏治理齐国。对于一个臣子而言,能够直言君主其统治必将被他人所取代,这是尤其难能可贵的。这几个故事的发生都紧紧围绕着“路寝台”这一地点,《晏子春秋》中能从不同的事件中截取典型的场景来描写人物个性,故事中的齐景公是位奢侈的君主,为了自己的私欲大兴徭役,同时他也像所有君主一样期望着自己的统治可以世代相传。而在故事中塑造的晏婴,当面对饥民的时候,晏婴是智慧和仁慈的;面对要求合葬,晏婴能以国家大局为重,以人民为先;在登台的过程中,在不同的时机,能审时度势的劝谏齐景公应该如何治国;而最后在眼见田氏的势力不断壮大的时候,能够直截了当的向君王阐明国家的危机,丝毫不见谄媚之态。

司马迁对于晏婴生活节俭的评价是“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6],在《晏子春秋》中,对于这个方面的记述,也从不同的侧面,以不同的场景紧紧围绕着晏婴这一中心人物层层展开,“无论是以时间为结构组织材料的基本单位的《左传》,还是以事件为结构组织材料的基本单位的《国语》和《战国策》,都没有出现完整的、立体的人物形象。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作者还没有以人物为中心组织写作材料的意识,故而,其中人物的地位尚不够突出。”[7]如:《梁丘据言晏子食肉不足景公割地将封晏子辞》载:“晏子相齐,三年,政平民说。梁丘据见晏子中食,而肉不足,以告景公,旦日,割地将封晏子,晏子辞不受。”[2](409)又如《景公以晏子食不足致千金而晏子固不受》中记录的:“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2](410)《景公以晏子衣食弊薄使田无宇致封邑晏子辞》:“晏子相齐,衣十升之布,脱粟之食,五卯、苔菜而已。左右以告公,公为之封邑,使田无宇致台与无盐。”[2](413)《田桓子疑晏子何以辞邑晏子答以君子之事也》:“景公赐晏子邑,晏子辞。”[2](414)《景公欲更晏子宅晏子辞以近市得求讽公省刑》:“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请更诸爽垲者。’晏子辞曰:‘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烦里旅!’”[2](415)《景公毁晏子邻以益其宅晏子因陈桓子以辞》:“晏子使晋,景公更其宅,反则成矣。既拜,迺毁之,而为里室,皆如其旧,则使宅人反之。”[2](418)《景公欲为晏子筑室于宫内晏子称是以远之而辞》“景公谓晏子曰:‘寡人欲朝夕见,为夫子筑室于闺内可乎?’”[2](419)《景公以晏子妻老且恶欲内爱女晏子再拜以辞》:“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公迺往燕晏子之家,饮酒,酣,公见其妻曰:‘此子之内子耶?’”[2](420)《景公以晏子乘弊车驽马使梁丘据遗之三返不受》:“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2](421)《景公睹晏子之食菲薄而嗟其贫晏子称其参士之食》:“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食,炙三弋、五卯、苔菜耳矣。公闻之,往燕焉,睹晏子之食也。”[2](423)《景公使梁丘据致千金之裘晏子固辞不受》“景公赐晏子狐之白裘,元豹之茈,其赀千金,使梁丘据致之。晏子辞而不受,三反。”[2](486)《晏子衣鹿裘以朝景公嗟其贫晏子称有饰》“晏子相景公,布衣鹿裘以朝。”[2](488)《田无宇非晏子有老妻晏子对以去老谓之乱》:“田无宇见晏子独立于闺内,有妇人出于室者,发班白,衣缁布之衣而无里裘。”[2](508)在此就有十三个篇目对于晏婴生活的描述,有的是齐景公亲眼所见,有的是其他大臣所见,有的是其他国家的使者所见。通过这样的一系列的描写,使得一代贤相晏婴的节俭自律的形象得到了生动的刻画,从不同的事件,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物等方面来进行描述,在这些章节的内部,从衣食住行几个方面来综合描写晏婴的节俭,章节之间也有层层递进,互相映衬的特点,“科学性所要求的不仅是事实,而且是全部的事实;而文学性则要求对事实进行描写,这种描写是有选择性的,或是人为加工过的。”[8]

在文章中首先借梁丘据之口来陈述晏婴的食物中很少有肉,齐景公得知以后,想要赐给晏婴封地,而晏婴以“今封,易婴之师,师已轻,封已重矣”[2](409)拒绝了,因此就有了下一个篇目中,齐景公直接派人到晏婴家了解情况,而使者在晏婴家也不能吃饱这一个情节推动着整个事件的进一步发展,齐景公故“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2](410)而“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2](410)在两次被拒的情况下,齐景公才以当年管仲接受齐桓公赏赐之事来试图说服晏婴,但是仍旧遭到了拒绝。管仲晏婴同为齐相,但是晏婴的生活却尤为节俭,齐景公就派田无宇将台邑和无盐邑送给晏子,又遭到了晏婴的拒绝。这几件事情都围绕着晏婴生活节俭而齐景公想要赏赐他而一步步展开,在陈述了几件具体事件作为铺垫后,最后借田恒子之口追问晏婴原因,晏婴回答他“婴闻之,节受于上者,宠长于君;俭居处者,名广于外。夫长宠广名,君子之事也。婴独庸能已乎?”[2](414)这几个章节,重点在于描述晏婴在日常生活中“食”的方面。

紧接着围绕着晏婴节俭这一主题,又涉及到了“住”的方面,先写晏婴住在闹市,齐景公想要为他更换住所,被他婉言谢绝。此计不行,齐景公又心生一计,乘着晏婴出使晋国的时候,派人强拆了和晏婴毗邻的那些平民的住房,把晏婴的住房扩建得既宽敞又豪华,晏婴回到齐国以后,先是出于礼数拜谢了君王,进而把新建的房子拆除了,恢复了原貌,还把被赶走的邻居给请了回来。接着又写到齐景公觉得晏婴的住处离自己尚有一段距离,想要在宫里给晏婴修建一所住宅,遭到了晏婴的反对。

同时对于“衣”和“行”也有描写,晏婴上朝的时候坐着破旧的马车,驾着劣马,穿着粗布的衣服,麋鹿皮做的大衣。齐景公想要赏赐晏婴一件有着美丽花纹,且价值千金的白狐大衣,遭到了晏婴的拒绝。不但如此,《晏子春秋》中还涉及到了晏婴的妻子,“田无宇见晏子独立于闺内,有妇人出于室者,发班白,衣缁布之衣而无里裘”[2](508)从晏婴内室中出来的是一位头发斑白,衣着朴素,老态横生的一位妇女,这让田无宇觉得非常奇怪,因此询问晏婴,晏婴却回答“去老者,谓之乱;纳少者,谓之淫。且夫见色而忘义,处富贵而失伦,谓之逆道。婴可以有淫乱之行,不顾于伦,逆古之道乎?”[2](508)对年老色衰的妻子不离不弃,在当时来说是尤其难能可贵的。就连齐景公想要把自己的爱女嫁给晏婴,也遭到了晏婴的拒绝,这也是晏婴品格的生动体现。生活上的节俭,所取有度,既是晏婴个人品德的写照,同时,对于当时齐国上下所弥漫的奢靡之风,也起到了表率的作用。每当齐景公对于晏婴有所赏赐的时候,晏婴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辞,并且适时的针对当时奢侈的风气向齐景公谏言,时时刻刻以君子之行来严格要求自己。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晏子春秋》作为一部对于晏婴生平事迹描述的文学作品,能够选取生活中富有代表性的场景,做细致的描写。对于同一个人物,能够从不同的侧面,从不同的事件中反映出人物性格的多个方面。有时候为了强调人物的某一突出的个性特点,能够列举多个事实,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论述,这种“借助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情节展示人物完整形象”[9]的方法使《晏子春秋》中所涉及到的人物饱满而富有个性,故事生动而又有说服力。董治安先生曾经评价说:“《晏子春秋》已经在春秋之前散文发展的基础上,更多具备了小说的因素。”[10]“《晏子春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运用一系列相对独立的小故事展现人物完整形象的叙事性文学作品,它和同时代的作品一起奠定了我国叙事性文学作品‘事以写人’形象塑造方式的基础,从而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11]

[1] 杨义.《中国小说史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 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刘向叙录》[M].中华书局,1962.

[3] 谭家健.《中国古代散文史稿》[M].重庆出版社,2006.

[4] (汉)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59.

[5] (清)马骕《绎史》卷七十七[M].商务印书馆,1937.

[6] (汉)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59.

[7] 单承彬.《先秦两汉文学史论》[M].海洋出版,1997.

[8] (英)尼科尔森.《现代英国传记》[M].传记文学,1985-3.

[9] 单承彬.《先秦两汉文学史论》[M].海洋出版利1997.

[10] 董治安.说《晏子春秋》[J].山东大学学报,1959(4).

[11] 周云钊.《事以写人—〈晏子春秋〉的形象塑造方式》[J].世纪桥,2007-1.

猜你喜欢

景公晏婴齐景公
晏子劝戒
被嫌弃的齐景公
千虑一得
比肩接踵
晏子施妙法救了齐景公
忠直不迂
——晏婴(二)
Yan Zi Persuades Qi Jinggong Wisely晏子巧劝齐景公
晏婴三拒齐王赏赐
晏婴换房
甘为孺子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