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产白及类习用药材资源调查及市场利用评价
2014-03-29苏钛,邱斌,李云
苏 钛,邱 斌,李 云
(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111)
白及[Bletillastriata(Thunb.) Reichb.f.]是一味传统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主痈肿,恶创,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赋风,鬼击,痱缓,不收”[1]。李时珍曰:其根白色,连及而生,故曰白及”[2],能收敛止血,消肿生肌;治肺结核咳血,支气管扩张咯血、胃溃疡吐血、尿血、便血等症。外用治外伤出血、烧烫伤、手足皲裂等症[3]。现代研究表明:白及具有止血,保护胃黏膜,抗菌、抗真菌,防癌及抗癌,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在生物医药、保健食品、纺织印染、特种涂料和日用化工等方面有巨大的商业利用价值[4]。据本草考证,资料查询以及民间用药的情况了解得知,白及的混用品“黄花白及”(BletillaochraceaSchltr)、“小白及”[Bletillaformosana(Hayata)Schltr.]在药材性状,民间习用情况,药物功效方面几乎与白及等同,在民间和地方常充当白及的替代品,分布范围很广[5]。本文旨在对白及、小白及、黄花白及进行资源调查研究,摸清云南白及类药材的使用情况,分布区域、资源情况,为加强白及类习用药材野生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管理提供决策依据,规范白及种植模式,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调查方法
1.1 文献调查
查阅《云南植物志》等文献资料,结合地方志,明确白及、小白及、黄花白及的植物学特征、分布区域、植被特点、坡度、坡向、海拔高度、生态状况。为重点调查区域的选择作依据。
1.2 访问调查
结合云南“乡镇集市”较多的特点,而且新鲜药材一般都在集市上销售的特点,对调查区域内的集市进行重点调查,同时对药材收购商、民间医生、医药单位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当地的白及的分布情况,资源量,历年的收购情况、价格走势等,对各类白及药材有无区分使用等情况进行探访。
1.3 实地调查
在文献调查以及访问调查获得信息资料的基础上确定调查区域,调查野生生态环境、气候、坡度、海拔、分布状况等以及栽培白及的混杂情况、生长情况、栽培时间、产量等。并根据白及的生长习性及环境特点设置样地,开展样方调查。样方设置按照4 m×4 m设置,记录样地的生境特征,植被类型,分布状况,并记录样地内的植被组成,目标药材的株数及分布情况。
2 调查结果
2.1 生物学特征
白及、小白及、黄花白及、同属于兰科(Orchidaceae)白及属(BletillaReichb.f.)[6]。白及属有4种,在云南均有分布(《云南植物志》以前无记载云南有白及分布,但在资料、文献查询以及资源调查过程中发现云南有白及分布、且分布很广。)[5]。经查阅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云南省药物研究所药用植物标本馆的白及属标本,表明三种“白及”植株外形、假鳞茎形态上的区别较小,主要区别在花唇瓣的褶片。白及、小白及、黄花白及喜温暖、阴湿的环境。稍耐寒,耐阴性强,忌强光直射,夏季高温干旱时叶片容易枯黄。宜排水良好含腐殖质多的砂壤土。白及常生长于较湿润的石壁、苔藓层中,常与灌木相结合,或者生长于林缘。华白及现资源严重濒危,在前期调查中发现,没有形成商品,故在此文中不作介绍。
2.2 分布规律及特点
2.2.1 白及
云南有着特殊的地理条件,优越的气候环境,使得白及资源在全省分布较广,昆明、福贡、泸水、兰坪、景东、维西、德钦、中甸、丽江、鹤庆、永胜、剑川、大姚、洱源、宾川、大理、弥渡、玉溪、禄劝、嵩明、宜良、易门、金平、砚山、文山、西畴、富宁、罗平、威信等县均有分布[5],其中滇中、滇西、滇东南为主要分布区域,在上述地区,白及从400~3 200 m海拔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到中山针阔叶混交林带及亚高山针叶林带均有分布。常生于疏生灌木和杂草的山坡多石之地,如栎树林或针叶林下、路边草丛或岩石缝中。喜温暖、阴湿的环境,稍耐寒,忌强光直射,喜凉爽气候及腐殖质丰富而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在昆明西山、长虫山等地区,生境受人为干扰严重,灌木层已因农耕消失形成山地灌丛草地群落生境。在此境中,生长于海拔1 700~2 300 m草丛中,坡度30°~45°,土壤由碳酸盐类或他富铁铝氧化物的红壤土及砂页岩、紫色岩构成的棕褐色砂壤土。草本层高0.1~0.6 m,呈黄绿色,以杉科、壳斗科、菊科、蓼科、苋科、毛茛科、藜科、马鞭草科以及多种蕨类的植物为主,盖度60%左右。在地势较高的山坡上,则为禾本科、菊科、蓼科、唇形科为主,常见的伴生植物有黄草乌(Aconitumvilmorinianum.)、紫花地丁(ViolayedoensisMakino)、拟金茅(Eulaliopsisbinata)、滇黄精(Polygonatumyunnannensis)、滇重楼(Parisyunnanensis)、百合(Liliumlancifolium)等。在无人干扰的地区,生长良好,但今年来随着价格的攀升,大多数白及一年、两年生的就被采挖,多年生的白及很少见到,见(表1)。
表1 云南野生白及调查种群样地表
2.2.2 小白及
小白及的分布地区几乎在云南省各地区都有分布,在云南民间广泛当作白及使用,或者混用[7],主要分布集中在文山地区、曲靖地区、昆明地区、玉溪、红河,其中在文山的丘北、砚山、广南、麻栗坡、马关地区的阔叶林、针叶林、混交林等林缘及灌木丛林边缘、草坡在2000年以前有很丰富的分布。喜温暖、阴湿的环境,稍耐寒,忌强光直射,喜凉爽气候及腐殖质丰富而排水良好的砂壤土。生于海拔400~2350 m的石灰岩山林下,生境地区主要有壳斗科、百合科、延龄草科、八角科、禾本科、菊科、及蕨类植物,伴生植物有芒萁(Dicranopterisdichotoma)、重楼(Parisyunnanensis)、滇黄精(Parisyunnanensis.)、蒲公英(Taraxacummongolicum)、拟金茅(Eulaliopsisbinata)、板栗(Castaneamollissima)、八角(Illiciumverum)、绞股兰(Gynostemmapentaphyllum)等。今年来随着白及价格的上涨,小白及充斥市场,加之药材收购商对白及、小白及的性状认识不足,或明知故意为之,小白及的价格也随之上扬,如今的价格跟白及价格平齐,对小白及资源采取的毁灭性采挖,加剧了小白及野生资源的灭绝,见表2。
表2 云南野生小白及调查种群样地表
2.2.3 黄花白及
黄花白及为四川习用品种,在云南也广泛使用,具有止血补肺、生肌止痛的作用,功效跟白及很相似,在植物学特征上与白及亦非常相近,分布范围在云南相对比较窄,主要分布在中甸、大理、鹤庆、景东、昆明、禄劝(模式标本产地)、安宁、昭通、绥江、西畴、屏边等地,生于海拔400~2 350 m的石灰岩山林下、松林、灌丛下、草坡、路边草丛中或沟边。花期6~7月,果期9~10月[6]。今年来随着白及价格的上涨,黄花白及资源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现在野生环境下已经很少见,见表3。
2.3 栽培种植情况调查
随着价格的上涨,白及种植掀起一轮新的高潮,在调查中发现,从2012年开始在红河地区、文山地区、曲靖地区、普洱地区、玉溪地区、昆明地区都开始白及的种植研究,其中云南植物药业自2003年就开展白及种植的研究,但是由于价格一直在低位徘徊,后中断研究[8]。据调查研究,现在红河地区白及种植面积在800~1 200亩(1亩约为667 m2,下同)左右,玉溪地区白及种植面积约有100亩,曲靖地区主要是师宗、马龙两县,现有种植面积约200亩,普洱地区约100亩,文山地区200亩、昆明地区刚开始种植,面积不超过50亩。在所栽培的基地中发现,由于白及育苗技术研究的滞后,现在白及种植只能算是引种栽培,栽培的品种混杂,在很多基地中发现种植品种涵盖了白及、小白及、黄花白及、地宝兰(Geodorumdensiflorum)、筒瓣兰(Anthogoniumgracile)等白及属和非白及属兰科植物。随着新鲜白及的价格上涨,种植白及组培苗,有利于降低白及的种植成本,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值得大规模推广。
2.4 市场现状与价格
历史上,白及作为中药材中的小三类品种,用药量并不太大。关注度也不高,在20世纪50年代的市场用量仅为160~280 t,到了80年代增长为320~420 t。而90年代中期,随着中医药领域的新品种新制剂的研究进展,开发了一系列以白及为主要原料生产的新药,如“胃康灵”、“白及颗粒冲剂”、“白及糖浆”等,生产企业对白及的年需求量增大[9]。此外,随着对白及研究的深入,白及胶因具有特殊的粘度特性,可作为增稠剂、润滑剂、乳化剂和保湿剂应用于石油工业[10]、食品工业和医药、化妆品工业等[11-13],在为工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对传统医药行业造成很大冲击,原料严重短缺。
由于白及人工栽培量并不大,目前的市场供应仍主要依靠采挖野生白及。2007年市场总需求量达到了1 500 t[9]。由于白及市场需求急剧增加,野生资源逐年锐减。据从药材公司和药材收购商走访后估算,2012年白及产量为:主产区贵州约有100 t,安徽大约有50 t左右,云南约有100 t,广西约有55 t,其余地区约50 t,总产量约有400 t,而2012年白及的市场总需求量达到了2 000 t,市场严重缺货,与市场发展相反的是,野生白及资源蕴藏量每年正以20%~30%的速度递减。
从市场价格来看,20世纪80年代,白及市价基本为4~6元/kg;1991年开始价格一路上扬,2005~2006年市价达到35~42元/kg,至2007~2008年已达80~95元/kg,2010年价格达到180元/kg[9],2013年价格从1月份的200元/kg左右上扬至7月份的历史最高位500元/kg。与此同时,从2012开始新鲜白及的价格从40元/kg上扬至140元/kg,刺激了种植的积极性,减少了干片白及的供给造成了市场的进一步紧缺。
3 讨 论
3.1 资源现状及濒危原因
白及产区出现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白及行情呈现出的不断上升状况,激发了产地农户的采挖热情,但农户们没有长远的全局观念,看着白及不断走高的价格,就想象着自己不断丰满的荷包,眼前的利润驱使他们疯狂地滥采滥挖,从而忽视了白及资源再生的问题,导致目前白及产区资源紧张,几乎所有产区已达到资源严重枯竭的境地。作为野生资源的白及生长分布十分零散,假鳞茎生长周期长,农户为了经济利益,不可能考虑资源的可持续性,发现一株采挖一株,直接挖掉植被层,剥离出白及假鳞茎,这无疑加大了农户采挖的难度。在本来采挖就不容易的情况下,受到破坏后的白及更是难觅踪影。而且还破坏了白及的生产环境,更是加大了白及的濒危程度。另外,白及属植物,种子非常细小,胚发育不全,生长环境特殊,需要与共生菌共生才能萌发,野外的居群主要是靠假鳞茎繁殖,繁殖系数低,生长周期长,这就决定了白及形成群落的不易,这也是白及濒危的因素之一[14]。
3.2 白及资源保护策略
白及作为传统中药,不仅具有重要经济价值,且作为珍稀濒危的、生物学特性复杂的兰科植物,必须进行“就地保护”,一方面积极开展其种质资源和遗传资源研究,掌握其生长发育规律和适应特性,选育具有不同生态适应幅度、有效成分和产量高的种群进行引种驯化研究,建立GAP规范化种植,开展种源和品种筛选,要加快白及野生变家种试验的步伐,尽快解决白及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同时要加强利用现在的生物科技技术,加快对白及组培苗培育、炼苗、种植、理化、药效等多方面的研究,加大种苗的供给,降低成本,减轻对白及野生资源的压力,同时加大了对市场的供给,平抑药价,促进白及产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作为白及主要分布地区的政府应加大宣传和教育,提高群众自觉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意识,在采挖中尽可能地保护白及野生自然居群,进而保护其珍贵的遗传资源。
参考文献:
[1] 清·顾观光,杨鹏举校注.神农本草经:卷四[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251.
[2]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二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765,718,766.
[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6.
[4] 明·兰茂.滇南本草:第一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497.
[5] 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云南天然药物图鉴:第一卷 [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139.
[6]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植物志:第十四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48-352.
[7] 李嵘.白及的研究概述及其资源利用对策[J].中草药,2006,37(11):1751-1755.
[8] 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云南重要天然药物(续一)[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1:96.
[9] 赵艳霞,邓雁如.白及属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3,25:1137-1145.
[10] 曹建国.白及胶研究概况[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6,8(2):44-45.
[11] 马世宏,金玲,揭邃,等.白及一丹皮酚包合物在化妆品中的应用研究[J].日用化学品科学,2009,32(6):30-34.
[12] 何迅,工爱民,李勇军,等.HPLC测定自及中militarine含量[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6):2076 -2078.
[13] 马世宏,金玲,王守香,等.中药白及在牙膏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9,28(3):32 -36.
[14] 张亦诚.白及的生物特性及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10):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