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的长寿秘诀:“三心二意”
2014-03-28伍弱文
伍弱文
2014年1月7日,107岁的电影界巨人邵逸夫仙逝,新闻媒体的报道骤然增多。很多人在纪念邵逸夫的同时,也对邵逸夫的长寿原因产生了莫大的好奇。其实,邵逸夫的长寿秘诀可用“三心二意”来概括,“三心”指电影心、科学心、爱国心,“心”也即为“心态”,“二意”指工作与运动。
第一心是电影心。邵逸夫仿佛就是专门为电影而生的奇人,他每天必看一部电影,他一生欣赏着电影,也成功于电影。人称“六叔”的邵逸夫,祖籍为浙江省,但出生于上海。他曾任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的主席,是香港著名的电影制作者,在他的运作下,曾产生了《白金龙》、《上海滩》、《霍元甲》、《射雕英雄传》等经典影视剧,也挖掘出蝴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凌波、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刘嘉玲等大牌影视明星。邵氏电影改变了香港人的观影品位,邵逸夫被誉为电影生产制度化和明星制度化的先行者。据《羊城晚报》2012年的报道,在1970年代中期,毛泽东得了白内障,医生和秘书都希望他减少看书看报看文件。为了转移他的兴趣,身边的工作人员建议他多看一些电影,少看书报,为此,毛泽东还曾派人向邵逸夫借过电影。
第二心是科学心。邵逸夫的成功,缘于他洞察市场的敏锐的商人眼光,更主要的是他具备注重科学和重视知识的观点。邵逸夫的科学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邵逸夫在业内很注重科技含量。他每一次的崛起,似乎都与他有意加强科学技术和知识的含量分不开。早在上世纪50年代,邵逸夫就精通了电影中的每一道工序,包括剪辑、摄影、化妆、剧本、导演。最感动人的一次是在1931年,邵逸夫前往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途中轮船触礁沉没,他抱着一小块木舢板,在茫茫的大海上飘泊一夜,后终于获救,最终他从美国好莱坞买回所需的“讲话机器”。1932年,邵逸夫任制片和导演的中国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上映,将中国观众带入“有声时代”。据说放映的时候,观众对电影中的人说话十分惊奇,只要一有声音出来,就会大声欢呼。有一次在泰国放映时,观众硬是把留声机砸开,要看看是不是有人藏在里面。害得邵逸夫以后每次放电影都要派专人保护留声机。
另一方面,邵逸夫捐助的项目大多与科技有关。1985年,邵逸夫向中国保护敦煌画展工程和浙江大学分别捐资1000万元。2002年邵逸夫创立“邵逸夫奖”,奖项模仿诺贝尔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3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颁授一百万美元奖金。2008年,邵逸夫捐款1亿港元,为汶川地震灾区重建校舍。早在1973年邵逸夫就设立邵氏基金会,此后,邵逸夫为国家兴建了几千个教育和医疗项目,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它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中国各地。
第三心是爱国心。在抗日战争中,邵逸夫以电影宣传抗日救国。1941年12月,当日本侵略军攻陷香港和新加坡时,邵氏影业首当其冲遭受重大打击。战火中,百余家影院几乎全部化为灰烬,邵逸夫也被日寇以“拍摄反日电影”的罪名扣押,关入地牢,十天后方获释。
在和平时代,邵逸夫的爱国心表现在慈善事业上,他获得的一系列荣誉,是他的爱国爱民的最好记录: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为表彰邵逸夫对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贡献,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这是该台首次以当代知名人士命名小行星。2008年,他获民政部授予“中华慈善奖终身荣誉奖”。
邵逸夫的第一意是在工作时间内一心“一意坚持工作”。工作是邵逸夫的一项重要养生秘诀,他曾说过:“只有保持工作才会长寿,我每天晚上只睡5个小时,中午小睡1个小时,其余时间都在工作”。邵逸夫有一个铁打的习惯,每天要不定时地巡场一次。“邵氏出品,必属佳片”,这是邵氏电影最著名的一句宣传语。这句宣传语的背后,是站着一个勤奋工作的邵逸夫。
邵逸夫的第二意是工作之外一心“一意坚持运动”。邵逸夫必修之课是每天练气功,每天早晨5点起床,练功两个小时,步不乱、气不喘。除此之外,他还坚持打太极拳、游泳、散步。他有一个养生秘诀,即每晚睡前躺在床上,脚掌前后、左右摆动64次,还要转64圈。邵逸夫有“三不做”,即赌钱、喝酒、太刺激与不正常的事都不做。2011年12月,时年104岁的邵逸夫退休,只担任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的闲职,他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健身运动。
人的寿命长短主要操在自己手中,生命的感悟隐藏在日常生活中。“三心”修身,“二意”养生,勤奋的工作、良好的处世心态和积极的健身运动,为邵逸夫的长寿出了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