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最好的德育
2014-03-28余志权
余志权
樊瑞,中山大学附属中学三水实验学校校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第五届全国“百名优秀校长”,中国民办教育“最具创新力榜样人物”,第三届全国“专家型”校长,北京师范大学兼职研究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家培养对象”。怀抱理想,深研教改,在全国各地作课程改革及学校管理报告百余场,有数十篇教学教研和管理论文见诸各大教育期刊。
关于读书,有两句著名的话。一句是海伦·凯勒说的:美好的书籍是一艘船,带领我们离开狭隘的港湾,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另一句是狄金森的诗句: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书像船,船不像书,说的其实是一回事:读书重要。
事实上,狄金森的这首诗意蕴深广: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这条路最穷的人也能走,/不必为通行税伤神,/这是何等节俭的车——/承载着人的灵魂。
可见读书之重要。在南国佛山,有一所尚读成风的学校,把读书的意义,演绎到几近极致。这就是中山大学附中三水实验学校。
中大附中三水实校坐卧南丹山,怀拥漫江,在当地家喻户晓。然而,这所创建仅七年的学校此前也经历过一段困难时期。2011年,受命前来的樊瑞校长从带动师生读书入手,彻底改变了学校发展轨迹。
三水南山有“广东香格里拉”“长寿之乡”之誉,满眼白云蓝天,高山清流。在葱郁树木和鸟语花香中,三水实校如一只青鸟安卧其间,恬静安闲,悠然自在。如此之地,教师静心教书、学生安心读书自在情理之中,但当你走进学校大厅,又会立刻忘却自然山水而进入另一种生动图景——
那排放整齐的开放式书架,海量阅读的自由选取,动态漂流的图书传递,绿色书香的温馨弥散,专注阅读的沉思面容,沉浸书海的澄澈目光,如一帧帧由外而内、由形到质、由静转动的连环画面,让人驻足凝神。
是读书,使中大附中三水实校沉淀了一种书香气质。
读书之义:吻醒美善之根
酷爱读书,是所有优秀校长的共性。樊瑞校长循例不外。在他的微信和微博里,常可见到他转发的读书时文或诤言。
来佛山之前,樊瑞校长曾任职无锡、深圳等地,积就了丰厚的教育体验,对当前学校的积弊和问题一清二楚。如何解决学生和学校问题?樊瑞校长推崇读书。
这源自其自身的阅读经历:年少时饱读《三国演义》,凝练了他的忠诚与侠义;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又成就了他的包容与宽厚;《浮士德》则给他以浪漫遐想和不竭力量……庞杂的阅读,培养了他的人文情怀,这也驱使他在从教数年后毅然辞去公职,到民办教育领域追寻自己的理想。
今天看来,是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启蒙了他的教育抱负,而他温和而坚定的管理作风,则无疑循着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的足迹。
在中大附中三水实校教学楼的栏杆上,有几个颇具诗意的词语,其中一个是“吻醒”。这是一个关于童话的故事——
白雪公主被毒苹果毒死了——不,如此善良如此美丽的人儿怎么会死怎么能死呢?于是,白马王子翩然而至,俯下身子,深情一吻,公主便醒了。“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教育不正是如此吗?那些暂时顽劣、笨拙或麻木的孩子,多么需要这“天使之吻”,吻醒她的善良、美丽和聪明。
樊瑞校长谓之的“天使之吻”并非神物,而是童话阅读。“童话都有一个美好的结尾——‘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是使人向好、充满希望的结尾。”
于是乎,在中大附中三水实校,樊瑞校长首先大力推行童话阅读,让学生们在行美向善中奠基人格底座。
对低年级学生而言,这种奠基多么重要。
这一天,一年级的周老师为孩子们进行入学教育,她选的是童话故事《石头汤》——
三个军官战败后,来到一个村寨。村里的人不想给他们食物又不敢当面拒绝,于是,就将食物通通藏了起来。出乎意料的是,三个军官并没有向村民索要食物,而是主动提出要为村民熬制一锅色香味俱全的石头汤。
他们在院子里架起锅,点燃火,还在锅里放了两块干净的石头。村民们看到军官如此好心,也都愿意过来帮忙,还主动将藏好的食物拿出来放在锅里,为熬制美味的石头汤尽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最后,他们喝着石头汤和美酒,还跳起了舞。从未有过的一次狂欢,在那个晚上出现了。
周老师让孩子们自己讲述故事,还让他们把内容画下来,并进行续写。最后,周老师让孩子们分别扮演绘本中的军官、村长和村民,展开童话剧的编排与演练。
这一声情并茂的童话演读让孩子们懂得了:“给”才是最快乐的,只要习惯了给予,你就会得到更多;美好的事物,需要一起去创造,一起去分享。
读书的功效是如此显著,琅琅书声中,中大附中三水实校的精神气质在改变,人在改变。
“读书是‘生命的美容,教育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读书来解决。” 多年的从教经历和阅读体验,让樊瑞校长早已参透读书的功用。当一个人迷失方向时,当一个人陷入困境时,这种功用尤加明显。
在履新一两年后,樊瑞校长发现,原本低迷的学风蔚然再起,朗朗诵读推助着学校再次起航,学校招生开始火爆。
这是读书开启的人们对光亮的向往。
几年之后樊瑞校长在微信里转发了一句话:“不读书的人,看到的只是别人画给他看的美好世界;读了书之后,你认识了黑暗和丑陋;只有读了更多的书之后,你就站在了巨人的肩上,看到了希望和光明。”
这就是读书的意义。
然而,怎么读和读多少呢?樊瑞校长认为,凡事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的叠加一定会带来质的改变。
中大附中三水实校开始推行“海量阅读”。
海量阅读:化德育于无形
如同哈利·波特骑着扫帚巡游,在“海量阅读”的口号下,中大附中三水实校的学子们每天都如骑着书本去旅行。书,就是他们的“扫帚”。
我好想喜欢上啊,
这个那个所有的东西。
比如葱,还有西红柿,还有鱼,
我都想一样不剩地喜欢上。
因为家里的菜,全都是
妈妈亲手做的。
……
这是中大附中三水实校魅力小学二年级(1)班的孩子们在诵读金子美铃的《全都喜欢上》。孩子们一边读,一边摇头晃脑。他们不是在“背”,而是在“诵”。
这是中大附中三水实校“骑书旅行”的第一站——“晨诵”,同学们在太阳的感召下,与黎明共舞。
“我好想喜欢上啊”,喜欢上什么?喜欢上西红柿,喜欢上鱼。其实,这些菜不一定是“我”喜欢的,但“我”想一样不剩地喜欢上,因为它们全都是妈妈亲手做的。因为“我”爱妈妈,“我”就应该珍惜妈妈的劳动果实。
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这首小诗,老师在制作课件时,还特意插入了图片和音乐。在整个晨诵过程中,孝敬父母、尊重师长等“虚”的字眼,老师一字未提,仅是让孩子们慢慢读,慢慢悟。
课后,老师让孩子们在自己的晨诵本上画上喜欢的图画,当作周末礼物送给爸爸妈妈。结果,孩子们在回去后不但送上了图画,有的还缠着要朗诵诗给爸爸妈妈听。
与低年级不同,高年级同学的晨诵内容是唐诗宋词、狄金森,或泰戈尔的《吉檀迦利》。
不管懂不懂,也不必向老师请教,学生们自管先摇头晃脑读起来。这样的“晨诵”没有背的压力,没有语义分析的枯燥,只有唇齿的翕动和灵魂的熏染。
对于诸如“离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这样的警句,站在语文学科的角度,无外乎字词句的理解与意境分析,但这里的晨诵,重心依旧是“诵”。
樊瑞校长说:“我们所孜孜以求的德育方法,有时实际并不复杂,很多事情本身就是德育,因为做的过程已让德育化为无形。比如晨诵,其更大意义即在感染、净化、涤洗。”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时,读就是一切。读贯穿中大附中三水实校学子生活的一日始终。每天中午,孩子们都会在老师带领下坚持午读。
他们读《绿野仙踪》:多萝西被一阵龙卷风吹到了另外一个国度,在寻找回家的路途中,遇到了稻草人,铁皮人和狮子。但这三个人都觉得自己身体有缺陷,想与多萝西一起,去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弥补身体之不足。经历长长的行走之后,他们发现:他们苦苦寻找的东西,其实是他们已经拥有的。故事最后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但在达成目标的路上,总会遇到不少的困难,只有坚持,才能胜利。
读完,五年级的海洋同学兴奋地对妈妈说:“妈妈,我是稻草人,我是最聪明的!”妈妈一头雾水。她不知道稻草人,那曾经是一个迷茫、自卑的角色,他曾与多萝西一起来到翡翠城,遇到一个万能的魔法师。魔法师告诉他,他不需大脑,因为他是最聪明的,只是自己没有发现而已。回想过去,海洋觉得自己也如稻草人一样,做事拖沓,信心不足,还有老师说他不聪明。一直感到迷茫的他,因为知道了稻草人,脸上渐生笑容。
他们读《骆驼祥子》,还从故事的忧伤与凄凉之外读出了另一种启示:祥子的生活是残酷的,与他相比,我们要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身边的每一个人带给他们关爱,带给他们幸福。从此,孩子对父母与老师有了发自内心的理解与尊重。
某一天,七(6)班的丁蓉同学调皮地对詹老师说:“老师,你没有以前凶了!”詹老师笑着说:“你们不也没有以前调皮了嘛!”丁蓉很惭愧:“是呀!以前我大大咧咧的,做什么事都不会去考虑别人的感受,但当同学们要我演‘虎妞后,我开始慢慢走进那个角色,从‘虎妞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作为一个女孩子,应该温柔一点,内敛一点。”
詹老师不禁笑了。丁蓉还读出了作品的更多意义:“其实,祥子一开始也在努力与生活作斗争,只是他失败了。他的失败在于没有坚持,如果他坚持了,事情就不会是这样。”
读完《老人与海》,高一(4)班的吴昊同学给父亲写了一封长长的信。信中说,原来我以为,失败都可以找到借口,成功只是天赋的馈赠。尽管在学习上,我常以聪明者自居,可就是找不到快乐,也没有动力,觉得生活只是按照既定线路的行走。现在我才明白,生活就是与困难战斗的经历,只有勇敢挑战,才能感受生活的乐趣,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老人与海》让我知道了强者应有的人生态度。
因为阅读,海洋和吴昊们战胜了成长中的烦恼,身上漫涌出自信与阳光。因为阅读,如丁蓉那样的孩子,慢慢懂得了如何让别人因自己的存在而幸福。因为阅读,老师与孩子们同构了属于自己的语言密码,当他们的行为出现了偶尔的不完美,只需再现书中的某个情景,孩子们就能心领神会了。
“阅读让教育做减法,因为‘教什么远比‘怎么教重要。”樊瑞校长对于阅读的看重,还有教学方法论上的考究。
日落时分,中大附中三水实校的孩子们会进入暮省时间,这是他们与故事的相约。
每日暮省,孩子们最开心的就是听老师讲故事。他们讲《爷爷一定有办法》,讲彼得·潘的梦想,讲曹文轩笔下桑桑的遭遇,讲着讲着,孩子们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故事”。
这天,文君老师与孩子们一起读《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威力巴尔德是群鼠中最强大的,尤瑟夫和海尔曼是他的帮凶。莉莉是一个柔弱的小老鼠,有一次因为犯错,被驱逐到了图书馆。
有同学为莉莉抱不平,文君老师也觉得,莉莉那么可爱,犯错是可以理解的,不应该受到惩罚。但多数同学虽同情莉莉,却不愿赦免莉莉,因为莉莉不遵守团队规则,理应接受惩罚。
同学们各执观点,争论不休,文君老师调解说,威力巴尔德的确不是一个好统领。不过,如果大家觉得他订的规则不合理,可以提意见,但只要规则存在,就须遵守,莉莉不遵守,肯定要受罚,否则,这样的规则谁还会遵守呢?
暮省,让孩子们从故事中照见了自己的内心。
因为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孩子们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原型,学会了谦让,学会了分享,学会了建立自己的行为准则。
在“海量阅读”的背后,樊瑞校长发现:“故事能唤醒人的灵魂。通过读故事,孩子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慢慢走向纯美的世界,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那个好孩子。”
这让他越来越相信,如果把阅读当课程,坚持不懈,让孩子每天朝向美好的事物,成为美好的中心,所谓德育,又还何难之有?
亲近经典:追寻失落的德育密码
初到学校时,樊瑞校长就开始思考一些基本的学校发展命题:我是谁?我要去哪里?他想,既是中山大学的附属学校,就绕不开“中山先生”和“中山大学”这些文化元素。
同时,中大附中三水实校是私立名校,高起点建设,环境优美,设施完备。这本就是一群怀揣教育梦想的投资人建造的教育理想国。如此之地,理应有超越平凡的育人目标。
而在多地的教育和管理经验,让樊瑞校长清楚地看到了当下教育的缺项——中国是世界大国,未来中国公民应该有站立高点的风范和品貌,因此,培养具有领袖气质的卓越公民,这是未来中国发展最需补足的功课。
樊瑞校长心里清楚,简单的文化涵泳尚不足以培养“领袖气质”,能支撑起这个育人目标的,必须是当量匹配的课程。
四年里,“海量阅读”已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但樊瑞校长觉得,作为课程,光是场域扩大还不够,还必须形成多点照应,多层响应,多面呼应,多向效应。如此,课程才能落到实处。
在时间的累加和数量的积淀之后,“海量阅读”必须向纵深发展,朝质量提升迈进。2013年9月,学校将“海量阅读”课程精化为“亲近经典”。
这年秋天,学校开始启动跨越两个学期的马拉松式“亲近经典”主题研究性学习活动。
从“海量阅读”到“亲近经典”,不只是阅读书目的边界收紧,实施内容也有了质的变化——由原来的单一个体海量阅读转向集体共读共研。
这种“共读”从班级、师生到家校,由张口读到动手做,改静态孤立思考为动态互助表演,最大化地发挥了经典的作用。
樊瑞校长认为:“现实的课程大多因学科教学要求而抽空了德育的血脉……于是,教育之痒最终变成社会之痛,究其原因,在于学校教育因为追求看得见的分数奖赏和评价利益而强行将德育从课程中剥离,使教育失魂落魄,弱不禁风。”
有别于传统的德育课程,中大附中三水实校将“亲近经典”作为精品课程重点培植和呵护,让每一个孩子与经典同行,就像每天呼吸南丹山清洁的空气一样,在润物无声中追寻失落的德育密码。
在经典中,小学生们置于童诗童话童谣的场景,积极认知、感受。中学生们举办“模拟申诺”辩论赛,在集体合作中学会生活。这样的学习没有学科界限,没有排名阴影,没有作业负担,每个孩子都是主角,每个孩子都努力实现个人角色的突围和性格优化的嬗变。
这种课业之外的成长,将永久地留在学生记忆里,成为最初的性格底色,并如同掌纹相随他们一生。
亲近经典让学校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而最初的变化发生在教室。
看看二年级(1)班,孩子们将自己手绘的匹诺曹卡通人物张挂在走廊一侧,上面写满了孩子们对冒险家的祝福短语;三年级(2)班的墙上则是一群德国老鼠像他们的老祖宗科贝斯一样独闯天下的行走感言;六年级(1)班正在排练话剧《小王子》。
而初中学生的中国小说研究更是创意纷呈。七年级(2)班将班级布置成《红楼梦》研究中心,(6)班干脆将教室装扮成祥子时代的北京四合院。八年级(4)班的孩子们每人给保尔·柯察金写了一封信并拼贴成一个英雄战士的剪影。
高一(1)班的教室前门是“黄府”,学生们用纸板自制门楣,黄色纸张折叠成象征富贵人家的黄铜锁。而后门的杨家却是草绳缠门,一副寒酸萧条气象,教室后面挂着“严惩恶霸黄世仁”的横幅,学习园地里是卖身契和借租状,展板上是戏剧《白毛女》的人物性格评价星级图标以及现在他们的社会处境分析。研究外国戏剧的高二(4)班直接让教室“穿越”,成了莎翁的《浮士德》剧场。
变化不只在教室发生。
2013年11月21日,初中部 “模拟申诺辩论赛”决赛在学校音乐厅隆重上演。在此前的多轮筛选中,负责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骆驼祥子》《爱的教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最终走进决赛赛场。次日,高中部也在音乐厅展开唇枪舌战、进行华山论剑,参赛经典分别是《赵氏孤儿》《茶馆》《浮士德》《仲夏夜之梦》《罗密欧与朱丽叶》。
比赛中,辩手们陈词、攻诘、防守、质疑、答辩,为自己班级的经典作品“申请诺贝尔文学奖”使出浑身解数。他们台上唇枪舌战,台下激情互动,把近一个学期的经典研读成果都集中展示了出来。
樊瑞校长特别看重这种活动:“‘模拟申诺是语文知识的综合展演,因为这需要漫长的研读准备,不仅要精读自己班级所承担的共读作品,而且对其他班级的研读作品也要涉猎。这种学习不仅积累知识,更创新了学习方法。”
在亲近经典中,学子们真正向着“卓越”的思维、“卓越”的目标进发,这是阅读集聚的巨大能量。
为什么传统德育常陷入无效?因为它让教育的对象深陷于背诵与题海、控制与说教。而中大附中三水实校却让孩子们在清风里朗月下,捧着经典,嗅着书香,涵泳于至纯至美的文字,憧憬人生之美好,不谈德育,却让德育化为无形,无为而治。
正是深信于阅读的强大育人能效,樊瑞校长说:“阅读,不仅是学校最好的德育,而且应该成为整个民族的德育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