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2014-03-28江国奋
◎ 江国奋
在我国,校企合作受各个地区生产力水平和职业教育发展程度的影响,总体仍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在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建设上的探索,大多仍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分析。福建工业学校是首批全国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立项学校,经过近几年的校企合作实践,在合作机制建设上,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对职业教育明确提出要解决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职业岗位群、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标准不对接的问题。要想解决好这些问题,就必需推进校企合作,建立长效机制,达到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对学校而言,通过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可以使人才培养定位准确,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教材编写、教法学法都可围绕学生的职业能力做文章,有助于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对企业而言,有利于为企业扩大再生产补充能够直接顶岗就业的技能型人才,有利于校企文化的融合,有助于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可以节省企业的培训时间,减少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引导下,校企双方均能受益,使供求进入良性循环,能加快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校企合作机制的探索
1.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热情和动力
校企合作难就难在企业没有强烈的合作愿景,一方面,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人才培养不是企业的职责,不愿意承担育人的责任;另一方面,企业以赢利为目标,校企合作难以带来实际的效益,企业缺乏长期参与动力,严重影响了校企深度合作的开展。作为弱势一方的学校一定要从学校的自身发展入手,走内涵发展之路,主动走出去,积极联系企业,跟企业交流人才培养过程,选送优秀学生到企业顶岗或工学结合,要让企业真实了解学校培养学生的质量,知道学校有能力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理解校企参与育人的责任。一句话就是“企业要有甜头,学校合作初期要能吃亏”,这样才能吸引企业参与,并逐步深入,最终达到校企双赢。福建工业学校2008年在与福建奔驰、上海通用汽车公司等企业合作之前,就先后走访多次发现毕业生受到了企业管理层的充分肯定。合作之后,学校投入了100多万元,校企配套建立育人基地,使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更强。在成功合作3年后,奔驰(中国)汽车销售公司、华晨宝马有限公司、莆田荣兴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主动找到学校,签订校企业合作协议,校企共同注资超过了1000万元。
2.构建校企深度合作机制
(1)建立常态工作机制。制度是引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朝着良性发展的奠基石。学校要成立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立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方式及措施,明确招生就业办公室、教务科、专业教学部等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要求;建立、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定期召开相关会议,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网站,广泛联系企业、行业,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校企合作常态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我校2008年就成立了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并作为龙头校组建了福建机械职教集团,建立 《福建机械工业职业教育集团章程》、《福建机械工业职业教育集团秘书处工作制度》、集团就业网等。同时学校依托集团,制定了《校企合作管理办法》、《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制度》、《校企“订单班”培养协议》、《闽工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运行管理机制》(校办企业)、《生产开发中心运行管理机制》(校办企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学生生产性实训操作规程》、《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毕业生就业跟踪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校企合作配套制度,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提供了机制保障。
(2)建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机制。对非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般通过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或走访企业,有针对性地了解人才培养规格,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建设、教材开发和实训基地的建设等等,实行动态管理,尽量做到办学目标贴近企业、贴近社会、贴近用人单位。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在校企双元办学模式下,以协议的形式规定了校企双方在共同办学、共同投资建设、共同管理、共同培养方面的责、权、利关系,明确企业享有参与教学、管理、质量监控等方面的决策权和管理权。如我校与福建奔驰合作的订单培养模式,学生完成在校两年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后,将进入福建奔驰的焊装车间、涂装车间、总装车间、物流中心等一线工作岗位顶岗实习和就业。根据这一培养目标,学校与德国奔驰资深职业教育专家、福建奔驰企业技术骨干经过多次探讨研究,对汽车生产实践中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理和优化,同时参考了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实验班的经验,在充分考虑了技术进步及知识和能力的拓展等多方面长远发展因素的情况下,将上述培养目标按各学年的进程分解为各学年的能力目标,并按发展的顺序逐年递进,分别为第一学年的“制作车模”,第二学年的“认识造车”,第三学年的“掌握造车”。然后围绕各学年的能力目标,设定分阶段、分层次的任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制订了基本的课程体系,并根据企业生产情况进行动态修订。
(3)建立教学模式改革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定期请企业培训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研讨,提供企业的经验介绍、生产项目或案例,建立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改革机制。教学模式改革包含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考核体制和管理模式的改革。在教学形式上,职校老师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引入企业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情景教学,以生动具体的实例或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上,勇于创新,不同的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只要能吸引学生注意、能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就是适合的教学方法,如提问法、讨论法、鱼骨分析法、头脑风暴法等等。在考核体制和管理模式上,引入企业的过程管理和全程考核方式,注重实际效果。我校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合作的项目班,以企业常见的维修作业为学习内容,采用探索式项目教学法。课前学生根据单元的项目内容,拟定项目完成计划书,上课时交给课任老师审定,在确认无安全问题后,进行分组讨论。6位学生为1组,由1名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负责,选择出最优方案,并由这6位学生相互配合按步骤完成工具的选择,设备的拆装、检查、更换,现场的清理,工单的填写等项目内容。任课老师随时关注学生的项目完成情况,遇有安全问题,立即中止操作,并进行讲解。学生在完成项目中遇有困难,先由小组组织讨论解决,无法解决的再由任课老师引导学生一起去探究、一起去完成,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修养五方面的内容)的养成训练和过程考核,体现了企业严谨的质量观和合作探究精神。
(4)建立师资队伍建设机制。校企合作最终落脚点就是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关键在于拥有一支能胜任现代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如何来培养这样一支队伍,校企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通过校企业合作,校企共同建立师资培养和激励机制。一方面,学校可以选派教师参加企业的培训,甚至定期在企业顶岗,学习企业先进的培训理念与方式,掌握前沿的技术、工艺和方法,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工作过程和岗位要求,并通过接受企业的考核认证。另一方面,可以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到学校兼课,开讲座、实践公开课,指导技能竞赛等,弥补学校“双师型”教师的不足。对于通过合作企业认证的教师,学校还出台了多种激励政策,以调动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通过建立师资队伍建设机制,提高了整个“双师型”教学团队的专业能力,实现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如我校宝马项目师资培养(见图1)。
经过宝马方的严格考核和校企联合培养,目前我校已有4位专业老师获得对宝马经销商员工培训资格的认证,1位专业老师获得对宝马英才教育项目培训资格的认证,全部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其中1位获得福建省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技能大赛冠军。
图1 宝马英才教育项目师资培养流程框图
(5)建立实训基地共建机制。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根据合作协议,校企要共同建立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共同对实训基地进行规划、设计和投资建设。合作学校可以通过新建或对原有实训场所的改造、提升,来满足人才培养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作企业可以通过共享生产车间或设备投资与学校共同营造真实、仿真的职业环境,实训基地按企业车间形式进行构建,按企业标准进行管理,学生实训与企业生产相挂钩。另外,学校还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建立开放性、企业化管理的集教学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实训教学基地。如我校的宝马项目,从规划、设计到施工、装修,再到设备、设施的配置和采购匀由校企共同承担。基地第一期双方各投入约450万元,建成3个培训单元,每个培训单元配备一间理论教室和三个工位,教室与工位之间距离近,适宜理实一体化教学开展。理论教室配备多媒体、针板、海报夹、白板等理论教学设备,实践工位配备车辆、工具、专用诊断设备和总成台架等实训教学设备。教学需要的工具设备按照宝马标准采购,专用诊断设备和总成台架由宝马公司提供。目前建成的一期宝马培训基地,占地1500平方米,拥有 6部宝马车,9个培训工位,4个技术教室,配备完善的教学设施、设备,为宝马英才教育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支撑。另外,学校按照企业的运行模式,投入近2000万元,建成生产型数控加工车间、模具注塑车间和闽工汽车服务有限公司。
(6)建立质量评价与监控机制。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创新教学管理的组织体系,建立校企合作项目质量评价与监控机制。合作学校通过督导室、教务科、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委员会等机构以随机听课、教学文件检查、学生访谈、期中测评等方式对教师的上课质量进行监控和考核;合作企业则通过派驻代表、资格认证、学生反馈、随机检查等方式参与质量监控,并及时反馈给合作学校,校企共同承担培养责任。如我校的宝马项目,师资的考核由学员满意度、专业能力和老师行为组成,其中学员满意度占30%,专业能力占50%,老师行为占20%。日常考核以学校为主,从老师的着装、上课仪表、课前准备、课堂效果到课后的反馈和反思等方面进行全程监控;学期考核以企业为主,从学生反馈、课程研讨到半年会考核等进行质量跟踪,并将教师的考核结果在全国合作院校中进行排名,排在后面的给予警告、列入再训名单,连续靠后的将被淘汰。
三、校企合作机制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校企合作”的动因来自于学校和企业双方的需要和共赢。校企合作涉及到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学生等多方参与,政府在校企合作中是各方利益的协调者和主导者。目前,政府在推行校企合作中主导作用弱化,导致校企合作未能真正建立起可推广、常态化的运行机制;同时现有的鼓励政策,如税收政策等又缺少必要的可具体操作的法规保障。各级政府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时,没有制定出技能型人才需求发展规划,行业企业所需技能人才信息也不能及时、定期发布,导致校企合作多流于形式,效果难以体现。这些问题已引起中央高层的重视,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部分已明确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等。今后,建议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搭建校企互动平台,促进合作形成长效机制。
[1]周沛江,张珍秀,王中军.论校企深度合作的机制建设[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