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探索
2014-03-28胡俊琴
◎ 胡俊琴
2014年2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问题作了部署,会议确定的五大任务措施中,“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被列入第二大任务(创新职业教育模式)的重要内容。而以外部适应性、内部适应性和系统协调性“三性”思想构建这一体系,是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这一体系构建的“内核”。与此同时,一些地方不断探索和改革,“提交”了基于这个“要求”和“内核”的可资学习或镜鉴的建设范例。我国经济发展富有特色、在职业教育领域颇具影响力并且有着更多可比性的两个城市——宁波和苏州,就是在这些地方中被选取的代表。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三性”思想
1.“三性”的由来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从当初(2002年)的概念性想法,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以下简称《纲要》)形成外部适应性、内部适应性和系统协调性“三性”清晰思路,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我国职业教育近十年的成长历程。
2002年国务院发布的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当时一般观点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涵盖三方面基本内容: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要改变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状况,在高中阶段教育中,普职比例要大抵相当;要开放灵活,特色鲜明,办出水平。显然,这些内容显现出原则性、模糊性和狭窄性的特征,其实质是研究的浅层性、实践的初步性从而政策的不确定性。《纲要》鉴于这种历史局限性,明确提出了“外部适应性”、“内部适应性”和“系统协调性”“三性”思想。
《纲要》所提出的“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集中蕴含了这“三性”思想。“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蕴含“外部适应性”思想,这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逻辑起点;“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蕴含“内部适应性”思想,这是构建这一体系的根本目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以及与此相关联并由此引发的职业启蒙问题、职前职后问题、“双证”融合问题、职教普教沟通问题)蕴含“系统协调性”思想,这是构建这一体系的重要实现手段。
2.“三性”思想的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指出,如果说传统的企业培训是定界于企业的一种思考,传统的学校教育是定界于学校的一种思考,那么职业教育必须从定界的思考升华到跨界的思考。从“定界”到“跨界”的思想和行动转变,是职业教育服务范围、服务领域的扩展,是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的提高。“扩展”和“提高”的背后,从内部运行环境来看,是职业教育职能的拓展、功能的扩充,从外部运行环境来看,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于职业教育的更紧迫、更高、更多元要求——是对职业教育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引擎”作用的更强烈诉求。
进一步挖掘“扩展”和“提高”背后的“东西”不难发现,现代职业教育的这种跨界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必然是系统化的发展,并且这种系统化的发展依赖于为了职业教育发展的资源——权力责任的再分配。这种再分配既牵扯到职业教育系统的外部,也牵扯到职业教育系统的内部以及内外部之间的整合协调问题。
由此可见,跨界的职业教育所面对的外部生存环境以及内部的运行环境,都出现复杂化、系统化、不确定性强化的格局。这就需要以一种系统化的思想、“跨界”的视角来动态地(历史地、现实地又前瞻性地)审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问题,并以实践中的典型样本来见证或印证这种思想、视角和态度,以此提供后续建设的经验或镜鉴。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六大子系统”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建设工程,是“六大子系统”建设和完善的过程。简言之就是“‘三性’思想内核+三能力”形成和完善的过程——是外部适应性思想内核、内部适应性思想内核和系统协调性思想内核形成和完善的过程,是职业教育的保障能力、基础能力、质量控制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见表1)。
表1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成
1.“三性”思想内核解读
外部适应性思想内核涵盖从区域服务发展规划到人才培养体系、专业(群)体系以及产学深度融合下的企业应用性研发服务体系的建设链,这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区域服务型教育的本质以及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和办学方向。
内部适应性思想内核覆盖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及其制度安排,这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延伸性、拓展性、衔接性、灵活性功能以及“草根性”(家庭性和社区性)、实业性(产业性或企业性)、社会性作用。
系统协调性思想内核通过落实于职业启蒙规划、职前职后衔接、中高职一体化、“双证”沟通融合、职教普教沟通等的制度安排,充分体现了与外部适应性思想内核“对接”、与内部适应性思想内核“衔接”的理念和行动方针。
2.“三能力”的解读
保障能力既包括社会制度层面的法律法规保障和政府政策保障(含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保障),又包括独立于政府规制与企业规则之外的公共服务(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保障,还包括职业教育内部的科研保障(随着面对的内外部环境的复杂化,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凸显——科研的支撑性诉求渐趋强烈)和“出口”保障(职业教育维持高的、有质量的就业率,是其获得“口碑”的重要途径,也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基础能力是从软件条件——产学研体制机制建设和师资力量形成和壮大,硬件条件——教学设施设备投入建设和运行管理等方面,来夯实职业教育办学根基。
质量控制能力考量、测评的是全面的、动态的、立体的质量,是“五大子系统”结果或成果的“浓缩”,并且以各种标准(办法等)形成“六大子系统”建设以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浓缩版”;同时又“反馈”式地对“五大子系统”建设起到鞭策、警示作用。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三性”建设的实证分析
长三角经济圈颇具可比性的两个城市宁波和苏州,一个以“宁波帮”享誉全球,一个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驰名海内,其爆发的能量在许多方面不逊色于很多省会城市。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城市,宁波是南翼经济中心,苏州是北翼经济中心。两市都是我国职业教育发达省份浙江省、江苏省的重要城市,还都是“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基于此,能够在两者之间进行职业教育发展特别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比较。
“十一五”以来,宁波以构建服务型职业教育体系为主线,结构合理、类型多样、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服务型职业教育体系已经初步建成。其主要表现是:政府统筹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在全国较早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率先出台《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及其实施办法;率先成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会);教育提升城市竞争力已凝炼为“宁波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办学机制初步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基础设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终身教育服务平台框架搭成。
苏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情况可通过2012年制订出台的 《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集中体现。《实施方案》已全面启动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工作。按照《实施方案》,试点中高职“3+2”或“3+3”分段培养、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以及 “双专科”高职教育,并选择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和“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苏、锡、常、通)开展试点。《实施方案》表明,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关键点,积极试点高职本科是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重要切入点。这同时表明,江苏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已走在前面。
两市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方面的成效、问题、差距通过表2集中显现了出来。
表2 宁波与苏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指标比较
[1]姜大源.职业教育必须有跨界思考[N].人民政协报,2011-01-26(4).
[2]张荷.吴越文化[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3]壮国桢.构建职教体系应考虑的三大问题[J].职教论坛,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