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体育教学
2014-03-28王琦
王琦
(延安大学 体育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浅谈高校体育教学
王琦
(延安大学 体育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高校体育教学大部分实施的是选项教学模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学生学习项目多而不专的局面,充分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育特长,帮助学生养成了终身学习体育的好习惯.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选项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还是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导致教学成果不理想.因此,如何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效率,是当前每一个体育教师必须解决的当务之急.
高校;体育教学;选项教学;素质教育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现状不容乐观,教学理念老旧,教学方法落后,体育教学走向“边缘化”,这一切都表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要进行改革,及时的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高校体育教学作为我国现代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新世纪人才的培养.当前,各高校的体育教学都走向了改革的道路,但是由于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认识不够,造成体育教学改革与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例如在体育教学中忽视对学生体育能力、运动兴趣的培养,使得学生参与性不强,锻炼意识不高.而这些,恰恰是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树立学生积极锻炼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终身意识.
1 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1 体育教学的现状
1.1.1 教学方式陈旧
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方式,大部分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学方法过度单一,没有针对具体的学生采取具体的教学策略,缺乏“因材施教”的观念.普通高校体育理论教材的基本内容几十年如一日,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教材没有变,但是今时今日,时代不同,社会不同,学生的需求也不同的,老旧的教材无法满足新时期青少年的需要,不再适合高校体育教学.教师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大多是一般常识,缺乏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学生只能够被动的接受这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积极性低下.
1.1.2 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校体育教学片面的注重专业课程的教学,忽视平时的体育锻炼.在当前这个社会大背景下,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众多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之下,很多大学生都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或者考研准备上,对于体育课漠不关心,在他们看来,体育课对于今后自己的就业和工作没有任何帮助,现在最重要的还是加强专业知识,为将来的就业打好专业基础,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大部分高校仅在大一、大二开设体育课,到了大三大四,根本就不开设体育课,学生体育课锻炼的机会少,难以养成终身学习体育的好习惯,长期不参与体育锻炼,体质高状况也会逐渐下降,这样的体育教学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1.2 选项教学的现状
1.2.1 模块设置不合理
选项教学差异大,不易集中.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有高素质水平,还需要充足的教学资源.然而,现在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师严重缺乏,而且教师的专业水平也不够高,除此之外,学校的硬件设施也达不到标准.因此,学校在设置模块时不够合理.例如,有些学生喜欢滑冰、游泳,这些项目基本是无法开展的.那么这些学生就不得不从其他的项目中挑选了,然而学校可提供的项目又很有限,所以导致了在选项过程中,出现了某些模块学生非常多,而某些板块的学生人数又寥寥无几.这时候,教师通常会采取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进行编班,使得部分学生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也就违背了选项教学意义的初衷.
1.2.2 教师不重视选项教学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不重视选项教学,存在随意性较大的现象.例如,有些教师并未充分备课,不制定教学计划等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选项教学流于形式,疏于实践.有些教师就是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随意教学,缺乏系统性.深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这些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够高.此外,更重要的是这些体育教师的责任心不强,不重视选项课. 1.2.3学生选项存在盲目性
很多学生对学校所提供的选项模块并不十分了解,所以有些学生并不管自己喜欢什么,看到别的同学选什么,就跟风选择,导致出现一窝蜂的现象.这种做法的直接结果是,一部分学生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但是还有一部分的学生却并没有选到喜欢的项目,最后根本无法达到选项教学的效果.还有部分学生并不是因为不了解项目而跟风,而是因为自己喜欢的项目训练起来有难度,因此她们放弃了自己喜欢的项目,而选择了毫无兴趣的项目.
2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指导思想
2.1 素质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思想,它强调的是的全面发展,相较于以前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运动的教学理念,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道德、素质、智力、体育等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各方面的技能,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一次核心变革,也是高校培养模式的一次深刻变革,其影响重大、深远.
2.2 终身体育理念
终身体育是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体育教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强身健体、健硕体格的目的.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养成终身运动的好习惯.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内涵的扩展和延伸,是终身教育发展的必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3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3.1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3.1.1 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课堂上,教师仍然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这完全违背了教学发展的规律.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主观意识很强,教学充满随意性,教师过分的注重自己的主观意愿,却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客观实效,坚持“注入式”教学,在教学中,只是一味的灌输,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和掌握,不注重和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学生难以提高学习兴趣,影响了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不能做到学以致用,这样的教学是没有意义的.体育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的表现自己.课后也要多和学生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调整授课方案,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
3.1.2 适当延长体育课程的开设年限,扩大学生健身锻炼的领域
高校体育不应该仅仅局限在一二年级的教学上,而应该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大学学习期间,因此,高校要延伸体育教学学制,从原有的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变为学生在校期间都开设体育课.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分别开设普通体育教学、专项体育教学和选项体育教学,以多种教学形式代替原来的单一教学形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要定期的改革体育教学教材,合理安排与学生身心健康和终身体育目标相配套的实效性强、锻炼价值较高、小而精的教材体系,积极地推陈出新,推出各种新型的运动项目,放弃一些重复、枯燥乏味的项目.像武术、太极拳、游泳、爬山等运动项目,也很适合学生来锻炼,利用这些项目,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好习惯.
3.1.3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体育教学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的体育教学课堂,创新了教学手段,促生了多媒体技术在高校体育课堂上的有效应用.多媒体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现如今,多媒体已经成为现代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多媒体技术是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等信息载体为一体的教学手段,不但可以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还能调动学生的心理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学生的认知环境.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进行学生的体育成绩管理和评价,对学生进行体质测试和评价分析,以此来增强体育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前瞻性.与此同时,我们还能通过网络的平台了解到最新的体育教学信息,或者是和体育运动有关的最新消息,将这些信息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氛围,从而大大的提高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
3.2 选项教学的改革
3.2.1 学校要加大设施和人才投入
学校要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条件,尽可能的为师生提供更多的教学场地与器材.不只要这样,还要培养更多的专业体育教师.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还要深入理解自己所负责的教学项目.因此,教师除了加强专业技能外,还要提高自身的教科研能力.作为教师,要利用各种途径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使自己获得全方位发展.此外,还要不断开发一些富有趣味性、知识性的项目,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提高教学效率.
3.2.2 结合学校实际确定适宜的选项内容
世上没有一片相同的叶子,同样,没有哪个学校是完全相同的,各个学校的条件有差,学生不同,教师能力也不同.因此,教学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能照搬照抄.教师要结合学校实际开展选项教学.选项课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是传统的田径、武术等;也可以是新兴体育项目如攀岩、跆拳道等;还可以开设自创项目如街舞、健身操等.总的来说,高校体育选项教学一定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根据学校实际条件,把选项确定为多数学生感兴趣的,有能力开展的项目上.
随着体育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呈现,这种老旧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因此,高校体育要进行改革,要以素质教育为改革指导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选项教学是高校体育的重要教学方式,也是我们此次改革的重点内容,各高校要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条件来制定相关学习项目.总而言之,体育教学的发展还需要每一位体育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我们要加快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努力推进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1〕杨锋,刘静.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09).
〔2〕宋敏敏.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对学生体育学习的影响[J].体育科研,2009(03).
〔3〕娄延果,郑长龙.论教学设计对教学行为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3).
〔4〕李英.基于伦理学视野下的体育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5〕赵志英.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培养[D].北京体育大学,2011.
G807
A
1673-260X(2014)03-0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