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的思考

2014-03-28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21期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健康院校

李 军

(赤峰学院 机关党总支,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新的办学目标定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后扮演的新的社会角色,必然会给新时期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们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为了让大学生更好地步入社会,适应社会新角色、迎接社会新挑战,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做好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工作.但是,在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视程度尚未达到应有的高度,课程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亟待得到解决.

1 新建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1.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011年5月,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各高校根据学生培养目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并提供两种可供选择的课程开设方式,其一是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覆盖全体学生;其二是在第一学期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选修课程,在其他学期开设相关公共选修课程,形成系列课程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增开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心理专业知识有关的选修课程[1].根据文件精神,多数高校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受师资、教室等条件限制,多数类似笔者所在的新建本科院校只把心理健康课程定性为公共选修课,不能面向全体大学生,普及程度大打折扣.不但学时总数不高,而且大多安排在晚上和周末等业余时间,在其他学期开设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心理学知识有关的选修课程也明显不足.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大多在尝试性探索学分制改革,公选课程资源非常有限,有些学生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是为了凑够学分.与其他公共课的地位相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学校还没有真正将心理健康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建设中去.受此影响,不少师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教师教得不认真,学生学得不努力,大大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质量和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本真.

1.2 课程目标定位模糊,实施过程盲目随意

科学准确的课程目标定位,是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选择和确定教学考核评价方式的前提,是保证课程教学良好效果的先决条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指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课程建设处于起始阶段,据笔者的亲身体会及与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同行交流中发现,由于学校没有确定该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要求,国家除了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外,也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致使教师们的教学较为随意,教学内容因个人的专业水平、主观经验和知识取向的不同而各异.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着盲目、随意的现象,课程目标定位不够清晰、明确,导致该课程缺乏应有的方向性,如,有的教师侧重心理健康系统知识讲授,有的教师侧重活动组织与行为训练,教学内容、形式方法、评价标准等要素缺乏一致性的要求,致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在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性目标、完善性目标和预防性目标上难以落到实处.

1.3 教学模式单一,方法陈旧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它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必须突破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束缚.而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驾驭本科课堂教学能力尚且有限,容易沿袭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大部分教师偏重知识性的陈述,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以及理论的发展沿革,注重心理学知识体系和科学逻辑,忽略了学生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的培养.任课教师还没能真正形成深入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的自觉意识,在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远离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和实际生活逻辑,从而导致大学生学习期待与学习内容不匹配,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动力不足.受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和场地等资源局限,大班化教学比较普遍,教学模式、方法的灵活性受到一定限制,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讨论、交流、分享等新的教学模式、方法在大班化教学组织形式下难以发挥优势,效益不能彰显.讲授法仍然是最常用的方法,虽然教师普遍应用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呈现的学习内容较过去丰富、灵活、快捷了许多,但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本质没有改变,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很难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应体现的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等要素很难落实,学生参与程度不高,学的枯燥乏味,课堂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

1.4 任课教师没有形成教学共同体,缺少集体研究氛围

在新建本科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师队伍与学校其他学科教师队伍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开设该门课程时间不长,存在教师队伍人数不足,队伍不稳,甚至没有设置专门的教学教研组织机构.如笔者所在学校心理健康课被安排在晚上和周末等业余时间,教师虽然能得到课时补助等经济待遇,但教学时数却不计入教学工作量.致使一些具备心理健康课教学能力的教师更愿意上其他心理学专业课.学校没有专门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该学科专兼职教师没有形成教学共同体,很少有交流教学经验的机会,不能实现同伴互助、缺少集体研究、共同切磋的氛围,缺乏学科教学专业督导,致使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成长速度慢,总体教学水平不高.尤其是过去长时间讲授基础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老师,过去没有全面系统的学习应用心理学知识,没有临床实践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如果学校不设置相应的专业教研室,不提统一要求、不搞系统培训、不组织教学研究,这部分教师很难进入心理健康教师应有的角色,短时间内难以胜任并完成教学任务.这就导致这些教师讲课照本宣科,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不能结合临床实践将具有应用价值的并与学生的生活、交往和学习密切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深入浅出的阐述表达,这样的教学使学生难以掌握自我探索、心理适应和心理发展等实际技能,使学生难以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主体意识.所以,学校规范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教研和管理,形成教学共同体,创设集体教学与研究的氛围就显得尤为必要.

2 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构想

2.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与管理

新建本科院校应当积极贯彻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克服自身困难,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出发,把心理健康课程纳入学校必修课程管理体系中去,让每一位在校大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类似笔者所在的设置“教育科学学院”的院校,要充分发挥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师数量相对充足、专业相对齐全的优势,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系列课程的开发,构建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为核心,包括主干课程、延伸课程、热点课程和活动课程四个方面内容的课程体系[3].一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作为主干教育课程列为公共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32-36个学时.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延伸课程建设,以大学生实际需求为导向,在不同学期开设有针对性的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以此增进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如,大一开设《学习心理学》、《生涯规划学》和《爱情心理学》等课程;大二开设《人际交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等课程,大三开设《创造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课程.三是注重心理健康热点课程开发,如生命教育专题、环境与学习适应专题、挫折与危机干预专题、生涯规划专题等都对特定时期的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四是利用灵活机动的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心理游戏、团体咨询活动与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课程,既能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找寻高峰体验的快感,又能培养大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和积极投身社会的情怀.

2.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科教学与研究的能力

2011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通知指出,高校应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学校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整体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加强选拔、配备、培养和管理[4].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时间较短,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尚未形成,教学任务基本上是由兼职教师完成,如笔者所在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主要由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专业教师兼任,这些教师主要精力放在本专业课程教学中,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只是他们的“副业”.鉴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要保证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工作质量,必须建立一支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设置学生工作(部)处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或者与学生工作(部)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合署办公.因为心理健康教师要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自身必须拥有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专业素质.这就需要加强教师团队的心理建设,通过集体备课等形式努力开展教学研究和专业研讨,对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典型案例进行集体分析,不断丰富教学案例,理论与实际结合,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和交往,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学校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对教师进行系统专业培训,使教师教学业务水平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个性心理素质结构得到提高.积极引导教师参与学生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活动,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使心理健康教师成为学科专家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能手.

2.3 深入开展有效教学研究,实现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突破

新建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克服自我专业素质能力有限、教学场地不足、课时少、班型大等诸多现实条件束缚,但教学中,应努力打破传统教学惯性,深刻理解,只有以学生喜欢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才能真正让学生有所收获[5].教师要力求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有机的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课堂互动活动,尝试和探索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现代教学模式、方法,综合运用课堂讲授、分析案例、讨论交流分享、心理测试、角色表演、情境体验、心理影片赏析、团体训练等,避免单向的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出发,让学生参与教学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教师要深入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把握新时期大学生思想和心理动态,利用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和心理实际的热点、焦点和难点来组织教学材料,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促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启迪,心理素质得到最大限度地提升.

〔1〕〔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2011-05.

〔3〕潘柳燕,刘惠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初探[J].高教论坛,2007(5):54-56.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2011-01.

〔5〕孙丽艳.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3):91-94.

猜你喜欢

心理学心理健康院校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