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的价值选择

2014-03-28郑国军庞艳茹许智坚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21期
关键词:创新型协同转型

郑国军,庞艳茹,许智坚

(赤峰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现代大学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具有智力密集、学科综合交叉学术交流广泛等优势,在以协同创新推进大学自身转型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根本原因,也是大学协同创新和以协同创新培养创新新人才、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最大优势和关键所在.为充分发挥大学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国家启动了“2011计划”.该计划旨在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在有效支撑国加经济社会发展中同步实现高校创新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鉴于我国大学在办学方向、办学目标、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的职能定位、价值选择、发展战略和实施路径也会因其自身发展实际而有所不同.因此,探究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的价值选择,对更好地推进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转型的背景判断

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转型本质上是一种价值选择,其价值选择的原则和方式取决于社会发展与时代的特点.纵观我国高等教育三次转型的宏观社会变革背景,总体上遵循着时代的转型造就了转型时代的大学,转型的大学也会造就着转型的时代这一时代与大学互动发展的基本规律.也就是说,“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存在脱离时代的‘世外大学’.大学的精神状况直接影响大学的转型,大学的转型的愿景也会洋溢出新的时代精神”.[1]因此,研究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首先要理清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所处的时代背景.

第一,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世界范围内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定性因素.胡锦涛同志在2012年7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到2020年,我们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实现这一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重点,就是“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2]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把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作为推动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形成科技自主创新、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承担着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的重任,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新中国建立以来60多年的实践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面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战略步骤,逐渐形成了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为主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模式,在基础研究和高科技研究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都为以协同创新引领自身转型发展,创新科技发展模式,主动适应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客观要求.2012年4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了有关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专题文章,该刊著名编辑保罗·麦基里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数字化革命,标志是3D打印技术,关注点是数字化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就是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与互联网的创新、融合与运用,它的主要标志为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交互融合,从而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推动一批新兴产业诞生与发展,使人类进入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社会.[4]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不仅影响到了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对教育的影响也十分巨大.这种影响体现在教育层面,就是对高等学校人才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学校观、质量观的影响.中国教育如何培养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情、国情和满足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一个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根本性的重大问题,需要引起政府、学界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更需要高等学校采取有效举措积极应对.

第三,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是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一流名校的必然选择.协同创新作为当今创新理论最重要的核心理念,已成为推动现代科技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各自为主的科技创新体系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三者之间在合作的力度、频率、规模、强度等方面的问题日渐显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供不应求,需要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深度合作与交流,抢占科技创新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制高点.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选择要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在宏观上适合于现代科技创新发展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在微观上直接推动高等学校加强教学改革创新,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探索和建立起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科研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效率,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激发广大师生的创新热情和主动性,推动科教融合的实现.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和建设世界一流名校选择以协同创新为引领,不仅有助于以协同创新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分化、生成,在学科的交叉地带、结合处、节点处寻找结合点、突破点、创新点和增长点,而且有助于建设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科学研究中心,构筑一流平台,集聚一流团队,培育一流成果,对于引领高水平大学的建设,造就世界一流名校,推动区域经济社会自主创新、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具有独特作用.

2 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发展的整体转向

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需要对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的基本趋势或整体转向作出一定的预测和研判.立足当下、放眼世界、面向未来,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的走向应该努力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科学研究体制机制的转型.协同创新首先是科技和经济的协同,在本质上超越了以往产学研和集群创新等的创新模式,成为了创新资源有效整合与集聚、使知识增值的有效途径.协同创新注重的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跨区域、跨学科的广泛协同和深度合作,跳出了只重视论文不重视市场检验的怪圈,因而催生着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体制机制的转型.这种转型首先是由被动科研向主动科研转型,也就是要我做科研向我要做科研转型、由以我为主向为以市场为主转型、由单兵作战的个人行为向集体作战的集体行为转型、由科研与教学分离向教学科研互相促进转型;其次是由产学研协调合作向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转型,打破部门、领域、行业、区域甚至国别的界限,实现地区性、全球性的协同,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再次是由学科分化向交叉融合集成转型,以学科交叉融合集成为中心,主动构建一种跨学科的制度安排来促进或推动学科之间或学院之间的学科开放与科际整合,在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中培育和寻找新的学术增长点,以提升自身的办学特色;第四是科学研究管理评价由学校评价向社会评价、市场评价转型,建立“政产学研金用”结合一体化的协同创新联盟,健全政府引导调控的外部驱动机制、风险分担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与社会评价机制,完善学科评价制度,形成促进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5]

第二,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型.协同创新也是科研与教育的协同,是通过协同平台在整合教育资源生成科研成果向教育成果转化互动的过程中推动着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型.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型包括育人观、学校观、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质量观的转型.也就是说,高等学校的育人不应该是单纯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育分数”,而是从“育分数”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高等学校不应是封闭的“象牙塔”,而是从“学校”到开放多元的“社会”转变;教师不再是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从知识的“传授者”到知识的“学习者”、引导者转变;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的向“书本学”,而是从向“书本学”到向“网络学”的转变;评价教育的质量观不再单纯的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是从知识到能力、特别是创新创造能力的转变.[6]高等学校的管理工作不再以“管”为主,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是由“管”向“理”、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

第三,人才培养体制的转型.企业、高校、科研院以科技创新为载体进行协同创新,创造的科学知识和学术成果既可转化为教育素材,又能使参与到科技协同创新中的师生得到培养和提高,不仅能够促进高校的改革与发展,而且能够深层次推动高校人才培养的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的转型,首先是人才培养模式由学历型向学历与技能融合的转变;其次是教育组织形式由班级授课制向开放化、远程化、网络化、在线化、个性化、分散化的教育组织形式转变;再次是教育方法与手段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型.第四是教育评价由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向网络评价、鼓励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多元化评价转型.[7]

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的这种走向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更是时代发展对高等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期冀.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就是通过创新资源重组、各创新主体有效利用外生“创新资源”的协同合作而实现知识增值,继而通过知识增值增强产学研合作的创新要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凝聚起提高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磅礴力量,推动高等学校实现科研与教育的良性互动.

3 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的价值定位

当今时代,是一个开放的大科学时代,更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创新时代.在这个时代,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时代,协同创新不单纯是一种协同科研理念,不再仅仅是研究型大学的专属,协同创新已是一种协同创新教育理念,是一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质量观,是新形势下各类高等学校发挥自身优势、有所作为的必然选择.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必然会涉及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这四大功能,这就需要各类创新主体在协同创新如何做出自己的价值选择,如何实现、如何统一、服从和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伟大目标,如何实现协同创新教育的最大公约数.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条件下,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需要坚定以下价值选择.

第一,以协同创新推动科教融合是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功能.现代大学制度绵延800多年,虽然经历了社会与历史的深刻变迁,但大学作为教师和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性质没有变,人才培养始终是大学的首要功能.随着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全新的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普遍诉求.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这就要求大学不论以何种模式发展,都必须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功能.从国内外实践看,以协同创新推动科教融合多为组织内部或组织之间形成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和内在动力,以促进其协同要素的全方位交流和多样化协作.以协同创新推动科教融合就是充分利用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所拥有的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课堂传授知识为主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的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现以协同创新推动科教融合,高等学校首先要树立创新型人才教育观,树立创新型人才的教育观念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和基础.其次是协同优化课程体系,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生成,以学科建设提升专业、课程建设水平,促进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第三是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把高校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并深化推行互动式、探讨式等教学方式,积极采纳分散合作式教学、差异性教学以及扁平式学习,使学生注重知识团体的互助合作.第四是建立网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鼓励性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协同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养成.[6]

第二,以协同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是促进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时代要求.科学研究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职能,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以协同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就是高等学校凭借自身较为雄厚的人才储备和学科优势,推动跨领域、跨部门、跨学科的合作,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科前沿建立多个“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平台或协同创新中心,孕育和催生具有重要社会价值的标志性科学研究成果.实现以协同创新推动科技创新,首先要建立健全高等学校科研创新量管理体系,形成正确的科研价值导向.科学研究还要与高效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将开发、研究应用型科学技术作为重点,完善科研激励和科研绩效机制.其次是建立以创新质量和问题导向为依据的科研评价体系.完善高校科研评价机制是推动科研管理创新和高校科技的繁荣重要依据,坚持科学的评价导向和科研评价理念是影响科研发展的重要因素,关系到科学研究的导向.第三是加强交流与合作,采取“交流、协作、共创、联合”的方式,建立起校企、校地、校校之间的交流合作联盟,进一步开阔自身事业,拓展高校活动空间,增强高校的综合实力、科研创新实力.

第三,以协同创新推动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是增强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服务社会是高校自身持续发展和壮大的内在需要,是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创造能力的有效载体.高等学校要更好地实现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必须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型技术人才、提供优秀科研成果上下功夫,必须积极广泛地参与协同创新.通过与多种创新要素整合资源、聚合力量,在服务企业、行业的过程中,从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前沿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出发,根据高校本身的能力、办学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自身的价值目标来合理定位社会服务,坚持问题导向,以产学研为载体,建立健全开放式服务体系,加强对研究领域内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基础问题开展研究,为行业企业切实解决关键技术难题,继而实现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价值.

第四,以协同创新推动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是增强高等学校文化传承创新的必然选择.文化传承创新是现代大学的重要使命,增强了人们对当代大学功能的深刻认识.高等学校作为社会的文化高地,在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先进外来文化、培育创造时代新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协同创新推动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就是通过高校内部、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行业产业、国际学术机构的协同,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发挥高校在跨学科合作、多领域协同推进的独特优势,将文化传承创新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把书本学习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今天的大学已经从社会的边缘走到了社会的中心,文化传承创新的推动、引领和辐射作用彰显了大学是社会文化高地的历史地位.高等学校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中坚力量,积极推进文化协同创新有利于展对外文化交流,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增强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精神魅力,促进文化传承创新纵深发展.

4 结语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是社会和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崇高使命,是高等学校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根本标志,也是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的优势和意义所在.大学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共同体,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托,互为支撑的.无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是以协同创新推动自身转型发展,大学都应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为价值选择,都应把大学的人才培养是根本、科学研究是支撑、服务社会是目的、文化传承创新是使命的价值选择统一于大学的价值实现.

〔1〕王建华.时代精神与大学转型[J].高等教育研究,2011(12).

〔2〕〔3〕〔4〕〔5〕汪瑞林.周洪宇代表访谈:教育如何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N].中国教育报,2013-03-07.

〔6〕刘京京.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牵引[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02).

猜你喜欢

创新型协同转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