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歌培育的女性意识
——以昭君歌谣为例

2014-03-28李莉

关键词:王昭君昭君民歌

李莉

(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民歌培育的女性意识
——以昭君歌谣为例

李莉

(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作为体现劳动大众的心理情感和价值倾向的重要文体,民歌成为培育并彰显女性意识的重要平台。昭君是中国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形象,大量民间歌谣从不同层面刻画了昭君,表达了对昭君的热爱之情,对富有自强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女性的敬重。女性意识在民间得到了充分培育与张扬。

民歌;女性意识;昭君形象

“千古美人”、“和平使者”的桂冠加冕在王昭君头上已2千余年。历史的车轮滚过一程又一程,朝代换了一茬又一茬,昭君形象不但没有暗淡,反而历久弥新,越来越受到关注,越来越光艳夺目。纵观古今,中国的各个艺术门类无不赞美她,文学、绘画、雕刻、戏剧、舞蹈、音乐、电影、电视剧等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塑造了经典的昭君形象。当下艺术界,李玉刚的歌舞剧《昭君出塞》、汉剧《王昭君》、电视剧《王昭君》都引起了热烈反响。“昭君热”、“昭君文化”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绝无仅有。这是昭君的骄傲,也是女性的骄傲。一个封建社会的柔弱女子,如何能成为历史典范,女性楷模?通过昭君形象,我们力求探索中国女性意识的培育与成长之路。

一、女性意识培育的漫长之旅

“妇女是人类的基础,不可替代。……对人类来说,她们必不可少,然而,她们在经济、社会和政治中的作用却被忽视。恰恰是这种结合——即必不可少却被忽视——决定了她们的命运。”[1]9英国女权主义思想家朱丽叶·米切尔在她的经典之作《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中如此写道。这段话道出了妇女作为男人“附属品”问题之根本所在。人类世界不能离开妇女,男人更不能离开妇女,可是妇女又得不到重视。这一悖论让千百年来的妇女付出了艰苦代价和巨大牺牲。她们不断为自己权益与男人们进行自觉或不自觉的博弈,希图通过婚姻、政治、文化等方面提供的机会去展示才能、智慧和力量,摆脱“从属性”。“19世纪所有伟大的社会主义思想家都认识到妇女的从属性问题,并意识到她们自身解放的必要性”[1]10,19世纪80年代的英文中便出现了“女权主义”,“旨在支持男女平等的法律和政治权利”[1]2,这意味着欧洲妇女解放问题的意识出现比较早。中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在外国科学与民主思潮影响下,女性意识才开始觉醒。男人大力倡导,女子积极响应。梁启超、胡适、鲁迅、郭沫若等先驱为女性解放摇旗呐喊;冰心、丁玲、石评梅、庐瘾等女作家身先士卒,身体力行。新中国成立后,妇女有了“半边天”,绝大多数领域都有女子的身影和声音,女性意识不断提高,女子的家庭地位、社会地位也随之提高。由此可知,主流社会女性意识的觉醒并获得认同时间较晚,女子合法地位来之不易,是真正的“最漫长的革命”。相对而言,民间的女性意识觉醒较早,女子能够在主流规约的边缘处寻找缝隙,以巧妙的方式表达女性的心声。作为体现劳动大众的心理情感和价值倾向的重要文体,民歌成为彰显并培育女性意识的重要平台。

汉代,“自孝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观风俗,知薄厚云。”①官员被派遣到民间采录民歌,有文字记载的民歌开始流传。汉乐府采录的大量婚恋情歌中可以见证汉代民间已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②。如《天下为卫子夫歌》简单的三句歌谣描述了得宠女人无论生儿还是养女都不影响其社会地位;《上邪》明示了“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坚贞爱情态度;《陌上桑》赞美了美少妇罗敷拒绝太守调戏、忠于爱情的智慧;《上山采蘼芜》以对话的形式倾诉了一对夫妇被迫离异,导致“新人不如故”的悲叹;《孔雀东南飞》叙述了焦仲卿不愿遵循母命弃妇离异,与妻相约双双自杀以维护爱情的悲剧故事。这些民歌表达了汉代人们对女子忠于爱情的赞美,对遭受婚姻迫害者的同情,对具有政治地位的女子在生儿育女方面享有自由的艳羡。其流露的爱情观、婚姻观、生育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元帝时期王昭君的婚恋观和价值观。③

古往今来,无论作家文学还是民间文学,以昭君为题材的作品不胜枚举,文学以其特有的方式对昭君价值进行了大胆想象[2]。作家文学中有的赞美其绝色容貌,有的抒发其去国怀乡之情,有的颂扬其为民族团结做出的不朽贡献,也有的大胆讴歌其叛逆个性,将其女性意识淋漓尽致地展示。如马致远的戏曲《汉宫秋》、郭沫若的话剧《王昭君》、曹禺的历史剧《王昭君》,把王昭君塑造成一个敢于批判权贵,批判男权,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其中又以郭剧的言辞最为激烈,思想锋芒最为尖锐。受五四新文化浪潮的影响,郭沫若将昭君的女性意识发挥得淋漓尽致。除无数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外,民间文学也以多种形式对昭君进行想象性描述,如民间传说、戏曲、鼓词、京韵大鼓等地方戏从不同层面刻画了昭君。女性意识在民间得到了充分培育与张扬,昭君歌谣便是颇具典型的案例。

据资料显示④,最早写昭君诗的是与之同时代的汉代易学家焦延寿的两首《萃之临》《萃之益》,他第二首中的“交和结好,昭君是福”肯定了昭君和亲的意义,赞扬了昭君的民族大义。之后文人诗词纷纷涌现。东汉时的《怨旷思惟歌》⑤是假托昭君名义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歌,“从诗的内容和风格看,实为后人伪托”。这就是说该诗还是有作者,只是作者的真实身份被隐藏了。很难确定是民歌还是署名歌曲。从民间流传的民歌和明清时期有记载的民歌知道,以昭君为中心的歌谣表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

二、女性性别意识之维护

“在现代激进女权主义中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坚持认为,生理差异为女性的全部生命增光添彩。他们特别爱强调的一点是,男性天生是爱竞争的,富于攻击性的,在性方面是具有掠夺性的;而女性能生育这一生理能力就意味着她们与生俱来具有和平、抚育和合作的‘女性气质’。”[1]5昭君是女性,且体态丰盈天生丽质。女性特征使她能进入宫廷接触皇帝(而与之类似家境和财力的男性就很难进入皇宫)。皇权的至高无上同时也剥夺了昭君与其他男性接触的机会(不可能再嫁别的男人),由此注定了她的命运必须与最高权势者结合,注定了她必须发挥自己的“女性气质”去获取男人的认可与欢心。出人意料的是,才貌双全的昭君没有得到皇帝宠幸。

汉王百般宠爱奴//指望与你结缘罗//狠心冤家丢下我//不念奴家受折磨//朝朝暮暮坐冷宫//泪水汪汪流成河(《昭君闹五更》)

满怀希冀进皇宫,却被打入冷宫,失望之情可想而知。对此史书有更确切的记载。

“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斐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然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3]860-861《后汉书·南匈奴传》中不到200字的叙述将昭君入宫后的情况以及出塞的原因与结果记载得清清楚楚。与其在宫廷中长期冷遇,过一种无性无爱的寂寞生活,浪费青春年华,还不如拼死一搏,冒险一闯。“临辞大会”上,昭君的才貌打动了单于并得到欣赏,汉元帝也为其美艳倾倒,想留下据为己有,可是迫于政治压力又不得不放弃。“婚姻……无疑是排外的、私有财产的一种形式”[1]23。既然昭君愿意出塞,单于愿意迎娶,这场关涉民族国家诸种利益的政治婚姻就大功告成。随之昭君成为单于的私有财产,即便是贵为天子的汉皇帝,面对天下绝色,也无法再占有之。如果皇帝反悔,不仅丧失了信誉,还可能导致战争,给国家给百姓带来严重灾难。

基于对皇上怠慢宫女礼制的不满,昭君抓住呼韩邪单于来汉求婚求和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为自己争取婚姻,为女人争得报国机会,实现了做一名真正女人的愿望。自此,她拥有了丈夫,拥有了合法的婚姻关系和两性关系,能名正言顺地生育,进而获得家庭地位,又通过家庭地位获得社会地位。昭君顺着这样的路线步入人生正轨,在命运的必然和历史的偶然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女性价值。

三、女性批判意识之展露

昭君利用特殊的历史事件为自己争取了合法婚姻。她必须面对完全陌生的大漠生活,面对离开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苦,在鲜花与荆棘并存,期待与思乡共生之路上摸索前进。明清民歌《王昭君去和番》以昭君思念皇帝的口吻唱道:

[重重续]王昭君去和番。[重]咳哟!怀抱着琵琶在马上弹,好伤惨!抬头看见一只宾鸿宾鸿雁,雁儿啊!你听我言:有一封书儿烦你传,拜上刘王,教他休休想念!要见我昭君难上难。

封建社会,拥有旷世才貌的妙龄女子,要实现个人价值,拥有普通女人的权利,唯有婚姻之路方可抵达。昭君本是奔汉元帝而去,最终竟成了边境少数民族匈奴单于的妻子,情感上的落差显然易见。可是她没法改变现实,只好安慰皇帝不要想念,民歌借昭君之口表达了一个女子的相思之情。昭君留恋皇帝,同样,皇帝也在留恋昭君。民歌《刘汉王叹五更》中唱出了皇帝的苦衷,第二节和最后一节唱道:

想孤王,运不通//棒打鸳鸯各西东//人心不顺天不从//血泪染得满山红//时时难舍女娇容

想孤王,命多寒//并蒂莲花被拆散//琼瑶破碎守孤单//江风专打无缆船//想妻无意坐江山

这两节以皇帝口吻唱出来,他思念昭君,连江山都无心打理。情之深意之切令人感动。一个女子能获得皇帝的不断念想,似乎是无上荣光和骄傲之事。可是,当我们拂开歌谣的表面意思,深究字里行间的寓意,会品味到另一层含义:汉皇帝如此思念,究竟何因?昭君入宫多年,他不去赏识,嫁作他人妇时又心生悔意与怜悯,不得不吞下痛失爱物之苦果。其实,民间的智慧在于:要借皇帝的思念批判皇帝的腐朽无能,批判皇权制度和封建制度的腐败。昭君出塞自愿请嫁,皮相看,是大胆应诏破解危难,实际是对皇权的挑战和反叛。她一方面实现了一个女人应拥有丈夫、家庭,能生儿育女的基本愿望,另一方面给皇帝迎头浇了一瓢冷水,痛击他的专制、傲慢,极其不合理的选妃制度。是皇帝本人的不作为导致了两情各奔西东的局面。皇帝的昏庸,昭君的明智形成鲜明对比。

昭君的勇气(实际上是民间的勇气)在另一首歌谣《昭君闹五更》的第四更中更加突出:

四更里来好伤心//绣花楼上泪沾巾//奴家终日守孤灯//肝肠断来断肝肠//青春妙龄守空房

可恨奸贼和狗党//用尽谗言哄君王//没到西宫结成双//只怪奴家无主张//不该将图献奸党

歌谣从一更唱到五更,表达昭君对君王的思念、怨恨。第四更部分批评之词颇为严厉。“可恨奸贼和狗党”从一个女子口中说出来,要冒着杀头甚至株连九族风险的,需要无比的勇气和卓越的胆量。言辞辛辣,态度坚定,情感强烈。表象看,是君王身旁那些为非作歹之徒(毛延寿一类)制造问题阻碍了君王和昭君的相爱。可是,到唱五更时,话锋有了转变。

五更里来梦初醒//宫门内外冷清清//红颜少女多薄命//苦命奴家嫁汉君//哭哭啼啼好伤心

父母在家空想女//女在冷宫思双亲//丢下琵琶弹不成//叹声汉王发善心//早日放奴转回程

这两节将矛头指向了汉王和冷宫。冷清的宫廷锁住了少女的身,在怨叹自古红颜多薄命的同时,也从侧面对汉王的荒淫进行了批评。红颜薄命的根源并非女子本身,而是帝王荒淫的选妃制度,逼迫民间女子离开父母双亲,深锁冷宫,荒废年华,摧残身心。面对这样的制度,柔弱女子没有任何力量去改变,有的甚至连自杀的机会都没有。民歌却能唱出大众的心声。

对汉王的批判和谴责,《昭君叹四季》中有较为全面的体现。每一季的第二节都反复吟唱“叹汉王,无情义”,让“奴”在冷宫受凄凉,受煎熬。民间是最讲情义的地方,情义是民间价值的核心和根本。以情义作纽带联系社会的一切关系,构成低层文化的根基所在。可宫廷呢?完全相反,不仅是无情无义,甚至有情有义之行为还会遭到打击、压迫和扼杀。宫廷玩的是政治,是权术,这里既有制度问题,也有皇帝本人及其身边人的问题。民歌借昭君之口诉说对统治者的不满,并进行深刻的批判和鞭挞。

另外一首《昭君出塞》流露出抱怨汉君王、批判宫廷画师毛延寿的态度。

王昭君和番去边塞,阵阵伤怀。怀抱着琵琶,泪珠儿满腮,马上哭哀哀。恼恨毛延寿,与你何仇将俺害,到得此地来。弄的俺抛离乡国,及时重把君恩拜,天日重开。回望长安,云山万里,好不惨怀。命儿苦哉。自古红颜多薄命,奸贼坑奴在沙漠外,仇恨何时解。来河边,檄斩延寿,投河自尽,千古留得香魂在,谁不惜裙钗!

即使杀掉毛延寿,亦难以挽回损失,难以平息心头之疼。歌谣痛斥毛延寿,实际上也是斥责汉君王。皇帝被奸贼耍弄,不明是非,何等悲哀!

四、女性贡献意识之育成

昭君出塞和亲痛击了朝廷奸贼,惊醒了皇帝,使自己摆脱了无休止的冷宫生涯,获得了婚姻家庭生活,还为国家为民族带来了和平安定,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可谓多方共赢。

昭君和番的民歌自古至今均有流传。明清时期的《时尚急催玉王昭君》《王昭君去和番》《昭君出塞》《王昭君》《回回曲》从不同视角对昭君的贡献做了较为全面的描述。其中,《回回曲》最为动人心魄。

天上的婆娑什么人栽?九曲的黄河什么人开?什么人把住三关口呀?什么人和和北番的来?天上的婆娑李太白栽,九曲的黄河老龙王开,杨六郎把住三关口呀,王昭君和和北番的来。

这是一首问答式民歌,所提问题都具有神圣性,非常人所能,昭君的能量放大到极致予以歌颂。《刘汉王叹五更》从皇帝视角赞美了昭君的贡献:

想孤王,运不通//一连两处伤心事//日月齐明过到老//除却国乱庆有余//昭君身临北国地

皇帝虽不舍昭君,却为其挺身而出平息战乱而欣慰。婚姻媾和是统治者的治国手段,相比长坐冷宫而言,女子以个体的牺牲换取民族国家利益,未尝不是好事。《昭君去和番》道出了和番原由:

昭君去和番//回头望长安//怀抱琵琶马上弹//弹出凄凉事//两眼泪不干//昭君去和番//回头望长安//恨死毛延寿//错画美容颜//冷宫受凄惨

这首歌把昭君和番之因归为画师之错误,符合民间的意愿和想象。依当初的情形看,在冷宫遭受冷遇的非昭君一人,最终能应诏并成功和亲的关键在于:昭君本人不甘平庸的个性,出众的容貌和拔萃的才华,甘愿舍弃宫廷荣华跟随单于奔赴边塞的志气,及其积极适应异国他乡生活环境的胆识。

昭君和亲成功,除了个性、美貌、志气、胆识之外,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她对自己才力的培养。在关于昭君出塞的各种资料中,都离不开她的琵琶。进宫后遭受冷遇,生性好强的昭君没有沉沦,而是发奋学习,琵琶成了她最好的寄托。既可消磨时光,又可以磨练意志,培养兴趣。弹奏琵琶,可以抒发个人情愫,可以愉悦单于,为她的娉婷美貌增添风采。从女性自身的修养说,要维护自己的权益,让自己获得解放,获得男权社会的认同,获得他人的肯定、尊重和应有的地位,才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砝码。女子唯有德貌才三重品质具备,才能成为非凡人物。

凭借这些优秀素质,昭君从小山村走向宫廷,再从宫廷迈向异族统治者身边,完成了从民女到宫女、再到和亲使者的历史使命。她获得了上到皇帝、下到百姓的一致夸赞。这场婚姻所产生的价值和影响已远远超过婚姻本身价值,关乎民族团结、边境平和、百姓安宁、社会发展诸项大事。不亚于一场有声有色的女性解放运动。妇女解放的要素是:女人获得做女人的基本权利——有合法的婚姻,正常的性生活,能生儿育女,有工作机会,有展示才华的空间,有参与社会生活的话语权。婚后的昭君相夫教子,还遵从胡俗,夫死从子,使长期饱受战乱的边地出现了前所有未有的安宁局面。“‘真正’的女人和‘真正’的家庭是和平和富有的象征”[1]9,昭君就是这样的女人,她身上折射出女性解放的先锋意识。

昭君是历史造就的特殊个案,历史的偶然与命运的偶然背后深藏着各种必然。唯有必然的要素具备了,偶然的机会才会光顾。必然因素就是昭君的好学精神、自强意识、不阿谀逢迎的独立人格,以及顾全大局的开阔胸怀。事实上,女性一旦以自身的容貌、才华、胆识、温情等力量为社会做出男性也无法比及的贡献时,她的价值就永垂青史。

民间以民歌为载体表达对昭君的爱戴,对富有自强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女性的敬重,为女性意识的培育发挥了推波助澜之作用。

注释:

①《汉书·艺文志》,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83页。

②汉代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有了大发展,社会稳定繁荣,人们思想活跃。女性涉足朝政干预政治,对汉朝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其社会地位相对较高。汉朝女性涉足政坛的有汉高祖刘邦皇后吕雉,汉文帝皇后窦漪房,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等。汉代民谣《天下为卫子夫歌》:“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卫子夫是汉武帝皇后)可以看出女子的地位。见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204页。

③“卫子夫是平阳公主家的歌女,后来做了汉武帝的皇后,她的弟弟卫青也做了大将军,‘贵镇天下’,人民因而唱出了这首歌。”(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204页。)民歌《天下为卫子夫歌》的内容为: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这首歌既是对社会的批评,也是对女人的魅力和能力的赞赏。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女子嫁人嫁得好,会给全家带来荣光。这个故事在昭君之前发生,无疑对王昭君有一定影响。

④如《昭君故里五句子歌谣选》(蔡长明,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中收录的以昭君为标题的歌谣有:《王昭君叹四季》《昭君去和亲》《昭君思五更》《刘汉王叹五更》;新民歌有《盼望昭君回娘家》《昨日游览昭君村》;在《历代昭君文学作品集》(可永雪等编攥,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收录的明清民歌和《历代吟咏昭君诗词曲(全辑·评注)》(可咏雪等编纂,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收录的基本一致,主要有《时尚急催玉·王昭君》《王昭君去和番》《昭君出塞》《王昭君》《回回曲》等。

⑤文中引用的歌谣如无特别说明,均出自可永雪《历代昭君文学作品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

[1]李银河.妇女:最漫长的革命[M]//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2]李莉.文学想象的昭君价值[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10):28-30.

[3]范晔.后汉书[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黄贤忠

The Female Awareness Cultivated by the Folk Songs——Taking the Zhaojun Folk Songs as an Example

LI Li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s,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Enshi Hubei 445000,China)

As an important style of the psychological emotion and value tendency for the working people,folk songs have been an important platform of nurturing and highlight for female consciousness.Zhaojun has been the enduring image in China literature history.A large number of folk songs have depicted Zhaojun from different aspects,and expressed the love of Zhaojun’s affection, and respected for rich self-improvement consciousness and dedicated woman.Female awareness has been fully cultivated and publicized in the folk.

folk songs;construction of feminine;Zhaojun image

I276

A

1673-8004(2014)06-0057-05

2014-08-02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2013年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恩施民歌的诗学研究”(项目号:13D074)的阶段性成果。

李莉(1970-),女,湖南双峰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民族民间文艺研究。

猜你喜欢

王昭君昭君民歌
昭君
昭君
昭君戏中王昭君与刘文龙故事合流现象研究
浅论王昭君诗词中“怨”的艺术特征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明妃王昭君
藤县水上民歌
《王昭君变文》与唐咸安公主关系论考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昭君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