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炎黄年代及其传播的科学性思考

2014-03-28王先胜

关键词:古代史五帝距今

王先胜

(重庆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重庆永川402160)

关于炎黄年代及其传播的科学性思考

王先胜

(重庆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重庆永川402160)

中华人文始祖炎帝、黄帝距今四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这些认识广泛传播、家喻户晓,但是长期以来它们都没有经过科学的考察和研究。无论中小学教材传播的炎黄历史、大学历史教材传授的炎黄年代,还是一般工具书及专业工具书传播的炎黄年代以及一般历史书传播的炎黄年代,都将炎黄距今四、五千年这个不可靠、没有科学依据的认识和观念作为定论传播,这是极不科学和不负责任的做法,应该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尤其是学术界和历史教材、专业工具书编撰者的注意和重视,因为它不仅关乎中国人、海外华人对祖先历史的认知,更与中国人尤其是正在成长的下一代和几代中国人的科学素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育与形成密切相关,与一个国家的人口质量和未来密切相关。

炎黄年代;传播;四五千年;科学;人口;教材;工具书

“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这个认识在中国和海外华人世界,可谓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也让中国人和海外华人感到骄傲与自豪,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认识长期以来都没有经过科学的考察和研究,也可以说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不可靠的。

这里所谓的“文明史”,实际是指中国古代文献和传说历史中的中华人文始祖黄帝以来的历史。诚如李学勤先生所说:“根据我们已有的知识来估计,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可能在公元前3 000年左右。就中国历史文献来讲,《史记》从《五帝本纪》开始,《五帝本纪》开始就是黄帝,而黄帝离现在约近5 000年,五千年文明史就是这么来的”[1]。

这种认识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时期。当时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凝聚人心的宣传需要,中国同盟会等革命组织和革命党人使用过多种黄帝纪年。“各纪年中,以《民报》所用年代为多数革命党人所接受。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文告,即以此为据,各省响应的文告亦多采此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通电各省,以黄帝纪元4 609年为‘中华民国’元年”[2]。

《民报》的纪年怎么来的呢?宋健先生曾说《民报》所用纪年“大概是由当时在东京的史学家推算的”[3]。史式指出其推算方法是:卢景贵根据邵雍《皇极经世书》称尧元年为甲辰年,推定这一年为公元前2 357年,再据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载黄帝在位100年、少昊金天氏84年、颛顼78年、帝喾高辛氏70年、帝挚9年推算黄帝元年为前2 698年。史式先生说,《皇极经世书》是一部术数书,邵雍和皇甫谧二人均非史学家,“所谓‘黄帝纪元’,不过是大胆地猜测估计而已,全无可信的根据”[4]。

类似的黄帝年代推算,在古代也有。《晋书·张辅传》说:“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按《史记》以黄帝开篇、下限为前101年(太初四年),加“叙事三千年”,则距今约5 000年。如据《汉书·律历志》载元凤三年(前78年)“……言黄帝以来三千六百二十九岁”推算,黄帝元年为前3 706年。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认为“太史公作《史记》,起黄帝、高阳、高辛、唐尧、虞舜、夏、殷、周、秦,讫于汉武帝天汉四年,含二千四百一十三年”,则黄帝元年为前2 510年。

笔者认为古代和辛亥革命时期的黄帝年代推算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是不可靠的。首先那些推算都没有考古学研究佐证。其次《帝王世纪》和《竹书纪年》说“五帝”在位时间为:黄帝100年、少昊84年、颛顼78年、帝喾70年、尧100年、舜50年。这种材料是不可靠的:据中国史前考古材料和研究,新石器时代人口寿命大多在24~55岁间,56岁以上者少见。黄帝、尧等只能在四五千年以前,他们活到100多岁、在位100年是不可能的。其三,古代关于“三皇五帝”年代的记载和说法非常混乱,黄帝距今四五千年的主张者都没有做系统、深入的研究。可以说“黄帝距今四五千年”这种认识没有一点可靠的依据[5]。

虽然“黄帝距今四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是一种未经科学研究和论证的认识与论断,远远谈不上正确、科学、可靠,但是自辛亥革命以来却在教材、工具书、各种普及读物、一般历史读物中被当做确定性的知识和结论得到广泛传播,甚至在专家学者的科研著述中也被用于相关历史、文化研究。这显然是一个应该引起重视却尚未引起我们重视的现象和问题。以下先对此现象作一简单描述,以供探讨和思考。

因为传说炎帝、黄帝是兄弟,炎、黄之间有战争,炎黄与蚩尤之间也有战争发生,他们是同一时代、同一年代的人、英雄或部落、部族及其首领,故炎帝、蚩尤所在年代也视为黄帝年代。

一、中小学教材传播的炎黄历史

小学教材一般没有直接讲炎黄历史,有些给小学生读的课外书可能讲到炎黄历史文化或者炎黄年代。比如一本《小学生常识手册》其《历史常识》部分第一篇即讲炎黄大战,题为《五千年前的一场大战》。其中说“相传五千年前,在涿鹿(今属河北)的地方,爆发了一场很大的战争。双方的首领,一个叫黄帝,一个叫蚩尤……”[6]。一本《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其“人类·社会”卷有“炎帝和黄帝”条目讲到炎黄历史和战争,但没有涉及炎黄年代问题,只是笼统讲到炎帝和黄帝是传说中的中国“原始社会晚期”的两个著名部落首领。该书附录《中国历代纪元表》讲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的年代为“约公元前26世纪初~约前21世纪初”,明确视黄帝年代为前26世纪初(距今约4 600年)[7]。

2001年课改前①,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通用初级中学教材《中国历史》第一册[8],其第二课《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居民》有一小节为“黄帝、炎帝和尧舜禹的传说”,其中讲道:“一些古史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的情况。相传,炎帝、黄帝原是黄河流域两个部落联盟的首领,生活在大约四千多年以前……”。教材后面附有《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其中关于炎、黄年代是这样界定的:“距今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课改后,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其第3课《华夏之祖》有“黄帝战蚩尤”一小节,其中讲道:“距今约四五千年前,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活动着许多部落。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教材也附有《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其中关于炎、黄年代是这样界定的:“距今约5 000~ 4 000年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和尧、舜、禹时期”。

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共四册),于2003年5月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并列入教育部推荐的试验教材目录。《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9]第3课《远古的传说》第1小节“炎帝与黄帝的传说”,其中讲道:“大约4 000多年前,我国大地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传,在黄河流域,炎帝和黄帝领导的两个部落十分有名。在南方,蚩尤领导的部落力量很大”。

课改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通用高级中学教材《中国古代史》(全一册)[10]第一章《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在提要中称:“大约4 000多年前的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黄河流域一位部落联盟的首领,他被后代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该章第三节为《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其中有一小节为“黄帝、炎帝、蚩尤的传说”,其中讲道:“黄帝大约是4 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原始部落的部落联盟首领。”教材附有《中国古代史重要大事年表》,关于炎黄年代,它是这样界定的:“约4 000多年前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时期”。

课改后,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中国古代史》(全一册)[11],其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一节《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有一小节“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其中讲道:“炎帝和黄帝是距今约四五千年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教材附有《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关于炎黄年代,它是这样界定的:“距今约四五千年,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时期”。

据上可知,无论课改前后,中学历史教材以及给小学生的课外读物都明确界定炎黄距今“4 000多年前”或“四五千年”,上限不超过距今五千年。自2001年秋开始的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前所未有的重大改革举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各种中学历史教材编写者也普遍没有注意到炎黄年代的非科学性问题。由于网络上有人对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历史教材相关问题提出了批评和修改建议[12],2011年印刷出版的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在“炎帝与黄帝的传说”部分不再言及炎黄和蚩尤的具体年代,所附《大事年表》也从夏代开始,不再涉及史前和炎黄年代问题[13]。比较而言,有所进步。

二、大学历史教材传授的炎黄年代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第一章《中国的原始社会》第三节《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第四小节“古代传说中的部落和部落联盟”说:“在距今4 000多年至5 000多年的1 000年间,地球上出现了多个人类文明中心”,其中“在黄河中游、关中平原、河东盆地和河南沿河的广大地区,有以姬、姜姓为主的部落群”[14]。

周一良主编《新编中国通史》第一册(邱树森、陈振江主编)第一编第一章第二节《从野蛮走向文明》第三小节“炎黄传说与华夏族的形成”认为中国古代文献传说中的炎帝、黄帝等族“约在4 000年前”[15]。

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第三章《仰韶文化后期至龙山文化》说:“黄帝时代所代表的是五帝活动的前期阶段,学术界认为这一时期即相当于考古学上的铜石并用时代前期”。又说“相传黄帝时天下有万国,尧舜时代有万邦,当禹之际也是天下万国,讲的都是一种小国林立的政治局面。龙山时代众多城址的发现所反映出的各地以城为核心、彼此相对独立的社会格局,正是一种小国林立的局面,与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的社会局面正相吻合”。该章又有“五帝传说与中国的英雄时代”一小节,认为五帝时代的上限“目前尚有争议,较为允当的看法,是约在公元前3 500年左右的铜石并用时代早期……黄帝时代的社会风貌,在我国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中,只能同铜石并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对号”,并且说铜石并用时代早期的考古现象“与文献记载中的黄帝时代种种社会特征加以对照,简直若合符契”[16]。

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上编第一章第三节《原始社会的解体》第三小节“传说中的文明前夜”根据古代文献和传说资料对炎黄事迹做了介绍,没有言及炎黄的具体年代,但是该书“原始社会的解体”指的是“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具体界定为公元前3 500年以后的史前时期,故该书主张的炎黄年代不超过距今5 500年。该书下编第一章第四节《中国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历程》第一小节“五帝时代:文明起源”将五帝时代明确界定为“公元前3 000年到公元前2 000年之间”,并且认为“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与历史学上的五帝时代大致相当”[17]。

姜义华主编《中国通史教程》第一卷(刘泽华主编)第一章《史前时代》第六节《新石器时代晚期——酋邦社会阶段》第一小节“龙山时期诸文化”说:“如果试将中国传说中以炎黄为主体的华夏集团以及东夷集团、西戎集团、三苗集团、南蛮集团的分野,对比新石器时代晚期形成的文化格局,就会发现以两种鬲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及龙山文化、齐家文化、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在空间上能够大体跟这些人群集团相对应。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格局和古史传说中的诸集团分野之间似乎有着某种渊源关系”。第六小节“古史传说中的酋邦社会”认为黄帝、颛顼、帝喾在龙山前期,尧舜禹在龙山后期,炎黄之战“表现在考古学上,大约是以单把鬲为代表的文化与以双鋬陶鬲为代表的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黄、炎同蚩尤的冲突,则是夏夷之争,“表现在考古学上,大约是以鬲为代表的文化与以鬶为代表的文化之间的撞击与交融,最重要的标示是城的出现”[18]。

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达60余万言,其第一编第二节《氏族公社》第二小节“父系氏族公社”有二、三百字写到炎帝、黄帝和蚩尤,只是根据古代文献做了简略的介绍,没有言及具体年代[19]。但是该书将半坡村遗址和仰韶文化写在“母系氏族公社发展时期”,可知其认同的炎帝、黄帝年代在仰韶文化之后的龙山时代。

傅乐成《中国通史》第一章《从史前时代到信史时代》第三小节“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认为“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最少要包括从黄帝至夏桀的一段时间,将近千年之久”,又说“据相传的说法,黄帝大约是前2 700年到前2 600年之间的人,他继业已衰微的神农氏的后裔而起”[20]。

上述教材编写出版时间在2000-2010年间,都把炎黄年代界定在4 000多年前或者距今4 000~5 000年间,上限不超过距今5 500年,在考古学上则对应于龙山时代或者所谓“铜石并用时代”。其中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认为五帝时代相当于龙山时代,又认为黄帝年代在“公元前3 500年左右的铜石并用时代早期”,二者是矛盾的,因为龙山时代的上限不超过前3 000年。虽然姜义华主编《中国通史教程》将传说中以炎黄为主体的华夏集团以及东夷集团、西戎集团、三苗集团、南蛮集团等与一些考古学文化相对应,又将炎黄之战、黄炎同蚩尤的战争各与两种主要器物不同的考古学文化之间的关系相比附,这种简单化的做法仍然很不严谨很不可靠,缺少科学态度和理据,它的前提仍然是默认炎黄距今四五千年,在龙山时代。

有几种教材没有言及炎黄的具体年代,只是根据古代文献和传说资料对炎黄、五帝及其时代的文化、发明、战争等做了简略的介绍,如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第二版)[21]、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22]、张仁忠《中国古代史》[23]等等均是如此。比较而言,这种处理办法较为合理、科学。

令人震惊的是,有一种以“历史即斗争过程”为指导思想、编写出版于1939年后来重印过几十次也“基本未动”的大学历史教材,居然一直使用至今——该书的封底赫然印着“高等学校文科教材”!该教材第一章《原始社会史及古代史的大势》第一节《原始社会史》开篇即说:“我们讲中国古代史,打算从公元前2 000年左右讲起。那时正在考古学所谓‘仰韶期’之中”。该书将仰韶文化年代定在公元前2 000到1 700年间”[24]——它将仰韶文化的年代上限压缩了3 000年、下限下延了1 300年。该书也讲到炎黄之间的战争,虽然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年代,但是根据其对仰韶文化的年代界定,它可能认同的炎黄年代当不会超过距今4 000年。

令人瞠目结舌的还不止于此。该教材在其《导论》“编著的目的”中说:“毛泽东同志竭数十年之力,研究祖国历史,证以实践活动,得出结论,教育大家;大家都已得到了最正确的历史结论,便不能说完全不懂祖国的历史”[25]。如此溜须拍马、罔顾事实、夸张伪饰的东西,虽有时代原因,却是至今仍然作为大学历史教材使用,未免令人哭笑不得。

三、一般工具书及专业工具书传播的炎黄年代

《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版附录《我国历代纪元表》,其说明第1条为:“本表从‘五帝’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年代范围是“约前26世纪初~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显然,它视黄帝年代距今约4 600年。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附录《我国历代纪元表》仍然从五帝开始,但其年代为“约前30世纪初~约前21世纪初”,显然黄帝年代变成距今约5 000年。相比1978年版,增加的400年依据在哪里?显然,这是一个没有依据只有“理由”的改动,很可能为了凑合“炎黄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这种提法。

《辞海·语词分册》(1977年版)、《辞海·语词分册.语词增补本》(1982年)、《辞海·中国古代史分册》(1988年版)等均未言及炎黄的年代问题。《辞海》缩印本(1980年版)附《辛亥革命期间所用黄帝纪年对照表》,列出三种黄帝纪年,前已述及。

民国时期王云五总编纂、商务印书馆印行的《中国人名大辞典》所附《中国历代纪元表》列出五帝等纪年如后(均为民国纪元前):黄帝4608年(在位100年)、少皋4508年(在位84年)、颛顼4424年(在位78年)、帝喾4346年(在位70年)、帝挚4276年(在位8年)、帝尧4268年(在位100年)、帝舜4166年(在位48年)。关于黄帝纪年,采用了《民报》的方案。

柏杨《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对黄帝作了如此描述:“黄帝,共七任君,七帝,年代为公元前2698年~前2208年,立国约491年……”,又说“黄帝尊号有熊氏,姓名为姬轩辕(公孙),父少典母附宝,即位年龄52,去位年龄152,在位时间为前2698~前2598年共101年”[26]。黄帝始年前2698年,显然采用了《民报》的纪年。

南京大学历史系编纂的《中国历代人名辞典》(增订本),其“炎帝”“黄帝”“蚩尤”等词条均未言及年代。该书附录《中国历史年代纪元表》,其五帝年代为“约前26世纪~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27],同于2002年前的《现代汉语词典》。

杜建民编著《中国历代帝王世系年表》,起于“五帝时期”止于清王朝灭亡。关于五帝年代,界定为“约前26世纪~前22世纪”[28],黄帝距今4 600年左右。

辽宁大学历史系编《中国历史简表》,其《中国原始社会历史简表》将黄帝、炎帝、蚩尤、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禹依次排列,对应于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时期[29],最早年代(炎黄)距今不足5 000年。

张传玺主编《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手册》有一个《中国原始社会分期表》,它界定的黄帝年代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与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代相当[30],具体为“约前4、5千年”——实际应是距今4、5千年(该分期表将距今年代都误作公元前的年代,如尧舜禹时代相当于齐家文化时代年代“约前4千年”实际应是距今4千年,又如河姆渡文化被写作“约前6、7千年”实际应是距今6、7千年等等)。

丁笃本主编《中外历史大事年表》认为前3 000年—前2 000年间,中国“黄河流域许多地区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即传说中的黄帝、炎帝、颛顼、尧、舜时代”[31]。亦即炎黄年代距今5 000~ 4 000年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中国历史年表》[32],明确把传说中的燧人氏与陕西蓝田猿人并列为距今100万年的时代,界定伏羲时代距今10万年,神农为公元前7 000年前,黄帝为公元前3 000年,并说“前2 697为黄帝纪元元年”。这个黄帝年代,仍然是采用《民报》的提法。

据上可知,从民国时期到当下,各种工具书仍然界定黄帝年代是距今4 000多年,不超过5 000年,绝大多数是直接袭用辛亥革命时期《民报》的提法,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中国历史年表》在内。

四、一般历史书传播的炎黄年代

中国青年出版社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出版过一套很有影响的“青年文库”丛书,其《中国古代史常识·先秦部分》采用问答的形式介绍中国古代史知识。其中有一专题“古书有关‘黄帝’‘炎帝’‘蚩尤’的记载是怎么回事?”没有论及炎黄年代。它认为我国的“仰韶文化”遗址,典型地反映了神农氏时代的社会经济生活情景[33],故可判断该书倾向于视炎黄、五帝时代在仰韶文化之后(亦即龙山时代)。

以《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的骨干条目为基础而编篡的《中国历史通览》在其第一章《中国历史概述》中说:“黄河流域姜姓炎帝族、姬姓黄帝族共与九黎蚩尤族斗争的传说,黄河下游太昊氏与少昊氏的传说,反映了氏族社会时期部落之间的关系”[34]。其第二章《传说时期》按不同时期或文献分别介绍古人和古代文献中关于“三皇五帝”的认识,如“西周文献中的古史神话传说”“天问所载的古史神话传说”“春秋战国前期的古史传说”“战国中后期加工编成的古史传说”“汉代后起的古史神话传说”等等,然后介绍近世学者对传说时期的研究认识,从顾颉刚、傅斯年、徐旭生、郭沫若到吕振羽、周谷城、范文谰、翦伯赞等,均未言及炎黄或五帝距今的年代。到底有没有炎帝、黄帝或五帝,传说之事迹是否真实,读者看了也昏头涨脑,不知所以。该书所附《中国历史大事年表》有“黄帝时期”,但没有言及具体年代。

范文谰著《中国通史》说:“仰韶文化是中国先民所创造的重要文化之一,距离现代约有四五千年。据传说,神农氏时代完了以后,黄帝、尧、舜相继起来,那时候制作衣裳,‘刳木为舟,剡削木为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弦木为弧,剡木为矢’(《易·系辞传》)。这些传说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大致有迹象可寻,因之推想仰韶文化当是黄帝族的文化”。又说“河南安阳县后岗地方,曾发现累叠着小屯、龙山和仰韶三种文化的遗址。小屯文化在上层(商文化),龙山文化在中层(夏文化),仰韶文化在下层。仰韶层陶器一般是红色陶片上画简单的红色花纹,与其他仰韶文化遗址所见陶器红地或黄地,缀以黑色或紫色花纹,显然有些区别,因此,这种陶器也叫做赤陶。传说中炎帝又称赤帝(《大戴礼记·五帝德篇》),炎帝族先于黄帝族自中国西北部进入中原地区。后岗下层的仰韶文化可能就是炎帝族文化的一个遗址”[35]。这些推论多牵强附会,同时视仰韶文化距今四五千年也是错误的(仰韶文化距今5 000~7 000年),但它也说明该著视炎黄距今四五千年。

该著还认为五帝是同时代的:“尧舜禹时期,存在着以黄帝族为主,以炎帝族夷族为辅的部落大联盟。禹武力最大,压迫苗族退向长江流域,黄炎族占有了中原地区”[36]。这些表达似乎反映了作者对炎黄年代及其与五帝关系认识上的混乱。

翦伯赞主编《中国通史纲要》(修订本)上册第一章《原始社会》第三节《古文献记载中的中国原始社会》没有言及炎黄的具体年代,只是根据文献和传说资料介绍了炎黄、蚩尤的一些简况,约三、四百字[37]。但是翦伯赞著《中外历史年表》界定黄帝元年是前2 550年[38]。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39]提到五帝时代传说帝王炎黄、蚩尤等,但没有言及其年代。在《中国通史纲要》的框架下,白寿彝先生又总主编了十二卷22册的《中国通史》。其中第二卷《远古时代》[40]由苏秉琦主编,严文明、张忠培撰写了主要内容,其与炎黄、五帝相关的部分说:“铜石并用时代晚期大约从公元前2 600年至前2 000年,正是龙山文化及其同时代诸文化活跃的时期。这时期民族文化区已经萌芽,一些考古学文化往往可以同古史传说中的族系相照应……中原龙山文化分布的地方,是广义的中原地区。依据古史传说,这里在原始社会是黄帝和炎帝族系的居民活动的地方,我们可将这两个族系合称为黄炎集团……综上所说,龙山时代分布着许多考古学文化,它们分别同传说中的黄炎、两昊、越和三苗等集团有密切的关系,而这些集团后来又发展为华夏、东夷、吴越、荆楚等族系。”因此可知,《远古时代》际,所以它标示的黄帝年代为公元前二十四世纪,“从黄帝起的中华民族文明史是四千四百年”[42]。

柏杨著《中国人史纲》在海峡两岸中国人中颇有影响。该书第三章《传说时代》说:“中国的传说时代,就是中国第一个王朝——黄帝王朝时代。在这个王朝中,出现五位有名的领袖人物,史学家称之为‘五帝’,所以也可称之为五帝时代。本时代起自纪元前二十七世纪,终于纪元前二十三世纪,约五百年”[43]。该书使用的黄帝或五帝时代始年纪元前2 698年即《民报》所用的年代。

据上可知,无论中小学教材传播的炎黄历史、大学历史教材传授的炎黄年代,还是一般工具书及专业工具书传播的炎黄年代、一般历史书传播的炎黄年代,都是视炎黄距今四、五千年,而且古来如此。现代考古学引入中国并取得巨大收获后,学术界则主张炎黄历史文化处于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炎黄距今四、五千年这种认识和观念成为主流认识广泛传播、家喻户晓,几乎没有人问为什么,在史前考古获得巨大成功我们已经拥有极其丰富材料的情况下也几乎没有人严谨、认真地论证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怪的学术现象和社会现象。

在当代历史、考古界,虽然认为炎黄距今四五千年、处于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是主流观点和认识,但是经过比较严谨的研究、论证,认为炎黄距今六七千年、处于考古学上的仰韶时代的学者,也不是个别[44-46],为什么就没有引起学术界的注意以及国家有关机构、部门(包括历史教材编撰者、专业工具书编撰者)的重视呢?尤其在中国史前考古基本情况大体清楚的情况下,为什么罕见有人追问“为什么说炎黄距今四五千年”?其依据何在?在中华民族历史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在中国人极其看重祖先历史的文化环境下,存在这种离奇现象,似乎可以说明中国人、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中比较缺少严谨、认真、科学的因素或因子。

中国本土为什么至今没有培养出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钱学森和温家宝总理追问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科学大师、杰出人才等等,这些重大疑问似乎与中国人的思维和思想方式、精神生活、处世态度也有关系(“炎黄距今四五千年”这种重大问题、常识问题甚至明显需要追问和讨论的问题也引不起中国人的注意和重视)。

我们认为炎黄年代及其传播的科学性问题应该尽快引起学术界和中国政府有关机构和部门的重视,尤其是应该引起历史教材的编写者、有关工具书和专业书籍编撰者的重视,因为它不仅仅关乎中国人、海外华人对祖先历史的认知,更与中国人尤其是正在成长的下一代和几代中国人的科学素养、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培育与形成密切相关,与一个国家的人口质量和未来相关。

为什么从历史的角度、科学的角度去看,本来只是一个简单、明确的问题,应该无数次地引起学界、学者和社会的注意、重视和讨论,却长时期被忽视或者视而不见?“炎黄距今四五千年”的产生和存在都服务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事关亿万人之民族凝聚力和精神寄托这种宏大叙事的历史诉求和现实需要,“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成了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象征与标志,甚至在它可能变得更加辉煌与荣耀的情况下,它也岿然不动。说明一个社会及其文化习俗显然有它自身的逻辑存在且影响着这个社会与社会中的人。那么这个“逻辑”是什么呢?

注释:

①2001年秋,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前所未有的重大改革举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在全国一些地方开始使用新教材。“课改前”“课改后”的教材即以此为界。

[1]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及其研究[J].齐鲁学刊,2002(4):5-12.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附表说明.

[3]宋健.超越疑古走出迷茫[N].光明日报,1996-5-21.

[4]史式.五千年还是一万年——中华文明史新探[J].新华文摘,1999(9).

[5]王先胜.论历史教学中炎黄蚩尤问题的处理[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2-42.

[6]《小学生常识手册》编写组.小学生常识手册[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

[7]《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8]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全国通用初级中学教材《中国历史》第一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9]龚奇柱.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10]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全国通用高级中学教材《中国古代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11]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古代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2]王先胜.谈谈初中历史教材(川教版)的修改问题[DB/ OL].中国历史学科网,(2007-2-20)[2014-9-16].http: //hist.cersp.com/jcyj/jcll/200702/5571.html.

[13]龚奇柱.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1.

[14]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上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33.

[15]周一良,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第一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28.

[16]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99,117,122-123.

[17]齐涛.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484-486.

[18]姜义华,刘泽华.中国通史教程(第一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60,77-78.

[19]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29.

[20]傅乐成.中国通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10:8-9.

[21]詹子庆.中国古代史(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2-23.

[22]张岂之等.中国历史(先秦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4-26.

[23]张仁忠.中国古代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1-22.

[24]周谷城.中国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2004:22,25.

[25]周谷城.中国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2004:17.

[26]柏杨.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91.

[27]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历代人名辞典(增订本)[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1372.

[28]杜建民.中国历代帝王世系年表[M].济南:齐鲁书社, 1995:1.

[29]辽宁大学历史系.中国历史简表[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73:目录后插页.

[30]张传玺.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

[31]丁笃本.中外历史大事年表[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1.

[32]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历史年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3]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古代史常识.先秦部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32.

[34]周一良等.中国历史通览[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994:2.

[35]范文谰.中国通史(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8:8.

[36]范文谰.中国通史(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8:21.

[37]翦伯赞.中国通史纲要(修订本)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38]翦伯赞.中外历史年表[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9]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

[40]白寿彝.中国通史,苏秉琦.远古时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1]詹子庆.走近夏代文明[M].哈尔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5.

[42]张大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8.

[43]柏杨.中国人史纲[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39.

[44]王先胜.“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细思量[J].社会科学评论,2005(1):19-33.

[45]李衡眉.三皇五帝传说及其在中国史前史中的定位[J].中国社会科学,1997(2):179-190.

[46]李绍连.炎帝和黄帝探论[J].中州学刊,1989(5):97-102.

责任编辑:罗清恋

On the Yan-Huang Age and Scientific Thoughts of Its Spreading

WANG Xianshe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earch Center,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Yongchuan Chongqing 402160,China)

It has been four thousand or five thousand years since the Chinese ancestor Emperor Huang and Emperor Yan,that is, five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culture,which is worldly recognized and popularized,but for a long time it was not scientifically investigated and studied.Whether the Emperor Huang and Yan history in the textbook of primary school and middle school,or the age of Emperor Huang and Yan in the textboo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or the age of Huang and Yan spread in the common reference books or the professional reference books or the common history books,all put the five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culture as the final conclusion,which is not scientific and irresponsible,which require the attention and emphasis from the corresponding departments especially the writer who compile the textbooks,reference books,because it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ancestor history for the Chinese,oversea Chinese,but also the cultivation and formation of Chinese scientific quality,scientific attitude and scientific spirit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and the quality and future of Chinese nation as well.

the age of Emperor Huang and Yan;spreading;four thousand to five thousand years;science;people;textbooks;reference books

G122

A

1673-8004(2014)06-0036-08

2014-9-18

王先胜(1963-),男,四川邻水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史前文化、传说历史、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及文化遗产研究。

猜你喜欢

古代史五帝距今
世界古代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思考
距今1亿年的螃蟹长啥样
Stories of the Chime-bells—Unearthed from the Tomb of Marquis Yi of Zeng State
第三回 三皇五帝(下)
高校历史专业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 ——以《世界古代史》课程为例
宁波风物志
论五帝时代:中国特色之起源
看英国驻重庆使领馆变迁1891年英国正式在重庆建立总领事馆,距今有1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