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理论视阈下凤阳明文化旅游现状剖析与对策研究

2014-03-28

滁州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凤阳景点旅游

刘 亮

古城凤阳是历史悠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并存的文化名城与帝王之乡,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出生地,其间留存有大量朱元璋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传说与各类活动场所,如何发挥区位与资源优势,营造独有的地方文化特色,搞活旅游产业,助推经济综合发展,是值得认真探究的问题。

1 地方理论概述

地方理论是19世纪60年代随着人文主义地理学空间研究的“社会—文化”转向而出现的,从人的感觉、心理、社会文化、伦理和道德的角度来认识人与地方关系的理论,是在人文主义与现象学的哲学基础下,强调人对于所处地方的主观感受。明晰地方理论,需厘清地方性、地方感等概念。地方性是一地方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性,Relph认为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客观物质、功能及意义三重属性,地方性就在此三种属性中体现,因此,要发展一地方的旅游,必须从地方的固有属性出发,加大开发挖掘力度,营造出强烈的地方感,从而增强该旅游地的吸引力。地方感即个体在某环境中的经历,如某特殊场所激发起的情感或心情等构成的对某一地方的感觉结构,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地方精神,即某地方一系列特征的集中表现,这些特征为地方赋予了某种特定的情感或个性。二是地方依附,是人与地方的情感连带归属和认同。目前,地方理论已成为旅游地发展、做大做强旅游必须认真思考的基础性理论。

2 凤阳“明文化”旅游开发现状综述

凤阳得名于“丹凤朝阳”,隶属滁州市,地处淮河中游南岸,与淮南市、蚌埠市接壤。现已建成并开放狼巷迷谷、韭山洞、禅窟寺、龙兴寺、明中都鼓楼、明皇陵、明中都皇故城、卧牛湖和小岗村等诸多旅游景点,初步形成了“北人文、南自然、东部红色”的旅游格局。作为安徽历史文化名城,凤阳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资源。鉴于当下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旅游者的一种风尚,笔者以为,凤阳旅游若要进一步壮大,必须在地方性文化上做文章,充分挖掘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背后蕴含的文化价值,在“明文化”上下功夫。

2.1 承载“明文化”的旅游遗址类景点丰富。作为帝王之乡,生于斯、长于斯、战斗于斯的朱元璋给凤阳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景点

明皇陵为其父母的陵寝,规模庞大,神道石像生数量众多、雕刻精细,皇陵碑价值不菲,无字碑极为神秘,1982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兴寺建于洪武十六年,前身为朱元璋出家礼佛的於皇寺,数百年来一直为国内名刹之一,1981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中都皇故城为其登基后在凤阳建造未能完工的都城,皇故城“规模之大、规制之盛、工艺水平之高,实冠天下”,被赞为“东方巴比伦,明代第一流”,1982年成为全国及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鼓楼又称中都谯楼,建于公元1375年,是中都城的重要附属建筑,四周开辟有大型文化广场,广场北侧建成仿古步行街,台基上的展览馆,是全国唯一全面介绍朱元璋一生及明朝历代帝王的展览馆,该馆从多个方面展示了一代英雄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以上景点以时间为轴,记录了他早年丧失父母、幼时出家礼佛、功成兴建都城及殁后后人平悼追念的历程,详实生动。

2.2 基于“明文化”背景创作的艺术类作品多样

凤阳素有曲艺之乡、花鼓之乡美誉,艺术类产品以“三花一画”为代表。凤阳早年以“三花”著称,即凤阳花鼓、花鼓灯、花鼓戏。凤阳花鼓是一种集舞蹈、歌曲、表演于一体的演出形式,演唱小调曲目繁多,明末在全国广泛传播,解放后更是在中南海表演,周恩来总理赞其为东方芭蕾,是国家文化部首批批准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项目,其重要道具花鼓是知名的地方工艺品,鼓面可绘有色彩绚烂的龙凤图案,美观大方。花鼓灯源于宋代,集戏曲、杂技、吹奏、武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经朱元璋大力推介,传遍大江南北。花鼓戏产生于清代中期,艺术形式多样,一度在沿淮地区十分活跃。产生于明代的凤画,迄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晚清时成为皇家贡品,诸多外国传教士将其带往本国收藏转卖。近年来,一大批创作者更是创作了风格多样、艺术价值较高的凤画作品,蜚声海内外。

2.3 传承“明文化”的饮食类产品种类繁多

悠久的历史积淀,为饮食类产品的产生创造了温良的土壤,尤其“皇家贡品”更是影响非凡。日月牌贡品保健粉丝为洪武年间宫廷御膳精品,是国家认证的绿色食品,现已出口世界各地。皇家特色菜御膳豆腐是当年朱元璋十分赏识的特色菜肴,俗称凤阳豆腐、酿豆腐,做工精细、口感纯正,全国闻名。新开发的“洪武宴”含108道菜,颇具地方性色彩,主要菜肴均与朱元璋的故事与传奇有关,大明帝王酒、明太祖御酒、明帝十六酒、龙兴御液酒等酒品深入挖掘传统工艺,产品丰富多样,销路良好。

3 “明文化”开发问题剖析

作为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凤阳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人文环境、历史传承、文化积淀等诸多有利条件是其他任何地方均无法比拟的。然而凤阳的旅游现状却未能充分体现独特优势,旅游产业的开发只是局限于对少量具体景点的修缮与维护上,艺术也仅仅表现为传承,缺乏实质性创新发展,未能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广角度、多维度”的地方性格局,具体表现为:

3.1 “明文化”建设规划不够

凤阳明文化旅游的规划不足体现如下:一是景点统一规划不足。各景点未能形成统一文化背景下的景点个例,各自为政,缺乏有效衔接和有机互补;二是宣传工作规划不足。截止目前,凤阳的旅游推介过分依赖传统媒体,形式较为陈旧,渠道较为单一。三是人才培养规划欠缺,导游、景区、景点的工作人员明文化内涵稍显不足,不能为旅游发展提供支撑。

3.2 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凤阳旅游主要是开发景点、建筑、土特产方面,对景点的人文塑造、环境塑造不足。表现为:一是建筑毁损严重,修缮复原工作进展缓慢。以明中都皇故城为例,目前仍停留在遗址保存阶段,恢复工作并不明显,整体开发单薄,城楼与城墙脱离,相互倚仗的格局未能形成,外地游客无法将之与“东方巴比伦,明代第一流”联系在一起。二是优势景点对于明文化的推介不明显。如中都谯楼的开发,其四周的大型文化广场与仿古商业步行街现代商业气息过于浓厚,明文化因子蕴含微弱,不能给外地游客留下强烈的地方性印象。再以饮食类产品为例,龙兴御液酒、日月牌粉丝等产品除名称同“明文化”稍有关联之外,缺乏更多的文化承载。

3.3 创新开发研究不够

作为文化承载的艺术产品,“三花一画”目前处于式微的境况之中。一是专门从业人员数量少。当下从业者多为兼职人员或在校学生,缺乏专门从事“三花一画”研发工作的人员,能充分展示、拓展提升、从事分析研究工作的专业人员匮乏。二是同旅游景点关系割裂。凤阳现有艺术形式未能同旅游景点有机结合,作品对于景点的宣传推介力度不足,景点对于艺术作品的承载量较少,艺术研发陷入了就艺术而艺术的单调循环之中。三是缺乏明文化创作团队。作为明朝的发起之地,除朱元璋外,还有很多故事、很多人物流传其间,但已开发的传奇故事、人物史实与传说较为单一,未能创作补新,缺乏挖掘。

4 地方理论指导下凤阳“明文化”旅游发展建议

由地方性理论可知,任何一个地方,均具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征,即地方性,这种鲜明的地方性会给游客带来独有的地方感受。要让游客真正认同旅游地的独有特征,必须在地方塑造上下功夫。凤阳“明文化”塑造方面应做好如下工作:

4.1 注重规划工作的科学性,凸显地方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凤阳整体旅游格局初步成型,为此,明文化旅游发展的规划工作应在景点布局、旅游线路、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等规划方面下功夫。一是注重营造统一的文化大环境。应当坚持“建筑为承载,文化为底蕴”的指导思路,要加大单个景点的开发与建设,更要注重统一文化氛围的营造,应努力将涉及明文化的旅游景点连成一片,以单个景点的建设为突破口,点面结合,使单个景点等结合成为一体,共同承载、做强做大明文化,推介明文化,增强对外吸引力。二是注重景点外围建设。对于旅游而言,环境建设同景点建设居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凤阳现已在公交站牌等基础设施方面注重明文化宣传,但工作力度不足,应更大范围、更多层面的赋予基础设施文化元素,从而形成地方特色明显的文化

氛围。

4.2 注重建设工作的“时效性”,凸显历史性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建设工作可在景点建设的“时效性”方面多下功夫,一是重点搞好“复古寻根”主题建设。对景点的布局、对建筑的建设应力求复原古代风貌,突出地方独有特点。例如中都皇故城应在坚持“有效保存、科学开发”理念的指导下予以复原,从而形成较完整的景点。二是改变景点周围不协调现状。景点辐射区域内,应通过宏观设计,增加人的活动,营造出一定的人文环境。如:中都皇故城应改变周边荒凉的境况,可增设卫兵守卫,增加人气;鼓楼要加强周边环境的治理,尤其是文化广场和仿古步行街的建设。文化广场可开展“三花一画”演出展示活动,仿古步行街定位需做出改变,应取缔廉价物品销售店,着力复建明代茶社、酒庄、布行等古代店铺风貌,注重各商店人员着装配饰,让游人行于期间,能感受其时,体其古味,使游客印象深刻。三是注重主题活动开发。此方面应借鉴洛阳牡丹园杨贵妃、开封府包拯、少林寺棍僧等经验,在开发朱元璋出家时发生的传说故事方面做文章,以情景剧演出为抓手,生动再现帝王幼时形象。

4.3 注重特色艺术的传承性,强化地方感

一是要培养专业人员。凤阳在民间艺术传承,尤其是地方特色“三花一画”的传承方面,要努力改变兼职人员唱主角的被动局面,应充分利用驻凤阳高校资源优势,立足安徽科技学院、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培养专业人才,加快文化传承。二是人才培养应注重点面结合。既要注重培养整体团队以传承工艺,更注重对一定领域有特殊成绩的专业人员予以提升强化,从而加快对特色艺术的创新发展。三是提高服务人员的地方性特色。在服务人才的培养方面,除对导游人员进行文化、艺术普教外,还要培养部分历史知识较为扎实、艺术素养较为过硬的复合型优秀人才,强化来凤旅游人员的地方归属感。

4.4 注重宣传工作的多维性,提高知名度

在搞好规划与建设的同时,宣传工作须同步跟进。一是要注重运用新媒体。为增强宣传效果,除报纸、广播、画册等传统媒体外,必须高度注重新媒体的宣传,要在网络、流动媒体上增加投入力度,提高宣传效果。网络宣传方面,除凤阳旅游官方网站宣传外,要在百度、淘宝等大型人群集散网站上拓展空间,吸引外界关注。流动媒体上,可以刻录光盘发送至来凤旅游人员,以期口耳相传,要在公共交通系统,尤其是大型旅游集团车辆上加大投入,扩大影响。二是继续搞好花鼓文化旅游节等大型主题活动。主题活动要充分发挥“文化唱戏”的创意,加大对“明文化”的宣传,助其走向外界。三是要注重对内宣传。要普及景点周围人群乃至全县人民的县情常识,要让县域内居民了解明史,了解明文化,保护明文化,宣传明文化,弘扬明文化。

4.5 注重文化研究的拓展性,扩大影响力

一是拓宽研究范围。作为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的名城,凤阳具有较深的历史厚度,文化底蕴十分可观,除朱元璋故事外,应积极挖掘同时代其他知名人物的历史故事,以期形成连锁效应。二是研究领域纵深发展。在文化底蕴的研究开发方面,政府应发挥主导优势,打造专业挖掘团队,鼓励创新,突破现有文化局限。三是创新文化传播形式。要创新文化传播形式,搞好现有“三花一画”,创新其他文化传播形式,加大文化的影响,将新挖掘的各类文化信息通过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渠道予以传播,从而促成文化全覆盖。

旅游的发展速度与日俱增,旅游产品的更新更是推陈出新。在旅游发展方面,凤阳必须秉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人精我转”理念,在特色性、地方性上下大力气,打响文化牌,才能使县域旅游有吸引,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1]Relph E.Place and Placelessness[M].London:Pion,1976.25-30.

[2]焦晓云.凤阳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3]Agnew J.The Power of Place:Bringing Together Geographical and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s[M].Boston:Unwin Hyman,1987.124-39.

[4]潘立新.历史文化名城凤阳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旅游学刊,2001(2) .

[5]黄国择.谈凤阳县的旅游发展规划[J].工程建设与档案,2004(2).

[6]吴刚.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旅游项目开发管理[J].林业经济,2006(9).

猜你喜欢

凤阳景点旅游
凤阳歌体系中基本曲调特征研究
不同地域文化对凤阳歌民族唱腔的影响
打卡名校景点——那些必去朝圣的大学景点
旧凤阳花鼓
旅游
英格兰十大怪异景点
没有景点 只是生活
景点个股表现
凤阳乔涧子明代琉璃官窑遗址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