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滁州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研究
——以凤阳为例

2014-03-28徐世平史贤华

滁州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凤阳文化产业旅游

徐世平,史贤华

滁州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研究
——以凤阳为例

徐世平,史贤华

凤阳作为帝王之乡在农村旅游文化产业、手工艺文化产业、民间演艺文化产业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同时,还存在问题:文化资源利用率不高,地方文化特色没有得到充分凝练;手工艺品文化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链没有形成;凤阳花鼓戏等民间曲艺文化产业缺乏重大项目带动。应通过充分挖掘农村文化的“文化资本”,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产业链,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实施农村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努力探寻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

凤阳;农村文化产业;路径

1 凤阳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1857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首次提出了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规律,这为文化产业在物质经济基础比较落后的农村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在此背景下,国家政策和政府资金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给予了大力支持,取得了一些成绩。农村文化产业是指相对于城市文化产业而言的在县域及其以下行政区域内发展的文化产业。其表现形式有:农村民间曲艺和特色演出产业、农村手工文化产业、将农业与农村旅游业结合起来的农村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等。

作为有着深厚历史文化渊源的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凤阳在旅游文化产业、手工艺文化产业、民间歌舞演艺文化产业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首先,凤阳县开发、建设和完善了明皇陵、明城墙、明中都鼓楼、龙兴寺等明文化的景观和旅游景点,结合该县特有的狼巷迷谷、韭山洞、小岗村等景观构成全县的旅游资源。既为凤阳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和生机,有利于打破其原始传统农业的小规模、小生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又通过发展旅游业提高凤阳的社会知名度和文化品味,提升了人们对文化产品的品味和欣赏空间。其次,凤阳的凤画、凤阳花鼓等手工工艺品文化产业也是崭露头角,这种传统工艺在当地文化工作者和爱好者的努力下,创作出许多具有时代精神和现代气息的精品,在各种美展中获得佳绩,推进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最后,以“凤阳花鼓”为代表的民间歌舞演艺文化产业展现生机。作为著名的地方曲艺,凤阳花鼓戏被誉为“东方芭蕾”,被文化部批准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项目。凤阳文化产业发展也得益于所在省市的支撑,近些年,滁州市凭借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扩大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在第七届徽商大会上,共有 24个项目入选省内文化产业招商推介会项目册,项目数量居全省第二,200多亿元的总投资,居全省第一。[2]

2 凤阳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与不足

2.1 文化资源利用率不高,地方文化特色没有得到充分凝练

20世纪 70年代,凤阳小岗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首创农业大包干,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原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的事迹,为这片古老土地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都是凤阳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可利用的资源。然而,凤阳县在发展农村旅游文化产业方面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些丰厚的文化资源,地方政府在充分规划、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方面的能力还不够,在变文化资源为文化资本的过程中还不够灵活,地方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很好地显现和深度挖掘。如当地政府可以有效利用好凤阳“中国花鼓之乡”“中国帝王之乡”“中国改革之乡”的品牌效应,挖掘好明代第一都——明中都城、华夏第一谯楼——明中都鼓楼等明文化遗址。如对凤阳的明文化开发不应只停留在皇家文化上,还可以研究外来移民及将相文人的历史文化遗迹。与中国典型成功案例相比,在对旅游资源的整合利用、品牌打造等方面都存在问题,仍需要多方努力推动其发展。

2.2 手工艺品文化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链没有形成,相关产业发展滞后

凤画、凤阳花鼓、各式云锦等手工艺品在凤阳已初露头角。凤画,即凤凰画,作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凤阳独有的民间绘画艺术。凭借独特的造型、艳丽的色彩和严谨细腻的手法,凤画深得广大群众的喜爱,在民间有一定的影响力,流传至今的作品有《龙凤呈祥》、《丹凤朝阳》等八种。当前在手工艺文化产业发展中,已经有专门的公司从事这些特色旅游商品的设计、开发和销售。一般来说,完整的产业链不仅应该有前期内部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还需要探索出其销售渠道和产品消费情况。但不可置否,凤阳手工艺文化产业没有形成生产、设计、开发、加工、销售等一系列完整的产业链,且仅有的一些公司、企业总体分布零散、规模较小、生产力水平低下、科技含量不高、同行业之间的竞争力不强。

2.3 凤阳花鼓戏等民间曲艺文化产业缺乏重大项目带动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花鼓戏不只是一种曲艺形式,更肩负着弘扬凤阳地方优秀历史文化的艰巨使命。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民间艺术,凤阳县成立了专门的艺术团和相关基地,搭建传承平台,将凤阳花鼓民间曲艺文化推向市场。在全国各地多次汇演中,凤阳花鼓戏多次获得奖项,成为我国民间曲艺的杰出代表蜚声国内外。但除了近年来连续几届“中国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凤阳三花”艺术、每逢庆祝活动举行的大型花鼓戏表演,凤阳花鼓缺乏重大项目带动以促进自身发展。从农村文化民间演出产业发展成功案例中可以看出,重大项目的重要带动作用,如广西阳朔山水实景演艺、河北承德《鼎盛王朝·康熙大典》大型实景演出,都是通过重大项目的实施,将山水歌舞、舞台表演与当地的民族风情相结合,既弘扬了民族文化,又通过重大项目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3 借他山之石以攻玉:积极构建凤阳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

3.1 充分挖掘农村文化的“文化资本”,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合理利用文化资源,即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的过程。这一方面增加了旅游的文化内涵和体验,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有效结合,也能更好地促进文化的传承和保护。[3]苏州周庄有“中国第一水乡”的美誉,当地政府积极整合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旅游,打响“江南水乡古镇游”的旅游品牌,把周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名副其实的镇域支柱产业。从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的穷镇发展为国家级知名旅游文化重镇,得益于地方政府注重对这座有着九百多年历史的水乡古镇的历史遗迹、名人故居、石桥驳岸等景观的的合理挖掘。生态旅游业不仅自身创造的经济价值很高,也带动戏曲、餐饮等行业的发展,如在旅游发展中创建起来的周庄阿婆茶、“万三蹄”特色品牌。它还带动当地剪纸、竹编等传统民俗产业发展,老茶馆书场、民居客栈等老字号文化名店的恢复。

滁州凤阳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各地独具特色的资源种类、地域特色等要素,从产品和服务的特色上着手,打造特色文化品牌”。[4]文化产业要在农村发展就必须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开发利用地方本土特色文化资源的道路,不遗余力地创造条件将现有的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滁州凤阳农村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注重借鉴成功案例,充分挖掘中都鼓楼、明皇陵、明中都城等明文化,“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小岗大包干文化和享誉中外的花鼓文化。通过充分利用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凤阳特色的文化品牌,如明文化品牌、小岗文化品牌、花鼓文化品牌,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既能够享受休闲,体验慢节奏、休闲的、体验式的生活方式,又感受恬静的环境、质朴的民风等农村的乡土性特质。当地政府也要用现代化的眼光认知和审视凤阳农村文化的独特价值,洞察其发展和消费的潮流与趋势,注重品牌效应,及时根据市场需要和社会需求,打造拥有自身独特性的文化品牌。

3.2 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产业链,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

深圳大芬作为我国油画产业的三大生产基地之一,有着“中国油画第一村”的美誉。20多年前,香港画商黄江正带着十几个画工在大芬村落户,他们利用大芬村交通便利、毗邻香港和广州的优越地理位置和劳动力低廉、房租价格便宜的优势,从事商品画生产。为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大芬油画业的发展由最初的行画制作,转变为注重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经济含量,走向原创作品与行画并重,并专注于形成生产、制作、销售等较为完整的油画产业链。从原材料的供给,到具体生产制作油画工艺,到产品的最终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结构极大提高了手工工艺的生产效率。同时,油画产业还带动了漆画、雕刻、刺绣等相关产业发展,提升了大芬的知名度。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对于大芬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意义重大。区别于许多农村依靠当地自身文化资源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大芬油画模式开创了依靠创业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新模式。

凤阳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抓住以凤画为特色的手工艺文化产业。当前,凤画手工艺文化产业规模较小,且没有形成完备的一体化产业链。可以通过重组、兼并、联合等多种企业运作手段,积极培育综合实力较强、有发展潜力的文化产业集团,从而提升凤阳手工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5]凤阳凤画、花鼓手工工艺文化产业链的发展,首先要着眼于产业内部的拓展,包括以产品生产的上下游供销关系为纽带、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的纵向链的发展,以及手工艺品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等为纽带的横向链生成。同时,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可以积极拓展不同产业之间的产业链延伸,比如凤画-服饰、凤画-动漫、花鼓-绘画等的联系。

3.3 实施农村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

广西阳朔从最初的贫困农业县发展成第一批“中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首批5个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之一,主要得益于世界级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创作和运营。它将一些民间传说故事与山水美景相结合,注重重大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实施,如《印象·刘三姐》山水实景演出“以 2平方公里的漓江水域及12座山峰为背景,以流淌的漓江为舞台,600多位演员在漓江中划着竹排、举着渔火,唱着原生态的民歌,整体构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天然剧场,被誉为‘与上帝合作之杰作’”。[6]广西阳朔将演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结合,特别是广西风土人情、民间艺术和壮族的三月三歌节、苗族的踩花山等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

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当地政府利用文化项目建设的契机,通过做强做大文化项目,使文化项目与文化产业融为一体,从而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滁州凤阳发展花鼓戏演艺文化产业必须借鉴阳朔《印象·刘三姐》的有益经验,注重依靠重大项目带动。这就需要凤阳县当地政府,乃至滁州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部署、总揽全局,发挥好企业的纽带和桥梁作用,积极促成重大产业项目的签订,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服务、管理等方面给予扶持。在实施重大文化项目时,也应扩大资金的来源,通过多种措施吸引外资及民营资本进军农村文化产业。

[1] 陈志超,胡薇.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实现我国反贫困战略的有效路径[J].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2] 蒋德武.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打造文化滁州[N].南京日报,2012-02-16.

[3] 王平.论民族文化与旅游结合——以恩施州生态文化旅游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4] 巴琳琳.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视角下的农村经济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

[5] 王家庭,高珊珊.我国农村文化产业效率评估的实证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

[6] 张瑾.社区参与旅游项目发展模式研究——以桂林阳朔《印象·刘三姐》旅游项目为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

责任编辑:刘海涛

G127

A

1673-1794(2014)05-0008-03

徐世平,滁州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文化产业与文化建设;史贤华,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安徽 滁州 239000)。

滁州市社科联第二届课题项目(B2013018)

2013-12-09

猜你喜欢

凤阳文化产业旅游
凤阳歌体系中基本曲调特征研究
不同地域文化对凤阳歌民族唱腔的影响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旧凤阳花鼓
旅游
凤阳乔涧子明代琉璃官窑遗址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