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解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浅析“以人为本”
2014-03-28孙倩
孙倩
(长春工程学院人文社科部,长春 13001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解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浅析“以人为本”
孙倩
(长春工程学院人文社科部,长春 130012)
“以人为本”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新时期中国发展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理论成果,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正确认识“以人为本”对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内涵,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所提出的科学认识论与实践观,并对其作简要解析,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蕴含“以人为本”思想,对马克思实践观中“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了理论上的比较,揭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中的体现以及当代运用与开展。
费尔巴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理论指出实践是“真正人的活动”,人和自然的关系是通过实践联系在一起的,在物质世界里的人的活动应该当作实践去理解,他批判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他认为,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的活动,是人类能动地把握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自觉活动,是感性的、客观的、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了世界的物质的客观性,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将旧有的唯物和唯心主义合理的部分结合一起,阐述了实践的重要意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几乎所有领域里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在哲学界也出现了一些另类的声音,他们把“以人为本”认为是对唯物主义的冒犯,而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并非是对唯物主义的冒犯,并没有跨入唯心主义的范畴,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科学理解“以人为本”思想,建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以人为本”关系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我们在新的历史阶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内涵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对旧的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并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他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139,“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去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140。改变世界的过程即是实践的过程,马克思不同于以往的哲学家,将实践作为社会生活的本质,他坚持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去考察人类活动,马克思主义将实践理解为人们所从事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的感性物质活动,是人与对象、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实现统一,并使人类获得生存、发展和解放的社会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进步的、科学的实践观,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是如传统的唯物主义那样只从客观存在方面去认识世界,没有将实践作为到社会物质活动的基础,从而产生了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以及不可知论的认识论,也不是如唯心主义那样只从主观方面去看待世界,否定客观存在的决定性作用,它不仅从客体方面去强调,而且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它强调以实践的观点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将实践纳入了认识的范畴,将人的认识归结为实践的活动,它既承认了自然物质事物的存在性,也认识到了主体对于客观事物的能动作用,它实现了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双向统一,使它们共同统一于实践性。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关注人类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即改变现存人类世界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观是将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充分合理地把握,是理解、诠释和评价一切相关哲学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蕴含“以人为本”思想
(一)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实践的主体看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认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137。他批判了费尔巴哈忽视人在实践中的主体作用,强调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并将“人”的本质问题作为实践观形成的重点内容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对主体的定义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对客体的定义是进入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存在。人在实践中是主体,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具有提出实践目的、操作实践工具、改造实践课题,驾驭和控制实践活动的能力,在一个复杂的实践中,只有在人的思想指导和实际行动中才能实现。因此,人是实践活动的发起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而实践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和结果,脱离“人”谈“实践”根本无从谈起。“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要求在现实社会中重视人的作用,要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建设、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的主动性作用。
(二)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践目的看
马克思认为,哲学家们应该用不同的方式去改变世界,而不是仅仅解释世界,改变的方式就是实践,改变世界是为人类创造更加适合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马克思的实践观认为一切实践活动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就是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首要任务。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所体现的基本观点,主体中人是这一理论的基础和核心,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始终坚持的以人为主体的实践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三、“以人为本“科学内涵的比较与分析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是政策的人文关怀的思想体现,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保障,是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基础,同时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的需求,让社会发展成果与人民群众共享,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不同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也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具有科学合理的内核。
(一)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差异
1.对“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中“人”的不同理解
我国提倡“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延伸,“以人为本”中的“人”的本质是指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的“人”是指要现实地从事社会生产的人,这些人一定是处于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的人,不是抽象的,也不是虚幻的。费尔巴哈将人看作是生物学中的一种类别,即一切人类个体纯粹自然联系起来的共同的自然属性,他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类,是单个有限的,是不完善的,是具有局限性的,他认为这种人类个体不属于任何社会,也不属于与任何阶级,他将人的本质假设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
2.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发展中的不同认识
“以人为本”认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具有主观能动作用,人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而且在大自然面前,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人具有主动作用,不是被动地接受自然的限制,更不是一切听从自然地安排,而是利用人的能力和智慧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为人所用;认为人与人之间能够主动地调节矛盾达到和谐;认为在人与社会发展关系上,人的社会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费尔巴哈在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关系问题上,只看到自然界对人的决定作用,没有看到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是消极的,且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区别
《韦伯斯特新世界大辞典》认为,人类中心是把人视为宇宙的中心中的所有事物。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在同自然地关系中处于中心地位,人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因而人类主义者主张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人是绝对的支配者,自然任由支配,这种唯心主义观点否认了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导致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相违背。“以人为本”就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而来,它强调人的实践作用,但更重要的是承认规律不可违背性,通过有意识的改造去为人类创造环境,实现人的发展。因此,在谈论“以人为本”时不可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分裂开,更不可将其与“人类中心主义”混为一谈。
四、“以人为本”对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体现
(一)“以人为本”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的“现实的个人”
“以人为本”理论的着眼点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更是具体的、现实的人,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一切社会建设都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利益,将现实社会中处于生产生活的人民作为利益出发点,体现了马克思提出的“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类社会或是社会化的人类”[1]140。马克思也将其实践的唯物主义立足于现实生活中的人,而并非是抽象的,一般意义上的“类”。
(二)“以人为本”体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主体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是指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是起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历史并享用社会创造出来的财富时,其自身也在想着自由和全面的方向发展着,也在实现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同理想。“以人为本”就是将人民群众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和根本力量。“以人为本”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主体性原则是一切为了群众的目的性与一切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的有机统一,是财富创造的广泛性与财富分配的公平性的有机统一,“以人为本”从理论和实践上都丰富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主体性原则。
五、“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的展开
“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联系体现在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继承与发展,体现在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今历史条件下的补充与发展。反映了我国发展过程中的时代特征和基本矛盾,具有现实的针对性,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国情的运用与发展。
首先,党的十八大提出了面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社会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坚持一种为全民所普遍认可和接受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形成广泛的认知和共识,使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同心同德、群策群力,让每个人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主体性作用,到2020年真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伟大目标。
其次,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看重的则是知识、技能和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发挥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把握时代发展潮流,充分发挥主体实践能力的要求,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至今,我国始终将“以人为本”作为党工作的核心理念。
再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社会呈现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社会有失公平、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这些问题促使人们认识到,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把人既看成是发展的主体,又看成是发展的目的,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能有序进行,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倡导的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新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是我国当今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深入发展和运用,坚持“以人为本”是十八大以来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要求。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12:133-140.
[2]杨金海.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3):50-53.
[3]陈利燕.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新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12(31):232-233.
[4]朱羽洁,周梦迪.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及其意义[J].理论探索,2011(7):96.
[5]孙正聿.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意义[J].哲学研究,2007(3):3-7.
[6]王东,郭丽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新解读:马克思原始稿与恩格斯修订稿的比较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2007年(6):733-738.
[8]孟晔.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中的“以人为本”理念看思想政治教育[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4):134.
[9]何焱.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4.
[10]高欣.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及现实意义[J].商业现代化,2010(3):195.
[11]舒欣欣,包桂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内涵及其理论意义[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4(4):55-58.
The analysis on Theses on Feuerbach——analysis on peop le-oriented thought from the practice view point of Marxism
SUN Qian
(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chun 130012,China)
People-oriented thought is cor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and it is product of combination of Marxism and China actual and new period development character which accordswith the scientific theories of Chinese conditions and it has realized that the people-oriented thought has the significant guidingmeaning on the human society activities drawn from the Marxist viewpoints of practice.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Marxism and analyzes the scientific epistemology and viewpoint of practice of Theses on Feuerbach of Marxism briefly,and then analyzes the people-oriented thought of Marxism theory,compares the people-oriented though of Marxism viewpoint of practice from point of theory,finally reveals the apply and develops of people-oriented thought of Marxism practice theory in contemporary.
Feuerbach;Marxism;viewpoints of practice
A811
A
1009-8976(2014)02-0015-03
10.3969/j.issn.1009-8976.2014.02.005
2014-02-23
孙倩(1980—),女(汉),吉林四平,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