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锡古运河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

2014-03-28莫春华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古运河世界遗产无锡

莫春华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江苏无锡214153)

无锡古运河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

莫春华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江苏无锡214153)

在古运河成功申遗的背景下如何做好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是运河沿线每个城市都在思考的问题。文中以无锡市十二五规划文件要求为起点,在遵循《世界遗产公约》的基础上,立足本地的实际情况,从分析成为世界遗产后古运河开发面临的新形式、新机遇、新问题着手,从保护和开发两个方面深入详尽地探讨无锡古运河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新思路。提出把握历史机遇,深入发展旅游产业,深度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内涵,为进一步提高城市知名度,塑造崭新的城市品牌形象,提高城市竞争力抛砖引玉。

无锡;古运河;世界遗产;文化;旅游;保护;开发

1.申遗成功是当前古运河开发面临的新形势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如愿荣登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此次申遗可谓是中国申遗历史上的壮举,充分体现出党和国家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体现出政府的决心、魄力和强有力的执政能力。浩浩汤汤的运河水向世界诉说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诉说着13亿人民的中国梦。

大运河申遗工作从2009年4月至2014年6月,历时5年多,涵盖了8个省35个市,不仅是我国申报世界遗产以来规模最大的项目,在众多世界文化遗产中也极具复杂性、特殊性。京杭大运河是世界第一的古代人工运河,是代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其中长约690公里的江苏段运河历史最为悠久、功能全面、效益显著,在古运河申遗的过程中发挥着引领作用。

1.1.新形势下无锡古运河保护开发面临的机遇

当前古运河资源开发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曾指出,要充分认识运河文化对江苏经济文化发展所具有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作用。无锡市应有效汲取周边城市的发展经验,深入挖掘本地古运河段的历史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城市建设的新地标,大幅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江苏省“一圈三沿一轴”的旅游发展规划布局指导下,无锡市确定了“古今对话,中西结合,演绎历史长河,再现人与水共生的繁荣景象”的古运河整治工程主题,提出充分发掘“四大米市”、“水弄堂”和“民族工商业发源地”等历史遗迹,着力打造吴文化重镇,建成了城水相依的环古城市河旅游风貌区,同时依托古运河两岸人文古迹、水利工程和都市风貌,包装古运河水乡之旅,提出将古运河沿线打造成“东方的莱茵河”以及能与巴黎塞纳河媲美的世界级旅游品牌。当前我们应按照“天人合一”、“古今同源”的理念,以“传承古越文脉,展示水乡风情”为主题,把古运河构筑成一条融历史、文化、生态于一体的历史文化风景线。

1.2.新形势下无锡古运河保护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成为世界遗产后,古运河的开发工作任重道远,针对当前存在的情况,需重点解决以下问题。首先,运河沿岸有为数众多的文物古迹,多数目前仍以零散状态分布,缺乏有机组合,在开发过程中可以考虑把这些古迹串成解读、品味无锡和运河历史文脉的旅游线路。其次,古运河沿线仍存在居住区、商业区混杂的情况,旅游休闲区不成系统。第三,以往的城市规划没有将古运河地区作为独特的历史文化之河编制单独的规划,致使该地区开发混乱。第四,虽新建了部分绿地,但从总体上看,绿地数量少且布置零散,邻近绿地之间缺少有效的联系。第五,当前的水质与亲水环境的要求仍有差距,水质改善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此外,古运河沿岸地区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尚未得到充分表现。

2.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古运河遗产的保护工作

申遗成功能够极大提高知名度,为地区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纵观国内外,遗产地光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难以估量,但随之而来的旅游高温掺杂着超容量超负荷开发等问题,直接导致环境破坏和历史文化景观变质,违背遗产资源保护和持续利用的原则。因此,做好无锡古运河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建立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机制,加强地方历史文化内涵建设,协调保护与开发关系、保护性利用、寻求生态环境改善与土地资源高效使用之间相互平衡的发展模式。这就要求做好以下几点:

2.1 遵循《世界遗产公约》,保护古运河的原真性

作为世界遗产,必须遵循《世界遗产公约》的要求,保持古运河资源永续利用,有效地保护、保存和展示世界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保护古运河的地质、地貌特征和自然景观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是遵循《世界遗产公约》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保持古运河原始地貌、植被、自然生态及包括遗产构成、周边环境等要素在内的人文景观的完整性。在全面分析《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古运河地区的保护要求的基础上,对资源作出综合分析、空间视域分析和保护分级,明确其所在区域的重点保护对象,控制开发力度,将影响降低到最小,以实现开发与保护的结合。

2.2 加强法律、政策和制度约束

古运河保护与开发工作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影响深远,必须使其有法可依。需要政府部门尽快制定无锡运河保护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指导规范工作,确立尊重历史文化、顺应自然的理念。将按照严格保护、修旧如故和复原创新的要求,运河空间划分为重点保护区域、重点开发区域和优化开发区域等类别,形成重点保护、有限利用的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运河无锡段沿线项目进行全面的保护开发。

2.3 地方政府重视

遗产所在地政府的重视程度和办事效率是决定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国内各省市不乏世界遗产过度利用的先例,严重背离了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的初衷。无锡市政府一贯重视遗产保护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早在“十一五”期间就荣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在无锡“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特质鲜明、注重生态的文化遗产保护格局。大力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健全文保组织网络。这为无锡市做好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设和保护工作提供了切实的基础和保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多部门积极配合,工作目标明确,步骤细致缜密,任务落实到位,成果显著。从跨塘桥至清名桥的河段长约1.5公里,宽约20米,两岸高低错落、粉墙黛瓦的江南典型风格建筑极具水乡情怀,古朴的桥、寺、塔、窑、庙、街、民居沿着古老的河岸呈线性分布。无怪乎上级政协考察至此,称其为“最具原生态风貌的古运河文化绝版之地”。

2.4 要下定决心大规模降低商业化模式

古运河申遗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地方政府必须放缓显性政绩和商业利益。申遗成功,必然带动运河旅游热、推高运河商业化,能否恪守运河申遗的原真性原则将面临严峻考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强无锡运河沿线的持续发展,优化运河功能,努力使其成为造福子孙的幸福之河。古运河是无锡人民的母亲河,是地方文化的根与魂,只有保护好古运河的历史遗存、文化符号和民俗风情,才能延续运河历史文脉。前些年为了推进工业化,古运河沿线的许多城市实行掠夺性开发,运河本体遭到严重破坏。近几年大规模的申遗激发了沿线城市的保护意识,申遗成功后要继续摒弃重经济、轻保护的观念,切实维护运河的生态环境。

2.5 依据环境承载力,加强生态保护

古运河沿线的自然生态系统脆弱,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实现《世界遗产公约》规定的保护要求。要以生态和资源的保护为目的,结合运河周边地区景观资源敏感度、河流水面、植被覆盖度和视觉敏感度等因素,对服务设施的规划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以维护生态服务功能为前提指导开发。对服务设施区域的生态容量进行测算,并以此为依据控制游客数量,对旅游设施规模进行预测,避免过度开发和对自然景观造成的破坏。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无锡古运河沿线的景观和服务设施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在保护性开发、突出地区特色和吸引力等方面仍有待加强。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实现《世界遗产公约》的保护要求,适量适度的开发高层次旅游服务硬件与软件。

3.做好遗产古运河的开发工作

3.1 秉承“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大运河是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其价值是无与伦比的。大运河利用江河湖泊和各种自然水体,沟通了海河、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等五大水系,乃是天工人巧共同创造的一个举世无双的人与自然共同的杰作,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引导之下成为集合物质、非物质和自然遗产多种形式并存的世界遗产宝库。一部大运河的修建史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历史,在大运河两千多年周而复始的建造过程中,这一思想贯穿始终。所以在研究开发古运河历史遗迹的时候务必重视“道法自然”的理念。

3.2 传承文脉,精心打造无锡古运河品牌文化,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长江三角洲成为三大文化产业带之一,通过发展运河文化产业,促进形成流域性特色文化产业带,成为国家重大文化产业的标志性成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解决运河保护和开发矛盾的最佳选择,努力拓展运河利益的增量,有利于传承运河文化基因,优化产业体系,提升开发整体水平,并为运河申遗和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无锡依运河而生,从古运河开凿起,无锡人民依托它实现繁荣发展,凝结了浓厚的运河情结。古运河是无锡城最具文化积淀的符号,运河文化的精髓在于市井文化、生活文化和民俗文化,可从戏曲票友、书画篆刻、烹茶品茗、手捏泥人等文化活动和民间演艺来吸引游客,展示朴实而多彩的休闲生活。在特色构思上,要精心构划形成“无锡名人文化”、“无锡民族工商业文化”、“传统宗教文化”和“江南水乡民俗文化”系列,使古运河成为体现无锡历史文化名城品位的独特韵味,建设文化无锡的神来之笔。

3.3 以申遗成功为契机深化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打造崭新城市品牌形象

近年来无锡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圆满完成清名桥、惠山、荣巷、荡口、小娄巷等五大重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修复,支持历史文化街区、古镇古村落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巩固发展现有成果,为塑造新的城市形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一直以来无锡都注重塑造城市形象,陆续推出“太湖明珠”、“无锡是个好地方”等城市品牌,但效果均未达到预期。抓住世界遗产的历史机遇,凭借其影响力打造城市新形象,深入挖掘人文资源,从中提炼城市核心价值,确定具备无锡特色及国际影响的新城市形象,提升无锡城市形象的认同度和美誉度。应结合城市发展战略,集中力量打造历史文化名城为核心的新城市形象体系,不断扩大无锡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4 建立“运河学”研究机构,发展古运河学术研究

对大运河的深入保护与开发,要对运河遗产有全面充分的掌握,要加强对古运河本体的考古工作,在学科比对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保护发展规划。对此,政府部门可以考虑成立相关的科研机构,建立“运河学”学科体系,对运河保护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为专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专业理论基础。当前大运河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除了文物保护和考古以外,更多的领域如自然与文化遗产、非物质遗产、水利史、航运史、城市规划、立法、环保乃至新闻传播等部门都在介入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运河遗产保护将朝着多学科相互交融、多领域相互支持并衔接的方向发展,因此建立一门全新的“运河学”学科非常有必要。通过全面系统的学科研究使大运河得到更好的开发,为地方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5 居民回迁延续地域性历史文脉

无锡古运河沿岸历史街区的改造以及建筑和景观的保护与更新都应遵循“保护为主、修旧如旧、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街区的整体设计在空间尺度上应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原有历史风貌及空间布局形式。在街巷的保护和整治方而,遵循原有的空间形态,保留街、巷、弄的空间序列、脉络以及曲折的街巷空间模式,维持居住区传统的生活样式。在建筑保护和更新方面可将历史街区划分重点保护区和风貌协调区,力求实现城市和历史街区的合理过渡和衔接。在重点保护区整治中,应以保护整治为主,严禁大拆大建。风貌协调区的整体风貌与重点保护区相协调。新建建筑应注重采用现代建筑手法来诠释传统的建筑风格,通过使用简化的传统建筑符号保留传统建筑的韵味,配合色彩处理产生丰富的空间变化。

居民是传统与文化的鲜活载体,没有居民的民居建筑,就像是没有灵魂的空壳,毫无生气。历史街区的保护不应忽视其内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证一定数量的原居民回迁,不仅保护了历史街区的原居民和原文化,而且可以更生动、形象地向游客展现街区传统的文化和习俗。这就需要政府推出优惠政策,鼓励居民回迁,以延续居住生活传统,给历史街区注入生机和活力。

四、结语

无锡古运河地区保护和发展工作,必须在深入了解其历史背景和共性的基础上,挖掘其潜在的特色和个性,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恢复其原始风貌,保证其历史文化得到永续延传,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实现文化振兴、建设文化强市,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更好更快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必须创新文化发展机制,建立具有无锡特色的文化软实力开发体系,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在更深层次、更大范围内取得突破,不断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和竞争实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多元化、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

《无锡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要努力构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文化发展新格局,把无锡建设成为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市。这就迫切要求我们以大运河申遗成功为契机,以深度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底蕴为核心,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由此凸显城市文化形象。在无锡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无锡古运河资源深度开发的工程一定能圆满完成。无锡的明天会更美好!

[1]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EB/OL].http://www.law-lib. com/law/law_view.asp?id=95300,1985-11-22.

[2]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EB/OL].http://www.gov. 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431834.htm,2006-09-13.

[3]无锡人民政府网站.无锡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EB/OL]. http://www.wuxi.gov.cn/zfxxgk/szfxxgkml/ghjh/zcqgh/6342844.shtml, 2011-11-09.

[4]罗哲文.运河申遗应建立运河学[J].中国文化遗产,2011,(1).

F592.7

A

1671-5136(2014)04-0076-03

2014-10-14

2014年度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精品课题《无锡古运河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研究》(课题编号:14-B-19)、2014年度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招标课题。

莫春华,女,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古运河世界遗产无锡
中国的“世界遗产”
无锡一棉
中国的世界遗产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东林古运河人那些幸福味儿
东林古运河人那些幸福味儿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夜游清名桥古运河
无锡公交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