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师范院校校训内容分析

2014-03-28陶芳华何善亮

重庆高教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高等师范校训师范院校

陶芳华, 何善亮

(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7)

校训是学校办学的灵魂所在,是表达学校办学理念、价值追求、文化精神的代名词。“校训”作为一个由日本引进的舶来词,虽然学者们对它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是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即“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1]。这一定义表明大家普遍认同“校训”具有德育价值和实践价值双重价值属性。相对于数量繁多的中小学校训,大学校训更能体现一个国家学校教育的整体风貌。师范院校属于大学教育层次,同时又紧密联系着基础教育,对其校训的研究更有着特别的意义。笔者通过浏览全国高校库、各高等师范院校网站主页等搜集到113所高等师范院校的校训,并借助量化的内容分析方法,探查师范院校校训在形式结构、思想来源和价值取向上所具有的特点,以期对校训改进和学校文化建设有所助益。

一、高等师范院校校训的结构形式

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人民教师的“工作母机”,它直接影响着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牵动着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基于上述认识和需要,师范院校必须根据培养未来人民教师的特有目标来确立校训,并以此来激励和劝勉师生们。笔者以所搜集的113所高等师范院校的校训为研究样本,分别从字数、词频和句式结构三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说明目前师范院校校训的一般情况。

(一)校训的字数统计

从校训的字数来看,113所高等师范院校的校训字数在1个字到16个字之间。8字校训所占比重最大,总共有92条,比例约为81.4%;4字校训有11条,比例约为9.7%;6字校训有3条,比例约为2.7%;16字校训和7字校训均有2条,16字校训是喀什师范学院的“扎根边疆、团结奋斗、勤奋学习、为人师表”和青海师范大学“陶冶情操、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7字校训是郑州师范学院的“与中原一同崛起”和宁夏师范学院的“不到长城非好汉”;1个字、5个字和14个字的校训各有1所,分别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的“实”、南京晓庄学院的“教学做合一”、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

总体上看,八字校训占了八成以上,其他字数的校训稀少。偶数字数的校训有109条,比例约96.5%,奇数字数校训只有4条,比例约3.5%。偶数字数居多的现象与校训采用二字词语、四字成语的结构表述方式和句式对仗表现形式密切相关,例如首都师范大学的“为学为师、求实求新”和湖南师范大学的“仁爱、精勤”。相较于偶数字数的对仗结构,奇数字数的校训略显特别,独具特色,故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易于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校训的词频统计

从校训的词频统计来看,113所高等师范院校的校训中“学”字出现的概率最高,共出现68次,“德”字出现 53次,“行”字41次;其后,出现次数从高到低依次是“笃”“实”“创新”“师”等。根据字词表述的涵义可看出选用次数较高的字词主要集中为三类:第一类是彰显以德求学、优良品行的字词,如“笃行”“厚德”“师表”“敬业”“诚毅”“博爱”“品正”“身正”“砺行”“求实”等蕴含道德高尚和学行端正重要性字词,体现学校以德行兼备人才为培养目标;第二类是劝勉学生要以学为重心的字词,如“博学”“笃学”“励学”“尚学”“敏学”“积学”“学无止境”等时刻提醒学生以学为首要任务,鼓励学子们要有刻苦学习的毅力;第三类是强调师范特性的字词,如“为人师表”“重教”“教人求真”“自树树人”等,包含对学校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对未来教师们的无限期许。

高等师范院校校训都倾向选用“德”类、“学”类和“师”类的字词,有侧重地把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有机地融入校训,表明师范院校有特别重视师生道德品质、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和教师为师之道等三个方面的独特办学要求。

(三)校训的句式结构

从校训的表述方式来看,113所高等师范院校的校训主要选取“四字成语式”“二字词语式”“独字组合式”或者名人名言等句式结构。采用“四字成语式”的院校有74所,比例约为65.5%,且比例为最高,例如华东师范大学的“求实创造、为人师表”;采用“二字词语式”的院校有32所,比例约为28.3%,例如上海师范大学的“厚德、博学、求是、笃行”;“独字组合式”有2所,分别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的“实”和成都师范学院的“爱、真、笃、为”;直接采用名言或诗词的学校有5所,所占比重较低。除2所采用“独字”结构和5所院校直接采用诗歌或名言等特殊表述形式外,106所院校校训都用四字成语和二字词语的表述形式,故这两种表达方式比较普遍。

从表现方式来看,采用对仗结构(即两个词语和成语或两个句子前后形成对仗句式)的院校有69 所,其中两个“四字成语式”形成“四四”对仗结构的有64所,例如,南京师范大学的“正德厚生、 笃学敏行”。前后字数对称的句式,对仗工整,朗朗上口,符合中国人的阅读和记诵习惯,能够给人似曾相识的感受,但是易于雷同化而失去个性化。

各线缆的长度动辄达到百米量级,在对线阵做水动力分析时若尽数分析各个节点,工作量过大。因此,需要优先探究一种有效、简便的方法来衡量线阵的阵型变化剧烈程度。

二、高等师范院校校训的思想来源

一条好的校训应该是学校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精神的有机融合,集中反映学校的办学传统、办学特色、教学理念和校园文化,是学校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校训作为全校师生践履的道德标准,来源于文化和历史传统使其富有文化底蕴,有利于得到师生的广泛认同和推崇,有助于进一步发挥校训应有的规范和劝导作用。校训虽然言辞简短,但是内涵丰富,它凝结了学校的文化和人文精神,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校的办学宗旨。

(一)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思想

结合校训的确定过程和学校的建校时间来看,历史传统相对悠久的院校大多数都是引用传统经典著作中的字词和句意,承继了古代传统文化与思想的深厚底蕴。例如,南京师范大学的百年校训“正德厚生、笃学敏行”语出《左传》的“厚生精神”和孔子《论语》中的“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安徽师范大学的“厚德、重教、博学、笃行”取自《礼记·中庸》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行这五个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内在联系,这是中国最早的教学过程阶段论,对我国古代教学曾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中国人“好古”“尚古”的情结已经成为一种潜意识,成为一种无意识的冲动。虽然有些校训不是历史悠久的老校训也不直接借用经典文学警句,但其字词和内涵依旧由经典文学引申而来。2002年升为本科院校的白城师范学院确立了自己的校训为“厚德、明辨、博学、笃行”。“厚德”出自《易·坤》,原文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博学、明辨、笃行”出自《礼记·中庸》,原文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将‘厚德、明辨、博学、笃行’作为白城师范学院的校训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宏扬,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2]

引用古人之语,借用古人之话表达的校训便于以最少的词语表达涵义丰富的思想内容,符合校训简洁明了的表达特质,同时契合国人的尚古情怀。校训像是一面镜子,无时无刻不折射出传统文化思想的光辉。

(二)汲取近现代教育思想

近现代的教育思想是伴随着教育实践和理论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融合近现代教育思想的校训具有开放式办学特色,也是高等教育与现代学术在全球化背景下务必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大势所趋。把近现代教育思想融入学校校训,赋予了校训深层次的教育意义。

“教学做合一”是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契合新时代教育与生活和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南京晓庄学院的校训“教学做合一”直接来自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它也继承了“知行互发”的哲学理念,强调了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的重要性。渭南师范学院2011年将“励志笃学、求实敬业”的旧校训改为“经世致用、和而不同”,“经世致用、和而不同”更多地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做人与做学问的统一。这些校训内涵要求师范人与时俱进、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更多地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和社会的责任。

(三)取自名人格言警句

以历史名人或伟人的真知灼见表达学校的教育理念是对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尤其是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的传承。名人诗句意韵深邃、儒雅考究、对仗工稳、特色鲜明,取自其中的校训体现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思想精华,备受师生们的推崇和喜爱。

无论校训源于古代的经典著作和近现代教育思想、科学精神,还是取自名人名言或诗词,它们都整合了不可多得的人类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挥巨大的效应,这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更是回归传统和与时俱进的有机统一。

三、高等师范院校校训的价值取向

《汉语大词典》中对校训的解释是“校训,即学校为了进行道德教育的方便,选择若干符合本校办学宗旨的醒目词语,作为学校全体人员的奋斗目标”[4]。校训是对师生行为规范和价值追求的高度概括,是学校着意建树的特有精神和价值取向。“在某种程度上,什么样的校训决定了培养具有什么样价值追求的人。校训之意义可谓重大。”[5]一条好的校训是无形的教育资源,能给师生员工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彰显师范院校学校师范特性

校训是一所学校特色化的办学思想和传统的集中体现,因而最能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高等师范院校为教育一线培养师资力量,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师范院校的校训彰显师范生的培养目标是应然选择。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源自“其前身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于1902年提出的‘办理学堂、首重师范’的理念,开启了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先河”[6],凸现了对师生在读书治学和行为修养上的基本要求。华东师范大学的“求实创新、学为人师”体现了“时代和人民对教师角色的认识和期望”[7]。南京师范大学的“正德厚生、笃学敏行”体现了在教师成长过程中对个人素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师范院校的校训中 “为人师表”“为学为师”“树人”等言辞,也表达了对教师培养的深邃思考。

(二)蕴含德才兼备的大学培养目标

通过对师范院校校训内容分析可以发现,许多师范院校都有规范师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举止的校训。譬如,华中师范大学的“求实创新、立德树人”、陕西师范大学的“厚德、博学、求是、笃行”和山东师范大学的“弘德明志、博学笃行”。同时强调学与行相结合,提出“笃行”“励志敦行”“健行”“力行”等要求。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德是首要的,是第一位的。从所搜集到的113所高等师范院校的校训统计分析发现,有47所院校的校训中直接涉及与“德”相关的词语,如“厚德”22所、“崇德”10所、“明德”5所、“修德”3所。与“德”相关的字词也是备受推崇,例如“善”“正”“品”“仁爱”“诚”等。校训应包含办学者对全校师生的人生态度和敬业修德等方面的追求,以德驭学、以德育才、以德导人为价值取向的校训对师生们具有潜移默化的正性影响,能有效地发挥校训的导向和激励功能。

(三)弘扬学校所处的地域特色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名片,体现了学校特有精神和价值取向。高等师范院校是面向全国的,也是面向地方的培养师范人才的高等教育场所。各地师范院校为所在地的基础教育培养了丰富的师资力量,尤其在师资力量相对缺乏的地区更需要地方师范学校培养教师和留住人才。泉州师范学院的“善学如泉、正心至大”,喀什师范学院的“扎根边疆、团结奋斗、勤奋学习、为人师表”,宁夏师范学院的“不到长城非好汉”,郑州师范学院的“与中原一同崛起”,这四个具有区域代表性的校训具有一语双关的效果。单从学校的地理位置来看,“泉”“边疆”“长城”“中原”是学校方位的代名词;从校训的内涵来看,它们包含学校服务地区发展的教育理念。看到这四条校训,我们就能够联想到学校的所处区域,更能被其中蕴含的精神所熏陶和感染。

在校训的选择和确立过程中,地方师范院校立足国情和校情,既考虑校训的精神内核,又吸收地方文化资源。正是对本区域的特色和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才有效地避免了校训雷同化和同质化的缺陷。结合地区特色、整合区域人文资源和学校办学目标的校训个性化鲜明,竭力创造自身的办学特色。

四、高等师范院校校训的改进建议

“校训之于全校师生发展的作用应该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这就意味着它不是‘干巴巴’ ‘教条式’的说教与强迫,而是‘春风化雨’般的文化熏陶、涵化与浸润。”[8]师范院校的校训字斟句酌,以教与学和知与行全面协调发展的办学思想为指导。然而,相同的国家意志、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影响,再加之师范院校相似的办学理念和统一的办学目标引领下确定的校训存在着诸多弊端。一方面,校训直白而思想深度不够,甚至语义同质化和字词与句式雷同现象普遍。校训的同质化和雷同现象也从侧面反映出学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的雷同。另一方面,校训仅被作为一个口号、一个标语、一种空洞的宣传。高等师范院校都把校训在学校网站主页呈现,但是部分院校没有对校训的思想和内涵作出进一步的解读,师生们对校训的内涵只是出自自我的理解。例如,江西师范大学主页网站首页和学校简介都有呈现“静思笃行、持中秉正”的校训字样,但是没有对其来源、价值取向和内涵作出追本溯源的解读。校训这张个性化的文化名片,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宣传和教育作用。事实上,一则好的校训在构建上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表达方式追求多元,保证校训形式优美

113所高等师范院校的校训中九成学校运用八个字表述形式、字词雷同现象十分普遍。雷同的字词和句式结构,简约的表达方式,加上晦涩的寓意,导致校训句式变通不够,空间拓展不足,校训的功能开拓受到严重制约。高等师范院校的校训96%采用偶数字数,61%采用对偶句式,过多的讲求格式规范和对仗整齐。与国内的学校相比,国外校训就少了干巴巴的说教,少了几分“谆谆教导”式的权威,也避免了同质化现象。秦磊通过中外校训的比较研究发现:“国外许多大学的校训相互间差异很大,个性特点十分鲜明,色彩更深、更浓。它们往往不受格式束缚,注重个性特色,隐晦政治要求。”[2]例如,哈佛大学的“让真理与你为友”、麻省理工学院的“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

“中国大学同在一个国度,受相同的国家意志、民族文化、时代精神的影响,校训的相近是正常的。当然,如能在此基础上体现各自特色更是人们所赞赏的。”[2]因此,校训不论在选词还是在句式的运用上要思路开阔,抛开格式约束,追求多元化表达方式,要远离教条式的说教,更要注重校训的内涵解读,保证校训的民主性和个性化。

(二)注重传承传统文化,努力把握时代脉搏

高等师范院校的任务是培养国家和各地区所需要的师范人才。明确了师范院校的任务之后,在制定和诠释校训的时候,就必须让学校自身的任务与校训紧密结合起来。一则好的校训,往往能集中反映一所学校的培养目标、办学方向、办学特色、优秀传统,是一所学校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人们说校训如同一所学校的“魂”,一则优秀的校训能激励一代学人乃至数代人成长为民族的栋梁。因此,每一所学校制定校训时必依据自己的办学理念,体现师范性的共识,也要反应映历史与昭示未来发展相结合,使之成为师范院校独有的文化名片和文化基因。

坚持传统和与时俱进不是相互矛盾的。校训既不可以一成不变,也不可以单纯地跟随某一时代的主流思想,而是要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对待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学校的历史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避免陷入历史复古或者顽固不化的泥淖。譬如,“中国政法大学的校训为‘厚德 明法 格物 致公’,既承继、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又表达出高校的时代追求,还凸显了高校的学科特点、培养方向。”[9]师范院校校训应该融合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学校的历史传统,寻求一种“凤凰涅槃”式的更新与发展。

(三)明确学校办学理念,坚持个性化思考

校训最本质的内容是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思考,与该校的培养目标、体制建设、学科设置都息息相关,因而每个学校的校训都应体现出个性化的特点[10]。一般来说,高等师范院校的办学理念依据学校不同而有差异,每所学校的校训都是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和教育传统的个性化表达与凝练。虽然每所学校的校训都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某些优势和不足,但它应该包含对自己学校发展的个性化思考。校训普遍存在的同质化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学校对自己的办学理念的模糊,缺乏对学校自身办学特色的个性化思考。

校训是将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具体化,用人们可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指导教育实践的条目。它本质上是学校的文化传统、精神风貌、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学术追求、办学特色的高度概括。高等师范院校作为高等教育,要明确树立特色办学、人才培养、教学并重的办学理念。师范校训更应该富含重视德性、涵养品行、陶冶情操、崇尚学识等应有的师范性,“像一盏明灯指引着师范学校的办学方针和发展方向,是师范学校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动力所在。”[11]

(四)加强校训文化建设,让其成为一种文化自觉

“好的校训必须建立在对学校历史充分了解、对教育方向见解独到、对学校师生充满感情的基础之上。它是一所学校对其办学历史、文化传统、学校精神、办学特色、办学方向的理性抽象和个性化表达,是着眼于学校长远发展的共同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12]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具体化。它不是大而空的口号和标语,而是每一位师生的座右铭。校训得到确立,并不意味着大学理念已经完成,如果没有渗透至学校组织之中,没有成为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价值追求,没有被师生所接受、理解,那么,再好的校训理念也是无意义的说教,对学校的发展毫无意义。

高等院校应该强化师生校训意识,校训内容应该与学校师生的实际紧密联系,提高师生对校训的认同度和践履力。学校可以做到把校训直接落实到每一项活动中,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譬如,把校训理解作为新生入学培训的主要课程;开展各种与校训相关的演讲活动、辩论赛、表演、师生研讨会等;在校园中悬挂校训宣传艺术画、精心设置校训景观,让校训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校园生活当中,使之成为一种文化自觉。校训所代表的学校精神和价值追求,应该逐渐根植于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并成为学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个性化标志,得到广大师生和社会大众的理解与认同,融化在师生的日常行为里。

一条好的校训应该用鲜活的方式表述明确的价值追求,融合深邃的教育思想和学校个性,并使之融入师生员工的心灵,以此激励和鞭策师生员工为繁荣科学、弘扬学术、发展社会而奋斗。

参考文献:

[1] 舒新城,沈颐,徐元诰.中华百科辞典[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1:1493.

[2] 秦磊,论校训与凝练大学精神[J].现代教育科学,2005(3):25-28.

[3] 西北师范大学[EB/OL].[2014-04-16].http://www.nwnu.edu.cn/cate.do?cate=0960.

[4]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 第四卷[M].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1002.

[5] 辛治洋,严雪梅.从“办出特色”到“特色学校”——关于成功创建“特色学校”的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1(10):52-56.

[6] 北京师范大学[EB/OL].[2014-02-03].http://www.bnu.edu.cn/xxgk/xkz..

[7] 华东师范大学[EB/OL].[2014-03-14].http://ecnu.baike.com/article-666502.html.

[8] 方健华.当前校训问题检视与应然追求[J].中国教育学刊,2011(10):28-32.

[9] 倪筱荣.杨兴华.高校校训的尚古与维新[J].高校教育管理,2011(3):52-55.

[10] 鲁恒青.论教育思想在校训中的体现[J].教育研究,2007(3):54-58.

[11] 方健华.校训:解读师范办学理念与传统的钥匙[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 (11):31-35.

[12] 彭振宇.“校训”源流考辨[J].现代教育科学,2012(1):17-20.

猜你喜欢

高等师范校训师范院校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校训展示墙
校训展示墙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浅谈情境教学法在高等师范数学课堂中的践行
浅谈师范院校声乐教学中声乐作品的选择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谈高师作曲课与艺术实践课互动模式的构建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