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性爱观及学校性教育模式的探讨
2014-03-28彭明芳熊丽娟
谢 华*,彭明芳,赵 雪,熊丽娟
(四川理工学院 人文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
大学生恋爱及性行为已经成为大学校园无法回避的话题。大学生性爱观教育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这关系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性道德观,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长期以来存在谈“性”色变或对“性”避而不谈的现象。近年来,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学校性健康教育体系逐步完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应该持什么样的性爱观,学校性教育开展得怎么样?这都值得深入探讨。
1 大学生恋爱、性行为的现状
1.1 恋爱观
大学生恋爱在大学校园越来越普遍,已经被人们所认可。通过对四川、重庆5所高校的700名本科学生的调查,发现有66.04%的在校大学生曾经恋爱过或正在恋爱当中,对大学生谈恋爱持积极或赞许态度的大学生占53.75%。吴杨[1]对广州市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有恋爱经历者占51.8%。赵怡等[2]调查发现:62%的大学生谈过恋爱,88%的大学生认为应该谈恋爱。可见,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成为各高校一种普遍现象。[3]
对于大学生恋爱动机的调查发现:认为“克服空虚、寂寞、孤独”的比例最高,占28.50%;“别人都恋爱了,自己没有觉得没有面子”的占13.48%;而”寻觅真爱”的仅占10.75%。说明大学生恋爱的动机是非婚姻的价值取向,对谈恋爱的理性认识明显不足。
1.2 性观念
受西方思潮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大学生的性观念也在发生变化。通过对“婚前性行为”认知的调查发现:完全接受的占26.62%,别人可以、自己与恋人不行的占24.74%,不太清楚的占33.11%,而绝对不接受的仅占15.53%。对“一夜情”看法的调查发现:“没什么大不了的”占18.77%,不可接受的占42.49%,“既不赞成、又不反对”的占34.64%。这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的多元化,对婚前性行为、一夜情等持宽容、理解的态度。
通过对“性,让人联想到什么”的调查发现:认为“神秘”的占20.99%,“自然”的占29.69%,“羞耻”的占9.56%,“纯洁”的占9.22%,“肮脏”的占4.61%。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大学生对“性”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另外,对“性与爱的关系”的看法,有77.65%的大学生认为“先有爱后有性”,5.63%的学生认为“先有性后有爱”,不太清楚的占18.43%。这说明在大学生中占主导地位的性爱观是“先有爱后有性”。
1.3 性行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西方性自由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发生性行为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通过“是否有过性经历”的调查发现:发生过性行为的大学生占25.26%,比例相对较高,其中,男生占32.34%,女生占15.87%;发生首次性行为低龄化比较突出,发生在小学、初中的学生占4.77%,发生在高中的占9.39%,发生在大学的占11.09%;处于同居状态的大学生占8.53%,其中,女生占9.92%,男生占7.46%。另有一项对成都市8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的系统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过性行为的占28.2%,男生约为女生的2倍,男生的性态度较女生开放,[4]与本研究结果比较一致。刘新芝[5]调查发现有多于5%的大学生有超过1个的性伴侣。以上调查结果可见,“性自由”观念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明显。
2 我国高校性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学校关注度不够,性教育列入教学计划的高校甚少
我国的性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高校才开始打破“性教育”的禁区。中国人民大学1988年举办“性科学”讲习班;华南师范大学1989年把“性科学及性教育”课程作为选修课列入教学计划;1996年我国第一个性健康辅修专业在首都师范大学诞生;2004年,山东大学成为我国第一所开设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课程的高校[6];2010年,成都学院在四川省内首开性教育辅修专业。目前,全国仅有2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成都学院)开设了有关性教育的辅修课程。[7]近十多年来我国高校的性教育有了初步的发展,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我国高校的性教育仍然处于羞于启齿的尴尬地步,还未真正得到应有的重视。调查发现,真正把大学生性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的高校甚少,部分高校每1~2年会邀请性教育专家到校开设讲座,少数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把性健康教育纳入教授或讨论,而大多数高校则避而不谈。
2.2 性教育内容过于单一,性教育更多流于形式
部分高校开展了大学生性教育课程或讲座,但性教育的内容比较单一,其内容涉及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法理等方面,把性教育课当成生理卫生课来上。对于大学生如何处理两性关系、如何防治性疾病的传播,怎样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爱观、婚姻观,怎样加强大学生的家庭与社会责任教育,怎样建构大学生的健康人格等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关注度不够。
部分高校把性教育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落实或只是流于形式,为了应付上级管理部门的检查更多采取敷衍的态度。另外,由于没有受过专业培训,教师的讲授也仅仅限于书本或自己“学来”的东西,心理咨询也仅仅限于认知咨询,实质性的性教育辅导并不多,更多的是形式主义或“拿来主义”。
2.3 性教育专职教师少,性教育教师边缘化
目前我国高校真正从事性教育的专职教师很少,绝大多数高校还没有性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职教师或教育工作者。高校从事性健康教育的人员主要是由心理学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辅导员、校医等充当,而真正接受过性健康教育培训的专业人员极少,更不要说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同样,由于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从事性健康教育的教师很难得到领导和同行的认可,往往被视为异类,甚至被认为是“误人子弟”。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学生回避或谈“性”色变,对性教育课程避而不选,对从事性教育的教师认可度也低。因此,高校从事性教育的老师基本上被边缘化,很难受到应有的重视。
3 建构多元化的高校性教育模式,全面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调查发现27.65%的大学生从未接受过学校关于性知识、性心理等方面的教育。熊伟等[8]研究发现93.72%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专门开展性教育。目前我国高校的性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开展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不容置疑。高校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建构多元化的性教育模式,采取有效性教育举措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3.1 普及教育与个别教育兼顾
高校是大学生性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性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我国中小学生的性教育缺乏,到了大学只能为其“补课”,因此,普及大学生的性教育成为必然。普及性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加强大学生生理、心理方面的教育,主要包括性知识、性健康知识、预防性疾病的知识等,帮助大学生掌握性健康方面的知识,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性爱观,增强大学生的性道德和性法理意识。同时,对于涉及到大学生个体隐私或特殊情感的问题,可以采取个别教育或心理辅导的方法予以指导或帮助。
3.2 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并举
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有步骤地制定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鼓励高校将性教育相关课程列入教学计划。高校应积极应对大学生恋爱、性观念、性行为等方面的问题,积极开设性教育选修课程(或必修课)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当中专题讲授“大学生与性健康”的相关内容,还可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人格教育”等课程中选择有关大学生爱情与友情、性行为与性道德、婚姻与家庭等方面的案例进行评述或讨论,切实构建以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法理为教育内容的系统化的性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之外,还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教育,比如: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与学术报告、心理咨询与健康管理、网络论坛与健康宣传、报刊杂志与性教育影像资料、班团活动与主题讨论会、知心信箱与热线电话等,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性健康观。
3.3 同伴教育与网络教育并重
同伴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性教育形式。调查发现,大学生与朋友或室友之间经常谈论“性”话题的占12.46%,有时会谈论的占56.31%,很少谈论的占24.40%,不会谈论的占6.83%。这说明同伴之间交流、沟通更快捷、方便。学校可以成立班级心理委员宣传科学的性知识,组织有关性健康教育活动或组织主题讨论会分析案例,讨论如何处理两性关系,如何正确认识爱情与友情、婚姻与家庭、情爱与学业的关系,要求大学生在寝室、班级、同伴当中积极宣传正确的性科学与性知识。
网络具有超强的吸引力,是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充分重视网络对大学生性教育的作用,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9]高校可以利用校园网开设性健康教育宣传专栏,利用文字、图片、影像、微博、信箱、论坛、聊天室等多种形式传播性健康知识。
3.4 分层教育与差异教育并用
对不同年级、不同生活背景的大学生,学校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性教育措施。调查显示,谈过恋爱(或正在恋爱)的大学生当中,大一占58.19%、大二占57.25%、大三占76.12%、大四占84.27%。因此,有必要在性教育内容方面有所侧重,并保持大学阶段不间断地开展性教育。当然,除了关注年级层次以外,还应关注有无恋爱经历、性经验的大学生,采取分层次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实施性教育,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爱观,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在分层教育的同时,也应开展差异教育。调查显示男生在性观念、性行为方面比女生更开放、更自由。熊伟等[8]对“性教育形式的需求”的研究表明:男生比女生更认可录像片、电视、广播,而女生更认可专门开课、健康咨询、报刊杂志等。因此,在实施性教育时,可以适当实行男女生分班教学或心理辅导。
4 结语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性爱观也在不断变化,高校应成为大学生性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但是,性教育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医学等多个学科,不仅需要家庭的参与,也需要社会的支持,更需要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齐心协力、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全面建构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系统模式,才能切实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科学的性知识,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性道德意识、性法理意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1]吴杨.广州市在校大学生性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现代预防医学,2009(2):282-284.
[2]赵怡,伍炜.浅谈当前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J].经营管理者,2010(10):235.
[3]仲玉英,程建坤.当代大学生性道德现状调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1):92-96.
[4]杨罗,李响,金涛,等.四川省成都市大学生性行为态度及知识现状调查[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0(1):36-38.
[5]刘新芝.我国大学生性观念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1(1):49-51.
[6]谢华.地方院校开展性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11):143-144.
[7]周健森.成都大学开设性教育专业引发热议[EB/OL].(2010-09-14)[2014-06-25].http.news.sina.com.cn/s/2010-09-14/18291101284.shtml.
[8]熊伟,叶运莉,汤君.泸州医学院大学生性教育现状和需求的调研[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3(3):72-74.
[9]潘丽萍,王秋芬.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性爱观及高校性教育模式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2011(3):34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