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教学与视听说课程的对比研究
2014-03-28刘晶晶
刘晶晶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文理科学系,安徽 合肥 230051)
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听力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教学法专家W.M.Rivers以及美国学者Paul Rankin的数据统计,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语言运用中,听力占据了近50%的比例[1]。在各式各样的考试中,无论是非英语专业的四六级考试,还是英语专业的四八级考试,甚至托福以及雅思考试,都包含了一定比例甚至是重比例的听力考试部分。因此,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英语学习中,听力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听力的重要性也尤显突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除个别发达城市之外,大部分的城市都是从中学开始学习英语,如今,人们从幼稚园就开始学起。种种迹象表明,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日益明显。但是,由于大多数老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听力的课堂教学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应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迎合当代英语教学和交流的需要,提高教学的效果。
1 听力教学现存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听力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其效果仍然不令人满意,很多主客观因素影响其真正作用的发挥。作为授课教师,习惯于以做习题和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选材上,大多使用的仍旧是往年的固定教材,忽视了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1.1 教学模式单一
由于很多老师将听力课程视为一种训练学生达到考试水平要求的培训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听力练习和测试为主要手段,课堂上则采取“放录音——对答案——讲解”的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单一,也使学生失去了上课的兴趣,忽略了听力课的真正作用,认为听力课仅仅是练习填空。经常有学生反映上听力课容易睡觉,究其原因,正是因为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加上枯燥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扮演了被动的角色,再加上受长期的哑巴英语教学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受到较大的挫伤。
1.2 教材选择单一
在很多高校,听力课程选择的教材多半是各自英语专业多年延续下来的固定教材,比如《初、中级英语听力》、《商务英语听力》等等。这种教材尽管较为规范,而且符合国家教育部所要求的教学法原则,但是也存在很多的弊端。内容选择上,日常对话等人文方面的内容占主要成分,而且书中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多已过时,与同年代的热点话题和社会动态严重脱节;文字编排上,文字偏多且较正式,图文并茂的现象偏少;习题安排上,以填空、判断、选择等单个技能的培养为主,忽略了根据听力与其他技能相结合的模式安排课后练习。这样的教材尽管开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久而久之,学生便觉得内容单调、乏味,从而产生厌学心态。
2 提高听力教学采取的措施
2.1 教学手段多样化,调动学生积极性
听力课是教师、学生和音像设备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在这种交流活动中,教师如果能采取合理、有效且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将会事半功倍,学生的积极性也会明显提高。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单一地播放录音,而应尽可能地使用各种多媒体方式,使学生不仅听,还能看,更能说。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上,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除了教学设备的改变,教师也应根据所授内容组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比如,要求学生就所学内容积极发表个人意见,组织学生模拟课程内容场景等等,尽可能地为每个学生创造发言机会,使其真正成为课堂上的参与者。
2.2 选择合适教材,增加辅助教材
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对于教材的选择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以训练单项个人技能为主的教材已不能满足听力课的要求,所选择的教材不仅要在视觉上以及听力上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更要能给学生提供模拟发挥的空间,比如《走遍美国》《老友记》等,既用曲折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的思维注意力,也用地道的语言表达方式传达了国外的风俗人情。但是,单一的教材内容毕竟有限,所涉及的内容也只是冰山一角,为了尽可能的全面,教师还应当选用一些辅助教材弥补不足,比如中外传统节日、奥运赛事、热点新闻等听说材料,电影光碟、英文歌曲、演讲竞赛等音像资料。通过主教材和辅助教材的合理利用,活跃课堂的气氛,寓教于乐。
3 视听说与听力教学的内在联系
3.1 听说结合的必然性
无论是教学模式的问题还是教材选择的单一化,归根结底,是因为大多教师将“听”仅仅看成是单一技能训练,忽视了其真正的含义和作用,割裂了听与说之间的重要关联。Anderson和Lynch指出应充分发挥听过程中的积极一面,也就是说,在教授听力课的时候,应为学习者提供用目的语相互交流和表达思想的机会[2]。在英语“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中,听和说的关系尤为密切,听是说的前提和基础,说是听的延伸,听是一种显性的训练形式,而说则是一种潜在的听力训练,能有效地促进所听内容的吸收。但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多是只听不说,被动地接受输入信息,却没有主动地输出信息,听说分离,难以将所学知识内化[3]。
3.2 视听说课程与听力教学的关联
听说结合的必然性决定了视听说课程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既然得不到人们的认可,研究者们就试图将听力课与口语课结合起来,再配以各种形式的多媒体设备辅助,新型的听力教学模式——视听说课程应运而生。形式上,采用多媒体设备,能实现“视、听、说”三项技能的综合结合;选材上,形式多样化,并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合适的教材;授课时,教师可以依据上课的实际进度适时地暂停、播放以及穿插必要的辅助材料;课程结束后,为学生模拟参与提供了形象的参照本。这些特征充分体现了听说不分离的重要特质,不仅充分调动和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极大地鼓励学生在输入信息的同时也主动的输出信息,真正做到听力课上,输入信息和输出信息有效结合。
当然,听力教学中开设视听说课程有其理论基础。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获得知识、引起注意和保持记忆的过程中,人的感知部分多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的。形与神、情与景的结合能促进学生有效地通过各种感官获取信息,提高语言理解和语言输入的质量[4]。听说教学结合,以听带说,以说促听,既解决了单纯的听力训练和口语训练的枯燥乏味和无话可说现象,也促使了语言知识向语言能力的转化。除了理论基础的支持,很多学者也开展了听力教学中开设视听说课程的研究。比如,蒋素琴在其个案研究中,将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多媒体教室采取自学交互的听力教学模式,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班的成绩远远高于非实验班的成绩,学生对于课程的满意度也很高[5]。
在听力教学中要想有效地发挥视听说课程的作用,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前备课要完整,选材适当,课中能掌控课堂局面,课后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可以说,在视听说课程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鼓励者和学生活动的协助者。同时,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结束语
的确,视听说课程能促进听力教学的有效运行,但是其中也有许多问题有待于深思和改革。比如,如何合理把握听说的比重,使其平衡发展,防止出现重听轻说的现象,反之亦然;视频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听力尤其是水平较低的学生有明显的帮助,但对于理解所碰到的生词和与画面信息无关的内容作用不大;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以及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任务也是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我们在有效结合听力教学和视听说课程的同时,还要不断地研究和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其内在的潜能。
[1] 高跟娣.大学英语听力课堂现状及策略[J].科技信息,2011,(13):361.
[2] Anderson,A.and T.Lynch.Listening[M].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Associates Inc,1997.
[3] Susan M Grass.Input Interaction and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M].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Associates Inc,1997.
[4] 麦宏宇.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改革与定位[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11):190.
[5] 蒋素琴.多媒体辅助英语视听说教学的个案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6,(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