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背景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4-03-28周鹍鹏

传媒 2014年21期
关键词:卓越媒介人才

文/周鹍鹏

近年来,随着网络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迅速崛起,并与传统媒介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媒介融合的广度、深度和速度都呈现前所未有之势。媒介融合不仅表现为采、编、播等新闻从业能力的一体化融合,还表现为媒介组织、专业技术、社会市场、政策法规等方面的融合。鉴于媒介融合对传统媒体产生的巨大影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于2014年8月18日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这次会议时强调,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在此之前,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于2013年6月9日下发了《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因此,为了适应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势在必行。

一、媒介融合客观要求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一)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内涵

根据《意见》精神,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应具备一个前提和三个基本条件:一个前提就是必须以马克思新闻观为指导,立场坚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职业道德高尚,全心全意为党、为国家、为人民服务;三个基本条件包括,一是具有全媒体技能,二是应用型,三是复合型。

根据《意见》要求,我们还可以对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进一步理解,全媒体技能可以具体描述为“采、写、编、评、摄、录、播、管”等8项技能,这8项技能并不要求样样精通,但要做到一专多能、一精多通;应用型与学术性相对应,它要求新闻传播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编辑报纸、杂志,会设计网页、制作电视节目,能摄影,会拍编视频,能经营会管理等;复合型要求新闻传播人才不但具有扎实的专业和理论知识,还要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人文素养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作为复合型人才还要做到三个“统一”,即学与用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德与能的统一。通过学与用的统一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知与行的统一,使学生知行合一;通过德与能的统一,使学生德才兼备。

此外,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必须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这就要求新闻传播人才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既熟悉国内情况,又了解国际事务,能熟练地运用国际上容易接受的思维方式来传播中国经济、文化、科技及社会的发展情况。

(二)媒介融合需要卓越的新闻传播人才

目前,几乎所有的国内外媒体为了更好地应对媒介融合带来的挑战,逐步加深了与新媒体的融合。例如,英国的《卫报》及我国的《烟台日报》较早尝试了全媒体转型,探索“一种内容、多种媒体、多个渠道、多次发布”的运营、采编模式。媒介融合意味着用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内容表现形式通过不同的媒介传播,这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新闻传播人才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新闻传播人才不仅要懂得采访技巧,会写新闻报道,熟练运用照相机、录像机、录音笔等常规采访设备,还要具备运用各种软件进行视频剪辑、录音编辑、图片后期处理等能力,同时,还应掌握博客、微博、微信、微视等新媒体的应用,能够综合运用快讯、消息、特写、通讯、视频、专题等多种新闻表现形式在不同的媒介播发。由此可见,媒介融合客观需要掌握“采、写、编、评、摄、录、播、管”等全媒体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

二、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路径

(一)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推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

在课堂上和校园里很难培养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学生必须走出校园,到不同媒体中去实践锻炼,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这就需要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与不同的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深度合作,为学生搭建实习实训平台,让学生参与媒体企业的价值创造,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锻炼中提升,在提升中成才。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关键,在于设计切实可行的合作模式和多方共赢的合作机制。首先,设计切实可行的合作模式,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搭建合作平台,在平台上开展跨媒体产学研合作活动;其次,以骨干教师、学生社团为主,组建合作团队,与合作业务进行无缝对接;最后,根据团队实力,选择合作价值链,在价值链上选取合作契合点,把合作契合点作为合作切入点,由点带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逐步开展全面合作。合作模式的有效运行取决于科学的合作机制,这就需要设计一套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四方共赢的合作机制,做到学校积极推动,企业愿意合作,教师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在合作中提升影响力,企业在合作中得到切实利益,教师在合作中得到价值体现,学生在合作中得到锻炼提升。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做到“三师”互动

名师出高徒,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卓越的学生。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结构合理、乐于奉献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就是“送出去”和“请进来”,“送出去”即把教师送到传媒机构去挂职锻炼,增强实战能力,送到国内名校继续学习,提高理论水平;“请进来”即把业界教师和国内名校名师请进来,以弥补师资队伍结构的不合理,形成“三师”互动的动态师资结构。所谓“三师”就是校内在编教师、名校名师、业界导师。校内在编教师围绕教材讲授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国内名校名师讲授没有编入教材体系的前沿理论知识,正确引导学生;业界导师以案例为主,讲授实战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通过“三师”互动,让学生把所学基本知识、前沿理论和实战经验相结合,使学生视野更开阔,实际动手能力更强。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尝试把教师分成科研型、教学型、实践型三类,使善于做科研的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量的同时,重点放在科研工作;让教学型教师在完成科研工作量的同时,把精力集中在教学方面,多传授知识;实践型教师重点带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根据教师类型不同,进行有效激励。当然,绝对分开是不可能的,要力争做到教学和科研结合与互动,使教学促科研、科研带教学。

(三)优化课程体系,推动“四个融合”

第一个融合是课程内容的融合,为了避免知识重复和体系分割等问题,就需要打破课程壁垒,使课程内容融会贯通,实现“采写编评”一体化运作。第二个融合是教学模块的融合,根据目前媒介融合的趋势,实现平面媒体课程群、电子媒体课程群、网络媒体课程群、实战应用课程群有机融合。第三个融合是专业交叉的融合,实行“1+1”和“1+n”模式,其中“1+1”模式就是双学位模式,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获得所学专业的学位之外,再通过辅修另外一个专业获得第二学位;“1+n”模式就是学生在自己所学专业的基础上,再学其他专业的几门核心课程。这两种模式旨在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复合型人才。第四个融合是校内外实践教学的融合,即实现教学实验第一课堂、专业社团活动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第三课堂的深度融合,让学生通过第一课堂打基础,通过第二课堂强能力,通过第三课堂升水平。

以上四个融合从课程优化、知识结构完善、综合素养培育、能力提升、资源整合等方面打破了传统的课程设计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四)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一般教学方式主要包括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很多教师都懂这些基本知识,但在实际操作上,却有很大的出入,这就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提高讲课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1.创新理论教学方式。由于经费限制和管理方式的落后,往往只强调校内教师课堂讲授基本理论,忽视外部专家的整合利用。根据教育部规定,只有成熟的理论知识才能进教材,不成熟的理论不能进入教材。而成熟的理论往往要经过长时间的锤炼,这样一来,对于应用性较强、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的新闻传播专业来说,就意味着成熟的理论也是落后的理论,因此,前沿理论只能通过专家讲座来弥补。所以,多请、常请名校名师做讲座讲授前沿理论,非常必要。

2.创新案例教学方式。传统的案例教学就是“理论+案例+理论”,是通过案例解释理论,最终归宿在于学习理论,而真正的案例教学是“案例+理论+案例”,是通过理论解释案例,从案例到案例,也就是说从实践到实践,目的在于应用,在于举一反三。

3.创新实践教学方式。传统的实践教学就是先学理论,最后一年再实践。真正的实践教学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认知实践,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之间,安排12周(包括暑假),通过认知实践,让学生带着所学专业知识去实践,通过实践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作为以后的学习指导;二是日常实践,把周末、假期作为实践的宝贵机会,做到实践常态化;三是最后实践,放在第七、第八个学期,把所学知识用到实践之中,并在实践过程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

以上三种教学方式要做到有机统一,不能人为分割、单兵突进,只有协调推进,才有明显效果。

(五)以赛代练,以赛促学

在学生专业学习中,学好专业基础是不够的,还需要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和专业创意与创作能力,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的主动性。日常教学可以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实习与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但要完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和专业综合能力,还需要举办各种专业赛事,引导学生参与,从中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和动手能力。

组织专业比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途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参加专业比赛的过程中,学习动力最大,学习效率最高,学习效果最好。人的动力和干劲往往是比出来的,通过比赛知不足、找差距,以赛代练,以赛促学。当然,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比赛,教师指导是关键,通过教师指导,能把课堂知识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

三、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在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因为过多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理论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无产阶级新闻观,是对新闻传播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的总结和概括。运用马克思新闻观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仍然不过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19讲话”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因此,要始终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新闻理论武装新闻传播人才的头脑,发挥新闻传播人才的思想引领、文化引领作用,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传播正能量。

(二)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极为重要,再有才华的新闻人才,如果失去道德底线,置职业道德于不顾,违背新闻操守,实施新闻敲诈,就会触犯法律法规。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在利益驱动和盈利压力下,如果没有内在职业道德的约束和外部法律的制约,新闻从业者就可能铤而走险,以身试法。所以,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让其具有底线思维,坚守职业道德,学会自律。

(三)必须强化终身学习的能力。目前,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形态不断推陈出新。新闻传播人才在大学学到的东西,甚至还没有走出校门就可能已经落后,这就需要强化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走向社会后,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把学习作为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通过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运用新方法,跟上媒介快速发展的步伐,适应新媒体发展的客观需要。

[1]周鹍鹏.媒介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全媒体人才培养模式[J].新闻爱好者,2014(2).

[2]钟克勋.全民记者语境下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根基与视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12).

猜你喜欢

卓越媒介人才
人才云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