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中原文化的影像传播策略

2014-03-28冯运生

传媒 2014年22期
关键词:文化节中原文化

文/冯运生

中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中原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的中原又称中州,即河南省。本文所讨论的是狭义的中原。中原文化主要包括“根”文化、“中”文化、“农”文化及“商”文化等。

影像是继文字、印刷之后影响力最大的传播工具之一,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文化传播符号。当前,网络为影像的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影像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并时时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判断。因此,利用影像来传播中原文化,以文化带动经济的发展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首要选择。

发挥网络新媒体优势,用影像传播中原文化

随着以播客、微博、微信、轻博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用户不断增加,以其为主要形式的个人传播,也已逐渐成为影像传播的主要形式。

新媒体的传播特性。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新的传播特性,如其传播内容不仅包括文字图片,还包括音乐、视频短片等,互动性强,传播的便携性和移动性强,等等。

基于新媒体的传播特性,中原文化完全可以借助这一新兴的传播平台,扩展其传播的参与群体,提升其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新媒体在传播中原文化中的优势。首先,新媒体本身的通俗、平民化等特点,能使更多的人产生认同感。中原文化中有多种民间艺术,例如洛阳的唐三彩、牡丹酥、不翻汤,开封的卞绣、灌汤包等。新媒体为民间艺术的传承提供了平台,使民间艺人不仅尽情展现自己的艺术才能,并通过图片、视频发布,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互动,从而提高民间艺术的知名度。

其次,可以发挥视觉传播优势,拓展文化传播的新途径。以微图片、微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既具有“微”特性的灵活性和实时性,又具有视觉符号的形象性和通用性,正好适应当今不断变化的社会跨文化传播的需求。

最后,可以广泛听取声音,凝聚文化力量。网络新媒体是一个自由、平等互动的传播平台,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力量,可以让中原文化的多种文化形式凝聚成一股力量。

进一步推出和完善具备中原文化特色的影像作品

电视节目。近年来,河南卫视依托中原文化资源,充分考虑现代化、时尚化、娱乐化的表达要素,成功推出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栏目。如《梨园春》是依托河南戏曲文化资源而推出的一档深具河南文化特色的精品栏目,以演唱打擂台的形式弘扬民族戏曲文化。《武林风》则依托中原武术文化,以武术比赛为主要内容,将中原的武术文化与电视艺术完美结合,创意足、定位新、构思巧,文化特色鲜明。

此外河南卫视成功推出的《知根知底》《传承》《家有珍宝》《仲景养生》《舌尖上的河南》等栏目,分别依托中原的姓氏文化、历史文化、名人文化、中医文化以及饮食文化,这些栏目自播出以来,在弘扬中原文化的同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总体来说,在国内的影响力还不够,缺少像《百家讲坛》《探索发现》《故宫》《寻宝》等一系列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栏目。

河南省各级电视台、影视传媒公司等机构都应该进一步挖掘中原文化资源,采取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拓节目类型,充分发挥自己的传播优势,扬长避短,在传播的方式、内容、途径以及节目的策划、运作等方面狠下功夫,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独具地方特色的精品栏目,运用各种宣传技巧,满足大众口味,实现最优化的传播效果。

电视剧、电影等。近些年,出现了一些优秀的以中原文化为题材的影视剧。如电视剧《黄河东流去》表现了中原人民面对灾难的坚强性格和坚韧的生存能力;电影《温故1942》取材于1942年发生在河南的大饥荒,具有特殊的政治环境和中原地域特征;电影《新少林寺》宣扬了少林寺特有的文化符号;豫剧戏歌《河南人》唱出了河南人的新形象,表现了河南的新面貌,对河南人的奉献精神、追求等做出了深刻的阐释;电视艺术片《黄河神韵》,表现了中原人民的淳朴、善良、勤劳的优秀品质等。

但总体来说,这类影像作品数量少,传播范围小,传播力度弱,效果有限,缺少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当前是一个文学与影像共读的时代,可以通过利用文学与影像的互动传播,把有关中原文化的文学作品改编成电视剧或者电影,从而扩展观众群,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感受中原文化。

利用影像展示中原文化活动成果

地域文化的差异推动了地域间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各地文化节是以地方文化特色为基础、紧紧围绕地方文化特色而开展的,是传承和交流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河南文化节丰富多彩、底蕴深厚,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中华姓氏文化节、新郑黄帝故里祭祖大典、淮阳太昊陵朝祖庙会、洛阳牡丹花会、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开封菊花花会、安阳殷商文化节、信阳茶文化节、鹿邑国际老子文化节等。

近些年,河南省创作出了多种传承和发扬中原文化的演出节目。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把少林文化展现给了世界,完美地实现了舞蹈与武术的融合,采用了多元的艺术手法,体现了中原文化之美;大型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以嵩山为自然实景舞台,以少林武术与禅宗文化为底蕴,使人们有天人合一之感,完全融入中原文化之中;大型实景水上演出《大宋·东京梦华》展现了北宋王朝鼎盛时期的历史画卷,是《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的历史再现,传扬了宋文化;少林功夫剧《空间》宣扬了少林寺所特有的文化符号;歌剧《木兰诗篇》等先后在亚洲、欧洲、美洲及澳大利亚巡演,大大提高了中原文化的国际知名度。

对于各地地方文化节盛况及优秀的文化节目完全可以用影像来体现,拍摄制作电视新闻、纪录片、宣传片等,并利用网络的优势传播影像、发扬中原文化。

合理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形成文化产业共同体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能够提升产品价值,产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智能化的特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既能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又能快速地建立好的文化品牌。

河南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全国乃至全球文化创意产业的源泉,很多影视作品、电视剧都是以中原文化为依托的。比如好莱坞大片《侏罗纪公园》,以南阳发现的恐龙蛋为创意源泉;好莱坞的动画片《花木兰》,以商丘历史人物花木兰为原型;美国人制作的动画片《功夫熊猫》中也包含许多中原武术的元素。这些影片都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发扬了中原文化。

另一方面,也应认识到,文化的竞争不单是资源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创意的竞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果不经过好的创意进行再造,就会被外国所利用,文化资源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会随之外流,因此要充分借鉴国内乃至国际的先进经验,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切实把文化资源转换为文化品牌,在传播中原文化的同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近些年,随着国家中原崛起战略的实施,河南省提出一系列文化建设举措,大力发展动漫、网络游戏等最具活力的文化产业,创作出了“小樱桃”“小破孩”“雪孩子”“二兔”等动漫形象和品牌,目前已成为带动河南文化产品、技术和资本交易的重要平台。但与沿海省市相比,河南省的高科技文化产业还非常落后,缺少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如下。

第一,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弱、结构不合理,传统文化产业比重大,缺乏高科技文化产业。为此,需大力发展影视、音像、出版、电子版权及网络文化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文化行业,提升文化产业的高科技含量。

第二,投资渠道较窄,以政府投资为主。为此,需拓宽投资渠道,降低市场门槛,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实现投资主体的多样化、社会化。如建立融资证券市场,设立文化产业创业及发展基金等。

第三,文化品牌少,产业集聚弱。为此,可以借鉴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经验,加强创业园区建设,找准试点,以点带面,打造区域品牌。利用名牌效应,形成产业链条,扩大影响。

猜你喜欢

文化节中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沁园春·赞中原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第三届广灵湿地文化节开幕
谁远谁近?
御中原 画饼充饥
悦来动漫文化节震撼来袭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